多头蚴病介绍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j 2驱虫
+ 有计划的进行驱虫, 全场性驱虫( 全群驱虫 ) 与内外驱 T虫结合。 注意驱虫与环境消毒灭卵结合, 针对性驱虫要注意
;用 药量 。
病羊 取站 立保 定 , 断好 包 囊所 处 部 位 , 颅 骨 判 在
{3 消毒
全场最 少 12次 /  ̄ 星期 , 消毒对 象包括 栏舍 、 环境 、 饮
t水 、 人员 、 猪体等。
i
消毒方法是用小型 背负式喷 雾器、高 压水枪及全自 动
{喷雾设备, 最好是气雾而不是水雾, 雾粒 8~ 2 微米, 0 10 喷雾
j量约为 5 ~0 毫升 / 0 10 立方米 , 也就是 30 0 平方米地面的猪
;舍约需要消毒液 1 0 0 千克 。 接种疫苗 ( 包括点眼 、 滴鼻 ) 2小时后可照常消毒。
电
.
在大脑半球有寄生虫的病羊精神 便, 治愈率高, 适宜基层推广, 但用该法治疗羊脑包
萎靡 , 喜卧, 向病侧作旋转运动 ; 大
一 脑 颞 叶有 寄生 虫 的病 羊 视 觉 发 生 障碍 , 向患侧 作 强 迫 运 动 ; 生 部 寄
7^ 1J
. .
薄 位为大脑额叶的病羊低头前奔, 遇 救措施。 可静脉注 射甘露醇以降低脑内 同时静脉 压,
( 黑龙 江省哈 尔滨 华
囊法和药物治疗法供大家参考。
2 1针 刺 包 囊 法
.
j
免疫失败的原因包括变异株的产生、 变异株的产生、 超
{强株 的出现 、 同血清型、 不 疫苗被污染 、 新病毒 、 苗本身失 疫
寄 生在 脑 表 面 的包 囊 可 引 起局 部颅 骨 软 化 , 手 指 按压 可感 觉 到包 囊所 处 的位 置 。具 体 操作 方 法 是
牦牛脑包虫病(脑多头蚴病)

牦牛脑包虫病(脑多头蚴病)牦牛疾病诊断防治岗位李家奎牦牛脑多头蚴病是由带科(Taeniidae)多头属(Multiceps)的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脑多头蚴(又称脑包虫),寄生于牦牛的脑组织或脊髓内所引起的疾病,对犊牦牛危害严重(见图)。
图寄生于牦牛脑部的多头蚴病原形态多头蚴为囊泡状,囊体由豌豆到鸭蛋大小或更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
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皮层,内膜为生发层,其上生有菜花样的原头蚴群落,原头蚴具钩和吸盘,直径为2-3mm,数目100-250个(见图1)。
成虫虫体呈白色,长约40-100cm,由200-25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和两排小钩,孕节片呈方形。
虫卵呈圆形,大小为30-40μm,内含六钩蚴,六钩蚴呈梨形。
病原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犬、狼、狐狸等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孕节片或虫卵,污染牧场或饲料及饮水,被中间宿主牦牛吞食进入胃肠道,六钩蚴逸出,借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内,而后随血流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
犬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原头蚴的脑多头蚴,在终末宿主消化道中经消化液的作用,原头蚴附着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在犬体内经过45-75天发育为成虫。
症状分前、后2个时期。
前期为急性期。
六钩蚴在脑组织移行引起的脑部炎性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患畜做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
有的病例出现流涎、磨牙、斜视、头颈弯向一侧等。
后期为慢性期。
多头蚴寄生在大脑半球时,患牦牛表现为向着被压迫一侧进行“转圈运动”,还可造成视力障碍以致失明,患牦牛食欲消失,消瘦,卧地不起而死亡。
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牦牛头下垂作直线运动,遇到障碍物时把头抵在物体上呆立;寄生在大脑后部时,宿主头高举做后退运动,甚至倒地不起,寄生在小脑时,宿主神经过敏,易受惊,表现不安,易跌倒;寄生在脊髓时,宿主步伐不稳,后肢麻痹,大小便失禁。
病理变化脑膜充血和出血,慢性病例头骨有时出现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情况,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出现萎缩、变性、坏死等。
牛多头蚴孢囊的摘除术

过程 中注意无菌操作外 , : 3 4 内肌肉注射青 后 ~天 霉素和链霉素 , 以防感染。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 0 05
面l
分囊壁吸入针头内, 轻轻 向外拉 出, 待见到孢囊壁后 马上用无齿止血钳夹住 ,边捻转边拉直到全部拉 出
为止 , 注射器的吸力一刻也不能放松 。若用针头和注 射器不能将孢囊壁吸住时 , 可用小解剖镊子 , 顺着探 针 的孔 边 , 将孢 囊 夹 出 。 孢囊过深不易手术摘 除的,在穿刺抽 出部分液 体后 , 向囊 内注射 l 碘化钾溶液 1 % 0毫升 , 即可将虫 体杀死 , 虫体不需取出。 孢囊取出后 , 用灭菌纱布将脑部创伤擦干。用细 丝线缝合硬脑膜。骨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后 , 将其覆盖 于额 骨 面上 , 进行 间断 全层 缝 合 闭 合切 口 , 外用 结 系
兽 医 临 床
牛
多 头 蚴 孢
囊
的 摘
鹰3
除 术
白金海 秀 荣 2 金
(. 1内蒙古 呼伦 贝 尔市新 左旗 科技 推 广站 0 10 ,. 22 02内蒙古呼 伦 贝 尔市新 左旗兽 医卫 生监 督 所 0 10 , 2 20 3内蒙 古呼伦 贝 尔市新 左 旗动 物疫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0 10 . 220)
低沉 , 病初 嗜 睡 , 昏睡 , 最后 完全 失 去知 觉 。病 牛总 是 向患 侧 的大 脑 方 向作 圆周 运 动 ,位 置 浅 的孢 囊 时 间 较 长 的 , 部 的骨 质 变为 松 软 、 该 变形 、 温 、 痛 和 叩 增 压
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益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855700摘 要:重的寄生虫病,该病常呈现规模化流行趋势,对牛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牛脑包虫病极易引发牛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牛出现死亡,。
由于寄生虫存在于脑部不同部位,对大脑的,因此造成临床症状也不同,导致该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本文主要通过对牛脑包虫病的病因、流行特征、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治,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降低牛脑包虫病的发生,促进我国养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牛;脑包虫病;临床诊断;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牛业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疾病也增多。
牛脑包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该病又被称为牛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等的脑部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多头绦虫的成虫会寄生于犬等肉食动物的肠道内。
幼虫会通过粪便排到宿主体外,污染水源及牧草。
健康牛群在吞食被污染的牧草后,牧草中的幼虫会进入机体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随后发育成多头蚴,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文简要概述牛脑包虫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措施,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1 病原脑包虫又可称为脑多头蚴,是多头绦虫的幼虫。
该寄生虫为囊泡状态,囊内存在透明液体。
该寄生虫大小不一,有的为豌豆大小,有的为鸡蛋大小。
囊泡内膜上存在大量的原头蚴,数量可高达200~250。
多头绦虫的成虫体长较长,且全身有多个节片组成,节片形状为长方形。
脑包虫通常会寄生于犬类等食肉动物的肠道内,待其发育完全后节片会自行脱落,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环境。
虫卵在犬科动物的肠道内可存活数年,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下可存活15d左右。
2 流行病学牛脑包虫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流行特点,该病在全世界内均有分布。
脑包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类动物的肠道内,待其发育成熟后结片会自然脱落,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中,粪便中包含大量的虫卵。
虫卵进入自然环境后可长时间存活。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86摘要:羊脑包虫是在养羊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是由于羊受到多头蚴的感染寄生后导致本病发生。
羊在发病后表现为神经症状以及脑部的严重病变,见于脑炎和脑膜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死亡情况,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羊脑包虫病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并着重研究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可供羊场在预防以及发病治疗时进行参考。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防治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为羊多头蚴病,是羊的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随着羊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在养殖场不仅要预防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对寄生虫病预防也不能松懈。
尤其是羊脑包虫病的发生能够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1 病原简介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为多头绦虫,这是一种体长约在400~600mm,宽度为5mm 的寄生虫[1]。
脑包虫的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呈乳白色且半透明,在其内部充满透明的液体。
成熟的脑包虫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卵子。
脑包虫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数年,但其对热较为敏感,通常在70℃的环境中可以被杀死。
2 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季和秋季较为多发。
本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地羊场均有发生。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脑包虫病,但其中以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在不同年龄的羊群中羔羊的易感性为最高。
3岁以上的羊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肉食动物,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当肉食动物体内寄生的多头绦虫的节片脱落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饲草和水源等造成污染,当健康的羊群采食这些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就容易被病原所感染而导致发病。
这些虫卵在羊体内能够迅速发育生长成六钩蚴[2]。
六钩蚴是对机体损伤较大的一个寄生虫阶段,其不仅会破坏羊的肠道黏膜还可以到达脑部积液中,并在其中发育为多头蚴。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羊等偶蹄类动物,也可以感染马和猪,甚至可以感染人。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羊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仅容易引起羊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会直接引起羊只死亡,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沉郁不动等临床症状,确诊后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临床经验表明,93%的感染羊只经过手术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但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且避免损伤血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病羊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在放牧过程中独自离群,具有神经症状,如盲目向前冲且不转弯,或者先向右转圈再向左转圈,遇到障碍物时头抵在上面不动,走动不稳,往往卧地不起,采食时需要将饲草放在嘴边或者颈部依物而立自行采食。
发病前期,羔羊最常见发生急性型,且随着六钩蚴的移行导致脑部出现炎症,呈现明显发热,脉搏、呼吸加速。
有时会呈现过度兴奋,作前冲、后退或者回旋运动;有时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脱离羊群,长时间躺卧,大多数羔羊会在3~5天内由于发生急性脑炎而导致死亡,有些耐过急性期后会变成慢性型。
急性型。
羔羊会表现出最明显的症状,感染后经过大约15天开始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反应退钝或者敏感,盲目奔走或者长时间的精神沉郁。
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精神极度萎靡或者过度兴奋,部分颈向一侧弯曲,呈现斜视,磨牙、流涎;部分做圆圈运动、前冲或者后退,接着出现痉挛;部分独自离群,往往躺卧。
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大部分症状会逐渐消失,转变成慢性型。
慢症型。
病羊寄生有一个或者少数囊泡时,且囊泡大小没有长到对周围脑组织造成严重压力前,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经过4~6 h,由于囊泡明显增大,导致脑和脊髓受到压迫,才会开始出现症状,且虫体寄生部位不同,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在大脑后部枕骨区寄生时,头部会高抬,作后退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在脊髓寄生时,会导致走动后躯无力,甚至出现麻痹,排尿失禁,呈犬坐姿势。
中兽医治疗羊脑包虫病

中兽医治疗羊脑包虫病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旋回病。
脑包虫(或称多头蚴)寄生在羊的大脑内,引起病羊脑部炎症并以转圈运动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现代兽医学认为其病原是多头绦虫的幼虫一脑多头蚴(脑包虫)。
本病主要危害2 岁以下的绵羊。
1 病因病理寄生在终末宿主(犬、豺、狼、狐狸)小肠内的成虫,其孕节脱落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在牧场上或饲料、饮水中,被中间宿主(羊)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并穿透肠粘膜进入血管,而后随血流被带到脑和脊髓中,最后发育成多头蚴。
由于多头蚴在脑内寄生移行,刺激损伤脑组织,故使患畜出现运动机能障碍、半身不遂、视神经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症状。
2 临床症状羊多头蚴病临床表现多呈急性和慢性型。
感染初期由于病原在脑膜与脑组织中移行,引起脑部炎症,表现为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甚至狂躁不安,患羊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有时精神沉郁,脱离畜群,长期卧地;部分病羊5~7 日内因急性脑膜炎而死亡。
急性耐过后转为慢性,在一定时间内不显病状,大约再经2~6 个月,多头蚴继续发育增大,病羊精神沉郁,采食停止,行走时失去平衡,并出现明显的典症证状一“转圈运动”。
也有的出现痉挛和失明。
病的后期,寄生部位骨质松软变薄,甚至发生穿孔。
病羊常因极度瘦弱而死亡。
3 治疗3.1 手术方法:局部剃毛、消毒,将皮肤作“U”字形切口,打开术部颅骨,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再摘除虫体。
然后对伤口进行缝合。
为防止发炎,可于手术后3 日内连续注射抗菌消炎药物。
也可不作切开,用注射针头刺入囊内抽出囊液,再注入95%酒精1ml。
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应用于脑表面的虫体。
3.2 绵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及穿颅抽液注药疗法:3.2.1 病位诊断羊感染脑多头蚴后,由于包囊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可根据患羊的不同表现确诊病位。
包囊位于额叶时,患羊低头直线运动,常不可遇制地向前冲撞,不能自行回转而离群。
在撞抵障碍物时,抵住不动。
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中国动物保健2022.05疾病防治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李宜良(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看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3501)脑包虫病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又被称为羊多头蚴病。
该病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我国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患病羊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出现大批量死亡。
人在接触患病羊或食用羊头部、大脑等可被传染。
为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本文针对羊脑包虫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脑包虫病;症状;诊断;防治措施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羊养殖规模逐渐庞大。
随着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羊脑包虫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羊脑包虫病可感染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品种的羊群。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蚴虫感染导致。
患病羊多为一岁以内的羊群。
健康羊群采食多头绦虫卵而出现感染。
寄生虫通过血液到达脑部和脊髓,随后发育成多头蚴感染健康羊群。
患病羊通常表现为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衰竭死亡。
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通过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技术、加强预防管理,从而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保证养羊业稳步发展。
1病原多头蚴是引起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
多头蚴呈囊泡,囊泡内充满透明液体。
犬是多头蚴虫体的最终宿主。
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食物或存在多头蚴的牛、羊大脑从而被传染。
多头蚴幼虫在机体内可发育成成虫,存在于宿主的小肠内。
由于多头蚴繁殖能力强,24h 内可产生30万~70万个虫卵,因此对环境及羊群危害严重。
多头蚴虫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强,可长时间存活。
正常情况下在土壤内可存活3~5年。
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较长,零下10℃可存活5个月左右,在35~40℃环境下可存活一年左右,对环境温度不敏感。
高温条件下可使其灭活[1]。
2流行特点羊脑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
该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广泛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3
图4-5-4 多头绦虫
1.头节顶面 2.头节 3.成熟节片
生活史
多头绦虫的孕卵节片随狗的粪便排到外界环境 中,羊、牛吞食了虫卵而感染。进入牛、羊消 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 入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内,而后随血流被带到脑 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由感染到发 育成多头蚴,约需2~3个月。
耐过的动物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的症状不久消失, 而在数月内表现健康状态。
后期开始出现典型症状,呈现异常运动或异常姿 势。其症状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和大小。
虫体常寄生于某一侧脑半球的颞叶表面,患 畜将头倾向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而 对侧的眼常失明。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 叶)时,患羊头部低垂,抵于胸前,步行时 高抬前肢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 或静立不动。
在头部前脑表面寄生的虫体可施行手术摘除, 在后部及深部寄生的虫体难以治疗。
目前推广以吡喹酮口服治疗,羊按50~70毫克 /千克给药,连用3天,可收到80%的疗效。
预防
① 防止犬吃到含脑多头蚴的牛、羊等动物的 脑及脊髓;
② 对野犬、狼等终末宿主应予以捕杀;
③ 对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排出的粪便进行 处理,避免虫卵污染环境。
狗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或羊的脑,即 感染多头绦虫。
寄生于狗小肠内的多头绦虫可以生存数 年之久,它们不断地排出孕卵节片成为 牛、羊感染多头蚴病的来源。
图4-5-5 多头绦虫发育史
诊断 本病在绵羊比较多见,特别是2岁 以下的绵羊。1岁以下的牦牛的感 染率也较高。
牛、羊感染后1~3周,即六钩蚴在脑内移行时,呈 现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病状,严重感染的动物常在 此时期死亡。
虫体在小脑寄生时, 病畜表现感觉过敏,容易惊 恐, 行走时出现急促步样或蹒跚步态,以后逐 渐严重而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 痉挛。腰部脊髓有虫体寄生时引起渐进性后躯 麻痹, 患畜不吃不喝,离群,最后高度消瘦。当虫 体在脑表面时, 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触诊时容易 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
防治
第五节 多头蚴病
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和狐狸的多头 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 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
病原
多头绦虫体长约40~80厘米。 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 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生 出许多头节(约100~250个),囊泡有豌 豆大到鸡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