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TA人际沟通分析学笔记

第一章埃瑞克. 伯恩的生平第二章交互作用分析学概论第一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基本概念1.交互作用(Transaction)2.交互作用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3.交互作用分析学会(ITTA)第二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哲学观1.三个基本事实1.每个打人都曾经是小孩2.每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都有适当应付现实的能力3.每一位有幸能够长大成人的人,都有父母或其它照顾者2.三个哲学假设1.“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是天赋的2.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和再决定3.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说“安抚”才能够生存第三节交互作用分析学的应用范围心理治疗与人际沟通第三章自我状态第一节自我状态的基本概念自我状态(ego states)第二节自我状态的三种形态1.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s)●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 (adapted child ego states)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反叛,操纵●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 (free child ego state)天真,冲动,自然,自发,自我中心,创造力2.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s)●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nurturing parent ego states)温暖,关怀,安慰,照顾,鼓励,保护,建议,指导,忠告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controlling parent ego states)教育,批评,教训,控制,制定规则,训导,命令3.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s)五种有效状态:1.积极的营养父母自我状态(+NP,你好):仁君2.积极的控制父母自我状态(+CP,你好):建设性批评3.积极的自由儿童自我状态(+FC,我好):孙悟空4.积极的适应儿童自我状态(+AC,我好)孔融让梨5.成人自我状态(A,我们好)四种无效状态:1.消极的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NP,你不好):过分保护2.消极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CP,你不好):惩罚3.消极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你不好):无边界,自顾放纵4.消极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我不好):林翔嫂第三节结构分析——自我状态的自我分析TA治疗的4个阶段:结构分析,脚本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第四节自我状态的排除和去排除第五节自我状态的污染和去污染偏见:来自父母状态的污染妄想:来自儿童状态的污染混乱:来自父母和儿童状态的污染第四章人生脚本与早期决定第一节人生脚本的概念第二节脚本与早期决定产生的基础早期决定:赢家脚本:早年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输家脚本:早年就受到父母忽视甚至伤害的人禁止信息:1.不要存在2.不要做你自己(或你的性别)3.不要做小孩4.不要长大5.不要成功6.不要重要7.不要归属8.不要亲密9.不要健康10.不要表露感觉11.不要思考12.不要做应该信息与驱力:1.要完美2.要努力尝试3.要快点再快点4.要取悦别人5.要坚强第三节人生脚本的自我分析第五章生活定位第一节生活定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生活定位象限栏说第三节生活定位的自我分析与调节第六章安抚第一节安抚的基本概念对别人的存在表示认可的行为●正面和负面●语言和非语言●有条件和无条件●仿冒的安抚●做作的安抚第二节安抚风格接收安抚的个体差异:有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做的事而不是人有人喜欢无条件安抚有人喜欢较强的负面安抚,有人一点负面都不接收有人喜欢拥抱,有人只能接受握手安抚过滤网:一个人只接收自己想要或该得的安抚第三节安抚风格的自我分析第四节安抚经济学及其产生原因安抚饥渴:大部分企业都在向消费者兜售安抚安抚经济学:人们把安抚当成资源进行交换罗列自己与之交换安抚的人与情景五项禁令:1.如果你有安抚也不可以给别人2.当你需要安抚时不可以向别人要3.即使你需要安抚也不可以接受安抚4.虽然不想要安抚也不可以拒绝5.不可以给自己安抚第五节确立健康的安抚观与方法五项允许:1.允许自己“去要安抚”2.允许自己“接受安抚”3.允许自己“向他人提供安抚”4.允许自己“拒绝不想要的安抚”5.允许自己“给自己安抚”建设性概念:1.对自己得到的安抚敏感2.懂得回报自己得到的安抚3.学习高质量的自我安抚4.与他人建立建设性连接5.对别人的安抚需要敏感第七章漠视第一节漠视的基本概念一、漠视刺激1.漠视刺激的存在2.漠视刺激的重要性3.漠视刺激改变的可行性4.漠视在刺激前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二、漠视问题1.漠视问题的存在2.漠视问题的重要性3.漠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4.漠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漠视选择1.漠视选择的存在2.漠视选择的重要性3.漠视选择的可行性4.漠视选择的能力第二节漠视的种种线索第三节漠视产生的原因第四节变漠视为重视第八章交互作用及其分析第一节交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沟通方式分类互补沟通(顺畅):成人与成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吗?我们可以….父母与儿童:我累了,休息会吧儿童与儿童:这个真好玩,我们一块玩父母与父母:现在的生活…是啊我们要照顾自己交错沟通(不顺畅):刺激:A-A 回应:C-P刺激:A-A 回应:P-C刺激:A-A 回应:C-C刺激:P-A 回应:C-C刺激:C-P 回应:A-A隐藏沟通(话里有话)第三节沟通分析——沟通方式的自我分析第九章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游戏第一节心理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心理游戏的几种程度第三节心理游戏的类型一、由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的游戏1.踢我(没人理我,我要当坏孩子)别踢他2.官兵捉强盗(挑战权威才有人注意我)不陪你玩,别拿我当对象3.总爱找茬(挑剔是自我证明的唯一途径)不要忍让4.如果不是因为你(救世主最终会变成迫害者)谢谢你的付出,但我付不起你要的代价二、由受害者转变成迫害者的游戏1.看,我逮住你了吧(证明你有错,我就存在)不陪你玩,别拿我当对象2.是,但是(虚假的求助者)帮你是要付出代价的3.我有一只木头腿(你看我多可怜)我有什么地方没做好,请直接告诉我4.看,你都让我做了什么(推卸责任的父母)设立界限5.酗酒者,成瘾者(被害者-拯救者循环)三、由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1.我只是想帮你不需要你帮助2.忙忙碌碌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四、由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不需要你帮助第四节心理游戏与扭曲感觉终止心理游戏就能终止扭曲感觉终止扭曲感觉的其它方法:●学习接受并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停止收集积分卷●觉察自己的需要,学习给自己安抚●对别人的安抚需要敏感●不安抚扭曲感觉第五节心理游戏的功能第六节面对游戏时怎么办终止抛饵行动:1.对自己常玩的心理游戏有所觉察2.熟悉游戏中的扭曲感觉(任何不适感都是游戏开始的线索)3.调动承认状态分析游戏目的与自身的需求4.承认自己的需求并建设性方式满足需求5.走出安抚误区,给予并接受安抚终止上钩行动:1.对别人投下的饵敏感2.以成人状态激活对方的成人状态3.用自由儿童状态幽默的绕开饵4.对非直接要求帮助不予理睬5.把对方隐藏沟通的心理层面解释出来6.思考投饵的原因检视自己是否有“拯救者”情节检视自己是否有“受害者”情节检视自己是否有“迫害者”情节第十章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第一节伯恩再决定理念与合约观的提出1.共同确定治疗目的2.澄清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3.医患双方确认治疗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4.第二节慕瑞尔?詹姆士等人对合约观的发展:自我重塑观分别用5个词描述你的爸爸妈妈,如果都是积极的,则不需要重塑步骤:1.从消极思维入手,了解儿时禁止信息,常玩游戏,脚本2.做一个历史回顾,了解儿时父母的状态3.展开成人与儿童自我对话4.对原有父母自我状态做评估5.签订条约并加以实现:新的父母行为及儿童行为6.认可新的父母自我(刚开始不太舒服,别扭)第三节再决定学派第四节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第十一章不同的文化,相同的情感第一节不同的文化,相似的心理第二节一个跨文化合作的样本:本书第三节文化差异第四节美国、瑞典、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化差异的研究第五节我个人在以下几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体验第六节心理的相似性第七节心理学、动机和情绪结束语一结束语二附录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术语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三种自我状态”术语二心理游戏术语三安抚术语四生活定位术语五与术语六生命脚本与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结束语。
交互分析疗法

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就是人格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三种
自我状态:
父母、
成人
儿童
“父 母”
母亲 父亲
父母
儿童
5岁前发生 的所有无可 置疑或被强 加的外在事 件
儿童观察自己父母的言行 ,并将之内化为“父母”
“父 母”
“父母”是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即在一个人的生命早
心理地位
我好、你好 是一种有意识、能用语言表达的决定,不仅包括了大 量的个人信息和他人信息,而且还包括了哲学和宗教 等抽象概念中尚未经历过的可能性 与前三种基于情感不同,它是基于思维、信念和行为。 对好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个人经验,而是抽象化,最终 适用于所有人 它是通过收集来自“成人”而非“父母”和“儿童” 所记录下来的“好”的信息。 “健康”的,又称为“赢家”的地位,是心理治疗所 追求的目标
早年决定
10.不要属于任何团体(Don't belong)
这种信息也许来自一个家庭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
社区或团体。
可能造成的早年决定是:“没人喜欢我,因为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在任何地方我都没有回 家的感觉”。
抚 慰
是获得认可的一种形式,我们使用抚慰来沟通。 分为:
正面的抚慰(positive strokes) 负面的抚慰( negative strokes)
可能造成的早年决定是:“我不要变成女人, 这样父亲就不会拒绝我”、“我要一直停留在幼 小无助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好 处”。
早年决定
7.不要成功(Don't succeed) 如果父母一直挑剔儿童,就会传递这种信息: “你办不到的”、“你从来没做对过一件事”。 来自父母心中嫉妒的儿童自我,意思是“如果你 比我成功、有才能、美丽或聪明,我就不会爱 你”。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TA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并强调了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TA主要包括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实践技术,常被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和组织管理等领域。
TA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概念:父亲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年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孩子状态(Child Ego State)。
父亲状态是指一个人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那里获得的价值观、规范和指导。
父亲状态可以分为两种:母亲式父亲状态(Nurturing Parent)和执着父亲状态(Critical Parent)。
母亲式父亲状态是指具有关爱、保护和支持的特征,而执着父亲状态则是指具有训斥、指责和处罚的特征。
成年状态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理性决策和自主行动的自我状态。
成年状态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和实现的关键,它能够帮助个体与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适当的应对,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孩子状态是指一个人从童年时期获得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的自我状态。
孩子状态可以分为两种:自由孩子状态(Free Child)和受限孩子状态(Adapted Child)。
自由孩子状态是指具有天性、好奇和自主性的特征,而受限孩子状态则是指具有顺从、依赖和逆反的特征。
在实践上,TA通过交互作用分析和交往模式重建,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自我发展。
交互作用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了解其中的模式和问题。
TA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交互作用分析,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在交往中做出更有意识和积极的选择。
交往模式重建是指通过意识化过程改变个体的固有模式和反应方式。
人际交互作用

人际交互作用(TA)理论PAC人格模型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TA交互作用分析的由来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
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
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
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
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
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
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
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
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
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称为“抚慰”。
然而、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
“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
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TA交互作用分析 TA沟通技术

T A 的应用 發展 效果
T A 心理治療 T A 自我成長課程 T A 親子及夫妻溝通与成長課程 T A 管理及领導技巧 T A 组织發展及团隊精神 T A 人际溝通及自我管理 T A 連小学生都会应用
Q&A
谢谢!
TA 交互作用分析
Eric Berne 埃里克 伯恩 1961年《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on
Analysis Psychotherapy 1964年《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
PAC测试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O,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O或×来回答
CP 1 孩子或妻子(丈夫)做错了事,你立刻就责备他吗? 分
C
C
平行沟通 刺激与回应平行,沟通适当、抚慰。只 要保持平行,话题可以永远继续下去。
P
P
A
A
C
C
——她应该为同事们做出榜样。 ——显然她没有做到。
P
P
科长:“今天周末,咱们去唱卡拉OK,怎么样?”
A
A
职员:“太好了!咱们还去上次去的地方吧。”
C
C
上司? 我和谁很难沟通 部属? 我和谁容易沟通
他们常用什么状态沟通? CP,NP,A,FC,AC
沉闷、缺乏感情、没有活力
只有C:孩子气、拒绝长大、依赖
没有C_
他人、逃避责任、寻求照顾
交错沟通 刺激与回应的状态交错,发出刺激者没 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感到挫折
P
P
——你这宣传稿写得连小孩都不如!
A
A
——少指手画脚,有本事你自己来!
C
C
P
Hale Waihona Puke P——你现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
人际交互作用分析中的心理地位理论综述

人际交互作用分析中的心理地位理论综述作者:李娜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6期摘要:交互分析为一种人格理论,是一套描述有关推测人类在内心及人际层面如何运作的理论。
本文主要阐述了交互分析中的心理地位理论,这是当事人能够改变已不适应的早年决定,以过去经验为基础而重做决定的基础。
关键词: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心理地位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303-010 引言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亦称沟通分析,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伯恩1959年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伯恩认为,“社会交往的单位称为交互影响。
当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的出现致意,这叫交互作用刺激。
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某种联系的事,那就是交互作用反应”。
交互作用分析是以精神分析原理为基础创立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它的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动的本质,促进来访者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
下面将从主要阐述该理论中的心理地位。
1 心理地位心理地位是描述孩子最早期对于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或结论。
我们假定在每个孩子诞生时,对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正面特质、资源及潜能均有与生俱来的信心。
以TA的语言来说,就是每个人生来是王子、公主,每个人都是好的。
最初的经验里,有关人的需求如何被满足、他人如何反应,都在出生到3岁之间被统合成为某种信念或决定。
这些决定是具体的,如“我是个可恶的人,没人爱我,连妈妈都不管我,只照顾弟弟”。
这个决定在日后可能被归纳成一个较笼统的心态:“没有人会爱我,女人绝不可信任”。
按照史坦纳之见,这些信念的形成是来自人对于拥有某种心理地位的“饥渴”或是生理、心理的需要(Steiner,1974)。
一旦得到一个基本地位后,往后一生中的思想、感觉与态度都会受其影响。
TA课程-PAC理论

• 沟通分析理论:分析个体与他人的沟通方式 • 游戏分析理论:分析隐匿沟通导致的结果
• 脚本分析理论:分析人们强迫性演出的特殊生活 戏剧
TA的主要概念
P
I am OK - You are OK 我好你也好
P A C P
A C
ego states
自我状态
TA在中国
• TA人际沟通分析学培训课程于2005年引进 中国,瑞典马尔莫医疗中心的托马斯、罗 兰和安妮卡三位导师在三年的时间里培训 了上千名学员。 • 2011年年底,中国TA协会和瑞典马尔莫医 疗中心携手,再次开始TA在国内的专业培 训。
TA的哲学观
三个哲学假设 1、“你好!我也好!”的人生态度是天赋的 2、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并再决定 3、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安抚才能生存 三个基本事实 1.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儿 2.每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都有适当应付现实的 潜能 3.每一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或其他重要 他人
:’-C
A C
transactions
games
沟通
心理游戏
Racket and real feelings
扭曲和真实感觉
Strokes, hungers & autonomy contract
script
脚本
契约
安抚、饥渴、自发性
伯恩说“沟通分析简单易懂,具有操作性,而且专业词汇也很少(实际上只有 五个词:父母、成人、儿童、游戏和脚本)。这一切都提供了一个简单易 学的框架”
比如:
中国TA协会简介
• 中国TA协会成立于2012年2月。 • 宗旨:在中国推广人际沟通分析学的教育 研究、专业培训及应用。 • 使命:整合国内外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者, 提供符合ITAA国际认证的TA专业培训课程 ,组织TA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培养本 土的国际沟通分析师(CTA)及国际沟通分 析督导师及教师(TSTA)。
TA介绍

交互分析疗法交互分析又名交流分析,由艾瑞克〃伯恩在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
伯恩的‚自我三态‛人格理论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TA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
每一种自我态,都具有独特的形态、风格。
TA咨询过程TA理论认为,在人的发展中,无论是正常或不正常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父母式自我和儿童式的交互关系和行为所影响。
同时,由于这种交互作用,人会为自己作选择并努力来肯定自己的选择。
然而许多人是因为自己所作的选择和相应出现的生活脚本导致了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致蒙受痛苦,遭受折磨,出现不适应,因而需要咨询师的帮助。
咨询师在咨询中的任务是协助来访者作出新的抉择。
来访者反省自己的生活态度,从而有可能发现自己一直是根据一个不正确乃至自我毁灭的生活脚本在生活,又常常把戏,一方面操纵摆布人,另一方面又在逃避面对自己。
通过分析,来访者作出积极的改变,以新的生活态度取代不当的生活态度。
所以,应用TA的咨询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目的是教育来访者改变生活态度,发展有建设性的交流模式和成熟的人际关系。
根据TA的原则,刺激和反应若在P-P、A-A、C-C平行状态进行时,可以继续下去,反之,不是平行进行时,就容易发生人际沟通障碍。
咨询的目标就是要把来访者从P和C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在生活实践中多发挥A的作用,使P和C以合理及有控制的方式表现在行为中。
交流分析的步骤包括结构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和脚本分析等。
具体地说:首先是结构分析,即在灌输交互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个别交谈。
咨询师应仔细倾听来访者对生活态度的流露,从而发现并指出来访者与咨询师和其他人交流时的自我状态。
其次是沟通分析。
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之后,就可以进行沟通分析,咨询师应向来访者详细解释他所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他建立起更现实和更适宜的生活态度。
同时应指出来访者与他人交往受挫折时惯用的策略,使他懂得这些策略无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有害无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
一、TA的由来: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TA由Eric Berne于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创立,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TA理论。
1962年国际TA(ITAA)组织成立。
二、TA的应用:
目前TA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咨询,企业管理等方面。
三、TA理论:
TA理论将人相互交往的心态分为三种:家长式自我心态,成人式自我心态,孩童式自我心态。
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决定沟通效率。
根据Berne的理论,两人在相互交往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
也就是刚才所提及的三种自我心态:
1、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
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
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规则必须遵守。
”
2、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
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3、孩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
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
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
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从那易动感情的语调中就可以辨别出这种心态,就象当一名员工向他的主管提意见说:“你是对我吹毛求疵!”时所用的语调。
四、交互作用的类型:
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
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补式的。
如果用图表示发出者-接受者的心态交互作用的交互模式,线是平行的。
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
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
”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
不幸的是,传统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
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
在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回答。
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
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
”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冲突经常是紧跟其后。
一般来说,工作中最有效的交互作用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人们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
但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也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
例如,如果主管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想要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法成长、成熟,不知如何贡献自己的想法。
因此,虽然互补式的交互作用确实能发挥作用,但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并且最不可能带来问题的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