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由脑多头蚴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影响黑山羊的中枢神经系统。

本文将探讨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和治疗构建。

诊断:1. 临床表现: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潜伏期较长,起病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

疾病进展后,黑山羊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继发性症状包括癫痫发作、行为异常和神经系统缺陷。

2.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扫描可显示脑多头蚴囊肿,并帮助确定囊肿的数量和大小。

3.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脑多头蚴囊壁的残留蚴体或囊液。

治疗构建:1. 药物治疗: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巯基苄哌喹、阿苯达唑和依米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根据黑山羊的体重和病情确定剂量,并严格遵守使用说明。

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必要时可延长治疗时间。

2. 手术治疗:对于体积较大或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脑多头蚴囊肿,建议采取手术切除。

手术前需进行全身麻醉和准备,手术后应加强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3. 协同治疗措施:为了减轻黑山羊的症状,提高恢复速度,应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协同治疗。

这包括使用抗病毒和抗炎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给予镇静和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等。

预防:1. 饲养管理:加强黑山羊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保持圈舍干净,并定期消毒。

2. 饲料消毒:对黑山羊的饲料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脑多头蚴卵。

3. 强化检疫:黑山羊的引进要强化检疫工作,加强对黑山羊的检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包括临床表现的观察,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辅助诊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选择,以及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的综合应用。

通过科学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黑山羊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治研究

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治研究

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治研究本文从2017年某羊场感染羊脑多头蚴病案例着手,对羊脑多头蚴病病原、流行病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重点分析了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该病的诊断要点,随后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的认识并防控该病。

标签:羊脑多头蚴病;诊断;防治近年来,我国羊肉消费量不断增加,直接刺激了国内养羊业的发展,规模化羊场不论是数量还是存栏量都有明显提升,也使得我国的养羊业在国际社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养羊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尤其在西部草原地区,部分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接下来所要探讨的羊脑多头蚴病即是其中之一,本病又称为羊脑包虫病,是由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等部位而引发该区域的炎症,甚至造成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

本病同时也会危害其他草食家畜以及人类。

由于犬科动物为其终端宿主,所以在犬科动物比较多的地方该病发生最为频繁。

一、案例分析2016年,在对烟台市牟平区一次走访过程中,遇到了一养殖户,即发生了该病。

据该养殖户介绍,其共饲养了80只左右的绵羊,但7月时有一只羊开始离群独处,并有头颈弯曲等不正常情况,半个月后出现强烈情绪状态,时而极度亢奋,时而极度消沉,有时做回旋运动,行动过程中容易摔倒,后期有小便失禁现象,并死亡。

经过诊断分析,最终确诊为脑包虫病。

二、病原分析本病病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脑多头蚴,另一种是多头带绦虫。

1.脑多头蚴又称脑包虫,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毫米。

2.多头带绦虫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

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睾丸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

孕卵节片内子宫每侧的分枝数为18-26个。

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9-37微米。

.三、流行病学犬科动物的狗、狼、狐等动物是多头带绦虫的终端宿主,当这些动物在食入含有其幼虫的牛羊脑或者脊髓等部位后,脑多头蚴便进入犬科动物的体内,随后由于消化液的消化功能使其可以破壁而出,进而通过头盘吸附于这些动物的肠壁之上,并不断吸取营养开始发育,经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幼虫即可以进化为成虫,并从此长时间生活在犬科动物肠道内。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黑山羊脑多头蚴病(CE)是一种由犬、猪和其它哺乳动物体内寄生的绦虫子虫体(棕色绦虫)或虫卵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病。

哺乳动物感染绦虫后,绦虫卵通过粪便排出到环境中,寄主动物进食被污染的植物或饮用污染地区的水而感染。

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了绦虫的动物或食用含有绦虫卵的食物(如未经彻底加热的肉类)而感染黑山羊脑多头蚴病。

本文着重探究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症状诊断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症状比较缓慢,有时可能需要数年才有症状,往往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病程,无特异性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体重下降、乏力、发烧、嗜睡等全身性症状。

但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肝脏和肺部受损,且症状不易被发现,需要进行医学检查。

诊断黑山羊脑多头蚴病,可以运用多种诊断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血清凝集反应(HA)两种。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也被用于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但是其费用较高,在一些地区受限。

二、治疗方法目前治疗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药物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阿苯达唑(Albendazole),另一种是尼硝唑(Metronidazole)。

1. 阿苯达唑治疗阿苯达唑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被认为是首选药物,治疗将始终延续至少3个疗程。

每个疗程持续8至12周(此时间与病变的位置和大小相关)。

药物量和治疗时间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该药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肝功能异常,但很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 尼硝唑治疗尼硝唑也是神经绦虫病的治疗药物之一。

在部分病例中,单独使用尼硝唑有明显效果,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一般情况下会和阿苯达唑一起使用。

除药物治疗外,手术切除也是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治疗的一种选择,但由于手术风险大,且手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仅用于黑山羊脑多头蚴病较为严重的情况。

三、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黑山羊脑多头蚴病可以采用以下几点:1. 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禁止携带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动物入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多头蚴(Taenia multiceps)寄生在黑山羊的脑部组织中引起。

该病症主要表现为蛋白质流失减少,造成黑山羊体力衰竭,影响繁殖、生长和生产性能。

本文将围绕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原学特征多头蚴寄生在黑山羊脑组织内,通过颅内压及神经压迫作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呕吐、视力改变等。

由于多头蚴的卵囊可以经过污染食物或饮水途径感染人和动物,因此在饲养黑山羊过程中应加强对巡航、饲料与饲水卫生的监控,及时发现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减少其对黑山羊的危害。

二、传播途径1. 水源传播:多头蚴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病原物传播到环境中,然后通过黑山羊饮用被感染的水源而感染;2. 饲料传播:多头蚴的卵囊可以寄生在饲料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存留后,被黑山羊食入消化道,从而进入脑组织感染;3. 直接传播:感染黑山羊与其他动物接触后,通过其呼吸道进入体内。

三、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诊断:多头蚴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呕吐、视力改变等;2. 实验室检查:经颅脑CT、MRI等检查发现脑内异常影像,并通过脑脊液检测发现蚴体,进而明确诊断;3.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多头蚴的抗体,辅助诊断该病。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抗寄生虫药物如棘蚴灵等可以有效杀灭多头蚴,达到治疗目的;2. 手术治疗:在脑动脉血供区域内多头蚴病病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完全清除,改善脑供血;3.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病变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进行控制,减少病变发展。

五、预防控制1.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水源、饲料与饲水的卫生监控,避免多头蚴的卵囊进入环境;2. 动物隔离:对于有多头蚴病史的黑山羊,应立即进行隔离,以免传染其他动物;3. 疫苗接种:对于黑山羊进行多头蚴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感染,减少发病率。

六、合理饲养管理1. 合理饲养密度:控制好黑山羊的饲养数量,防止过度密集饲养导致传播;2. 合理饲料管理:保证黑山羊食用的饲料质量,避免感染多头蚴卵囊。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黑山羊脑多头蚴病又称黑山羊脚僵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它主要通过食用患有多头蚴的动物肉或野生动物体内的囊尾蚴而传播。

诊断黑山羊脑多头蚴病首先需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意识障碍等。

然后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和脑脊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到抗体,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蚴体或脑膜炎的迹象。

可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阿苯达唑、甲硝唑等。

阿苯达唑可通过抑制蚴体呼吸链链的氮代谢及DNA的合成,使蚴体死亡。

甲硝唑能抑制DNA的合成和酶的活性,从而破坏蚴体的细胞结构。

药物治疗一般需要长期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象等指标。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可以用于切除脑内的蚴体团块或减轻颅内压力。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在术后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与随访。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也十分重要。

预防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关键是避免食用患有多头蚴的动物肉或野生动物体内的囊尾蚴。

养殖业主应加强动物的检疫和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避免动物感染多头蚴。

人们在食用动物肉时应注意煮熟,避免生食,以确保食物安全。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在诊断方面,首先需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最终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预防方面,避免食用患有多头蚴的动物肉是关键措施之一。

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诊治探究实践,能够提高对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构建1. 引言1.1 疾病概述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所致的疾病,主要通过进食感染了囊蚴的动物组织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中均有发生,但以黑山羊为主要宿主。

多头蚴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

病原体多头蚴寄居在绵羊、山羊和牛等草食性动物体内,感染动物后,蚴尾进入动物的组织中形成囊蚴,人类和其他食肉动物通过进食感染了囊蚴的动物组织而感染。

多头蚴病的潜伏期较长,症状表现多样化,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严重后果。

由于多头蚴病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多头蚴病的认识不断提高,预防措施的加强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控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1.2 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由绦虫导致的寄生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黑山羊等哺乳动物身上。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黑山羊脑多头蚴病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地区均有发现,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都与疾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疾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这与绦虫和中间宿主之间的生命周期有关。

一般情况下,黑山羊在春季出生,而绦虫的幼虫则在这个时候更容易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给黑山羊。

饲养条件不佳、环境卫生差和饮水不洁也是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更容易在群体化养殖的黑山羊场发生,因为这些场地密度大、卫生条件差,更容易造成绦虫的传播和黑山羊感染。

加强对农场卫生、定期体检和科学饲养管理是减少疾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1.3 临床表现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蚴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影响黑山羊,但也可寄生在其他羊、牛、马等动物身上。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尤其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为多见。

病原体细粒棘球蚴寄生在宿主的脑组织中,造成脑部病变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

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

这种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探究实践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诊断手段、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探讨该疾病的相关内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蚴寄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

此类绦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的消化道内,排泄的虫卵和幼虫通过牧草和水源传播,进入山羊体内。

寄生在山羊脑部的多头蚴幼虫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共济失调、瘫痪和死亡。

二、诊断手段1. 临床症状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倦怠、食欲不振、步态异常、瘫痪等。

患病山羊在行走过程中出现共济失调,甚至无法站立。

部分患病山羊在头部、颈部以及躯干上出现挛缩和抽搐的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寄生在脑部的多头蚴,明确诊断病情。

3. 免疫学检测采集患病山羊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寄生虫体内的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环唑酮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抑制和杀死寄生在山羊体内的多头蚴,缓解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情的山羊,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寄生在脑部的多头蚴全部清除,减轻病情。

3. 对症支持治疗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加强护理等。

四、预防措施1. 定期进行驱虫在山羊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驱虫,避免寄生虫的侵害。

同时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预防传染途径。

2.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山羊圈舍的干燥清洁,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和清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提高山羊的免疫力保证山羊的充足营养,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提高山羊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结:黑山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山羊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_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

_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0):87-91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李文卉,付宝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 摘 要: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等有蹄动物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可因误食虫卵而感染此病。

该病在宿主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如果得不到治疗,多以死亡为转归,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论文就脑多头蚴病的病原学、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多头蚴病;多头带绦虫;脑多头蚴中图分类号:S85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10)10-0087-05 脑多头蚴病(Cerebral coenurosis)俗称脑包虫病,又称羊眩倒病或蹒跚病(Gid o r sturdy),是多头带绦虫(Taenia m ulticep s)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C oenur us cerebr alis)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等有蹄动物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可因误食虫卵而感染。

脑多头蚴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十分轻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忽视,而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由于本病的中晚期治愈率很低,一旦动物被感染就会发生死亡,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脑多头蚴病的病原学、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原学多头带绦虫(T.multiceps)或称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 s multiceps),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 inthes),绦虫纲(Cestoidea),真绦虫亚纲(Euces-to da),圆叶目(Cyclophy llidea),带科(T aeniidae),带属(Taenia)[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 于脑部 , 动物 感染 该 病后 临 床 上 主要 表 现 以神 经机 能障碍为 主 的综 合 征_ , 染严 重 时会 引起 颅 】 感 ] 骨萎缩甚 至穿 孔[ 且感 染 虫 体 较 多时包 囊 会 以皮 , 下和肌 肉组 织存在 , ] 此外 , 虫移 行至 脑部 时造成 幼 的损伤为 细菌通 过 血脑 屏 障创 造 途径 , 而 引起 继 从 发 感染I 。临床 上该病 还与脑 脊髓 丝虫混 合感 染 的 一 报道 [ 。 中间宿主 为绵 羊 、 5 j 山羊 、 牛 、 牛 和牦 牛 黄 水 等有蹄 类草 食 动物 , 感 染 多头 蚴 病 比羊 少 见 。 , 牛 ] 偶见 于马 、 骆驼 、 和人 , 多 头 蚴 的包 囊 曾在 人 的 兔 脑 胸锁乳 头肌 、 窝 和 眼睛 中发 现 。至 1 9 腋 9 8年 , 美 北
l 免 疫 学
1 1 抗 原 成 分 .
脑多头 蚴抗原 主要 有 原 头节 可 溶性 抗 原 、 囊壁 可溶 性抗 原 和囊 液 抗 原 3种 。孙 晓 林 等 通 过二
等有 蹄类草食 动 物所 引 起 的一 种 寄生 虫 病 , 是危 害 牛、 羊养殖业 健康 发 展 的 主要 寄生 虫 病 之一 。本 病
羊 的患病率 高 于公 羊 。该病 呈 世 界性 分 布 , 但在 以 饲 养绵羊 、 山羊为 主要 经 济来 源 的非洲 及 东 南亚 的 发展 中 国家 最 为 常 见 ] 。我 国 黑 龙 江 、 林 、 吉 甘
肃、 青海 、 四川 等 2 3个 省 区均 有 分 布 , 中尤 以 新 其
的酯酶 同工酶 较 头 节 和囊 壁 丰 富 ; 3种 抗 原 中脂 类
的电泳带较少 , 至 没有 发 现 有脂 蛋 白和糖 脂 蛋 白 甚 电泳 带 。 1 2 不 同 抗 原 成 分 免 疫 原 性 .
洲各 国所 报 道 的 人 患该 病 的病 例 就 达 5 o多例 。 该 病全年 均可发 生 , 多 见于 春 天 或早 夏 。一 般母 但
维 电泳分析 了 其抗 原 成 分 , 3种 脑 多头 蚴 抗 原共 同 多肽斑 点 3 , 头节可 溶性 抗原 和囊 壁可 溶性 抗 个 原
原 共 同多肽斑 点 1 4个 , 头 节可 溶 性抗 原 和囊 液 原 抗 原共 同多肽斑点 5个 , 壁 可溶 性抗 原 和囊 液抗 囊 原共 同多肽 斑点 5个 。脑 多头蚴抗 原结 构相 对较 复 杂 , 液和原 头节分 别有 3 囊 1和 4 2条多 肽 , 且两者 并 均存 在 与 棘 球 蚴 和 细 颈 囊 尾 蚴 相 同 的 2 u和 Ok 3 u 8k 的多肽 。成虫 节片抗原 主带 有 4条 , 分子 质量
脑 多头蚴 病 ( 俗称 脑 包虫 病 ) 由带科 、 头 属 是 多
( li p )的 多 头 绦 虫 ( . l cp )的 中 绦 期 Mut e s c M mut e s i 幼 虫 ( 多 头 蚴 C e U l eer l )寄 生 于 牛 、 脑 o l VScrba i ' g l s 羊
疗效 , 以及 脑 多 头 蚴 不 同抗 原 成 分 免 疫 原 性 、 子 分 类 和 相 关抗 原 基 因 的 研 究进 展 。 分
关键词 : 多头蚴 ; 治 ; 脑 诊 分子 生物 学; 疫学 免
中图 分 类 号 : 8 2 7 4 ¥ 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0 75 3 ( 0 0 0 —0 6 0 1 0 —0 8 2 1 ) 20 9 — 4
疫 原性也 不尽一致 , 的抗 原仅 可作 为诊 断抗原 , 有 有 些抗 原 可以作为免 疫用抗 原 。 Ves rA等f] 六钩蚴 分泌抗原 免疫羊后 , rt e j用 2
收 稿 日期 :0 90 — 2 2 0 — 90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江 学 者 和创 新 团队发 展 计 划 》 新 团队 项 目(R O 4 ) 教 长 创 I T 8 8 作者简介: 牟 静 ( 9 4 , , 川 成 都人 , 士 , 1 8 一) 女 四 硕 主要 从事 动 物 寄 生 虫病 学研 究 。 *通讯 作 者
疆、 宁夏 等地发 病 率最 高 。在 宁 夏该 病 对原成 分 , 种抗 原 其 免 每
率为 6 ~5 , 3 每年 造 成 巨大 经 济损 失 , 危 害居 其
羊病之首 。因此 , 于 该病 给 全世 界 畜 牧业 带来 的 鉴 巨大损失 , 已越 来越 多的受到 各国 的重视 。
(. 1 四川 农 业 大学 动物 医学 院 , 四川 雅 安 6 5 1 ; 2 0 4
2 四川 省 攀 枝 花 市农 林 科 学 研究 院畜 牧 水 产所 , 川 攀枝 花 67 6 ) . 四 1 0 1
摘 要 : 多头蚴病 是 由多头绦 虫的幼 虫寄 生于 家畜所 引起 的疾病 , 也 可感 染 , 相对 较 少。该病 通 脑 人 但 常对动 物是致命 的 , 给世界许 多地 区的养 殖业造成 了巨大的 经济损 失 。论 文 主要介 绍 了不 同药物 对该病 的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0 0 3 ( ) 9 —9 2 1 , 1 2 :69
Pr gr s n V e e i a y M e cn o e si t rn r dii e
动 物 脑 多 头 蚴 病 研 究 进 展
牟 静 杨 应 东 , 雷 飞 杨 光友 , 韦 ,
分别 为 7 、8 18 1 4k ; 头节排 泄 分泌 ( S 抗 3 8 、2 、3 u 原 E)
原主带 有 2条 , 子 质 量 分 别 为 3 u和 1 8k 。 分 3k 0 u
同时 , 晓林还用 等 电 聚焦 电泳 (E ) 术 , 自然 孙 IF 技 对 感 染绵羊 的脑 多头 蚴 的头 节 可溶 性 抗 原 、 囊壁 可溶 性抗 原和囊 液抗 原 进行 了分 析 , 分析 结 果表 明囊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