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案例: 丙烯酰胺中毒案例
丙烯酰胺的毒理学评价

丙烯酰胺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毒理学丙烯酰胺的毒理学评价还会出现步履蹒跚、四肢震颤觉、深反射减退等,并发现外周神经损害多表现为通向胞体的长纤维末端首先受损,逐渐向胞体方向发展,呈“返死现象”[6]。
丙烯酰胺中毒致周围神经病时轴突首先受累,当轴突变性时,神经元胞浆中呈持续的逆行改变,故其神经元多可恢复,神经末梢可再生。
周梅荣、施建俐、秦小梅等报道了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致小脑萎缩的案例[7];褚学斌、马佩琛、任冰等报道了丙烯酰胺中毒致视野缺损的案例[8]等。
丙烯酰胺的中毒不仅仅能带来一些神经性伤害,甚至还会导致人体某些脏器发生实质性病变,从而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有研究报道认为丙烯酰胺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和实验动物相似。
丙烯酰胺在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的作用下, 与谷胱甘肽结合, 生成N- 醋酸基- S- 半胱氨酸, 使丙烯酰胺极性增强, 利于排泄, 起到解毒作用。
丙烯酰胺也可以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的催化下生成环氧丙烯酰胺, 后者再通过不同途径代谢为2, 3- 二羟基丙酸盐等产物[9]。
通过该反应, 丙烯酰胺被氧化为活性更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烯酰胺, 其毒性大于丙烯酰胺。
在小鼠体内参与这一反应的特异性酶是P4502E1( CYP2E1) 。
有证据显示丙烯酰胺对细胞色素P450 有诱导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 丙烯酰胺通过生物转化很快被清除,只有< 2% 的丙烯酰胺以原型经尿或胆汁排出, 约90% 以代谢物形式排出。
2 丙烯酰胺的毒性2.1 急性毒性在人类经呼吸道的丙烯酰胺急性暴露中, 观察到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 如头晕、幻觉等。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为150-180 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
丙烯酰胺经口LD502.2 慢性毒性动物慢性( 长期) 经口给予丙烯酰胺, 可以观察到腿脚麻木、无力等神经损伤表现。
而经皮肤的长期暴露则可导致人的皮肤产生红疹。
2.3 遗传毒性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
【丙烯酰胺】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精编版)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工作场所存在丙烯酰胺,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丙烯酰胺Acrylamide
理化特性健康危害
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溶于水、乙
醇、乙醚、丙酮,不溶于苯。
遇高热、
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
危险。
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
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
爆炸事故。
危害因素分类:化学因素类。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神经毒作用。
可引起疲劳、嗜睡、手指麻木,位置性震
颤,步态紊乱,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手出汗脱屑以及接触性皮炎等。
危害后果: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
当心中毒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标准限值:PC-TWA 0.3mg/m³检测数据:检测日期:
急救电话:120 消防电话:119 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一起丙烯酰胺中毒事故分析

一起丙烯酰胺中毒事故分析丙烯酰胺(polypelaganmide)为白色结晶状固体,中等毒性,水溶性较强,其单体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
经皮肤吸收为消化道的200倍,毒代动力学研究,通过14C丙烯酰胺示踪显示:丙烯酰胺被人体吸收后可很快分布到全身,以血液中浓度较高,在体内有一定蓄积作用,当体内蓄积剂量达到130mg/kg,对人体神经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就会造成损害。
1材料北京市郊区的1家主要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化工厂,2003年3月新添置了一条丙烯酰胺单体的生产线,当年4月份开始生产,每班5名工人,分2个班次,6月初陆续有7名工人出现恶心、手指无力,手部脱皮、四肢乏力等症状,其中2名严重者出现了喝水时呛水、走路步态不稳、双手颤抖、用餐持筷、书写持笔困难等症状,被送入医院治疗,后经北京市职业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诊断为“职业性慢性中度丙烯酰胺中毒”。
2现场调查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此次发生事故的结晶车间建筑面积1000m2,车间内无整体机械通风设施。
车间内安装了4条丙烯酰胺生产线,设备均配有局部排风系统,生产线要用密封式生产,接触丙烯酰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部位主要在包装岗位,位于车间入口处。
车间内设有更衣室及淋浴设备,配有防护用品(像胶手套、防毒口罩);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对该车间作业环境进行现场模拟检测。
3检测方法及结果酰胺类化合物现场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验方法为气相色谱分析法。
结果:经模拟检测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氢氧化钠、盐酸、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下。
4分析及讨论4.1事故原因分析参考有关文献,对这起丙烯酰胺中毒事故进行分析:根据对事发单位负责人、生产工人询问及对该企业事故车间询问现场调查,分析造成此次事故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液体物料在管道中提前聚合的问题。
为尽快有疏通被阻塞的管道,工人经常不戴个人防护用品,用手去清除管道中的聚合单体(粉状),手及上肢皮肤经常直接接触丙烯酰胺,通过皮肤吸收。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治疗与康复
治疗方法
职业中毒的治疗方法包括尽早 识别中毒症状、去除接触源和 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
康复与复原
康复计划应包括医学监测、康 复治疗和职业重新适应培训, 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功能。
社会支持
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辅 导,帮助职业中毒患者在康复 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
结论和建议
• 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中毒的认识。 • 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工作环境符合标准。 • 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中毒问题。 • 加强企业和政府合作,制定有效的职业安全政策和法规。
汞中毒
汞中毒是由长期暴露于含有汞的物 质中引起的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功能。
职业中毒的危害和影响
1 健康影响
职业中毒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和肿瘤。
2 经济影响
职业中毒不仅对个人造成财务负担,还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医疗费用和 劳动力减少。
3 社会责任
许多职业中毒的原因包括暴露于有毒物质、不安全 的工作环境和缺乏适当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包括铅中毒、汞中毒、石棉中 毒、有机溶剂中毒等。
典型职业中毒案例
铅中毒
铅中毒是由长期接触铅含有物质引 起的严重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神 经系统、肾脏和血液。
Hale Waihona Puke 石棉中毒石棉中毒是由长期吸入石棉纤维引 起的疾病,可导致肺癌、间皮瘤和 其他呼吸系统问题。
预防职业中毒是企业和政府的重要社会责任,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福祉。
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与方法
1
识别危险源
了解工作场所中的潜在危险物质和有害因素,
食品风险评估实例——高温加工食品中的丙烯酰胺ppt课件

•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淀粉 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 丙烯酰胺。 • 研究证明“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许多加 工食品中。它不是食品中的添加剂和配料, 而是每当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以高温烹 调或加热时,便以副产物的形式自然形成 的。
•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 的植物性食物加热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 • 水含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 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 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 但咖啡除外,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 • 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 与还原糖,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食品中形成的丙烯酰胺比较稳定;但咖啡 除外,随着储存时间延长,丙烯酰胺含量 会降低。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 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丙烯酰胺”从人类开始烹调或加热食品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科学界和医学界只是在十几年才注意到该化合物存在于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加工食品和家庭烘制、油炸或烤制的食 品中,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科学研究对“丙烯酰胺”的 危害有定论。 •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FA)和斯德哥尔摩大 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 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 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 高度关注 。
丙烯酰胺职业危害告知卡

职业危害告知卡
丙烯酰胺(皮)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
大量接触可引起说话迟缓、动作笨拙、步态不稳、眼球震颤、意识不清,长期
过量接触可引起头痛、头晕、嗜睡、失眠、手脚麻木、下肢乏力、走路腿软、
上楼困难等。
皮肤直接接触可致皮炎。
白色结晶粉末。
易溶于水。
遇
明火、高热、氧化剂可燃烧、
爆炸,产生有毒气体。
应急处理
挽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20min;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挽救。
防护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不超过0.3mg/m3,属粉尘。
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
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尘、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防护措施
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急救电话:120火警电话:119。
食品风险评估实例-高温加工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危害特征描述
描述物质或条件的毒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 系。
风险特征描述
综合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 结果,评估潜在健康影响的风险。
风险评估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 2
确保食品安全
通过风险评估,食品企业可以了解其产品的潜在 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 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食品风险评估实例-高温加工食品 中的丙烯酰胺
• 引言 • 食品风险评估概述 • 高温加工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 食品风险评估实例:高温加工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 风险控制与预防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丙烯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在高 温加工食品过程中可能产生。
高温加工食品如油炸、烤制和焙 烤等过程中,食物中的氨基酸和 糖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高温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咖啡
薯片
咖啡是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食品之一,一 杯煮好的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10-30 微克。
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每千克薯片 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1000微克。
面包
饼干
烤面包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相对较低,每千 克面包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200微克。
饼干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也较高,每千克饼 干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500-1000微克。
丙烯酰胺在食品中的含量取决于 加工温度、时间和食品成分。
背景知识
01
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对
人体健康有一定风险。
02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越高,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越大。
03
了解高温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和来源,对于评
估食品风险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丙烯酰胺毒性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64次会议根据近两年来的新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
1.人体接触途径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接触途径,为此WHO将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为1μg /L。
2002年4月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报道,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
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2. 吸收、分布及代谢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
经口给予大鼠 0.1 mg/kg bw 的丙烯酰胺,其绝对生物利用率为23-48%。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型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烯酰胺中毒案例
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丙烯酰胺单体,由于工人在操作时缺乏防护常识,对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利,导致丙烯酰胺干粉在皮肤污染严重,并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丙烯酰胺中毒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1:,男,21岁,在某化工厂做临时工,接触丙烯酰胺干粉作业40余天,因步态蹒跚15d,烦躁、流涎、语言不清3d,于1994年5月22日以接触丙烯酰胺待查收入院,该患者于1994年3月25日开始接触丙烯酰胺干粉,于5月7日发觉双手麻木、发凉、多汗、手颤、刺痛、四肢无力。
症状逐渐加重,随之出现心慌、语言不清、走路不稳、排尿困难,于5月11日到单位医院给予维生素C、能量合剂,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嗜睡,烦躁,轻度流涎,步态蹒跚,手脚起多个水泡,发红全身皮肤瘙痒,转来我院,既往健康。
查体:T37.6℃,P00次/min,R20次/min,BP130/00mmHg,急性病容,烦躁不安,自动体位,步态蹒跚,问话对答准确,查体合作,口唇干燥,舌苔黄厚,轻度流涎,心肺听诊正常,肝脾无肿大,双手足可见色素沉着斑,皮肤发红,神经系统检查:闭目难立试验阳性,膝反射、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
肌力:双手Ⅳ,双下肢Ⅲ,痛温觉双肘、双膝以下明显减弱,双下肢为重。
实验室检查:WBC5.4×109/L,肝功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
X线检查:右肺下野边缘稍模糊。
B超检查:脾厚。
肌电图检查:神经原性损害,1个多月后复查不见好转。
诊断:中度丙烯酰胺中毒,治疗,给予足够量的中枢和周围神经营养性药物,如能量合剂,维生素B1、B6、B12、C,激素,安定药物等。
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功能训练、加强营养、对症治疗、住院治疗103d,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男,18岁,某化工厂临时工,接触丙烯酰胺干粉作业4个月,因步态蹒跚、手麻、头痛半月余,于1994年8月18日以接触丙烯酰胺待查收入院,该患于1994年4月开始,从事丙烯酰胺干粉作业,于8月出现头痛、嗜睡、疲劳、双下肢无力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
检查:T36.5℃,P88次/min,R20次/min,BP120/80mmHg,表情自如,问话对答准确,心肺听诊正常,肝脾未触及,双手不能做精细动作,肌力Ⅳ,双下肢抬腿困难,肌力Ⅲ,双肘和双膝以下痛、温觉均减弱,以下肢为明显,神经系统检查双肱二、三头肌反射减弱,双膝和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WBC4.6×109/L,脑电图广泛轻度异常,半年后复查脑电图正常,CT检查颅部未发现异常,B超示肝大,4个月后复查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周围神经原性损害,8个月后复查肌电图,比较前次结果稍有好转,仍为周围神经原性损害。
诊断:中度丙烯酰胺中毒。
治疗:给予足够量的中枢和周围神经营养性药物,维生素B1、B6、B12、C等,配合心理和营养疗法、针灸、按摩、体疗、功能训练、对症治疗、住院274d,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丙烯酰胺是蓄积性神经毒素,对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有损害,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经皮肤吸收量可是消化道的200倍左右[1],以上报告的2例患者均为临时工,虽然接触丙烯酰胺作业不到半年,就产生了明显的中毒症状和神经原性损害,其原因分析为:对所接触的毒物认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够,没有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工作中长时间由于直接接触丙烯酰胺干粉,皮肤污染严重,个人卫生差,增加了毒物经皮肤吸收的机会,在周围神经蓄积,从而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病,丙烯酰胺对周围神经产生的损害,虽然经足量给予营养神经等多种综合方法治疗,但复原却十分缓慢,
所以为了确保丙烯酰胺作业工作的身体健康,企业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严格落实劳动保护条例,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使工人了解丙烯酰胺的毒性,掌握防护知识,自觉地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安全操作、消除职业危害对工人的影响,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