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分析学派(TA)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TA人际沟通分析学笔记

TA人际沟通分析学笔记

第一章埃瑞克. 伯恩的生平第二章交互作用分析学概论第一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基本概念1.交互作用(Transaction)2.交互作用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3.交互作用分析学会(ITTA)第二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哲学观1.三个基本事实1.每个打人都曾经是小孩2.每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都有适当应付现实的能力3.每一位有幸能够长大成人的人,都有父母或其它照顾者2.三个哲学假设1.“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是天赋的2.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和再决定3.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说“安抚”才能够生存第三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应用范围心理治疗与人际沟通第三章自我状态第一节自我状态的基本概念自我状态(ego states)第二节自我状态的三种形态1.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s)●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 (adapted child ego states)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反叛,操纵●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 (free child ego state)天真,冲动,自然,自发,自我中心,创造力2.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s)●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nurturing parent ego states)温暖,关怀,安慰,照顾,鼓励,保护,建议,指导,忠告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controlling parent ego states)教育,批评,教训,控制,制定规则,训导,命令3.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s)五种有效状态:1.积极的营养父母自我状态(+NP,你好):仁君2.积极的控制父母自我状态(+CP,你好):建设性批评3.积极的自由儿童自我状态(+FC,我好):孙悟空4.积极的适应儿童自我状态(+AC,我好)孔融让梨5.成人自我状态(A,我们好)四种无效状态:1.消极的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NP,你不好):过分保护2.消极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CP,你不好):惩罚3.消极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你不好):无边界,自顾放纵4.消极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我不好):林翔嫂第三节结构分析——自我状态的自我分析TA治疗的4个阶段:结构分析,脚本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第四节自我状态的排除和去排除第五节自我状态的污染和去污染偏见:来自父母状态的污染妄想:来自儿童状态的污染混乱:来自父母和儿童状态的污染第四章人生脚本与早期决定第一节人生脚本的概念第二节脚本与早期决定产生的基础早期决定:赢家脚本:早年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输家脚本:早年就受到父母忽视甚至伤害的人禁止信息:1.不要存在2.不要做你自己(或你的性别)3.不要做小孩4.不要长大5.不要成功6.不要重要7.不要归属8.不要亲密9.不要健康10.不要表露感觉11.不要思考12.不要做应该信息与驱力:1.要完美2.要努力尝试3.要快点再快点4.要取悦别人5.要坚强第三节人生脚本的自我分析第五章生活定位第一节生活定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生活定位象限栏说第三节生活定位的自我分析与调节第六章安抚第一节安抚的基本概念对别人的存在表示认可的行为●正面和负面●语言和非语言●有条件和无条件●仿冒的安抚●做作的安抚第二节安抚风格接收安抚的个体差异:有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做的事而不是人有人喜欢无条件安抚有人喜欢较强的负面安抚,有人一点负面都不接收有人喜欢拥抱,有人只能接受握手安抚过滤网:一个人只接收自己想要或该得的安抚第三节安抚风格的自我分析第四节安抚经济学及其产生原因安抚饥渴:大部分企业都在向消费者兜售安抚安抚经济学:人们把安抚当成资源进行交换罗列自己与之交换安抚的人与情景五项禁令:1.如果你有安抚也不可以给别人2.当你需要安抚时不可以向别人要3.即使你需要安抚也不可以接受安抚4.虽然不想要安抚也不可以拒绝5.不可以给自己安抚第五节确立健康的安抚观与方法五项允许:1.允许自己“去要安抚”2.允许自己“接受安抚”3.允许自己“向他人提供安抚”4.允许自己“拒绝不想要的安抚”5.允许自己“给自己安抚”建设性概念:1.对自己得到的安抚敏感2.懂得回报自己得到的安抚3.学习高质量的自我安抚4.与他人建立建设性连接5.对别人的安抚需要敏感第七章漠视第一节漠视的基本概念一、漠视刺激1.漠视刺激的存在2.漠视刺激的重要性3.漠视刺激改变的可行性4.漠视在刺激前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二、漠视问题1.漠视问题的存在2.漠视问题的重要性3.漠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4.漠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漠视选择1.漠视选择的存在2.漠视选择的重要性3.漠视选择的可行性4.漠视选择的能力第二节漠视的种种线索第三节漠视产生的原因第四节变漠视为重视第八章交互作用及其分析第一节交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沟通方式分类互补沟通(顺畅):成人与成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吗?我们可以….父母与儿童:我累了,休息会吧儿童与儿童:这个真好玩,我们一块玩父母与父母:现在的生活…是啊我们要照顾自己交错沟通(不顺畅):刺激:A-A 回应:C-P刺激:A-A 回应:P-C刺激:A-A 回应:C-C刺激:P-A 回应:C-C刺激:C-P 回应:A-A隐藏沟通(话里有话)第三节沟通分析——沟通方式的自我分析第九章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游戏第一节心理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心理游戏的几种程度第三节心理游戏的类型一、由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的游戏1.踢我(没人理我,我要当坏孩子)别踢他2.官兵捉强盗(挑战权威才有人注意我)不陪你玩,别拿我当对象3.总爱找茬(挑剔是自我证明的唯一途径)不要忍让4.如果不是因为你(救世主最终会变成迫害者)谢谢你的付出,但我付不起你要的代价二、由受害者转变成迫害者的游戏1.看,我逮住你了吧(证明你有错,我就存在)不陪你玩,别拿我当对象2.是,但是(虚假的求助者)帮你是要付出代价的3.我有一只木头腿(你看我多可怜)我有什么地方没做好,请直接告诉我4.看,你都让我做了什么(推卸责任的父母)设立界限5.酗酒者,成瘾者(被害者-拯救者循环)三、由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1.我只是想帮你不需要你帮助2.忙忙碌碌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四、由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不需要你帮助第四节心理游戏与扭曲感觉终止心理游戏就能终止扭曲感觉终止扭曲感觉的其它方法:●学习接受并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停止收集积分卷●觉察自己的需要,学习给自己安抚●对别人的安抚需要敏感●不安抚扭曲感觉第五节心理游戏的功能第六节面对游戏时怎么办终止抛饵行动:1.对自己常玩的心理游戏有所觉察2.熟悉游戏中的扭曲感觉(任何不适感都是游戏开始的线索)3.调动承认状态分析游戏目的与自身的需求4.承认自己的需求并建设性方式满足需求5.走出安抚误区,给予并接受安抚终止上钩行动:1.对别人投下的饵敏感2.以成人状态激活对方的成人状态3.用自由儿童状态幽默的绕开饵4.对非直接要求帮助不予理睬5.把对方隐藏沟通的心理层面解释出来6.思考投饵的原因检视自己是否有“拯救者”情节检视自己是否有“受害者”情节检视自己是否有“迫害者”情节第十章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第一节伯恩再决定理念与合约观的提出1.共同确定治疗目的2.澄清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3.医患双方确认治疗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4.第二节慕瑞尔?詹姆士等人对合约观的发展:自我重塑观分别用5个词描述你的爸爸妈妈,如果都是积极的,则不需要重塑步骤:1.从消极思维入手,了解儿时禁止信息,常玩游戏,脚本2.做一个历史回顾,了解儿时父母的状态3.展开成人与儿童自我对话4.对原有父母自我状态做评估5.签订条约并加以实现:新的父母行为及儿童行为6.认可新的父母自我(刚开始不太舒服,别扭)第三节再决定学派第四节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第十一章不同的文化,相同的情感第一节不同的文化,相似的心理第二节一个跨文化合作的样本:本书第三节文化差异第四节美国、瑞典、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化差异的研究第五节我个人在以下几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体验第六节心理的相似性第七节心理学、动机和情绪结束语一结束语二附录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术语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三种自我状态”术语二心理游戏术语三安抚术语四生活定位术语五与术语六生命脚本与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结束语。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

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就是人格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三种
自我状态:
父母、
成人
儿童
“父 母”
母亲 父亲
父母
儿童
5岁前发生 的所有无可 置疑或被强 加的外在事 件
儿童观察自己父母的言行 ,并将之内化为“父母”
“父 母”
“父母”是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即在一个人的生命早
心理地位
我好、你好 是一种有意识、能用语言表达的决定,不仅包括了大 量的个人信息和他人信息,而且还包括了哲学和宗教 等抽象概念中尚未经历过的可能性 与前三种基于情感不同,它是基于思维、信念和行为。 对好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个人经验,而是抽象化,最终 适用于所有人 它是通过收集来自“成人”而非“父母”和“儿童” 所记录下来的“好”的信息。 “健康”的,又称为“赢家”的地位,是心理治疗所 追求的目标
早年决定
10.不要属于任何团体(Don't belong)
这种信息也许来自一个家庭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
社区或团体。
可能造成的早年决定是:“没人喜欢我,因为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在任何地方我都没有回 家的感觉”。
抚 慰
是获得认可的一种形式,我们使用抚慰来沟通。 分为:

正面的抚慰(positive strokes) 负面的抚慰( negative strokes)
可能造成的早年决定是:“我不要变成女人, 这样父亲就不会拒绝我”、“我要一直停留在幼 小无助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好 处”。
早年决定
7.不要成功(Don't succeed) 如果父母一直挑剔儿童,就会传递这种信息: “你办不到的”、“你从来没做对过一件事”。 来自父母心中嫉妒的儿童自我,意思是“如果你 比我成功、有才能、美丽或聪明,我就不会爱 你”。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TA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并强调了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TA主要包括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实践技术,常被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和组织管理等领域。

TA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概念:父亲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年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孩子状态(Child Ego State)。

父亲状态是指一个人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那里获得的价值观、规范和指导。

父亲状态可以分为两种:母亲式父亲状态(Nurturing Parent)和执着父亲状态(Critical Parent)。

母亲式父亲状态是指具有关爱、保护和支持的特征,而执着父亲状态则是指具有训斥、指责和处罚的特征。

成年状态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理性决策和自主行动的自我状态。

成年状态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和实现的关键,它能够帮助个体与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适当的应对,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孩子状态是指一个人从童年时期获得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的自我状态。

孩子状态可以分为两种:自由孩子状态(Free Child)和受限孩子状态(Adapted Child)。

自由孩子状态是指具有天性、好奇和自主性的特征,而受限孩子状态则是指具有顺从、依赖和逆反的特征。

在实践上,TA通过交互作用分析和交往模式重建,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自我发展。

交互作用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了解其中的模式和问题。

TA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交互作用分析,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在交往中做出更有意识和积极的选择。

交往模式重建是指通过意识化过程改变个体的固有模式和反应方式。

交互作用分析(TA)理论部分整理

交互作用分析(TA)理论部分整理

交互作⽤分析(TA)理论部分整理交互作⽤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1、定义: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名交流分析或交往分析,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种⼈格理论,是⼀种针对个⼈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理治疗⽅法。

TA的⽬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们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式和健康的⼈际关系。

2、建⽴: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由美国⼼理学家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创⽴的。

该理论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不似精神分析理论那样复杂、难解,⽽是⼀种容易理解、简便易⾏的⼼理咨询疗法。

伯恩认为,⼤多数⼼理失常,实质上是⽇常交往⾏为中交际态度的失常,因⽽改变⼼理失常的良策应来源于⼈们对交际⾏为的研究。

该理论因Berne的《⼈类游戏》(1964)与Thomas Harris 的《我⾏,你也⾏》(1967)这两本畅销书⽽名声⼤震。

1962年国际TA(ITAA)组织正式成⽴3、沟通分析发展的历史阶段:第⼀阶段(1955-1962)⾃我状态阶段/⽗母、成⼈、⼉童柏恩指出⾃我状态的三个阶段:⽗母、成⼈、⼉童,并从中诠释思考、情感和⾏为,观察当事⼈此时此地的现象,如接受新的刺激⾏为改变:⾯部表情、说话⾳调、语句结构、举动、姿态等。

犹如⼀个⼈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员。

有时这些⼈格彷佛控制着整个⼈格,这些观察的效标并可作为推论个⼈过去历史、预测未来⾏为的基础。

在此阶段⾥,柏恩亦将三个⾃我状态运⽤在团体治疗上。

第⼆阶段(1962-1966)⼼理顿悟阶段/沟通分析、⼼理游戏焦点在沟通和游戏,柏恩发现这些内在⾃我以多种不同的⽅式和他⼈沟通。

他分析这些沟通⽅式,发现有些沟通具有不明的动机,不仅包括社会层⾯的讯息,尚隐藏着⼼理层⾯的讯息。

个体利⽤这些动机做为⼯具操纵别⼈,从事⼼理游戏和欺诈。

16第十一章交互分析1

16第十一章交互分析1


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中,P、A、 C三种自我形式应占有相同的分量,三者 相互衔接而不重叠。
PAC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的关系 PAC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的关系

许多人三种自我形式是交错在一起 的,在人生早期因缺乏相应的照顾和教 导,致使P或C侵占了A的领域,导致理 智层削弱,从而产生了不健康的行为, 出现成人式自我的污染,也可称“心理 “ 污染” 污染”。
PAC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的关系 PAC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的关系
• 成人式自我的污染--心理污染 成人式自我的污染-- --心理污染 • 许多人三种自我形式是交错在一起 的,在人生早期因缺乏相应的照顾和教 导,致使P或C侵占了 的领域 侵占了A的领域 或 侵占了 的领域,导致理 智层削弱,从而产生了不健康的行为, 出现成人式自我的污染 成人式自我的污染,也可称“心理 成人式自我的污染 “ 污染” 污染”。
• 4、脚本分析——分析人们潜意识中的生活脚本 • 人们常常反复地玩着某种心理游戏, 反复地扮演着自己偏爱的心理角色,人 们的生活仿佛是一次又一次地按照预先 写好的“脚本”反复上演的戏剧。 • 一个人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 就必须深入地分析并“改写”自己的 “生活脚本”。
二、PAC自我状态分析与心理污染 自我状态分析与心理污染
• (1)P • 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和告诫,它是父母在 教导子女时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是非善恶标准 加诸子女身上而形成的子女的经验。 • P层里所储藏的是成千上万的被灌输的观 念,具有强制性。 • P层里所储藏的观念,更多的是每个人在 自己人生头五年里所经历的外部刺激,因此, 人人都有有别于他人的“父母式自我”。
• (2)C污染A • 这是儿童式自我中形成的情感或旧 时的经验不合时宜地表现于当前而造成 的成人自我的污染,即C污染A的领域。

交互分析理论

交互分析理论

C P

(瑞典) Eric Berne 埃里克 伯恩
交互分析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性观
1. 人的心理定位
基本心理定位:我好, 你也好
—投射的心理定位:我好, 你不好 —内射的心理定位:我不好,你好 —绝望的心理定位:我不好,你也不好
2.人的行为是由自己决定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要远大于遗传 TA治疗的重要理论:既然你为自己做了早期决定,那么在往 后的生命历程中,你可以有能力来改变自己,并重新做出 新的决定。
P
P
A
C
成人
A
C
成人
互补沟通
我好想去沙滩 上滚一圈! 好呀,我也 想啊! 妈妈我好想去 吃麦当劳! 可以啊,妈妈 下午带你去!
P A C
儿童
P A C
儿童
P A
P A
C
儿童
C
成人
交错沟通
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通常是引起冲突的沟通形式,两个人不在相同的或者 平行的自我状态间进行沟通,而是出现交叉,使沟通的暂时中断。典型的交错沟通是完全交叉的。
(自由的儿童)
冲动、天真、充份表达感情。
AC
(顺从的儿童)
为适应权威规定的标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好, 养成的幼时习惯。
批评的父母
Critical Parent
成人
CP NP
照顾的父母
Nurturing Parent
Adult
自由的儿童
A
FC AC
顺从的儿童
Free Child
Adapted Child
游戏分析
心理游戏: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和别人的互动是在很不舒服的感觉 下结束的,然后你对 自己说类似这样的话:「为什么我老是遇到这 一类的事?」 「为什么又发生这种事?」「我想他(她)应该和别 人不一样,可是怎么又„」你是否会因为事情演变成这样而惊讶, 但同时又发现类似的事情以前也曾发 生过?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 用沟通分析的话来说,你是在玩一种心理游戏 。就如同球类或棋类 游戏,心理游戏也有其规则可循。艾伯恩(Eric Berne)是最早注 意到「心理游戏的可预测性」的人,他也提出一些方法来分 析心理 游戏。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

成人自我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客观的、计算机式的部分,其功能就如同 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它与人的年龄没有关系,而是一个人成长、成 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外界事物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以及反应状态。 它是在“儿童我”和“父母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觉地发展起来的, 当然也离不开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人我”最大的特点是明智、理性、重视思考,不情绪化。这 种自我状态会对可能性进行计算和决策,也会使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关 于自己的思想得以再现。“成人我”是对当前现实进行思考的状态, 该状态会进行客观的信息收集,针对个体所感知到的现实做出行动, 不受情绪的干扰。成人我在儿童我的愿望和父母我的规定之间进行调 节。
伯恩的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有关儿童如何建立个人生活计划,并 将其作为生理生存和心理生存策略的观点。他认为个体会根据早年形 成的脚本来发展自己,在生命的剩下时间里,他们都会遵照这个脚本 进行生活。 当代交互作用分析师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对伯恩的基本理论进行了 一定的修订。目前存在着三个公认的交互作用分析学派,分别是经典 学派、重塑学派( Reparenting )和再决定学派( Redecisional)。还有 两个非正式学派:自我重塑学派(Self-Reparenting)和矫正重塑学派 (Corrective Reparenting)。其中以古尔丁夫妇为代表的再决定学派的 贡献较为突出。 再决定疗法能够帮助团体成员体验自己的僵局和“卡住”的地方, 使他们用有效的新决定来代替过去无效的决定。再决定疗法的目的在 于帮助个体挑战自我,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并通过决定 如何进行改变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照顾式父母我”是人格中安慰、培养和帮助的部分。常照顾、 关怀和包容别人,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其积极的一 面是对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给予认可;而其消极的一面被称为“果汁 软糖型父母”(Marshmellow Parent,即溺爱孩子的父母),这种自 我方式会表现得过于亲昵,经常会对别人说这类话:“噢,你这可怜 的家伙!”,和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过于纵容。 “控制式父母我”是人格中发现错误,试着使我们有良好发展的 部分。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 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有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 求理想等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会为个体的利益或成功提供一种框 架,比如这样的家长会说:“在看电视之前要先完成你的家庭作 业。”;而其消极的一面是经常会批评他人,或漠视他人的儿童自我 状态。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也被称为社会交往理论或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过程。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观点是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内心的推动力所决定。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个体行为是不可分割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

我们的行为与我们身边的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流,这种相互影响可以是明显的,如打招呼、交谈等,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注视、身体语言等。

根据交互作用论,我们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构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获得其他人对我们的反馈和评价,进而形成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同时,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语,并从中获得关于他人的认知。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交互作用论还强调了人际互动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某些需要,比如归属感、社会支持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交互作用论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

社会环境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等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观点,同时我们的行为和观点也会影响到社会环境。

换言之,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产品,同时也是社会的创造者。

交互作用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语。

通过了解他人的背景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其次,交互作用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

通过了解人际互动的原理和规律,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交往策略,增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交互作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通过认识到我们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之,交互作用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过程。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

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

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

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

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

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

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

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

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

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称为“抚慰”。

然而、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

“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

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用于心理疗法。

很快人们就发现它显然也能用于日常交往,TA被一系列大众书籍广泛推广。

TA的目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人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方式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自我心态根据Berne的理论,两人在相互交往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

这些自我心态包括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状态,人们可以运用(沟通或行动)其中的任何一种。

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

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Angelo。

规则必须遵守。

”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儿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

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

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他人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从那易动感情的语调中就可以辨别出这种心态,就象当一名员工向他的主管提意见说:“你总是对我吹毛求疵!”时所用的语调。

交互作用的类型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

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补式的。

如果用图表示发出者-接受者的心态交互作用的交互模式,线是平行的。

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

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

”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

不幸的是,传统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

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

在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回答。

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

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

”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冲突经常是紧跟其后。

一般来说,工作中最有效的交互作用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人们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

但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也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

例如,如果主管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想要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法成长、成熟,不知如何贡献自己的想法。

因此,虽然互补式的交互作用确实能发挥作用,但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并且最不可能带来问题的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生活定位每个人往往会展现4种生活定位。

在童年时代的早期,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与人交往的主要方式。

这种人生观往往与人共伴一生,除非经历了重大的变故才会改变,因此它叫做生活定位(life position)。

虽然一种生活定位往往会支配着一个人的交互作用方式,但是在特定的交互作用中,其他立场也会不时地展现出来。

也就是说,一种生活定位居统治地位,但并非是所采取的唯一的生活定位。

生活定位产生于两种观点的结合。

首先,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其次,总的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其他人的?对每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好)或否定回答(不好)间的组合,导致了4种可能的生活定位。

●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不好● 我好——你不好● 我好——你好理想的定位,同时也是在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中最可能有的定位是“我好——你好”。

它表现了有益的自我接受和对他人的尊重,最可能导致建设性的沟通,有益的冲突和彼此满意的正视结果。

其他三种生活定位在心理上不够成熟、也不太有效。

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现在的生活定位是什么,“我好——你好”的定位是可以学会的,希望社会能由此改进人际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分析的应用肯定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寻找肯定。

肯定(Stroking)的定义为对另一个人表示认可的任何行为。

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认可,例如人们之间身体上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接触。

多数工作中,表示肯定的主要方法是语言的,如“Ped ro,上个月你有极佳的销售记录。

”行动上肯定的例子如在背部轻拍一下和有力的握手。

肯定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正负面混合的。

当正面的肯定(Positive strokes)被接受时,感觉很不错,有助于接受者产生良好的感觉。

负面的肯定(Negative strokes)将产生身体上或感情上的伤害,使接受者降低对她或他自己的良好感觉。

正负面混合(mixed strokes)的例子是下面这个主管的评论:“Oscar,考虑到你在这个领域经验不多,那可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设计。

”在这个例子中,主管以家长对孩童的评判方式进行沟通,所包含的关于缺乏经验的负面的肯定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感或是对员工以前曾给予自己的负面肯定进行报复。

通过避免使用惩罚性的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提倡成人之间的沟通,主管通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用这种方法对待迟到的员工时,主管可能会说:“早晨好, Maria。

你今早遇到什么麻烦了,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这样对话则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成人的问题解决型谈话(“我好——你好”),这将降低今后迟到的可能性。

有条件的肯定和无条件的肯定也是有区别的。

当员工操作正确或者避免了问题的发生时,他们表示的就是有条件的肯定(Conditional strokes)。

销售经理可以向员工保证道:“如果你多卖出3份保险契约,我就给你加薪。

”无条件的肯定(Unconditional strokes)的提出与任何行为都无联系。

虽然,无条件的肯定可以使人感觉很舒服(例如,“你真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这些肯定可能使员工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它们没有指出如何得到更多的肯定。

如果主管们在行为校正框架中,即奖酬由有效行为决定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肯定,他们将得到更好的结果。

虽然员工渴望被肯定,但有时主管们却不愿利用这种方式。

交互作用分析与冲突的解决交互作用分析与冲突解决方法间有一些天然的联系。

家长心态会导致强制策略的使用,而孩童心态可能会缓和冲突或努力避免冲突。

因为运用成人心态和正视策略,持“我好——你好”的立场的人更可能找到双赢的结果。

同样,许多行为观点与行动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交互作用分析的优点曾运用过交互作用分析的组织指出交互作用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交互作用分析的培训能使员工进一步洞察自己的个性,也能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有时别人的反应与自己是一致的。

一个主要的优点是改进了人际沟通。

当交叉式的沟通发生时,员工能够感觉得到,并能采取措施将其恢复到非交叉式的沟通,特别是在成人之间的模式中。

结果总体上改进了人际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分析在依赖于顾客关系的销售和其它领域中特别有用。

培养自持的行为与交互作用分析的结合能成为增强人际沟通效果的有力工具。

它们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使员工对自己和他人感觉很“好”。

同时也都保证了使用更多的基于成人心态的问题解决方法。

结果它们改进了沟通与人际合作。

虽然它们可以被个体所实行,但当它们被广泛地用于整个组织并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时,这些工具将是最有效的。

同时,对于小型群体和委员会中工作的人们所面临的更复杂的挑战,它们也建立了重要的解决基础。

TA沟通分析治疗法(一)、Eric Berne生平艾律克.柏恩(Eric Berne)是沟通分析的创始人: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法。

1947年/在旧金山和Erikson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

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1961年/第一本有关沟通分析的书《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on Analysis Psychotherapy。

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Games People Play,TA因此书大为畅销而闻名国际;60年代是TA理论的巅峰时期,到1960年代末期,他的理论几乎全部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