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检验标准.doc

合集下载

金属制品质量验收标准

金属制品质量验收标准

金属制品质量验收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金属制品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制品的生产和交付过程中的质量验收。

2. 术语和定义- 金属制品:包括但不限于铁、钢、铝、铜等金属加工制成的产品。

- 质量验收:通过对金属制品进行检测、测量、试验等手段,判断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

3. 质量验收要求3.1 外观要求- 金属制品的外观应整洁、光滑,无明显的表面缺陷和腐蚀。

- 金属表面应均匀涂有防锈涂层,无起泡、剥离等现象。

3.2 尺寸和几何要求- 金属制品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

- 尺寸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并保证制品的装配和使用要求。

3.3 材质要求- 金属制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客户要求的材料。

-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能够满足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要求。

3.4 物理性能要求- 金属制品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包括硬度、强度、韧性等。

- 材质的物理性能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

3.5 表面处理要求- 金属制品的表面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 表面处理应均匀、光滑,并且能够保护制品,延长使用寿命。

4. 质量验收方法4.1 目视检查通过目视检查金属制品的外观,判断是否满足外观要求。

4.2 尺寸和几何测量利用测量工具对金属制品的尺寸和几何形状进行测量,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4.3 材质检测通过材料测试仪器对金属材料的成分和性能进行检测,确保材质满足要求。

4.4 物理性能测定通过物理测试方法对金属制品的物理性能进行测定,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4.5 表面处理检验对金属制品的表面处理进行检验,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技术要求。

5. 质量验收记录对金属制品的质量验收结果进行记录,包括产品名称、规格、验收方法、结果等信息,以便追溯和评估产品质量。

6. 变更管理本标准的内容如有变更,应及时进行文档修改和相应的通知,并进行合理的变更管理。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金属制品的质量验收标准,涵盖了外观、尺寸和几何、材质、物理性能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的要求和检验方法。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标准因不同材质和应用领域而异。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碳、硅、锰、磷、硫、镍、铬、钼、铜、钒、钛、钨、铅、铌、汞、锡、镉、锑、铝、镁、铁、锌、氮、氢、氧等元素的含量分析。

2. 非金属夹杂物、低倍组织、晶粒度、断口检验、镀层等金相测试。

针对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应用领域,有以下一些常用的金属化学成分检测标准:
1. 钢铁:GB/T 222-2006《钢的化学分析方法》是对钢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标准。

针对不同品种的钢,还有相应的标准,如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1591-201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等。

2. 有色金属:GB/T 3880-2012《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对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标准。

对于其他有色金属,如铜、镁、钛等,也有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

3. 矿石和冶炼:对于矿石和冶炼领域的金属材料,常见的标准有GB/T 4698-2011《铁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和GB/T 4700-2008《金属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等。

4. 食品中的金属元素:针对食品中的金属元素检测,有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等标准。

金属材料检验标准

金属材料检验标准

金属材料检验标准如下:
1.强度。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2.屈服点。

指材料在拉抻过程中,材料所受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载荷不
再增加变形却继续增加或产生0.2%L时应力值。

3.抗拉强度。

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

4.延伸率。

指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5.断面收缩率。

指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断面最大缩小面积与原断面积百分
比。

6.硬度。

指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压力其表面的能力。

7.冲击韧性。

指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金属加工外观检验标准

金属加工外观检验标准

金属加工外观检验标准1. 引言金属加工外观检验是对金属制品外观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是确保金属制品符合预期外观质量要求的一项重要控制措施。

本文档旨在制定金属加工外观检验的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 目的制定金属加工外观检验标准的目的如下:- 确保金属制品的外观质量符合客户和市场的要求;- 提供一致性的检验方法和评估标准;- 促进金属加工过程的持续改进。

3.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加工过程中生产的各类金属制品,包括但不限于零部件、结构件、装饰品等。

4. 检验项目金属加工外观检验的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面平整度:检查产品表面是否平整,避免凹凸不平、鼓包等现象;- 表面光洁度:检查产品表面的光洁程度,避免划痕、污渍等影响外观质量的问题;- 表面涂层:检查产品表面的涂层是否均匀、无脱落、无气泡等现象;- 边角处理:检查产品的边角是否平滑、无毛刺、无破损等;- 尺寸精度:检查产品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尺寸偏差过大;- 颜色和图案:检查产品是否呈现正确的颜色和图案。

5. 检验方法金属加工外观检验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项目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如使用目视检查、量具测量、照明仪器等。

6. 评级标准金属加工外观检验的评级标准应根据产品的外观要求来确定。

评级可以采用“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结果,也可根据不同等级划分为“A级”、“B级”、“C级”等。

7. 检验记录金属加工外观检验的结果应当记录并保存。

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和编号;- 检验日期和地点;- 检验项目和方法;- 评级结果;- 检验人员的签名。

8. 管理要求金属加工外观检验应由专门的检验人员进行,并应建立检验规程和记录管理制度。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培训和认证。

9. 改进措施金属加工外观检验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分析不合格情况和客户反馈,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

10. 引用文献- 金属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GB/T XXXX-X 金属加工外观检验通用标准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XX年。

金属材料的检验标准

金属材料的检验标准

金属材料属于冶金产品,从事金属材料生产、订货、运输、使用、保管和检验必须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冶金产品标准。

对从事金属材料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标准的有关内容。

我国冶金产品使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代号为"国标"GB"")、部标(冶金工业部标准"YB"、一机部标"JB"等、)企业标准三级。

一、包装检验根据金属材料的种类、形状、尺寸、精度、防腐而定。

1.散装:即无包装、揩锭、块(不怕腐蚀、不贵重)、大型钢材(大型钢、厚钢板、钢轨)、生铁等。

2.成捆:指尺寸较小、腐蚀对使用影响不大,如中小型钢、管钢、线材、薄板等。

3.成箱(桶):指防腐蚀、小、薄产品,如马口铁、硅钢片、镁锭等。

4.成轴:指线、钢丝绳、钢绞线等。

对捆箱、轴包装产品应首先检查包装是否完整。

二、标志检验标志是区别材料的材质、规格的标志,主要说明供方名称、牌号、检验批号、规格、尺寸、级别、净重等。

标志有;1.涂色:在金属材料的端面,端部涂上各种颜色的油漆,主要用于钢材、生铁、有色原料等。

2.打印:在金属材料规定的部位(端面、端部)打钢印或喷漆的方法,说明材料的牌号、规格、标准号等。

主要用于中厚板、型材、有色材等。

3.挂牌:成捆、成箱、成轴等金属材料在外面挂牌说明其牌号、尺寸、重量、标准号、供方等。

金属材料的标志检验时要认真辨认,在运输、保管等过程中要妥善保护。

三、规格尺寸的检验规格尺寸指金属材料主要部位(长、宽、厚、直径等)的公称尺寸。

1.公称尺寸(名义尺寸):是人们在生产中想得到的理想尺寸,但它与实际尺寸有一定差距。

2.尺寸偏差:实际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值叫尺寸偏差。

大于公称尺寸叫正偏差,小于公称尺寸叫负偏差。

在标准规定范围之内叫允许偏差,超过范围叫尺寸超差,超差属于不合格品。

3.精度等级:金属材料的尺寸允许偏差规定了几种范围,并按尺寸允许偏差大小不同划为若干等级叫精度等级,精度等级分普通、较高、高级等。

金属材料来料检验规范

金属材料来料检验规范

金属材料来料检验规范金属材料是制造业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因此,对于金属材料的来料检验十分重要,以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本文档旨在对金属材料的来料检验进行规范,确保所采购的金属材料达到预期质量要求。

为了明确金属材料的质量标准,我们制定了以下检验标准:物理性能检验: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测试,以确保金属材料具备所需的物理性能。

表面检验:对金属材料的表面进行检查,包括表面平整度、氧化程度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表面无明显缺陷。

尺寸检验: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尺寸进行测量和检查,确保其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在金属材料来料检验过程中,我们建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2.样品取样:根据抽样方法,从批次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作为检验对象。

3.检验项目:根据检验标准,对所选样品进行相应的检验项目。

4.记录结果:记录每个样品的检验结果,包括合格、不合格等。

5.判定批次:根据样品检验结果,对整个批次进行判定,确定是否接受该批次的金属材料。

6.结果通知:将检验结果及判定意见通知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为了监控和追溯金属材料的质量,我们建议进行详细的检验记录和报告。

检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检验日期和批次号检验项目及结果判定意见和接受/拒收决定金属材料的来料检验对于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规范了金属材料来料检验的标准、程序以及记录与报告要求。

通过严格遵守本规范,我们能够确保采购的金属材料满足质量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金属材料的来料检验对于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规范了金属材料来料检验的标准、程序以及记录与报告要求。

通过严格遵守本规范,我们能够确保采购的金属材料满足质量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金属制品检验标准

金属制品检验标准

金属制品检验标准1. 引言金属制品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金属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严格的金属制品检验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金属制品检验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流程。

2. 检验标准的制定金属制品检验标准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的制定应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标准应科学合理,确保对金属制品质量的评估准确可靠。

- 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实际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3. 检验项目金属制品的检验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下为常见的检验项目:1. 尺寸和外观检验:检查金属制品的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2. 化学成分检验: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金属制品中不同元素的含量,确保符合指定的化学成分要求。

3. 物理性能检验: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等方面的测试,以评估金属制品的力学性能。

4. 表面涂层检验:检查金属制品的表面涂层质量、附着力和耐腐蚀性。

5. 焊接性能检验:对焊接接头进行检测,确保焊缝的质量和强度。

6. 包装和标识检验:检查金属制品的包装和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 检验流程金属制品的检验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制定检验计划、确定检验方法、准备检验设备和材料等。

2. 取样: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从批量生产的金属制品中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3. 检验操作:根据检验标准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操作和测试。

包括测量尺寸、化学分析、机械性能测试等。

4. 结果评定:根据检验结果,评定金属制品是否合格。

若合格,则进行下一步处理;若不合格,则进行处理或调查原因。

5. 报告编制:根据检验结果,编制检验报告,记录检验方法、结果和评定结论等。

6. 结论处理:根据检验结果和评定结论,对金属制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合格品出厂、返工或报废等。

5. 结论金属制品检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金属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检验标准,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检验,可以有效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金属材料检测范围涉及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合金、铸件、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的机械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精密尺寸测量、无损探伤、耐腐蚀试验和环境模拟测试等。

青岛科标检测中心出具权威资质认证国家认可的检测报告。

检测项目:常规元素分析品质(成份分析、硅(Si、锰(Mn、磷(P、碳(C、硫(S、镍(Ni、铬(Cr、铜钙(Ca、铁(Fe、钛(Ti、锌(Zn、铅(Pb、锑(Sb、镉(Cd、铋(Bi、砷(As(Al 、牌号测定等贵金属元素分析银(Ag、金(Au、钯(Pd、奄白(Pt、铑(Rh、钉(Ru、铱(Ir系数、弹性模量、硬度;工艺性能:细丝拉伸、双向扭转、液压试验、扩口、弯曲、卷边、检测产品:检测标准:978-7-5066-5282-7 无机非金属材料检测标准手册胶凝材料卷CB 1369-2002 舰船用金属材料进货检验及验收规则CB 1370-2002 舰船用非金属材料进货检验及验收规则CB/Z 264-1998 金属材料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CB/T 3750-1995 船用金属材料试样制备技术要求CB/T 3940-2001 船用金属材料转级技术要求CSM 01 01 02 01-2006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DL/T 1161-2012 超(超临界机组金属材料及结构部件检验技术导则DL/T 1162-2012 火电厂金属材料高温蒸汽氧化试验方法DL/T 1425-2015 变电站金属材料腐蚀防护技术导则DL/T 715-2015 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GB/T 10120-2013 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8-2007 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T 10623-2008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 11020-2005GB/T 12443-2007 金属材料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4-2006 金属材料磨损试验方法试环-GB/T 12467.1-2009 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GB/T 12467.2-2009 2部分:完整质量要求GB/T 12467.3-2009 第3 部分:一般质量要求GB/T 12467.4-2009 第4 部分:基本质量要求第 5 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金属材料电阻应变灵敏系数试验方法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目的 (2)
2.适用范围 (2)
3.抽样标准 (2)
4.试验项目 (2)
5.检验项目及其标准 (2)
6.检验常用单位代码对照表 (5)
1.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金属质量要求,对金属外壳来料接收标准作出明确界定,作为检验和判定的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金属的检验。

3.
抽样标准
抽样标准:依据GB/T2828.1-2003正常‖级一次抽样,取值标准见表 3.1。

表 3.1 AQL 取值标准
4. 试验项目
尺寸、试装项目每批试验10PCS ,判定标准AC=0。

5. 检验项目及其标准
表5.1 检验项目及其标准
5.1外观检验条件、表面等级划分、缺陷定义
5.1.1外观检验条件
(1)照明:正常自然光线或等同效果日光灯照射下。

(2)视力:检验员双眼视力良好,无色盲、色弱,视力在1.0以上。

(3)距离:眼睛与被检物表面距离300~450mm左右。

(4)角度:视线与被检测表面大致垂直,必要时,可顺光或逆光进行检查。

(5)目视时间:5~10s。

5.1.2外观表面等级划分
(1)I级表面
非常重要的区域:指组装成整机后的正前面、上表面(在使用过程能直接看到的表面)。

(2)II级表面
重要区域:指组装成整机后的侧面(需将视线偏转45°~90°才能看到的四周边)。

(3)III级表面
次重要的区域:指组装成整机后的底面(正常使用时看不到的底面)。

(4)IV级表面
非重要的区域:指组装成整机后的内里面(正常使用时看不到的内里面)。

5.1.3产品外壳分类
按照质量要求,产品外壳划分为三类:
A:代表仪器仪表类。

B:代表其他类。

C:代表教学产品类、门禁产品类。

表5.2 产品外壳明细表
5.1.4缺陷分类:素材不良缺陷与喷涂不良缺陷
(1)素材不良缺陷
●毛边:由于机械冲压或切割后未处理好,导致加工件边缘或分型面处所产生的金属毛刺。

●划伤:由于在加工或包装、运输过程中防护不当导致产品表面出现的划痕、削伤。

●裁切不齐:由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定位或设备固定不当,导致产品边缘切割不齐。

●变形:因加工设备调校不当或材料因內应力而造成的产品平面形变。

●氧化生锈:因产品加工后未进行相应防锈处理或处理措施不当,而导致产品表面出现锈斑。

●尺寸偏差:因加工设备的精度不够,导致产品尺寸偏差超过设计允许水平。

●“R角”过大:产品因折弯或冲压设备精度不够,导致折弯处弧度过大。

●表面凹痕:由于材料热处理不好或材料生锈,其内部杂质导致金属表面形成的凹痕。

●倒圆角不够:产品裁切边缘因切割或冲压原因产生的锐边未处理成圆弧状,易导致割手。

●焊接疤痕:产品焊接后未经打磨刨光而残留的凸起疤痕。

●色差:产品表面颜色与标准样品颜色有差异。

●异色点:在产品表面出現颜色异于周围颜色的点。

●破裂:因机加工损伤而造成产品的裂纹或细小开裂。

(2)喷涂不良缺陷
●麻点:喷涂件表面上附著的细小颗粒。

●堆漆:喷涂件表面出现局部的油漆堆积现象。

●阴影:喷涂件表面出现的颜色比周围暗的区域。

●露底:喷涂件出现局部油漆过薄而露出底材颜色的现象。

●鱼眼:由于溶剂挥发速度不对而在喷涂件表面出现凹痕或小坑。

●飞油:超出了规定的喷涂区域。

●剥落:产品表面出现涂层脱落的现象。

●色差:产品表面顏色与标准样品颜色有差异。

●光泽度:产品表面光泽与标准样品光泽有差异。

●手印:产品表面出现的手指印。

●硬划痕:由于硬物磨擦而造成产品表面有明显深度的划痕(用指甲刮有明显感觉)。

●软划伤:沒有明显深度的划痕(无手感,但肉眼能明显看出)。

毛丝:产品表面出现细小的尘丝。

6.检验常用单位代码对照表
表 6.1 常用代码对照表
6.1致远A类产品外壳允收标准
6.1.1素材不良缺陷
表6.2 致远A类产品外壳素材不良允收标准
6.1.2喷涂不良缺陷
表6.3 致远A类产品外壳喷涂不良允收标准
6.2致远B类产品外壳允收标准
6.2.1素材不良缺陷
表6.4 致远B类产品外壳素材不良允收标准
6.2.2喷涂不良缺陷
表6.5 致远B类产品外壳喷涂不良允收标准
6.3致远C类产品外壳允收标准
6.3.1素材不良缺陷
表6.6 致远C类产品外壳素材不良允收标准
6.3.2喷涂不良缺陷
表6.7 致远C类产品喷涂不良允收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