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震教育知识资料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一、遇见地震如何逃生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
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
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
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
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
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
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
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小学安全教育记录防震

一、引言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特别加强了防震知识的普及和训练。
以下是我校开展防震安全教育的一些记录。
二、防震安全教育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在某一时刻突然释放,引起地壳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分类: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3)地震的影响:地震可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山体滑坡、海啸等次生灾害。
2. 防震常识(1)在室内1)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2)迅速躲避到桌子下、床下等坚固的家具附近,或靠近墙角。
3)用枕头、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
4)远离玻璃、窗户、吊灯等易碎物品。
5)关闭电源、燃气等。
(2)在室外1)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
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街道、桥墩等。
3)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 防震逃生技巧(1)低楼层:迅速用楼梯或电梯撤离。
(2)高层:关闭门窗,用湿毛巾堵住门缝,等待救援。
(3)地震停止后,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防震安全教育实施1. 防震知识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地震专家为学生开展防震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防震常识和逃生技巧。
2. 防震演练学校定期组织防震演练,让学生在模拟地震环境中,学会正确应对地震的方法。
3. 防震知识宣传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宣传防震知识,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4. 家庭防震教育学校向家长发放防震知识宣传册,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应对地震。
四、防震安全教育效果通过开展防震安全教育,我校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防震演练中,学生们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表现出良好的应对地震的能力。
五、总结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做好防震工作至关重要。
我校将继续加强防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一、学校防震知识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地震时如在室外,远离建筑物。
4.地震时如在行驶中之校车,应留在座位上勿动,直至车辆停妥。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一次地震,从人们感觉震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钟的时间间隔。
经验告诉我们:震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的好办法,这处办法尤其适合处在楼房内或人多场所的人。
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
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
2.采取正确的姿势躲避地震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会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趴下时要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条件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条件允许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寻找安全的地方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空地。
在室内,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比如:楼房中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家中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内承重墙角;教室的讲台、书桌下;商场书店的结实柜台、室内立柱附近;影剧院的排椅下;工厂车间内的机床、大型设备附近等。
4.震后迅速撤离地震发生之后,受损的房屋是最危险的场所,一旦震动停止,要马上撤离。
如果是在家中遇到地震,在撤离前要灭掉明火,关掉煤气,切断电源,防止火灾发生。
5.要点•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地震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提高人们抗震自救的能力,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进行地震安全防范救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防震救灾知识的角度,总结一些常见的地震防范和应急处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防震自救能力。
一、地震的主要危害1.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人员伤亡2.道路、桥梁和隧道的损坏,影响交通运输3.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的出现,破坏环境4.油料和危险品的泄漏,引发火灾和爆炸5.通信、供水和电力系统的中断,影响生活6.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能引发抢劫和暴乱二、地震的预警和预测1.地震前期自然现象的预警(1)动物的异常行为,如畜群紧张、宠物狂吠等(2)地震云和地震雾的出现,预示地震的到来(3)地震常伴有地质现象,如地震波、地裂缝等2.科学技术手段的预测(1)地震仪可以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2)地震雷达可以探测地下岩石的变化(3)地震卫星可以监视地表形变的情况三、地震的防范措施1.建筑物的防震设计(1)房屋结构的合理设计,增强抗震能力(2)使用抗震建材,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3)安装地震防范设施,如减震设备和防护墙2.人员的防震意识培训(1)定期组织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2)学习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技能(3)参加地震演习和模拟逃生训练四、地震的应急处理1.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迅速躲到桌下、门框下等安全的避难处(2)迅速关闭瓦斯、水电等供应设施(3)观察周围情况,选择适当的逃生通道2.地震后的应急处理(1)检查和评估自身伤势,进行简单的急救(2)检查并处理家庭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问题(3)收集和整理应急物资,做好生活防护工作五、地震救灾的专业知识1.灾害抢救的技能和方法(1)学习基本急救常识,掌握伤员抢救技能(2)学习基本的灾害心理援助技能(3)学习基本的灾害物资管理技能2.应急救援的协作和组织(1)建立应急救援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2)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系,协调资源和力量(3)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救援行动综上所述,地震防范和救灾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抗震自救能力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I. 介绍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地方,而安全则是学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
在我国地震频发的地区,学校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的基本知识、制定应急预案到灾后应对,详细介绍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的内容。
II. 预防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因此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风险。
防震减灾手册应该包括地震的原因、发生地点和震级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前预测地震。
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和教职员工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并在发生地震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III. 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地震发生后,保证师生安全和提高救援效率的关键措施。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应该详细列出防震应急预案,并明确各项应急措施的步骤和责任人。
例如,学生应该知道遇到地震时要迅速找到安全庇护所,而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疏散路线,以及相关的救援和医疗资源。
IV. 安全地点的选择在地震发生时,选择合适的安全地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一般来说,开阔的地方和稳固的建筑物是最佳的避难地点。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应该指导师生如何选择和判断安全地点,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避难所,如操场、室外开阔区域等。
V. 安全设施的建设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还应该关注学校的安全设施建设。
包括加固校舍结构、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灯光等。
手册中应该有详细的建设指南,告诉校方如何进行安全设施的规划布局,以及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VI. 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防震减灾是一项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而教职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应对地震灾害尤为重要。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应该包含教职员工的培训内容,包括地震应急程序的培训、急救知识的培训等。
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安全。
VII. 灾后应对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应对是减少伤亡和恢复校园秩序的关键。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应该包含一系列的灾后应对措施,包括与政府和相关救援机构的紧密合作、学生和家长的信息发布、临时避难所的建设等。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育材料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育材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增强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们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教育。
下面是一些用于防地震安全教育的教育材料。
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1.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由于地壳断裂或岩石移动引起。
1.2 地震的原因
地震的原因有地壳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热活动等。
2. 地震的危险性
2.1 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可以引发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火灾、洪水等破坏,给
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2.2 高危地区和震级等级
在某些高危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地震的震级等级可以
评估地震的强度。
3. 地震应急预案
3.1 家庭应急预案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包括制定家庭避难计划、准备应急物资等。
3.2 学校和单位应急预案
学校和单位需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计划、应急通讯
等措施。
4. 地震安全措施
4.1 室内安全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室内应迅速寻找安全遮蔽物,如桌子、床等,保护头部。
4.2 室外安全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远离悬挂物、建筑物、电线杆等,躲避在开阔地带。
5. 地震知识普及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地震应急演练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这些教育材料可以用于地震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帮助公众了解地震的危险性并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防震小常识

学校防震小常识在当前社会,地震频繁发生,学校防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因此,学校防震小常识是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了解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的危害、学校防震措施、学生应急知识、教师应急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的危害1.1 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导致人员伤亡。
1.2 地震会引发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增加伤亡人数。
1.3 地震会导致道路损坏、交通中断,影响救援工作。
二、学校防震措施2.1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防震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2 学校应定期组织防震演练,提高师生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2.3 学校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施建设,确保师生的安全。
三、学生应急知识3.1 学生应学会正确的躲避姿势,如躲在桌子底下保护头部。
3.2 学生应了解学校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3.3 学生应保持冷静,听从教师和救援人员的指挥,不慌不乱。
四、教师应急教育4.1 教师应定期进行防震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
4.2 教师应熟悉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联系方式,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4.3 教师应在发生地震时冷静应对,保护好学生的安全。
五、家长的配合5.1 家长应关注学校的防震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防震演练和教育工作。
5.2 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自救和互救,提高孩子的防震意识。
5.3 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校的防震情况和应对措施。
总而言之,学校防震小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重要知识。
只有通过加强防震意识、提高自救能力,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学校防震工作,共同努力,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校园防震知识点总结

校园防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原因及危害1. 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断裂或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通常由地壳运动导致的能量释放所引起。
2. 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倒塌,引发山体滑坡、地面液化、海啸等多种灾害,危害严重。
二、校园地震灾害应急预案1.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熟悉预案内容,做好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2. 学校应设置安全疏散标识,规划疏散通道,并定期进行排查和检查,确保通道畅通。
3. 教职员工和学生应熟悉学校各种救援设施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如灭火器、应急箱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地震前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宣传:学校应定期开展地震知识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员工地震防范意识,掌握地震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隐患排查:学校应定期对校园建筑、设施进行隐患排查,及时修缮处理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3. 防震设施:学校应安装地震感知器、消防器材等防震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及时报警和处理。
四、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1. 采取避险措施:地震发生时,要尽量迅速寻找可避难的地方,如坚固桌椅下、门框旁、墙角等处。
2. 疏散逃生: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有序地疏散逃生,避免发生踩踏等意外事故。
3. 安全疏散:学校的师生员工要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逃生路径和方法进行疏散,避免混乱。
五、地震后的安全处理1. 保持冷静:在地震发生后,首先要保持冷静,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2. 逃生自救:要注意寻找逃生通道和自救方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 应急救援:地震发生后,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工作,确保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六、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防震意识教育1. 家庭防震意识:家长要积极开展家庭防震意识教育,指导孩子学会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2. 学校防震教育:学校要将地震防范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领导班主任、辅导员要给学生普及地震防范知识。
总结:地震是一种毫无预警的自然灾害,对学校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
主讲人:郭兆杨
学校防震教育知识讲座
一、地震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产生的地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 动的现象。
2.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 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 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 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 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 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 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 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 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 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 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震级
• 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 震级每相差2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900倍 • 震级每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1.4倍
例如:
一个5.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8级=30个7级=900个6级=27000个5级 汶川的8级地震,相当于同时5600个广岛原子弹爆 炸的能量
震级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次数
8级以上每年1-2次 7级以上每年10-20次 6级每年100-200次 5级每年1000-2000次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
烈度
烈度:用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同样大小的地震, 造成的破坏各地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 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 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牢 固程度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烈度就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 烈度最高。
3.地震分类、震级与烈度
按照地震成因不同,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天然地震: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 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 构造地震是指构造活动引发 的地震,即由于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 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 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 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 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是指火山 活动引发的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2)诱发地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矿山诱发地 震和水库诱发地震。其中,矿山诱发地震是指矿山开采诱发的 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弱化了介质结构 面的抗剪强度,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引发的地 震。 3)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放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震前地下水的变化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 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 水变地要闹。 人人都观察, 异常快报告。
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
震前动物有预兆, 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 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 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 大猫衔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 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 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 综合异常作预报。
5. 地震波 地震发生后,其能量以 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体波(p、s)和面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 向一致,速度平均 6.5km/s,是横波速度 的1.732倍; 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 向垂直,又分SV、SH波,速度平均 3.5 km/s; 瑞雷面波:质点震动为逆进椭圆,速度 为S波速度的0.914倍。有几秒到十几秒时间, 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 办法。 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 完卵。” 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 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这 “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地震前兆
[地光] 大地震发生前,在震中或附近地区常常出 现形态各异的地光,以白、红、黄、蓝色较 为常见,通常在夜晚天空较暗时才可见。 [地声] 在地光发生后,有时会有地声。多数像 打雷,有时像狂风、炮鸣、狮吼等。
三、地震避护和疏散
1. 保持清醒的头脑
据了解,发生同等破坏性地震时,中国的人员伤亡约 是日本的10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对地震反应 过度恐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的 态度。只有镇静,才能冷静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 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 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地震产生的S波和瑞雷波破坏最为严重!
二、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
一般情况下,大地震是有前兆 的,大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 生,叫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微观前兆。
地震前兆
宏观前兆:就是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如气
象(如地声、地光、地气、地动等)、地下水 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等叫宏观前兆。 微观前兆:就是通过仪器观测到现象叫微观 前兆。如漳州地震台(在龙海九湖石狮岩下) 就有多种地震前兆观测仪器。
4. 全球地震带与中国地震分布特点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 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 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 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全长两万 多公里,跨欧、亚、非 三大洲,占全球地震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中的海岭,地震释放能 量较小,均为浅震。
中国地震活动特点: • 频度高、强度大 • 分布广、震源浅 • 灾害严重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 震级大一级,释放能量大31.6倍!
震级: 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 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 • • • • • 1级≦震级﹤3级 微震——不容易察觉 3级≦震级﹤4.5级 小地震——有感地震 4.5级≦震级﹤6级 中地震——破坏性地震 6级≦震级﹤8级 强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8级 巨大地震——破坏性非常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为8.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