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练习课》教案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练习课》教案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24时计时法练习课李存2023年5月14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24时计时法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教学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时间。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上一节练习课。

1.基本练习(1)时针与分针是一对好兄弟,二人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胖胖的时针跑一圈,瘦长的分针就要跑12圈。

师:虽然它们转动的圈数不一样,但是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

你们知道它们一天转动多少圈数吗?(2)找朋友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是对好朋友,现在好朋友要手拉手去玩,你能快速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吗?独立解答,交流问题。

师:为什么上午8时30分和晚上8时30分的朋友不一样?为什么早晨7时40分没有找到好朋友?它的朋友应该是谁?19:40的朋友应该是谁?(3)站牌与车道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市政府号召大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同学们请看练习十六第二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二题你能读懂这幅图吗?爸爸违反交通规则了吗?爸爸晚上11时30分还有公交车坐吗?小结:我们要提醒身边的亲人,开车上路要遵守道路交通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继续练习。

(4)取信同学们请看练习十六第三题。

这是一个新设的邮筒,每天取3次信,早上8时30分是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

请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叫“每隔4小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小结:我们不仅能标出取信的时间,从中还发现了第二次取信的时间,既是一次事件的终止时间,也是计算下一次取信的起始时间。

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设计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乘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运算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设计一堂小学数学乘除法练习课教案,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背景分析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乘除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针对性的设计了这一节的课程。

主要针对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

2、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运算思维。

3、学生不知道如何将乘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除法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巩固乘除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运算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2、教学方法(1)口头解释说明。

(2)演示计算方法,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3)多角度的练习和实践,带领学生感受实际应用的乘除法。

四、教学流程1、引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概念。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1)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口头讲解和实物引导,让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巩固乘除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小实例和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问题一:小明有15个苹果,他想分给他的三个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问题二:一群小鸟在一个葡萄架上躺了14个窝,不过有5只小鸟巧妙地将自己塞到了一只窝里,那么其余小鸟每只窝里的雏鸟数是多少?(3)提高学生的运算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通过不同的运算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乘除法运算思维。

例如:“整除思想”、“排除思想”、“逻辑思维”等。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灵活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出不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的准确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综合应用比例意义与基本性质灵活解题,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比例。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比例吗?学生口述出比例的定义。

教师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既是比例的定义也是比例的意义。

(板书比例的意义)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一组比2∶3,请学生快速的给出其它比,使学生说出能与之组成比例的其它比。

选择一组比验证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让不同的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计算比值判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有的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能否组成比例。

对于学生的合理解释教师予以肯定。

通过验证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回忆起上节课重点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这为本节练习课做好了知识储备)二、分类练习,各个击破。

1、比例的意义应用。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下面各比中,哪两个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14: 20 101:41 2: 2.5 0.4 : 0.5 2.8: 4 41:85 (设计意图:在上一题的练习中,学生给出体会到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如果给出的比较多时,如何从中选取出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思考解题的最优方案,计算每个比的比值,根据比值相等选取不同的比组成比例,这是对比例意义的应用。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一练》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一练》教学设计

《练一练》【课题名称】第5课时练一练【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2—43页。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6~9的认识,掌握数的顺序,理解6~9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2.掌握6~9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6~9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数字卡片。

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6~9的认识教师:关于6~9几个数,大家都学会了什么?预设1:数量是6的事物用“6”表示,数量是7的事物用“7”表示,数量是8的事物用“8”表示,数量是9的事物用“9”表示。

预设2:9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是:0、1、2、3、4、5、6、7、 8、9。

教师:仔细数一数图中的物品有几个?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教师:智慧火车开来了,说一说火车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你能把缺的数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读一读。

2.比大小、第几教师:你会比较数的大小吗?师生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方法: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也可以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对应后有剩余的数大。

教师:在数学中“几”表示事物的数量是多少,“第几”表示事物所在的顺序和位置。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填一填。

(第6-7页课件展示)3.6~9的组成教师:你们还记得6~9的组成吗?一起说一说。

预设:可以用口令形式问答进行回顾。

二、跟进练习1.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

提示:连点不连数,要求用尺子连线。

2. 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2题。

提示:先找出排列顺序,再接着画,每个横线只画一个,然后数一数、比一比。

3. 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仿照题目中的问题相互提问题并解答。

4. 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4题。

《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第一篇:《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人民路小学刘长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简便算法中,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你们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介绍高斯是如何解决1+2+3+…+100 的。

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只要勤思多想,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1、出示问题:25⨯ 7 ⨯4 问:如果按照计算顺序,会先算什么?简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5和4是什么关系?25×4 =100。

所以可以列式为: 25⨯ 7 ⨯4 =25 ⨯4 ⨯7 =100 ⨯7 =700 25和4是一对好朋友,还有哪些数互为好朋友?125和8、2和5。

我们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找朋友法。

练习:125 ⨯5 ⨯2 ⨯82、出示问题:567+55 -67 问:哪两个数之间有关联?可以先算。

计算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放到一起,就是给数字搬家。

此法叫:搬家法。

练习:123+65+267+35368—49+32—5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共同探索方法:123+65+267+35368—49+32—51 =(123+267)+(65+35)=368+32—(49+51)=390+100 =400—100 =490 =3003、出示问题:137+98 问:98接近哪个整百的数,还差几?可以如何列式。

加100会多2,就应该减去2。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课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新旧知识的对比和重新梳理和整合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最忌无的放矢, 为练习而练习, 甚至泡制“题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0课时《练习课(2)》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0课时《练习课(2)》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0课时《练习课(2)》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

–理解正方形的特性和计算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正方形面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板书工具
•黑板/白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正方形面积计算”字样,向学生展示各种大小的正方形图形。

2. 学习内容
1.复习正方形的特性,并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正方形的面积。

2.展示几道涉及正方形面积计算的例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

3. 练习
1.让学生进行课前提供的练习题。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并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解法。

4. 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5. 总结
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思考如何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写下想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本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加深对正方形面积的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教学目的:1、稳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纯熟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纯熟地进展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题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 0稳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根底。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老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稳固练习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展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答复,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练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 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3.填空练习:
(1)平角=()直角
周角=()平角=()直角
(2)请用二只锐角拼成一只钝角?
请用一只锐角和一只钝角拼成一只平角?
4.看图练习:
(1)判断这些角的度数:(图)P65 5
角1=45度角2=()
角3=()
角4=()
(2)找一找有几只角?P65 6
有()只锐角()只钝角
()只直角()只平角
(3)过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测量哪些直线互相平行?P66 8
5 .动手画一画:
画出下列角(任选一组)
A .75度120度
B.170度50度
6、P66 思考题
(二)总结
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区分不同角的度数与范围。

会画平行线与垂线。

(三)作业:
作业本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