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整版报道舒山先生
激荡·1978-2008纪录片观后感

激荡·1978-2008纪录片观后感《激荡·1978-2008》是一部由曾捷导演,邓小平、李光耀和张艺谋等主演的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08年,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01看三公子的文章时,多次看到她推荐《激荡三十年》,由此心里便埋下了好奇心,打算抽时间来读一读。
国庆假期的时候看别的视频时刚好看到了这个记录片,一口气两天时间便看完了。
知道了很多故事,长了见识,更加懂得了邓爷爷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看到了改革开放重要但是艰难的路程,一点点,一滴滴,从刚开始的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可能倒回去,直到发展到不可逆的地步,中国实现崛起。
现在看到的很多公司企业就在这三十年的某一个时间创立,发展,艰难走到现在,变得更大更强。
也有不少企业曾经辉煌一时,行差踏错,走向灭亡。
在这中间看到人性的复杂多变,有些人坚持不懈,低调努力,有些人得意忘形,一发不可收拾,连累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发展。
温州炒房团早在2003年已经出现,炒房的现象现在依然不断。
彩电早就火遍中国了,而我小时候看的还是黑白电视,家乡确实比较落后。
91年郑州亚细亚商场使用的促销手段,营销方式,有奖销售,价格战,现在看来依然时商场常用的手段。
如今很多人向往的银行系统,2006年的时候还等待着中央的救援。
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发展就伴随着,现在也是。
这三十年里,有大半部分的时间,也是我成长的时间,回看视频,才知道很多事情我从未了解过,不知道,不清楚,现在接触到一些的事情和现象,会惊讶,殊不知,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
02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期待到改革开放40年的202X年将会是惊喜不断的一年。
改革开放,从小平爷爷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到实践中,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兴亡盛衰你可以去跟成功的人士交流,寻求他们的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时候,失败的同仁才最有启发。
成功往往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巧遇,而失败却是因为基本元素的必然。
胡舒产与《财经》传奇

财经 》上海 记者站 的员 工 “ 最危险 的女 人” 源于 2 0 , 00年 l 月 《 0 财经 》 约客 》中描 述 ‘
行 总编辑 ,聘任 杨大 明和 张进 为副总编辑 ,辟任 王烁 为主编 , 聘任叶伟 强为执行主 编。
动荡新 闻 , 财经 》成 为海 内外媒 体报 道热 点 , 《
相关搜 索达 到百 万。没 有任 何一本 杂 志可 以引 发这样 的关 注度 。
据 了解 ,中国经 济体 制 改革 杂 志社 将 与财新传媒 有 限公 司合 作经营 《 中国改革》 杂志 ,新 的编辑部 高管上任 后 的 第一期 《 中国 改革 》 杂 志 于 2 1 年 1 00 月1 5日推 出 ,为一 二 月合 刊 , 主题 为 《 中国 2 1》 0 O 。算上 《 新 世 纪周 刊》和 财新 网,胡舒 立 团 队 自离开 《 财经》 数 月之 内 已经搭 建起 了两刊一 网任 中国外交部 字采访汇总 和资料 ,浓缩 刮 3 r 5 r H hl k L , 豢 b 副部长 ,兄长王东 明是中信证券董 事长:王 终稿 ,而这终 稿还常 t ̄ l 养 史‘ 己
j
.
I世 人’ I ‘ } ,
j { u. j1 … . J l j lf 1
大批收购 ,国内几家 主要 门户网站事 后透 露 百万元的记 者工资以确保记 者诚 实 ,全权负 “ 险女 ’的危 险报道 危 胡舒立 被 《 商业周 刊 》称 为中国证券界 的确 “ 受到 压力 ”不得不撤下 相关 文章 ,纽 《 责所有 内容 ,采编 独立 不受广 告经 营影 响。 王波明 以罕 见的气度 全部答应 。
!I ul 门、、 ” l I I J
2X 卜 IJ n … ’ 征 . 址 (l 7{ I 0 n - ’ j
媒体札记:改革“第一枪”

媒体札记:改革“第一枪”
财新峰会今天上午开幕。财新网头条说明了选定会期的时间背景:“在中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最高领导层发出‘改革60条’畅想,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明了、2020年图景绘就,中国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历史新篇由此开启,顶层设计与民间智慧相合,雄图大略将一一落笔”;作为总编辑,胡舒立致辞更有补充:“今年的会议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会议确定的宏观政策基调,对于下一年的经济相当重要。本届峰会以启动全面改革为主题,正契和着不久前结束的三中全会决定,既是我们的呼声,也是社会的希冀。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据此,新京报今晨即刊社论《铁路市场化才有真正的运价市场化》,强调“讨论铁路运价市场化,没有必要这么急”:“市场化运价调整是铁路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但是,铁路的市场化绝不只是运价市场化,如何系统推动铁路市场化改革,引入其他竞争资本、强化内部治理等市场化改革,也应同步推进、甚至前置性推进……公众其实更希望看到,其他方面的改革在做什么,那些有助于形成铁路市场机制的方案是什么。铁路虽然将来仍然是国有垄断,但是,如果铁路改革能够着眼于根本,致力于让市场说了算,那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灵活定价机制,也就是水到渠成。
京华时报总结陈词,即《户改应以人的权利为主线》:“稳妥推进城镇化,固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背景,但更重要的是,推进全社会规模的、不同阶层不同出生地的权利均等化。站在这个高度,户籍制度改革就会具有最被认可的法理性,同时,寻找到最能平衡公众权益和城市发展利益的路径。”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京举行作者: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9年第01期2018年12月21日,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新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央文明办原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徐瑞新,司法部原副部长、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张彦珍,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编委会主任、总主编王振川,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孙月沐,以及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会议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海涛主持。
通过这部精品佳作的出版发行,让我们共同回顾和展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我们党和国家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丰富生动的文献资料,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为客观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史进程,编委会多方搜集资料,编纂整理了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下称《年鉴》)。
这是顺应国家并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套优秀丛书。
该丛书卷帙浩繁,其内容均来自于《人民日报》等国内公开权威出版物,史料权威翔实,经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专家审定后认为,“政治导向正确,重要史实准确”。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央文明办原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与司法部原副部长、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张彦珍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该套从书的出版。
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编委会主任、总主编王振川在讲话中回顾了《年鉴》的编纂过程,介绍了《年鉴》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年鉴》的主要特点。
他在講话中重点强调:“《年鉴》收录了重要法律法规、典籍制度,包括体现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均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以规定体例予以编排,保持原汁原味的精良佳作。
胡舒立

财新网由胡舒立所领导的财新传媒创办,2010年1月11日正式上线。2011年9月19日完成改版。2012年1月日 正式启动全新双拼国际顶级域名。
财经新闻资讯必读网站,有机整合资讯、观点、多媒体、互动等信息时代形态丰富的资讯产品,以客观、专业的 视角,7天24小时输出高品质的原创内容,为中国政界、金融界、产业界、学界等社会精英提供每日必需的高品 质财经新闻、资讯、评论,以及基础金融信息服务。 财新网与《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月刊、《比较》、财新英文周刊一起,构成了财新传媒“一网四刊” 的新格局,幵在手机、SNS等新媒体平台上展开探索,同时以内容策划和品牌合作等形式将触角伸向电视媒体。 2010年12月,财新网被《新周刊》2010网络生活价值榜评为“年度最有价值网站(传统媒体)”。评语为: “ 它是年度最具探索精神的媒体网站,形式上,它以视频、微博(思享家)为网站标配,全方位拓展财经新 闻空间;内容上,它秉承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优质的资讯大餐和权威的财经观点。它不仅让平媒气质在网上延伸, 更让人们看到平面媒体在未来的N种可能。”
热点事件
1998年4月,胡舒立创办了《财经》杂志,自己担仸了杂志主编。《谁控制了冯明昌? 》、《成败陈久霖》、《琼民源》、《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这些文章不但 以其调查乊缜密、叙述乊简洁而为世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叹服的是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 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 为此,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推出了《庄家吕梁》 等力作,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结果: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 的远觃行为。 她多次刊収黑幕报道,由于《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収表的 报道又锋芒毕露,仍而引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同时《财经》杂志也一夜成名,胡 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中国农村改革“第三波”

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说:这是 ‘ “
场深水区 的探索 ” 。省长王金 山告诫: “ 改革要 以因地制宜为立足点 、 以创新
探 索 为半 动 力” 。正是基 于 农村第
的方案和办法不强求一律” 。 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经过深 入
调研和充分论证作 的一项 重大战 略 决策 。 如果说“ 火包干 ” 的核心在 于创 出
入 、 叉内容
的 农村综 合改革 。确 定 了 l 8个 试点
这 次改革的显著特征之 一是干部 考核选拔方式改 、乡镇功能转换 与 机构改革“ 三位一体 ”齐头并进 , , 使得
县、 , 市 并特别强 调“ 点县享有 充分 试
维普资讯
化 。 国市以“ 宁 主官合 一, 交叉任职 ; 公
设 在芜湖县 的机 械 _ l I 业 ,近 3 年时问吸引了 40家芜湖 巾企、和长 6 I 了角客 商前 来投资办』 ,其 中 1O 一 2 家 开工建 没,8 已建成投产, 4 家 全部投产 后可形成{ 售收入 20亿元的产业 肖 0 集群 。繁 昌的医药 1 业 、 绿色食品工
6% 人 员分 流 了 38 5, 05名 。
荡操作 ”“ : 先行者 ” 寅城市率先推行 了 以党政主官合 一、减 少副耳 和领 导职 J { 数 为主要 内容 的 乡镇领导 体制 改革 , 实行 乡镇党政 正职“ 一人 兼 ”党政 班 : 子成 员 由 5 ~7人组成 ,实 行双 向进
的潮头,使安徽农村焕发 出更加蓬勃
“ 三波 ” 革的矛 头直 指 农村 第 改
的 上层 建筑 : 塑 乡 镇 的 布 局 与 功 能 , 重
么,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 则剑指农村发展 中最难攻克的“ 堡垒” 上层建筑。 : 与“ 大包干 ” 农村税 费 改革全 国 、
胡舒立:思想者的前行

胡舒立:思想者的前行
佚名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1953-著名财经媒体人胡舒立,1953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上虞。
她的祖辈胡愈之、胡仲持以及母亲都从事新闻业。
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
早年胡舒立是《工人日报》国内部的一名记者,
【总页数】1页(P49-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2
【相关文献】
1.传媒强人胡舒立 [J],
2.胡舒立单挑马云你错了 [J],
3.马云激辩胡舒立我不怕批评 [J],
4.胡舒立:“疯牛”有害无益 [J],
5.略论胡舒立主笔时期“财经观察”的选题 [J], 李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舒斌红网是一座桥

舒斌起身前往北京的这天,长沙韶山南路的“红网”办公楼旁,正建起一座全新演播大厅——在中国的地方网络媒体里,这样的演播厅还是第一座。
现在的“红网”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地方网络媒体,其品牌栏目《红辣椒评论》和《百姓呼声》接连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为董事长、总编辑,舒斌执掌“红网”已近十二年。
4年前,他摘取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网络媒体人。
8月13日,新华社公布2270名十八大代表名单,他与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一起,成为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网络媒体代表。
简单聊几句,会发现已离开党政机关12年的舒斌仍然保留有一种官场气质,比如,说起话总喜欢总结个“一、二、三、四”,比如,会讲些展望式的言语,比如,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李长春视察红网时的照片。
44岁的舒斌当过学生干部,当过省委宣传部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在机关待了十年后办起网络媒体。
他调侃自己是“四不像”,“说是机关干部也不像,说是企业家也不像,说是媒体人也不像……”在很多人眼里,“红网”的性质同样难以界定。
舒斌去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周五,两位某机关报的记者来采访他。
他们以为“红网”是个商业网站,问他为什么“红网”总有点儿“党网”的味道?在很多熟悉“红网”的湖南媒体人看来,“红网”或许是最不像“党网”的地方性网站。
舒斌自己则觉得,“红网”既是“党网”,也是“新闻网”,更是“百姓网”。
他觉得这些属性本来就不矛盾,他称“红网”为“调色板”、“一座联接党政机关和百姓的桥梁”。
“党网”突围2009年是红网来访者最多的一年。
舒斌记得,那一年他们接待了80拨考察的团队。
地方网同行总会羡慕他们:党网也能办得如此风生水起。
“红网”建立之初,同样面临如何突围困境。
2000年,几大商业门户网站已经初具规模,各地都开始加紧建设自己的政府网站。
那一年,湖南省委发现网络建设“时不我待”,开始酝酿创办自己的网站。
不过,省委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总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画外述说家国情怀——谈书画家叶建民的艺术创作文:王留键谢国正高喜来舒山是叶建民的笔名,当代书画家成千上万,但很少像舒山那样,既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又有高尚的人格品德;既有国学的传统功底,又有创新的开派立说。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书画创作中始终饱含着爱国激情,因实就事地把客观现实倾注笔端,展现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精忠爱国满腔热血注笔端舒山自幼拜先贤,先忧天下后思安。
春蚕到死丝方尽,化作白茧暖人间。
——舒山鹰2016年,中国南海形势紧张之际,一幅题为《守望》的中国画风靡网络。
画面中海浪的巨石上挺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时刻准备着捍卫中华海疆。
大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之势。
画面的题字为“观南海、望西沙、九段线内是我家”。
落款是“岁次丙申之夏,写于南海仲裁之前”,代表着中华儿女的心声,使那些觊觎中华领土者闻风丧胆,这幅画作者正是舒山。
网友铁匠留言:“先生笔下的雄鹰,身披铠甲、怒目圆睁、双腿如弓、铁啄如刃,随时准备振翅搏击,斩尽妖魔鬼怪。
足见其功力雄厚,主题突出,不愧为大师之作。
”守望在此之前,舒山还有力作《关天培》与《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形象。
在为《关天培》画作上的题字为:“抬头看世界,低头思国门。
鸦片妖氛起,散财净海尘。
故里埋忠骨,南海荡忠魂。
如今又是非,当问天培君”。
为《林则徐》的题字是:“威震南海,气压蛮夷。
千古英贤,林公则徐”。
早在1985年,已是43岁的舒山获准赴香港会亲,首次见到自己的生身父亲。
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并挥笔写下了《梦港岛会亲》一诗:“梦里依稀几春冬,万水千山得相逢。
把酒叙旧慰长想,亲情更比酒情浓。
同舟操揖见肝胆,风云变幻识杰雄。
莫道台独敢吠日,但见众唾淹逆虫。
恩恩怨怨付流水,朝朝暮暮盼一统。
一国两制顺民意,两岸三通合国情。
雄鸡一唱港梦断,试揩泪眼待天明”。
此诗发表在政协报上,道出了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舒山常用诗、书、画、印的特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尽自己绵薄之力。
上世纪90年代曾两次赴台湾探亲,寓居七个多月,以诗会友,以书会友,最常写的句子是“一轮明月照两岸,两岸人心向一统”。
他利用一切机会传播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政治主张。
曾先后和原国民党副主席连战先生等诸多当局领导交谈并合影留念。
舒山先生两次赴台探亲,两次在台湾组织商界投资考察团赴故乡宝丰投资考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舒山进行了表彰,评定其为河南省台胞、台属“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活动”先进;宝丰县政协把舒山的事迹写入年度工作报告,对其进行表彰;平顶山市《文史资料》第六期以《化作梅花报早春》为题入编了舒山为家乡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近几年来,舒山从学术上已进入成熟期,其艺术宗旨是:尊重先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诸子学说的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化前人的笔墨奥妙,顺应时代的需求,与无为处而为之。
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以填补前人的空白。
用舒山自己的话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虽出生在旧社会国民党的家庭,但自幼受着新中国的教育,读着毛泽东著作长大,又幸运地赶上中国梦的大好时机。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让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予以认同。
这需要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担当此任。
”因此舒山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用一幅幅精品佳作践行并续写着他爱国的激情。
邓世昌根深叶茂情系故乡飞高远原为舒山一棵草,秋风过后叶枯焦。
不是根深杆坚硬,早被拾去当柴烧。
——舒山晓月照铁砚朝露润竹窗舒山出生在河南省宝丰县城南十八里舒山脚下叶营古村的书香世家。
其祖父叶鸿章把仅有的家底用于创办了太山庙学校,在当地也是很有名的书法家。
叶建民以舒山为笔名,又以中原农夫为号,足见其饱含的浓浓乡情。
回首图走进舒山现居北京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祖先牌位与父母的遗像。
两边楹联上书:祖功宗德恩泽远,子孝孙贤继世长。
舒山说:“故乡是根,祖先是本,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本。
”今年清明节时,他回到故乡宝丰祭祖。
当朋友向他讨要墨宝时,他略思片刻,挥毫写下“宝山丰水”四个大字,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1993年,舒山与史学家潘民中、杨晓宇合著的《叶公沈诸梁考论》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影响深远,得到了海内外叶氏族人的认同,促成了《世界叶氏宗亲会》在叶县成立。
许多国家的叶氏华人纷纷组团参加,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繁荣了家乡的旅游业,为家乡的经济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艺谋生路漫漫兮修远兮朝朝暮暮急就章,不堪回首细思量。
坎坎坷坷翰墨路,七十已过興未央。
——舒山村妇图舒山3岁随祖父学颜体书法,祖父要求他要像颜真卿那样处世为人。
随母亲学国画,并教他简单的诗词。
13岁以能写会画驰名乡里;14岁时,为扩大视野他肩背书袋,以书画谋生,外出游学十几年,走名山、涉大川,吃百家饭,读无字书;写标语、写花鸟字、画布景、画宣传画、沿街串巷为老人画像。
步履江河南北,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内涵。
他始终牢牢记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古训。
游学期间,数十遍抄写新华词典,奠定了文字基础,他嗜书如命,读过许多古典名著,夜以继日地把很多唐诗宋词烂熟于心。
曾漫步孔林,祭奠儒家宗师;攀登武当,探索道家哲理;借宿少林,目睹佛家真谛;伫立于敦煌,临摹在艺术殿堂,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舒山青年时期,“文革”风暴席卷全国。
因有从不相识的父亲在台湾,成了有海外关系的反革命家庭,又因小时候拿碎烟叶到西山换过红薯干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数次被批斗。
无奈之下舒山携母连夜奔走异乡,在当地成为一位语文教师,异地任教8年间,曾三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党的三中全会后,舒山重返故里,1980年在宝丰创办了《舒山书画社》,这期间以书法、篆刻、绘画为主,自给自足;撰写碑文,替人编写家谱、作诗、填词为辅,收入有余。
常以捐资助学、捐资济困的实际行动来安慰“吃百家饭长大”的报恩之心。
舒山常说:“是传统国学给我了做人的准则,是中国书画养活了我和我的全家。
”虚心向学他将上下而求索望先贤而兴叹,观古今而图强。
——舒山樱花红陌上改革开放后,舒山凭着诗、书、印、画的造诣,如鱼得水,自力更生,迅速脱贫,并提前进入小康。
他38岁成家,40岁得女,42岁得子,1985年盖起了两层楼房,儿女双全,其乐融融。
周围人都交口称赞,亲戚朋友更是认为舒山了不起,他却表示,自己的这点雕虫小技养家糊口还算可以,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家,把名字留在中国书画史上,能创出传世之作,那还要重新扬帆启航,向艺术的海洋深处探索,在有生之年争取到达光明的彼岸。
1986年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在著名书法家郭全忠老师的指导下,以书法理论考试99分、实写考试98分的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获全国优秀学员证书。
1989年又拜书法理论家周俊杰(鲁岩)为师,给其批改作业3年,才甩掉了俗气的帽子,向艺术殿堂迈进。
1992年~1994年在中国书协办的学习班上学习,得到了欧阳中石、沈鹏、刘艺、刘炳森、孙伯祥等名师的真传,同时舒山也带着批判性的心态接受各位老师的观点。
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临帖不要临今人,因今人的作品还没经过历史的沉淀,且都带有世俗的偏见,他们虽是行业的领袖,但未必都有真才实学,放在历史长河中,也未必能站得住脚跟。
舒山初临唐揩,以求方圆;又临篆隶,以探其源;再临锺张二王,以窥其情;后临章草数十年,以求其变。
舒山说:“临帖千万莫浮滑,临遍古帖自成家。
”他临帖绝不随意调换,先求形象再求神采,每逢动笔之前都要仔细思索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动态,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反反复复地深钻细研;年复一年地“三更灯火五更鸡”,漫游在笔墨的艺术海洋;日复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向着书画巅峰攀登。
一个花甲过去了,舒山已步入老年,但他仍然坚持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认认真真地揣摩着历代大师们的用笔用墨方法,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精益求精地创作着每幅作品。
按他的话说:“我天性愚钝,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
”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舒山不仅学识渊博,有问必答,而且多才多艺,书法(真、草、隶、篆、行)样样皆通;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件件皆精,以及篆刻和诗词楹联都有很深的造诣。
自画像学有所成传承中国书画一棵衰草任飘零,应水舒山寄此生。
翰墨丹青何处洒,碧荷破蕾满塘红。
——杨晓宇舒山云起,应水鹤鸣。
——潘民中这是两位史学家对舒山的评价,欧阳中石先生评价说:其书法,运笔自然、师古不泥、大气磅礴、笔势飞扬流动,且书风具有畅达俊逸的笔韵。
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
既有苍劲的气势,又有温柔秀雅的情怀,堪称极品之作。
文学泰斗、新华词典编辑组组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先擢先生这样评价:舒山的中国画具有深厚的功底,画面构图活脱,用色古艳沉着,整体表现精到,笔歌墨舞,美不胜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足见舒山的书画造诣之深。
当被问起对此有何感想时,答道:“学道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我有生之年,研究、传承中国书画责无旁贷。
中国书法、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把她推广开来。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炎黄子孙的事情,中国画应该守住老祖先留下来的笔墨底线,尽量用书法的线条表现事物的本质,突显书画同源(中国画叫‘写’而不叫画)的中国学说。
中国书法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门用线条表现的高雅艺术。
作为国人,必须遵循历代先贤的优秀传统,古为今用加以传承。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伟大民族的复兴尽一点微薄之力。
”交谈之余,不禁欣喜:又一个真正的书画大师已从民间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