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构造解析
【干货】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

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工作。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本文以钴酸锂为例,全面讲解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电池的性能与测试、生产注意事项和设计原则。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一、工作原理1、正极构造LiCoO2 + 导电剂 + 粘合剂 (PVDF) + 集流体(铝箔)2、负极构造石墨 + 导电剂 + 增稠剂 (CMC) + 粘结剂 (SBR) + 集流体(铜箔)3、工作原理3.1 充电过程一个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3.2 电池放电过程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恒阻放电的实质都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电阻让电子通过。
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
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但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3.3 充放电特性电芯正极采用LiCoO2 、LiNiO2、LiMn2O2,其中LiCoO2本是一种层结构很稳定的晶型,但当从LiCoO2拿走x个Li离子后,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x的大小。
通过研究发现当x >0.5时,Li1-xCoO2的结构表现为极其不稳定,会发生晶型瘫塌,其外部表现为电芯的压倒终结。
所以电芯在使用过程中应通过限制充电电压来控制Li1-xCoO2中的x值,一般充电电压不大于4.2V那么x小于0.5 ,这时Li1-xCoO2的晶型仍是稳定的。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了综 述 和 展 望 .
关 键 词 : 离子 - ; 锂 L电池 ; 极 材 料 ; 电池 正 锂 中图分类号 : TM9 1 1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2 2 0 )5 0 9 3 1 0 —2 6 (0 2 0 —0 0 —0
S u i s o s tv a e i l f Lih u o e o a y b te y t d e n po ii e m t r a s o t i m I n s c nd r a t r
DU a — o g, Yu n d n REN ha g k n, A n — S n —u M Xi g ke
( e to h s s Z o k uT ah r C H g , h u o 6 0 0 C i ) D p . f yi , h u o e c es o e e Z o k u4 6 0 , hn P c a
维普资讯
第 1 8卷第 5期 20 0 2年 1 0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OF S HANGQI TEACHERS 1 1 NO. 5
Oc o e , 0 2 tbr2 0
锂 离 子 二 次 电 池 正 极 材 料 的 研 究
杜 远东 , 尚坤 , 兴 科 任 马
( 1师 范 学 院 物 理 系 , 南 周 1 4 6 0 ) 周 : 3 河 : 6 0 0 3 摘 要 : 究 了锂 离子 -; 池 的 工 作 原 理 和 正 极 材 料 的 研 究现 状 , 锂 离 子 二 次 电 池 正 极 材 料 的 研 究 进 行 研 L电 对
随着 微 电 子技 术 和 移 动 电子 设 备 的 发 展 , 手 机 、 记 本 电 脑 、 录 像 机 以及 电 动 自 行 车 、 如 笔 摄 电动 汽 车 等 . 要 求 有 高 能 量 、 都 体 积 小 、 量 轻 、 能 可 靠 的 二 次 电源 做 动 力 . 于 锂 离 子 二 次 电池 在 主 要 性 能 上 优 于 其 他 电池 ; 量 密 度 >3 0wh k , 重 性 由 能 0 / g 比能 量 达 10—10wh k , 别 是 Ni d和 NiMe 电 池 的 2 5倍和 1 5倍 , 寿 命 长 ( 2 0次 ) 安 全 性 能 好 , 1 2 / g分 / C / H . . 且 >1 0 , 自放 电 小 . 快 可 速 充 放 电, 可做 成 大 容 量 电池 组 . N/ d和 Ni H 电 池 不 同 , 离 子 二 次 电池 无 记 忆 效 应 . 并 与 iC / Me 锂 因此 1 9 9 0年 2月 , 日本 S n oy 公 司 开 发 出该 种 电池 之 后 … , 国 都 投 入 了 大 量 的 人 力 物 力 , 力 抢 占 这 一 高 新 技 术 的 制 高 点 、 文 介 绍 和 分 析 锂 离 子 二 次 各 努 本 电池 的 研 究 进 展 , 对 有 关 问题 提 出 改 进 设 想 . 针
锂电池正极材料原理

锂电池正极材料原理
锂电池是一种高效的电池,其正极材料是锂化合物。
锂电池的正极材
料有三种:钴酸锂、三元材料和铁磷酸锂。
其中,钴酸锂是最常用的
正极材料。
钴酸锂的化学式为LiCoO2,它由钴、氧和锂三种元素组成。
在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Co3+被氧化成Co4+,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并与Li+离子结合形成LiCoO2。
在放电时,Li+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并向负
极移动,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
三元材料的化学式为LiNiCoAlO2,它由镍、钴、铝、氧和锂五种元素组成。
三元材料相对于钴酸锂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
在
充电时,Ni2+被氧化成Ni4+并释放出两个电子,并与Li+离子结合形成LiNiO2;同时Co3+被氧化成Co4+并释放出一个电子,并与Li+
离子结合形成LiCoO2;Al3+不参与反应,在晶格中起到稳定作用。
在放电时,Li+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并向负极移动,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
铁磷酸锂的化学式为LiFePO4,它由铁、磷、氧和锂四种元素组成。
铁磷酸锂相对于钴酸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寿命。
在充电时,
Fe2+被氧化成Fe3+并释放出一个电子,并与Li+离子结合形成
LiFePO4。
在放电时,Li+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并向负极移动,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
总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原理是通过正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电能。
不同的正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在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下:
一、结构:
1.正极:主要成分为锂化合物,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等,同时还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这些材料共同作用,使正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
2.负极:主要成分为石墨或近似石墨结构的碳材料,同时还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3.隔膜: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允许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
4.电解液: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5.电池外壳:分为钢壳(方型很少使用)、铝壳、镀镍铁壳(圆柱电池使用)、铝塑膜(软包装)等,还有电池的盖帽,也是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端。
二、工作原理: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向负极迁移;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向正极迁移。
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电子的流动以维持电荷平衡。
充电时,正极上的电子经外部电路、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流回到正极,维持电荷平衡。
放电时,电子则从负极经外部电路、正极和隔膜回到负极,维持电荷平衡。
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了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换。
当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时,它会与电解液中的其他离子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电池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锂电主材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

锂电主材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二次电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电池的主要材料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
本文将从锂电池主材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锂电池主材的材料结构1.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能量来源,一般采用的是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锂钴酸锂(LiCoO2)、锂镍酸锂(LiNiO2)和锂铁酸锂(LiFePO4)等。
这些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
以锂钴酸锂为例,其晶体结构为层状结构,由钴离子、锂离子和氧离子组成,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使得锂钴酸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释放出电荷。
2.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储存器,一般采用的是碳材料,如石墨。
石墨的晶体结构由层状的石墨烯组成,其中碳原子形成六角形的晶格结构,锂离子嵌入石墨层之间的空隙中。
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石墨层之间的扩散来完成。
3. 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介质,一般采用有机溶剂和锂盐混合而成。
有机溶剂可以是碳酸酯、醚类、酮类等,锂盐可以是氟化锂、磷酸锂等。
电解液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锂离子的传输途径,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高离子导电性。
二、锂电池主材的制备方法1. 正极材料的制备:正极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固相法和溶液法。
固相法是将金属氧化物和锂化合物作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得到所需的正极材料。
溶液法是将金属盐溶解在溶液中,通过沉淀、热处理等步骤得到正极材料。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2. 负极材料的制备:负极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机械球磨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
机械球磨法是将石墨粉末和其他添加剂放入球磨罐中,通过机械力的作用使其混合均匀,再进行热处理得到负极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将碳源和气体反应生成石墨层状结构,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负极材料。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制备出具有高纯度和均匀性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于文志1 引言1987年加拿大Moli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种商品化锂二次电池。
1990年日本Sony公司开发出了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最新一代的绿色高能充电电池,是在锂二次电池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电源体系,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等突出优点,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以其卓越的高性能价格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摄录机、武器装备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认为是21世纪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
锂离子电池是由两个能可逆的嵌入与脱嵌的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
因此,需要一个正极在组装前处于嵌锂状态。
一般选择相对而言电位大于3.5V且在空气中稳定的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负极材料则选择为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电位的可嵌入锂的化合物,如各种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
基于锂离子电池特殊的工作原理,在充放电过程中,即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的过程中,正极材料须保持结构基本不变、不产生新相以及具有很好的可逆性。
因此尽管理论上能脱嵌锂的物质很多,但是能实际应用的物质并不多。
锂离子电池能否实现商业化主要取决于性能和价格。
虽然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可达到较高水平,但正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且又需要额外负担负极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因此正极材料的研究和改进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关键问题。
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如层状结构的LiMO2(M=Co Ni Mn)和尖晶石型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是目前广泛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其中,钴酸锂(LiCoO2)的成本较高、资源贫乏、毒性大;镍酸锂(LiNiO2)的制备困难、热稳定性差;LiMn2O4的容量较低、循环稳定性较差。
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尽管制备较困难、导电性能有待改善,但其安全性和热稳定性好、价格便宜、无环境污染,而且充放电效率高。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于文志1 引言1987年加拿大Moli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种商品化锂二次电池。
1990年日本Sony公司开发出了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最新一代的绿色高能充电电池,是在锂二次电池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电源体系,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等突出优点,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以其卓越的高性能价格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摄录机、武器装备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认为是21世纪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
锂离子电池是由两个能可逆的嵌入与脱嵌的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
因此,需要一个正极在组装前处于嵌锂状态。
一般选择相对而言电位大于3.5V且在空气中稳定的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负极材料则选择为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电位的可嵌入锂的化合物,如各种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
基于锂离子电池特殊的工作原理,在充放电过程中,即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的过程中,正极材料须保持结构基本不变、不产生新相以及具有很好的可逆性。
因此尽管理论上能脱嵌锂的物质很多,但是能实际应用的物质并不多。
锂离子电池能否实现商业化主要取决于性能和价格。
虽然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可达到较高水平,但正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且又需要额外负担负极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因此正极材料的研究和改进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关键问题。
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如层状结构的LiMO2(M=Co Ni Mn)和尖晶石型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是目前广泛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其中,钴酸锂(LiCoO2)的成本较高、资源贫乏、毒性大;镍酸锂(LiNiO2)的制备困难、热稳定性差;LiMn2O4的容量较低、循环稳定性较差。
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尽管制备较困难、导电性能有待改善,但其安全性和热稳定性好、价格便宜、无环境污染,而且充放电效率高。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及其性能优化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及其性能优化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存储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需求愈发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环保的电池类型备受瞩目。
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尤其是其正极材料的性能,是影响整个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入手,通过对正极材料的组成元素以及内部作用机制的探究,分析其性能特点,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探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方向。
一、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以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为工作原理的电池。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存储锂离子和提供电子传导。
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金属氧酸化物、导电剂和粘结剂。
其中,金属氧酸化物是正极材料的主要成分,占正极材料的大部分重量,其在电池中起到存储锂离子的作用。
导电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增加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的传导和储存能力,减小电极极化和电池内阻。
而粘结剂则是为了保证正极材料的结构牢固稳定,能够经受反复的充放电循环。
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元素及其作用机制1. 金属氧酸化物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种金属氧酸化物:三元材料(如LiCoO2、LiMn2O4等)、锰酸锂材料(如LiMnO2)和钴酸锂材料(如LiFePO4)。
三元材料是较早研究和应用的正极材料之一,其磷酸根结构稳定,特别是在高温下稳定性好,同时其储能能力和功率密度优秀。
但是其中的钴含量高,钴资源稀缺,同时钴价格昂贵,因此其成本较高。
锰酸锂材料具有环保、价格低廉和锂离子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同时其钠离子掺杂还可提高其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但是锰酸锂材料的能量密度较低,且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钴酸锂材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安全性、优异的循环性能以及适合大电流放电的正极材料。
该材料的选择主要基于其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和高的电子导电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构造解析
携带电子机器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容量化”“高安全性”的要求。
(Me=Ni/Co/Mn)。
关于此材文中列举了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正极材料LiMeO
2
料应该重点把握详细的原子构造,由此达到“高容量化”、“高安全性”、“高寿命”
等各种各样的要求,从而提高电池的特性。
作为此次的基础研究是,以LiMeO
2(Me=Ni/Co/Mn)中Me的组成种类变化、BL16B2的局部构造的VAFS测定、全体BL16XU的XRD测试,根据结果进行讨论所得出的报告。
根据XAFS在测定时修补带上的涂覆进行放射性测试。
XRD是在直径为1mm封闭式的细长玻璃试管中进行放射而测试的。
根据线源使用25KeV的能量,抑制玻璃的衍射峰,得到了只有试验品良好的衍射轮廓图。
XAFS测定的例如图所示。
此次测定很容易的确认, Mn的添加量的变化对Ni的价数所产生的影响。
的XANES(Ni)光谱图
Li(NiCoMn)O
2
前言:由于期待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安全性等特性不断提升,为此有
进行研究,尤其是开发其性能。
因此必要对作为其正极材料的Li(NiCoMn)O
2
我司以评论性能为基础,对电池材料的构造进行解析。
目的:根据回折/XAFS测定,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进行详细的构造解析。
→根据解析构造正确的模型,用数字来说明结晶构造的不完全性(氧素的缺损量、晶格的歪斜)。
测定射线
●BL16B2(XAFS测定) Ni•Co•Mn透过法测定
●BL16XU(XRD测定)使用玻璃细管透过法
池相比较,突显出能量密度越高,记忆效果小的特征。
根据添加Mn,Ni-O的距离增大
根据添加Mn,只有Ni-O的距离变长
●在氧素中,牢固的结合。
●Me装入到氧素框中,具有安全性。
●Li中没有束缚物质,能够进行充放电。
格子定数:晶格系数
总结:
●根据添加Mn,只有Ni-O的距离变长
● Mn-O的结合距离/Co-O的结合距离大致固
➢与价数的变动有关
●添加Mn时,晶格系数增大
●添加Co时,晶格系数减小
➢开始详细的探讨原子位置
●有关歪斜情况和适当程度目前正在探讨中。
➢根据测算出原子位置,算出歪斜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