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小螃蟹吐泡泡【幼儿园精品资源】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螃蟹吹泡泡》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螃蟹吹泡泡》含反思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 通过察看、探究和精准描述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及性质,发觉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浮力的特点。
2. 培育幼儿探究的习惯和本领,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喜好,提高幼儿的察看本领和表达本领。
3. 磨练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本领。
教学重点:1.了解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
2.谙习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浮力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发觉其具有浮力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螃蟹可爱图案,干净的透亮水杯、小漏斗、醋酸、小碗、小匙子、纸巾。
教学过程:一、打开启发–引出小课题1. 老师问:“小伙伴,你们知道小螃蟹爱好玩什么吗?”(针对性的启发性问题引出“小螃蟹吹泡泡”这个活动主题)2. 老师引导小伙伴说:“螃蟹住在哪里?水里!水里有什么?泡泡!我们今日活动就是和小螃蟹一起吹泡泡玩。
”3. 老师张贴呈现图画,让小伙伴看看小螃蟹玩水的图片,让他们了解小螃蟹的生活习性和玩水习惯。
二、察看–准掌单纯颠覆1. 老师拿出碳酸氢钠、醋酸,让小伙伴通过察看了解两者的物理性质。
2. 老师拿出透亮的杯子,加入一些碳酸氢钠粉后加入醋酸,由于物体化学反应形成气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孩子看看杯子里面的变化。
3. 在孩子兴奋的目光中,老师从水里拿出一个带着小螃蟹的玩具。
4. 老师拿起一个小漏斗和一些醋酸,和孩子说:“我们来本身动手制造气泡。
”5. 等待玻璃杯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催赶孩子:“现在我们开始制造大泡泡!”让孩子亲自来操作,把制好的泡泡吹进小螃蟹的水池中,看泡泡飘起来了!三、探讨–发掘二氧化碳气体的浮力1. 老师激励孩子:对泡泡现象提出问题,想想为什么泡泡能够飘起来呢?2. 给孩子讲解:泡泡是由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 通过让孩子举手回答和共享探讨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浮力。
四、制造–启发孩子的制造力1. 老师请小伙伴:请你们本身想想怎样让小螃蟹吹泡泡更有趣味味呢?2.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很多好点子,让小螃蟹吹泡泡、让小螃蟹跳舞、挂在墙上了泡泡……3. 大家一起拍照查看照片设计,并共享创意。
示范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小螃蟹吐泡泡

示范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小螃蟹吐泡泡一、教学背景小螃蟹吐泡泡是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之一,该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该活动适用于幼儿园大班3-5岁的学生,时间为30分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手工制作简单的泡泡机器2.能够认识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符号,并掌握一些数字的大小关系3.能够使用数学术语“多”、“少”来描绘物品数量的多少4.能够发现、形成简单的规律2.能力目标1.能够动手做自己喜欢的泡泡机,并使用它制造泡泡;2.能够把数字与所看物品数量对应起来,进一步掌握数量的概念;3.培养幼儿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并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3.情感目标1.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进一步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培养孩子认真、耐心、细致、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如何通过制作泡泡机器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如何教会幼儿认识数学中的“多”、“少”概念,并掌握数字大小的关系;3.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幼儿掌握有趣的数学知识。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幼儿掌握数字大小的关系,顺序排列算法的概念,以及数字与物品数量之间的联系;2.如何开展多样化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在彼此竞争中学习;3.如何在游戏环节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探索并形成相关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 教学方法本活动基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乐趣和愉悦感,采用情景模拟与游戏性教学,让幼儿在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逐步领会数学的基本概念,增强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另外,在本课中我们还将应用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幼儿通过一个个简单的游戏活动来感受数学的乐趣。
2. 设计过程步骤一、制作泡泡机1.手工制作小螃蟹泡泡机,学生根据活动指导单一步步制作并装配;2.讲解泡泡机制作原理及过程,分别让学生拆解泡泡机和装配泡泡机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让学生自行调整机器,通过不断试错来了解创新之道和问题处理的技巧。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教案:小班数学《小螃蟹吐泡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加深对数量与数码的认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小螃蟹、气泡水、气泡棒。
2.黑板、白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螃蟹的视频,向幼儿们介绍螃蟹,为后面的游戏做铺垫。
Step 2:游戏规则介绍教师向幼儿们介绍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都拿到一个气泡棒,用它借助螃蟹模型上的泡泡洞,吐泡泡。
可以看出,每个泡泡洞上都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是涂在螃蟹模型上的。
现在,请大家先各自找到自己的泡泡洞,观察上面的数字。
Step 3:数码识别教师依次请每个幼儿说出自己泡泡洞上的数字,然后把数字写在黑板上。
可以通过游戏,让每位幼儿依次报数,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Step 4:数量比较教师可以将泡泡洞的数字以大、中、小三个分组,要求幼儿们根据数字信息对自己的数码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们比较数字大小,培养他们的数量概念。
Step 5:游戏互动教师可以请幼儿自由交流,观察其它同学的数码,并进行数码的交换,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Step 6:游戏总结教师可以针对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对幼儿们进行个别评价和鼓励。
同时,可以向幼儿们总结游戏中学到的知识,强化幼儿们对数量和数码的理解。
教学反思:这堂数学课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充分调动了幼儿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泡泡洞上的数字,幼儿们能够培养观察力,并通过比较数字大小,培养了数量概念。
整个游戏活动中,幼儿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都有所提升,互帮互助成为了课堂主题。
同时,在游戏总结环节,教师对幼儿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和鼓励,让幼儿们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示范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小螃蟹吐泡泡

示例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小螃蟹吐泡泡
教学目标
1.了解螃蟹吐泡泡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2.认识简单的数字,能够辨认1,2两个数字.
3.学习颜色,认识蓝色和黄色.
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
小螃蟹吐泡泡.
授课时间
30分钟.
教学材料
•螃蟹吐泡泡玩具
•数字卡片
•颜色彩带
教学步骤
1.导入:老师出示螃蟹吐泡泡玩具,从中引出小螃蟹吐泡泡的故事,告
诉孩子们螃蟹是如何通过吐泡泡来保护自己的.
2.学习数字:老师拿出数字卡片,向孩子展示上面的数字1和数字2,
在清晰的语言中让孩子学习和重复数字名称.
3.认知颜色:老师展示颜色彩带并明确介绍蓝色和黄色. 让孩子们学习
两个颜色的名称并辨别颜色.
4.小组活动:老师将孩子分为小组,每组两个人,发给每组一个数字卡
片和一块颜色彩带,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用颜色彩带做一张小螃蟹,向同组的另一个孩子展示自己手上的数字卡片.
5.拓展:老师可以结合数字卡片和颜色彩带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游戏,
对于认知数字和颜色做到更好的巩固.
教学反思
这次数学教学主题设计的是小螃蟹吐泡泡,通过小螃蟹吐泡泡这一形象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螃蟹是如何通过吐泡泡来保护自己的,同时学习了相应的数字和颜色。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孩子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同时也不失为谈论正确观念
和健康知识的好时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也有利于教育孩子们形成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小螃蟹吐泡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小螃蟹吐泡泡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数字1-10的含义和顺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计数能力。
3.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小螃蟹吐泡泡”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字1-10的概念和顺序。
教学准备:1. 小螃蟹图片或者玩具。
2. 数字卡片1-10。
3. 泡泡枪或者能吹出泡泡的工具。
4. 幼儿工作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小螃蟹图片,讲述小螃蟹喜欢吐泡泡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教师逐一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和读出数字1-10。
3. 游戏:“小螃蟹吐泡泡”。
教师使用泡泡枪吹出泡泡,每次吹出的泡泡数量对应一个数字,幼儿需要数出泡泡的数量,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4. 实践: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每组轮流扮演小螃蟹吐泡泡,其他组员负责数泡泡和找数字卡片。
教学延伸: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寻找和计数与数字1-10相关的事物,如家庭成员的数量、水果的数量等,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数字1-10,并通过“小螃蟹吐泡泡”的游戏,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计数能力。
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和应用这些数字。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了解他们对数字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幼儿是否能正确识别和读出数字1-10。
3. 分发幼儿工作纸,让他们画出小螃蟹吐出对应数字的泡泡,以此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是否能主动应用所学的数字知识。
幼儿园教案小螃蟹吐泡泡

幼儿园教案:小螃蟹吐泡泡引言小螃蟹吐泡泡是一项适合幼儿园教学的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和学习有趣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教案设计中的目标、具体步骤和实施过程,旨在提供一个有趣而且有效的幼儿园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了解螃蟹吐泡泡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螃蟹模型(可用塑料或纸板制作)•水槽或容器•碱性和酸性物质(如小苏打粉和醋)•温水和冷水•温度计•塑料薄膜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活动引导幼儿们讨论关于螃蟹的相关话题,例如:“你们知道螃蟹吐泡泡吗?”、“螃蟹吐泡泡是为了什么?”等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激发幼儿们对主题的兴趣,并引出下面的实践活动。
第二步:展示螃蟹模型拿出螃蟹模型,让幼儿们观察模型的外形和细节特征。
引导他们发现螃蟹的大螯和小螯、眼睛和尾巴等。
第三步:讨论螃蟹吐泡泡的原因通过引导问题,让幼儿们讨论螃蟹吐泡泡的原因,例如:“你们认为螃蟹吐泡泡是为了呼吸吗?”、“螃蟹吐泡泡可能有其他的用途吗?”等等。
鼓励幼儿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推理,并帮助他们形成类似于“螃蟹吐泡泡是为了摄取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正确答案。
第四步:实践活动:观察螃蟹吐泡泡1.将螃蟹模型放入水槽或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温水。
2.观察并记录幼儿所观察到的现象,例如螃蟹的吐泡泡时长和泡泡的大小等。
3.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尝试给螃蟹提供不同温度的水,观察是否会影响螃蟹吐泡泡的行为。
第五步:实践活动:探索螃蟹吐泡泡的条件1.给幼儿提供碱性物质(小苏打粉)和酸性物质(醋)。
2.引导他们思考并预测这些物质对螃蟹吐泡泡的影响。
3.逐一加入小苏打粉和醋,观察并记录幼儿所观察到的现象。
第六步:总结与讨论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与他们一起总结出: - 螃蟹吐泡泡的作用是为了摄取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一、引言《小螃蟹吐泡泡》是一篇适合大班学生学习数学的教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份教案及反思。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帮助学生认识螃蟹的特点,并了解螃蟹的生活环境; - 引导学生观察螃蟹吐泡泡的现象,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会数数、比较大小等数学技能。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幅插图展示螃蟹的形象,介绍螃蟹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3.2 发现问题教师展示一段小视频,视频中螃蟹向外吐出泡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 螃蟹吐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 螃蟹吐泡泡的数量有规律吗?3.3 实践探究教师准备一些螃蟹形状的泡泡模型,并把模型分发给学生。
学生可以自己操作模型尝试吐出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是否与螃蟹的形状相似。
3.4 数学技能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数练习,并介绍数字0-9的基本形状和读法。
学生可以通过模型中的泡泡数量来进行数数练习。
3.5 比较大小教师给出几个螃蟹形状的泡泡模型,让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并进行比较。
3.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并总结归纳螃蟹吐泡泡的特点、形状、数量规律以及数数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螃蟹吐泡泡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投入了观察和实践的环节。
通过观察和模型实践,学生对螃蟹吐泡泡的形状和数量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成功运用数学技能进行数数和比较大小。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学生对螃蟹吐泡泡现象很感兴趣,我们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实践,导致后面的数学技能训练时间不足。
其次,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互动环节。
虽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螃蟹吐泡泡》教案: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小螃蟹吐泡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数目数量的概念。
2. 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来进行数目数量的排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升他们对数量的敏感度。
教学准备:1. 教具:小螃蟹吐泡泡的图片卡片、计数器。
2. 资源:数目数量排序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小螃蟹吐泡泡的图片卡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观察卡片上的螃蟹以及吐出的泡泡。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卡片上的螃蟹和泡泡,并提问一些相关问题,例如:- 这只螃蟹有多少只脚?- 螃蟹吐出了几个泡泡?- 哪个泡泡比较大?哪个泡泡比较小?- 你觉得螃蟹吐出的泡泡多还是少?3. 数量排序练习:将卡片上的螃蟹和泡泡拿掉,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具有不同数量的泡泡图片卡片,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泡泡的数量进行排序,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讨论并完成排序任务。
4. 练习巩固:教师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数目数量的排序,验证他们对于数量排序的掌握程度。
5. 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学习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小螃蟹吐泡泡》,旨在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数量的泡泡帮助学生理解数目数量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进行数量的排序。
而且,通过反思环节,学生们表示他们对于数量排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意识到观察和细心的重要性。
然而,本节课的改进之处是没有涉及到实际操作,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例如给学生准备一些实物,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进行数量的排序。
此外,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数目数量的概念。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学生们也对课堂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结合实际操作和更多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目标:
1、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初步学习2的加减法算式,并进行运算。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幅图的意思。
3、专心地进行自己的操作活动。
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2的组成。
物质准备:
——小螃蟹图片,2个泡泡,数字1、1、2,符号+、—、=。
——学具:《幼儿用书》P3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小螃蟹吐泡泡。
——教师出示一只小螃蟹图片,边演示边引导幼儿观察:小螃蟹吐泡泡,它是怎么吐的?鼓励幼儿讲述小螃蟹先吐了1个泡泡,又吐了1个泡泡,小螃蟹一共吐了2个泡泡。
——启发幼儿思考:小螃蟹先吐的1个泡泡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又吐的1个泡泡可以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表示?一共吐了2个泡泡可以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表示?
引出“+”和“=“,初步了解加号表示把它两边的数合起来,让幼儿知道可以用”+“表示又吐出了1个泡泡;等号表示它两边的数一样多。
幼儿认读并空手练习书写加号、等号。
——教师完整地列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泡泡变变变。
——教师请幼儿观察并说说小螃蟹现在吐了2个泡泡。
教师拿走一个泡泡:破掉了几个泡泡?现在还剩下几个泡泡?鼓励幼儿将事情讲述清楚。
——启发幼儿用数字和符号表示2个泡泡、破掉的泡泡和剩下的泡泡。
引出“—“,初步了解减号表示从它前面的数里面去掉后面的数,让幼儿知道可以用”—1“表示破掉的一个泡泡。
3、小组操作活动。
——看图列2的加法算式。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三幅图,看图说说三幅图的含义,并在下面的空格处写上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
——看图列2的剑法算式。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三幅图,理解第二幅图的变化。
并在下面的空格处写上算式,知道剑法的意义。
1
——看分合式,在空格处填上正确的数字。
4、看图说算式。
请幼儿介绍看图列2的加减法算式活动,说一说三幅图的含义,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要用加法,或为什么要用减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