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多头蚴病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j 2驱虫
+ 有计划的进行驱虫, 全场性驱虫( 全群驱虫 ) 与内外驱 T虫结合。 注意驱虫与环境消毒灭卵结合, 针对性驱虫要注意
;用 药量 。
病羊 取站 立保 定 , 断好 包 囊所 处 部 位 , 颅 骨 判 在
{3 消毒
全场最 少 12次 /  ̄ 星期 , 消毒对 象包括 栏舍 、 环境 、 饮
t水 、 人员 、 猪体等。
i
消毒方法是用小型 背负式喷 雾器、高 压水枪及全自 动
{喷雾设备, 最好是气雾而不是水雾, 雾粒 8~ 2 微米, 0 10 喷雾
j量约为 5 ~0 毫升 / 0 10 立方米 , 也就是 30 0 平方米地面的猪
;舍约需要消毒液 1 0 0 千克 。 接种疫苗 ( 包括点眼 、 滴鼻 ) 2小时后可照常消毒。
电
.
在大脑半球有寄生虫的病羊精神 便, 治愈率高, 适宜基层推广, 但用该法治疗羊脑包
萎靡 , 喜卧, 向病侧作旋转运动 ; 大
一 脑 颞 叶有 寄生 虫 的病 羊 视 觉 发 生 障碍 , 向患侧 作 强 迫 运 动 ; 生 部 寄
7^ 1J
. .
薄 位为大脑额叶的病羊低头前奔, 遇 救措施。 可静脉注 射甘露醇以降低脑内 同时静脉 压,
( 黑龙 江省哈 尔滨 华
囊法和药物治疗法供大家参考。
2 1针 刺 包 囊 法
.
j
免疫失败的原因包括变异株的产生、 变异株的产生、 超
{强株 的出现 、 同血清型、 不 疫苗被污染 、 新病毒 、 苗本身失 疫
寄 生在 脑 表 面 的包 囊 可 引 起局 部颅 骨 软 化 , 手 指 按压 可感 觉 到包 囊所 处 的位 置 。具 体 操作 方 法 是
一起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刍议

一起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刍议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草食动物,尤其是羊和牛,但人类也可能被感染。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或接触寄生虫感染的牛、羊等动物的肉或内脏而传播。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视力损失、癫痫等。
本文旨在对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进行探讨。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羊脑多头蚴病的潜伏期一般为数月至数年,感染后症状不一定立即出现。
在症状出现后,疾病会呈现多样性。
一些患者可能表现出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精神混乱等神经系统症状,另一些患者可能表现出癫痫发作、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等症状。
在疾病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脑积水等严重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目前,羊脑多头蚴病的确诊仍然依靠病原学以及手术切除所获得的组织学证据。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对于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采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可清晰地观察到脑部病变的范围、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
二、治疗羊脑多头蚴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一)药物治疗目前,市面上主要采用的药物是阿苯达唑(ABZ)。
这种药物可以杀死寄生虫,减轻病情。
具体治疗方案为,口服阿苯达唑400-800 mg/d,疗程为3-6个月。
此外,还可以配合口服激素和抗癫痫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二)手术治疗对于那些寄生虫较大或者伴有脑水肿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在减轻症状的同时,取出病变组织,从而彻底消除寄生虫感染。
三、预防对于羊脑多头蚴病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避免食用未经处理过的肉类和内脏等,尤其是来自小乡落地区的野生动物和家畜。
(二)定期进行动物消毒和防疫,避免动物接触污染源。
(三)进行充分的厨房、餐具和卫生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四)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加强疫情监测。
综上所述,对于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治疗。
积极进行预防,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此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其实也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羊的大脑中寄生了大量多头绦虫的幼虫,一旦羊群中的个别羊出现这种病症,扩散范围比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对象是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
患病羊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
根据脑包虫寄生部位与病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大脑半球发病75只,大脑颞叶发病51只,大脑额叶发病32只,大脑发病15只,小脑发病9只。
1.2发病原因羊脑包虫在羊脑寄生后,可出现囊泡,大小如鸡蛋,囊泡壁薄,内有透明液体。
囊内膜有大量粟粒大的结节状。
羊脑包虫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多头带绦虫卵进入胃肠后经血液转移到羊脑或脊髓,并不断成长,羊感染虫卵2~3个月后可发病。
1.3 治疗方法1.3.1药物驱虫羊脑包虫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病羊吡喹酮70 mg/kg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天。
如果羊脑包虫病发展到晚期,治疗价值不大。
部分病羊在口服药物治疗后,因囊泡破裂引起抽搐症状、精神萎靡或其他神经症状,有的还出现废绝、体温升高等症状,个别羊可因此而死亡。
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和吡喹酮口服后,观察羊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则及时抢救,给予甘露醇1000~2000 mL、安钠咖2g治疗,症状轻的病羊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
1.3.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羊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左侧大脑颞顶区。
判断方法是让羊在空地运动,如果羊向左做大圆圈运动,说明羊脑包虫寄生时间大约在10~14天,如果病羊同时有对侧眼睛模糊状况,则可选择手术治疗。
先将病羊绑稳,并固定羊头部。
用手检查羊头部左侧顶骨,可见皮肤隆起、骨质软薄。
采用皮肤浸润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剪掉术区羊毛,并进行备皮。
一起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

l 号针头 l ,0 6 根 10毫升注射器 1 ,三棱针 1 , 支 根 缝合线 1 ,O 根 8 万国际单位 的青霉素粉 1 瓶。
保定需助手 2 , 人 在平地上垫上 1 床草席 , 把羊 放在草席上右侧横卧保定 , 并全身麻醉 。
术后连续注射抗生素 3 , 天 以防并发症如脑炎 、
脑膜炎等的发生。 虫体寄生于大脑左侧的病例于术后 3 小时 即能 站立行走 , 虫体寄生于小脑 的病例在术后 1 小时站 0 立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1 小时后均可进食 , 星期后 2 2 可 自由采食 , 个月后完全康复。 1 药物治疗用吡喹酮 口服 6 o毫克 , 千克 ・ , 天 治愈 率为 6. %; 6 7 用丙硫眯唑 口服 3 毫克 , 6 O 千克 ・ , 天 治 愈率为 7 . %; 33 用吡喹酮 5 3 0毫克 / 千克 ・ 、 天 丙硫咪 唑 3 毫克 , 0 千克 ・ , 天 分别一次性 口服治疗 , 治愈率 达 9 . %。 33 3
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寄生虫病 。
5 治疗措施
准备 经 消毒 处理 过 的手 术 刀 l , 血钳 2把 , 把 止
1发病情况
20 年 7 ,梨 丰乡某养殖户 的 3 只羊 中有 3 09 月 0 只出现症状 , 其中有 2 只羊左侧耳下包块 , 小的直径 约 3厘米 , 的直径 约 6厘 米 。另 1 大 只枕 后右 侧有 直
3 临床 症 状 部分病羊 的虫体 寄生于大脑左侧 ,初期采食缓
慢, 视力障碍 ; 中期一侧视力障碍加重 , 对外界 刺激 敏感 , 步态不稳 , 身体和头部 向一侧倾 斜 ; 由于包囊
逐 渐增 大 时 , 激大 脑 强 烈兴 奋 , 羊 向一 侧 作 回旋 刺 患
羊脑多头蚴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羊脑多头蚴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羊脑多头蚴病又名转圈病,是一种因为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羊的脑脊髓内,引发脑炎、脑膜炎等较为严重症状的寄生虫病。
羊一旦发病,会出现身体逐渐消瘦,原地转圈,或者是没有目的地乱窜、走路不稳等症状。
这种病在羊群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农村、春季气温回暖时,羊多头蚴的感染率总体偏高。
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造成犬、牛、马等动物感染,甚至危害人类。
因此,养殖户需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羊脑多头蚴病发生趋势羊脑多头蚴病在羊类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寄生虫病,对羊的危害极大,死亡率极高(超过90%),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羊养殖业发展极为不利。
2 羊脑多头蚴病发生原因羊养殖过程中,为了避免丢失,养殖户常把羊和犬类放在一起混养,却没有为犬类进行定期驱虫。
而犬类是羊脑多头蚴病的主要传播者,犬类活动频繁的地方羊脑多头蚴病发生率更高。
加之部分养殖户缺乏安全卫生意识,未做到对病死羊的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也为寄生虫提供了可乘之机。
1~2岁的绵羊和山羊特别容易受到该病感染。
甚至部分养殖户会把羊的内脏直接投喂给犬类当食物,导致犬类成了多头蚴的最终宿主。
多头蚴虫卵在羊小肠内孵化,并吸附于肠黏膜上,随着血流进入脑组织后发育成为多头蚴虫。
这种寄生虫在羊的其他身体部位很难存活,却适合成活于脑和脊髓里,危害极大。
一旦发现羊感染了羊脑多头蚴病,养殖户就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造成死亡,减少经济损失。
3 羊脑多头蚴病常见症状羊感染后10~14 d,会出现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症状。
病羊开始出现行动迟缓、磨牙、流口水、缺乏食欲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没有目的地乱窜、倒地或者原地转圈的症状,3~5 d后就会死亡。
通常情况下,前期症状为急性型,后期转为慢性型,因虫体寄生部位不同,导致羊在受到感染后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3.1 急性型表现羔羊受到感染后,虫体在羊的脑膜和脑组织中不断运动,使羊脑部神经因为受损而发炎,导致羊体温逐渐升高,脉搏急速加快,产生较为强烈的兴奋情绪。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86摘要:羊脑包虫是在养羊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是由于羊受到多头蚴的感染寄生后导致本病发生。
羊在发病后表现为神经症状以及脑部的严重病变,见于脑炎和脑膜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死亡情况,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羊脑包虫病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并着重研究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可供羊场在预防以及发病治疗时进行参考。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防治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为羊多头蚴病,是羊的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随着羊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在养殖场不仅要预防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对寄生虫病预防也不能松懈。
尤其是羊脑包虫病的发生能够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1 病原简介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为多头绦虫,这是一种体长约在400~600mm,宽度为5mm 的寄生虫[1]。
脑包虫的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呈乳白色且半透明,在其内部充满透明的液体。
成熟的脑包虫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卵子。
脑包虫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数年,但其对热较为敏感,通常在70℃的环境中可以被杀死。
2 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季和秋季较为多发。
本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地羊场均有发生。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脑包虫病,但其中以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在不同年龄的羊群中羔羊的易感性为最高。
3岁以上的羊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肉食动物,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当肉食动物体内寄生的多头绦虫的节片脱落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饲草和水源等造成污染,当健康的羊群采食这些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就容易被病原所感染而导致发病。
这些虫卵在羊体内能够迅速发育生长成六钩蚴[2]。
六钩蚴是对机体损伤较大的一个寄生虫阶段,其不仅会破坏羊的肠道黏膜还可以到达脑部积液中,并在其中发育为多头蚴。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羊等偶蹄类动物,也可以感染马和猪,甚至可以感染人。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羊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仅容易引起羊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会直接引起羊只死亡,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沉郁不动等临床症状,确诊后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临床经验表明,93%的感染羊只经过手术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但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且避免损伤血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病羊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在放牧过程中独自离群,具有神经症状,如盲目向前冲且不转弯,或者先向右转圈再向左转圈,遇到障碍物时头抵在上面不动,走动不稳,往往卧地不起,采食时需要将饲草放在嘴边或者颈部依物而立自行采食。
发病前期,羔羊最常见发生急性型,且随着六钩蚴的移行导致脑部出现炎症,呈现明显发热,脉搏、呼吸加速。
有时会呈现过度兴奋,作前冲、后退或者回旋运动;有时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脱离羊群,长时间躺卧,大多数羔羊会在3~5天内由于发生急性脑炎而导致死亡,有些耐过急性期后会变成慢性型。
急性型。
羔羊会表现出最明显的症状,感染后经过大约15天开始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反应退钝或者敏感,盲目奔走或者长时间的精神沉郁。
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精神极度萎靡或者过度兴奋,部分颈向一侧弯曲,呈现斜视,磨牙、流涎;部分做圆圈运动、前冲或者后退,接着出现痉挛;部分独自离群,往往躺卧。
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大部分症状会逐渐消失,转变成慢性型。
慢症型。
病羊寄生有一个或者少数囊泡时,且囊泡大小没有长到对周围脑组织造成严重压力前,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经过4~6 h,由于囊泡明显增大,导致脑和脊髓受到压迫,才会开始出现症状,且虫体寄生部位不同,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在大脑后部枕骨区寄生时,头部会高抬,作后退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在脊髓寄生时,会导致走动后躯无力,甚至出现麻痹,排尿失禁,呈犬坐姿势。
中兽医治疗羊脑包虫病

中兽医治疗羊脑包虫病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旋回病。
脑包虫(或称多头蚴)寄生在羊的大脑内,引起病羊脑部炎症并以转圈运动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现代兽医学认为其病原是多头绦虫的幼虫一脑多头蚴(脑包虫)。
本病主要危害2 岁以下的绵羊。
1 病因病理寄生在终末宿主(犬、豺、狼、狐狸)小肠内的成虫,其孕节脱落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在牧场上或饲料、饮水中,被中间宿主(羊)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并穿透肠粘膜进入血管,而后随血流被带到脑和脊髓中,最后发育成多头蚴。
由于多头蚴在脑内寄生移行,刺激损伤脑组织,故使患畜出现运动机能障碍、半身不遂、视神经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症状。
2 临床症状羊多头蚴病临床表现多呈急性和慢性型。
感染初期由于病原在脑膜与脑组织中移行,引起脑部炎症,表现为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甚至狂躁不安,患羊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有时精神沉郁,脱离畜群,长期卧地;部分病羊5~7 日内因急性脑膜炎而死亡。
急性耐过后转为慢性,在一定时间内不显病状,大约再经2~6 个月,多头蚴继续发育增大,病羊精神沉郁,采食停止,行走时失去平衡,并出现明显的典症证状一“转圈运动”。
也有的出现痉挛和失明。
病的后期,寄生部位骨质松软变薄,甚至发生穿孔。
病羊常因极度瘦弱而死亡。
3 治疗3.1 手术方法:局部剃毛、消毒,将皮肤作“U”字形切口,打开术部颅骨,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再摘除虫体。
然后对伤口进行缝合。
为防止发炎,可于手术后3 日内连续注射抗菌消炎药物。
也可不作切开,用注射针头刺入囊内抽出囊液,再注入95%酒精1ml。
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应用于脑表面的虫体。
3.2 绵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及穿颅抽液注药疗法:3.2.1 病位诊断羊感染脑多头蚴后,由于包囊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可根据患羊的不同表现确诊病位。
包囊位于额叶时,患羊低头直线运动,常不可遇制地向前冲撞,不能自行回转而离群。
在撞抵障碍物时,抵住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田间的清新,所有的阴霾此时都在父亲的老故事中消散........第三天。再次睁开双
和田间的清新,所有的阴霾此时都在父亲的老故事中消散........第三天。再次睁开双
头或做后退状,直到跌倒卧地不起。寄生于小脑, 病羊知觉敏感,易惊恐,运动丧失平衡,痉挛易 跌倒。寄生于腰部脊髓时,步态不稳,转弯时最 明显,后肢麻痹,小便失禁。
二、防治
对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粪便进行无害化处
理。对野犬、狼、狐等终末宿主应予捕杀。在流 行区依据临床症状、病史、头部触诊综合判定, 目前可应用 B 超或多普勒仪探查确诊寄生部位。 对脑前部寄生于表面的虫体可施外科手术摘除。 可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
质逐渐消瘦,卧地不起,衰竭而致死亡。
发病前期病羔羊症状多为急性型。体温升 高,脉搏加快,呼吸次数增多,出现神经症状, 做回旋、前冲、退后动作等,似有兴奋表现。后 期(在 2~6 个月),多头蚴发育至一定大小,病 羊呈慢性症状,典型症状随虫体寄生部位,出现
不同特征的转圈方向和姿势。虫体寄生在大脑半 球表面的出现率最多,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其 转动方向多向寄生部一侧,病位对侧视力发生障 碍以至失明,病部头骨叩诊呈浊音,局部皮肤隆 起、压痛、软化,对声音刺激反应很弱。寄生于 大脑正前部,病羊头下垂,向前做直线运动,碰 到障碍物头抵住呆立。寄生于大脑后部,病羊仰
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终末宿主) 的小肠内,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 虫卵散布于草场,污染饲草料、饮水,被羊只(中 间宿主)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六钩蚴逸出,钻入 肠粘膜血管内,其后随血液被带到脑脊髓中,经 2~3 个月发育成多头蚴。六钩蚴在羔羊体内发育 较快,感染后 2 周发育至粟粒大小,6 周后囊体
2~3mm。含有多头蚴的脑被犬类动物吞食后,多 头蚴头节吸附于小肠壁,发育为成虫。
一、症状与诊断
多头蚴寄生于羊脑及脊髓部,引起脑膜炎, 表现采食草料减少,流涎,磨牙,垂头呆立,做 特异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放牧时离群掉队,体
和田间的清新,三天。再次睁开双
期为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由豌豆到鸡蛋大, 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内膜附有许多原头蚴。
成虫体长 40~80mm,节片 200~250 个,头 节有 4 个吸盘,顶突上有 22~32 个小钩,分两 圈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卵为圆形,直径 20~ 37µm。
和田间的清新,所有的阴霾此时都在父亲的老故事中消散........第三天。再次睁开双
由多头绦虫幼虫寄生于羊等动物的脑和脊 髓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亦可感染。多呈 地方性流行,可致动物死亡,是危害羔羊和犊牛 的 重 要寄 生虫 病。 脑多 头 蚴 (Coenuruscerebralis)的成虫是寄生于犬小肠 的多头绦虫[Taeniamulticeps(1eske,1780)]。 原头蚴直径为 2~3mm,数目 100~250 个,中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