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件-事故案例分析】10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合集下载

《窒息的防范与急救》课件

《窒息的防范与急救》课件

窒息与呼吸道异物阻塞的区别:呼吸道异物阻塞是指呼吸道 被食物、异物等阻塞,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则是指呼吸道受 到持续的阻塞,可能是由于呼吸道内或周围的病变引起。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窒息
观察患者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无法呼吸、咳嗽 、声音嘶哑、严重呼吸困难等
症状,可能是发生窒息。
注意患者体征
检查患者的面色、唇色、呼吸 等体征,如果出现面色青紫、 呼吸浅快或停止等症状,可能 是发生窒息。
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
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 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
特殊环境预防
01
02
03
04
高温环境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活动时, 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导
致窒息。
密闭空间
在密闭空间中工作或活动时, 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因缺氧
导致窒息。
高海拔地区
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或活动时, 要注意氧气供应,携带氧气瓶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02
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在送往医院
的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03
预防再次发生
对于窒息的预防,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教育儿童不要将异物放入口中
或鼻孔中,避免在水中嬉戏时无人看管等。同时,对于老年人或吞咽困
难的患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正确的急救操作
根据窒息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急救操作。如对于异物阻塞气道的情 况,应先进行拍背和胸部按压;对于溺水情况,应先进行心肺复苏 等。
注意自身安全
在采取急救措施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如避免在救助过程中受伤或 感染等。
急救后的注意事项
01

中毒与窒息伤害事故预防培训PPT课件

中毒与窒息伤害事故预防培训PPT课件
根据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 有害因素》规定,二氧化碳的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TWA为9000 mg/m3 , STEL为18000 mg/m3。
窒息性气体
➢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 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 类:
谢 谢!
中毒与窒息事故案例
集宁新区地矿小区普远热源厂“9.25”较大窒息事故
(一)主要经过:2013年9月25日,内蒙古盛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 任公司派出10名维修工人负责位于集宁新区地矿小区普远热源厂新供 热管道和察哈尔热源厂旧供热管道交接处的供热管道检维修作业。2名 工人田某和张某用割枪将新供热管道割开两个接口,一切正常。随后 二人又在旧供热管道割开一个口子,瞬时一股不明气体冒出。当时, 地面作业人员听到井下好像阀门跑气的声响,又听到呼救声,便将绳 子递至井下,但是井下已经没有了呼救。杨某、郭某急于施救,未采 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下井施救,均窒息倒地。经抢救无效4人均死亡 。
防中毒与窒息事故处置措施
5、施救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后,将窒息人员救离受害地点至地面以上或通 风良好的地点,然后等待医务人员或在医务人员没有到场的情况进行紧急救助 。 6、呼吸、心跳情况的判定: 密闭空间中毒窒息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
伤员呼吸心跳情况。 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
的颈动脉有无搏动。 若看、听、试结果,既无呼吸又无颈动脉搏动,可判 定呼吸心跳停止。
中毒与窒息事故案例
氨气中毒事故
某化肥厂合成车间4名女工在清扫完卫生后,到冷冻岗位室外晒太阳,其中一名分 析工双脚踩氨油分离器进液管上上下下跳动玩耍,不慎将进液阀门连接丝扣踩断,致使大 量氨气从断管处外泄,4人中除一人逃离外,其余三人中毒身亡。 事故原因分析: 1、管接头选材不符合设计要求,以铸铁件代替钢件。 2、该管道原设计离地面高度1.9m,但经过几次维护,改建后离地只有260mm,且用 砖作支撑,但后来砖被人撤去,使该管道悬空。 3、女工踩管线上上下下跳动,违反有关安全规定和劳动纪律。 4、冷冻岗位室外西侧的安全通道堆放大量杂物,把通道堵死,致使女工逃生受阻而中 毒死亡。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

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

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一、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体增加,另外,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二、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mg/m3),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目录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1)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1)1.1.1 事故经过 (2)1.1.2 事故原因分析 (4)1.1.3 事故预防措施 (5)1.2 化学品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6)1.2.1 事故经过 (7)1.2.2 事故原因分析 (8)1.2.3 事故预防措施 (9)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0)2.1 煤气泄漏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1)2.1.1 事故经过 (13)2.1.2 事故原因分析 (14)2.1.3 事故预防措施 (15)2.2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6)2.2.1 事故经过 (18)2.2.2 事故原因分析 (18)2.2.3 事故预防措施 (20)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2018年某化工厂发生一起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由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苯进行有效的储存和处理,导致苯泄漏。

泄漏的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气体,遇火源时可能引发爆炸。

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了大量的苯蒸气,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两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2019年某食品加工厂发生一起农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农药进行妥善储存和使用,导致农药泄漏。

泄漏的农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有毒气体,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有毒气体,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一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年某制药厂发生一起药物误食中毒事故,造成一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包装和标识,导致一名工人将药品误认为是食品而食用。

该员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经送医救治,生命得以挽回,但仍需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釜的老化及未及时维修,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由于该化工厂涉及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工作环境中。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


思考: ▲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多少mg/m3? ▲一氧化碳的防护要点是什么? ▲一氧化碳中毒现场急救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操作不当 引发中毒



企业名称:某化工厂 伤亡情况:死亡2人,受伤5人 发生时间:2001年2月24日20时30分 事故经过:2月24日20时左右,该厂甲酯车间3名 操作工在氰乙酸甲酯工段投料岗位当班。工作到 20时30分时,1名操作工发现高位槽贮存液体已 满,浴室采用1-氯乙酸甲酯进料口抽真空将高位 槽内物质重新抽至反应釜内,在此过程中不慎发 生原料(氰化钠、甲醇、1-氯乙酸甲酯等)泄漏、 喷出,3人当即中毒昏倒。此时在车间外4名职工 发现情况后,立即冲进车间营救,由于4人都未佩 戴防毒面具,亦相继中毒昏倒。后经工厂和医院 全力抢救,5人脱险,而2人抢救无效死亡(诊断 为:氰化氢中毒)。
适用范围

根据原劳动部、国家统计局1992年10 月15日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伤亡 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的规定: 1、适用于有毒物质经呼吸道和皮肤、 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的急性中毒和窒 息事故,也包括在废弃的坑道、竖井、 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 因氧气缺乏,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 2、不适用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 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 病导致的死亡。
一、煤气外泄 酿成惨案



企业名称:某煤气厂 伤亡情况:死亡4人,中毒13人 发生时间:1995年2月6日11时 事故经过:2月6日11时左右,该厂动力车 间水煤气工段在检修10000m3水煤气柜的 ¢700mm进气管上Dg80水封排污阀时,拟 关闭该阀,但阀门关不动,发生了一氧化 碳外泄中毒事故。在随后约1小时内,共造 成抢修者和闻讯前来营救人员17人中毒, 其中4人死亡,13人中毒的重大伤亡事故。

中毒性窒息及事故案例经验总结

中毒性窒息及事故案例经验总结

中毒性窒息及事故案例经验总结1. 引言中毒性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常常导致生命危险或严重伤害。

本文旨在总结与中毒性窒息相关的案例经验,以提供相关工作人员在应对中毒性窒息事件时的参考和指导。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化学物品泄露在某化工厂,由于操作人员未正确处理气体泄露,导致大量有毒气体向环境中扩散。

数名工人中毒昏迷,其中一人因窒息而死亡。

此案例教育我们重视化学物品的安全处理和泄露应急预案的建立。

2.2 案例二:食品误吸在一餐厅,一位顾客误吸口中食物,导致食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

幸而有抢救人员及时展开急救,并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在食用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并保持食物的适当大小。

2.3 案例三:药物过量一名患者在医院因误服过量药物,引发中毒性窒息事件。

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包括清除气道、实施人工呼吸等,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正确使用和储存药物,及时就医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 经验总结基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经验总结:- 严格采取安全措施:对于操作化学物品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适时检查和维护设备,以减少泄露事件的发生。

- 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中毒性窒息事件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和自救知识。

- 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中毒性窒息的场所或工作环境,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应对窒息事件的能力。

- 加强监测和检测:在可能发生中毒性窒息的场所,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

4. 结语中毒性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都带来较大风险。

通过总结案例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毒性窒息的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工作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安全。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PPT课件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PPT课件

NO.8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26”中毒事故
关键词:【承包商 检维修 一氧化碳】
2018年4月26日20时40分,位于天津市滨 海新区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天津渤化 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维修作业时 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 亡、2人受伤。
NO.8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26”中毒事故
事故直接原因:富余煤气发电站9#锅炉高 炉煤气管道用于隔断煤气的关键装置蝶阀 未关闭到位,在煤气管网压力突增的情况 下,大量高炉煤气通过蝶阀将U型水封击 穿进入炉膛,造成炉膛内、外的施工人员 中毒。
NO.1 贵州首钢水城钢铁能源公司“1•31”煤气中毒事故
关键词:【检维修 煤气 中毒】
2018年1月31日18时56分,位于贵州省六 盘水市钟山区的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能源公司富余煤气发电站发生 一起煤气中毒事故,造成9人死亡、2人受 伤,直接经济损失约846万元。
NO.1 贵州首钢水城钢铁能源公司“1•31”煤气中毒事故
事故直接原因:氟化氢冷凝釜夹套和冷 却器壳程受液氮快速降温骤冷作用变脆 ,液氮尾气出口阀处于关闭状态,在骤 冷和压力共同作用下,冷凝釜夹套和冷 却器壳程发生粉碎性炸裂,冷凝釜内筒 底部破裂,冷凝釜内和冷却器管程内的 液态氟化氢泄漏,导致事故发生。
NO.9 山西运研新材料有限公司“4•9”窒息事故
关键词:【反应釜 清洗作业 窒息】
事故直接原因:在3#合成氨变换炉气密性 检修作业期间,事故装置上游的煤气化炉 已开始点火运行,因3#合成氨变换炉与火 炬之间管道上阀门关闭不严且未按照要求 倒升温氮气盲板,致使一氧化碳气体通过 火炬总管进入了发生事故的3#合成氨变有限公司“12•28”煤气中毒事故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在各类生产和生活场景中,中毒窒息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以下为大家列举几个典型的中毒窒息事故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惕。

案例一:工厂废气泄漏导致中毒窒息在某化工园区内,一家化工厂的废气处理设备出现故障。

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大量有毒废气泄漏到了工作区域。

当时,工人们正在进行日常生产作业,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泄漏的废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这些气体无色无味,难以察觉。

起初,只有少数工人感到头晕、恶心,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中毒的症状,仍继续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毒症状逐渐加重,更多的工人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当厂方发现异常并组织疏散时,已经有多名工人中毒倒地。

救援人员赶到后,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但由于中毒时间较长,仍有几名工人不幸身亡,还有多人受伤住院治疗。

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维护不当,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废气处理设备的故障。

同时,工人们缺乏对有毒气体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没有在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撤离。

案例二:地下污水管道作业中毒窒息在一个城市的老旧城区,市政部门安排工人对地下污水管道进行清理和维护工作。

在作业前,虽然进行了通风处理,但由于管道年代久远,通风效果不佳。

几名工人在没有佩戴齐全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贸然进入管道内作业。

不久后,他们就因吸入管道内积聚的硫化氢和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中毒窒息。

地面上的工友发现异常后,立即呼救并试图救援,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救援知识和装备,救援行动并不顺利。

最终,在消防和专业救援人员的努力下,被困工人被救出,但仍有一人不幸身亡。

这起事故暴露出市政部门在作业安排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没有充分评估作业风险,也没有为工人提供足够的安全培训和防护装备。

案例三:沼气池清理中毒窒息在某农村地区,一位农户为了清理自家的沼气池,独自进入沼气池内作业。

沼气池内长期积聚了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氧气含量极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呼吸器导气软管与流量阀接口处断裂
事故原因分析
间接原因
汽提塔塔底泵密封失效,泄漏着火。通过对泵解体检查,轴承损坏是密
(1)违规开具作业票。封在快一速级失用效火作的业主票因、。进机入泵受在限高空速间作运业转票过、程临中时由用于电轴作承业票严办重理损期坏间,,设业备主产的生审批剧人
员均没有到现场对作业票烈中震的动安,全导技致术机措械施双进行密确封认失,效作,业介票质上泄所漏有审,查遇意轴见承都体是摩在擦业产主生办公的大高楼温签引署发或着代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6)在有毒或有窒息危险的岗位,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 防护器具。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 救护方法,现场应配备救生设施等,作业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内容。 受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要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包括 空气呼吸器、供风式防护面具、救生绳等),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 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5)要充分认识到氮气等单纯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作为一种惰性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系 统吹扫置换,防止可燃油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事故。但 是氮气“无毒”并不是“无害”。过量的氮气会剥夺人类赖以生存的 氧气,导致窒息,甚至在几秒内就可以导致人员死亡。据有关数据, 当氧含量降低到4 %-6 %(V/V)时,人在40秒之内就会昏迷、抽搐 、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氮气是一种“隐形杀手”,可以在无任何
9)健全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长期达不到规定卫生 标准的作业场所,应停止作。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或曾发生 中毒的作业场所,应作为重点隐患点进行整改或监控。
事故 案例
某公司排水车间CPI装置东侧一排油泥井的排水管线因检修后管口没有恢复 疏通造成排水线不通,安排承包商人员王某、丁某进行疏通,在未开具受 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未配备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即开始作业。作业过程中, 因污水流入井底,释放出大量硫化氢,王某晕倒,丁某见状呼救,在附近 作业的本单位临时工李某等3人赶来救援,李某在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 情况下下井救人,也晕倒在井下,随后另一名临时工用绳索拴在腰上下井 救人也晕倒在井下,随即被救上来。事故造成王某、李某两人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1)违章作业 施工人员集体违章,在未进行油罐内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检测 的情况下,只佩戴长期失检的空气呼吸器进入罐内实施清罐作业 ,作业过程中,因空气呼吸器导气软管与流量阀接口处断裂、脱 落,而吸入高浓度油气,终因施救时间过长,导致中毒/窒息死亡 。
(2)安全防护设施失效 施工人员在罐底作业过程中,不慎将安全绳和导气软管缠绕在罐 内的三角支架上,致使导气软管与流量阀接口处断开,吸入大量 油气,丧失自救能力;监护人员因安全绳缠死、备用呼吸器不完 好,无法施救。
征兆的情况下致人死地,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氮气的危害。
事故 案例
一名操作工打开反应器人孔盖采集反应器中气体的 样品。此时反应器正在进行氮气吹扫。结果因氮气 窒息掉入人孔而导致死亡。当时他独自一人在进行 取样作业,既无监护人员也没有人警告过他反应器 内缺氧以及需要使用呼吸器。说明对于从富氮的环 境中取样存在哪些风险和需要哪些防护措施评估不 充分。
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
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
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 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体增加,另外 ,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 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1)对从事有毒作业 、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 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 %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 %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 %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 %为合格 ;氧含量19.5 %~23.5 %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 H2S最高允许浓度不得大于10 mg/m3);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监测结果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 业。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要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 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对现场进行处理,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3)在有毒场所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必须有人监护。 进入高风险区域巡检、排凝、仪表调校、采样、清罐等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携带便携式报警 仪,2人同行,1人作业1人监护。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 起人体缺氧。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 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 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 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 ★ 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 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 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目录
CONTENTS
1
案例分析
2
知识介绍
知识介绍
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 或死亡者,称为中毒。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 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在此重点介绍窒息性气 体引发的中毒窒息。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签。
火。
(2)施工方案审查不严。业主对施工方案的审查流于形式,对方案中存在的“未进行风险识别、未制定防范 措施”等问题视而不改,业主零售部在未到现场确认的情况下,签署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批表。
(3)安全技术交底不实。业主与承包商施工单位仅在机关大楼进行书面交底,作业前,也未在现场组织全体 施工人员、监护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作业人员未开具作业许可证、未进行监测分析、不佩戴防 护用品进入油泥井底进行作业。 (2)对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现场救援人 员缺乏应急救援常识,在未佩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相继下井 救人。 (3)作业单位和项目所在单位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
中毒窒息
事故预防
教育专题
目录
CONTENTS
1
案例分析
2
知识介绍
1
事故 案例
故某 加
人油 死站 亡承
包 商 中 毒 窒 息 事
2015年10月29日16时59分,承包商的施工人员陈某A、陈某B、陈某C与蒋某等共7人到达加 油站,告知加油站工作人员要进行2#油罐清罐作业,并出示施工进场确认表、一级用火作业票、 临时用电作业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票等施工手续。17时13分,加油站当班计量员丁某打电话 向在外培训的站长报告,站长指示丁某先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立即返回加油站。 丁某在加油站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将试卷交予陈某A。同时,施工人员开始卸车、 接电、调试电动送风长管空气呼吸器(以下简称空气呼吸器)、开2#油罐人孔和拆除潜油泵等 工作。17时40分,站长返回加油站,要求施工人员落实罐内通风置换、气体检测、罐内照明等 安全措施,陈某A认为没必要,仅使用空气呼吸器进入罐内作业没有问题。站长随即向范某电 话汇报现场情况,范某电话指示陈某A,时间已晚,不赞成继续作业,陈某A认为没有问题,仍 继续作业。18时左右,施工人员蒋某佩戴空气呼吸器和安全绳进入2#油罐内进行清罐作业,施 工人员陈某B站在油罐操作井口把住蒋某的安全绳和导气软管进行保护。18时19分左右,站在 操作井口的陈某B和陈某C注意到蒋某在罐内不断地尝试将导气软管与流量阀进行对接,并向油 罐的另一端移动,随即呼喊蒋某上来,并从井口放下梯子,同时位于井口旁的施工队及加油站 人员试图用安全绳将蒋某拖出,但没有拖动。约1分钟后,蒋某倒在罐底。事故造成蒋某中毒 窒息死亡。
装置安全阀起跳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氨气泄漏后,该建设公 司项目部没有及时采取撤离措施,延误了最佳的撤离时间,加上 保运人员无人指挥,人员撤离时惊慌失措,使受害范围和程度加 大;进入保运前,没有组织针对性教育,没有识别出毒害气体泄 漏这一风险;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没有组织现场演练。
原因 分析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事故 案例
某装置氨吸收制冷区的安全阀忽然起跳,大量液态氨泄漏。事发 现场的某建设公司34人中,当时院内7人迅速撤离;会议室内20 人正在吃饭,由于会议室密封不严,氨气在室内迅速蔓延,室内 人员当机立断,先用大锤、后用管子将铁皮房后面砸开、撤离; 集装箱办公室内7人发现危险情况后,分别用沾水毛巾等捂住口 鼻开始逃离现场。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7) 对有毒、有害场所的有毒介质浓度,要定期检测,确保符合国 家标准。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为保证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 通风,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严禁向内充氧气。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 业人员每次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应轮换作业或休息。
8) 对各类有毒物品和防毒器具必须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涉及 和检测毒害物质的设备、仪器要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事故 案例
某公司因电网故障造成全厂停车,催化、焦化等装 置紧急放空,气柜水封被冲破,在关闭气柜入口手 阀时,含硫瓦斯逸出。由于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1人中毒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