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人均道路面积:为城市人口的人均城市道路面 积,单位为平方米/人。车均道路用地面积是 指道路用地面积与服务车辆的比值,单位为平 方米/车。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 值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不 同规模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路 网密度、机动车道数、道路宽度等技术 指标的建议值。
本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的载体。
12.1.1.2、4派生功能:城市道路派生功能包括:地下管线埋设、
通风、日照等空间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等。
12.1.1.3依托与引导功能:城市道路的依托与引导功能是道路作
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 起到引导作用。
199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改规范对 城市道路的等级与功能、路网密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 成系统,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联系。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口超过 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12.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规0801 29 吴斐

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道路的分类
交通岛:中心岛、方向岛、安全岛。便于交通而设于路面上的一种岛状的设施。
道路总宽度(路幅宽):规划建筑红线之间的距离。
3
分车带:车行岛上纵向分割行驶车辆的设施。
01
分车绿带:分车带上的绿地。
02
人行道绿化带: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行道树是最简单的形式。
03
防护绿地:将人行道与建筑分隔开的绿带,宽一般在5米以上:减少噪音、烟尘、日晒、有害气体等。
四板五带:红线45米以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
过境公路:交通功能
主要交通性干道:以交通为主
次要交通性干道:兼顾商业服务
主要生活性干道:联系小区
次要生活性干道
专用道路
道路类别
设计时速(km/h)
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宽度(m)
快速道
60-80
主干路
40-60
>35
次干道
30-50
支路
15-30
道路专业术语
2
1
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的界限。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是街面或建筑范围的法定界限,是道路划分的重要依据。
04
眩光
在视野内由于远大于眼睛可适应的照明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表现的感觉。
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的,如太阳光、太强的灯光等,和间接的,如来自光滑物体表面(高速公路路面或水面等)的反光。
02
道路的断面组成
车行道;
分隔带;
人行道
道路类型(断面)
一板二带;
二板三带;上下行,车速提高
三板四带;分快慢车道,红线在36米以上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交通的动脉、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

城市规模、性质、发展状况不同,其道路也有多种多样。

根据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分为城市主干道、市区支道、专用道三大类型。

一、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城市的大动脉。

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及区镇干道。

1.高速交通干道特大城市、大城市设置这类干道,为城市各大区之间远距离高速交通服务。

距离在20-60km,行车速度在80 - 120km/h。

行车全程均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使用。

2.快速交通干道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与近郊1-2级公路连接,位于城市分区的边缘地带。

服务距离一般在10 - 40km之间,车速大于70km/h,全程有部分立交。

此种干道不允许在其两侧布置大量人流的集散点。

3.普通交通干道这种干道是大中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

大城市又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交通干道。

干道的交叉口一般在800 - 1 200m为宜,车速为40 - 60km/h,一般均为平交。

4.区镇干遵大中城市分区或一般城镇的生活服务性干道。

主要是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客运交通的需要。

其特点为行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5 - 40km/h,全程基本为平交。

区镇于道位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可布置成全市性或区镇的商业街,断面要考虑人行、货运、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停放等要求。

风景区干道放线时要注意景观的要求,步行与车行之间要有较宽的绿带间隔。

二、市区支道这是小区街坊内的道路,直接连接工厂、住宅区、公共建筑。

车速一般为l5 - 45km/h。

断面的变化较多,不规则分车道。

三、专用道路城市规划中考虑有特殊需要的道路。

如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和城市绿地系统中步行林阴道等均为此类。

本文转自:园林吧/guihua/1909.html。

二建政【道路】知识点汇总

二建政【道路】知识点汇总

市政公用1.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类)2.快速路——中央分隔、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全控制、单向不少于2车道、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3.主干路——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4.次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5.支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6.快速路设计车速一一60-100 (km/h)、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7.主干路设计车速一一40-60(km/h)、应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8.次干路可设,支路不设中央分隔带9.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15年)、沥青碎石。

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

10.次高级路面——适用于城镇支路、停车场。

强度、刚度、稳定性都次于高级路面、建设投资少、养护费用多。

11.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与弯拉应变。

主要代表为:沥青混凝土,,,(2)刚性路面——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主要代表为: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结构组成:1. 垫层——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位,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基层的强度稳定性与抗冻胀能力,扩散荷载应力。

2.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载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3.面层——直接同大气与行车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的作用。

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与高低温稳定性。

良好的平整度与粗糙度。

4.高等级路面——可有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组成。

5.垫层性能要求——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垫层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要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6.基层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刚度、强度;不透水性好;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

我国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其城市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沿线建筑及车辆和行人进出的服务频率,将其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大类。

1、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较高车速为长距离交通服务的重要道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

设计车速80Km/h.2、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内部的主要大动脉。

主干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50-60Km/h;Ⅱ级设计车速40-50Km/h;Ⅲ级设计车速30-40Km/h。

3、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为多的一般交通道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

次干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40-50Km/h;Ⅱ级设计车速30-40Km/h;Ⅲ级设计车速20-30Km/h。

4、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30-40Km/h;Ⅱ级设计车速20-30Km/h;Ⅲ级设计车速20Km/h。

二、根据我国现行道路技术标准,通常按路面的使用品质、材料组成类型及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将路面分为四个等级:1、高级路面:面层类型水泥混凝土,使用年限30年;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厂拌沥青碎石、整齐石块和条石,使用年限15年,适应高速、一级、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2、次高级路面:面层类型沥青贯入碎(砾)石、路拌沥青碎石,使用年限12年;面层类型沥青表面处治,使用年限8年,适应二级、三级公路;城市次干路、支路。

3、中级路面:面层类型泥结或级配碎(砾)石、水结碎石、其他粒料、不整齐石块,使用年限5年,适应三级、四级公路4、低级路面:面层类型各种粒料或当地材料改善土,使用年限5年,适应四级公路。

三、按力学特性路面分为:1、柔性路面,一般包括各种沥青路面、碎(砾)石路面、沥青加固土路面。

2、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不知道你满不满意。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城市道路分类的简要概述:1.交通类型根据交通类型,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交通干道、交通支路和居住区道路。

交通干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动脉,通常连接城市的主要区域或功能区,如商业区、办公区、机场、火车站等。

这些道路通常具有较宽的路幅和强大的交通容量,以适应繁忙的交通流量。

交通支路介于交通干道和居住区道路之间,通常连接交通干道和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地方。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居住区道路是为居住区服务的道路,通常较窄且只服务于居住区的居民。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2.道路结构根据道路结构,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分离式道路和混合式道路。

分离式道路是指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隔开的道路,通常采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栏杆来实现。

这种道路结构可以减少交通冲突和提高安全性。

混合式道路是指没有明确分隔带或栏杆的道路,不同方向的车流在同一车道内行驶。

这种道路结构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小的地区或短距离出行。

3.道路等级根据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轴线,通常是长距离交通的枢纽,连接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或出入口。

主干道具有较大的路幅和较高的交通容量,以适应大量的车流和人流。

次干道是城市的次要交通动脉,通常连接主干道和支路,覆盖城市的次要区域或功能区。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支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通常连接次干道和居住区道路,覆盖城市的较小区域或地段。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4.道路景观根据道路景观,城市道路可以分为景观大道和一般道路。

景观大道是指具有优美景观环境的城市道路,通常具有宽阔的道路、绿树成荫的街道、精美的建筑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等特点。

这些道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出行环境,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形象展示。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划分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规模、交通量和环境等因素,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四个等级。

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流量的运输任务。

主干道一般连接城市各个重要节点,如主要商业区、政府机构、交通枢纽等,其交通流量大、车速快、行车舒适度高。

主干道的等级划分应考虑道路宽度、车道数、交通流量、路口密度等因素,通常采用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等级划分。

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和较快的车速。

次干道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快速路、次干路等等级划分。

支路是连接次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支路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支路、小街道等等级划分。

背街小巷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末梢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背街小巷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背街小巷、巷道等等级划分。

在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各个等级的道路,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畅通。

同时,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实现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是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时,能够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划分标准,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宇文皓月依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取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依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取各类道路中的Ⅰ级尺度;中等城市应采取Ⅱ级尺度;小城市应采取Ⅲ级尺度。

有特殊情况需变动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分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该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依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