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1、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形式,其中根据道路在城市规划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在各种分类方法中,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

规范以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

支路为次干路联系各居住小区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2、城市道路分级大、中、小城市现有道路行车速度、路面宽度、路面结构厚度、交叉口形式等都有区别。

为了使道路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节约投资及土地,有关规范规定: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又分为ⅰ、ⅱ、ⅲ级。

一般情况下大城市应采用各类指标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采用ⅲ级标准。

不同类别的同一级别道路的设计速度是不同的。

3、城镇道路路面分类按结构强度分类城市道路分类、路面等级和面层材料1、高级路面:路面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是高级路面的特点。

它使用年限长,适应繁重交通量,且路面平整、车速高、运输成本低,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道路。

2、次高级路面:路面强度、刚度、稳定性、使用寿命、车辆行驶速度、适应交通量等均低于高级路面,但是维修、养护、运输费用较高,城市次干路、支路可采用。

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

2、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2、城市道路组成3、道路工程的主体就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与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1、定义:路基就是按照路线位置与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一)结构组成:路层:就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与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与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与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与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面板下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4)级配碎(砾)石基层。

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各等级道路的设计车速、车道数和路幅宽度等指标都有所不同。

1.快速路:快速路是为长距离、大流量、快速交通服务的道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车道数不少于四条,每条车道宽度为3.75米。

2.主干路: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区域,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和运输任务的交通干道。

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车道数不少于四条,每条车道宽度为3.75米。

3.次干路:次干路是连接主干路与支路的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车道数一般为双向四车道。

4.支路:支路是连接次干路与小区、工厂等区域的小型交通道路,设计车速一般为20-30公里/小时,车道数为双向两车道。

此外,城市道路还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组成部分,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和提高交通效率,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道路如同城市的血管,承载着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的运转。

而城市道路是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的,这一分级制度对于城市的规划、交通管理以及我们的日常出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道路等级的划分通常基于多种因素,包括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设计速度、道路横断面形式等。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这四个主要等级。

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等级最高的一类。

它的主要特点是设计车速高,一般在 60 千米/小时以上,甚至可以达到 80 千米/小时或者更高。

快速路通常没有平面交叉路口,而是通过立体交叉的方式实现与其他道路的连接,比如常见的高架桥和立交桥。

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的停车和等待时间,保证交通的快速和畅通。

快速路主要承担着城市长距离、大运量的交通需求,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或者城市内各个主要区域之间的快速通勤。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其交通功能也十分重要。

设计车速一般在 40 60 千米/小时。

主干路通常连接着城市的各个主要分区,交通流量较大。

与快速路不同,主干路会有平面交叉路口,但路口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会通过信号灯等交通控制设施来管理交通流。

主干路的横断面形式一般较为宽阔,能够容纳较多的车道,以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需求。

次干路则起到了连接主干路和支路的作用,设计车速一般在 30 50千米/小时。

次干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它对于分散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提高道路网的通达性起着关键作用。

次干路的平面交叉路口较多,而且道路两侧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和服务设施,与周边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联系更加紧密。

支路是城市道路等级中的“毛细血管”,设计车速一般在 20 40 千米/小时。

支路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比如小区内部道路、街巷等。

它直接连接着居民的生活区域和公共设施,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道路横断面形式相对较窄。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
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或大城市中设置,我们做项目一般涉及不到;
1、主干路
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
主干道30—40米,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2、次干路
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
次干道20—24米,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3、支路
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支路14—18米,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城市道路的四个分级,不知道就麻烦了!

城市道路的四个分级,不知道就麻烦了!

城市道路的四个分级,不知道就麻烦了!
城市道路应按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 快、支、主、次)
一、快速路
快速路是指双向行车道、中央设有分隔带、进出口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控制,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和快速交通服务。

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快速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 20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100Km/h。

二、主干路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内部的主要大动脉。

在城市道路级别里,主干路高于次干路,而低于快速路。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主干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20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60Km/h。

三、次干路
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多的一般交通道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

次干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5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50Km/h。

四、支路
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

支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0 年~15 年,
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40Km/h。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三)以道路的地位、交通功能为基础,兼顾服务功能,将城镇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二、城镇道路分级
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Ⅰ级,中等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结构强度分类:1.高级路面用于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路(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2.次高级路面适用于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包括各种沥青类路面;2.刚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划分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规模、交通量和环境等因素,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四个等级。

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流量的运输任务。

主干道一般连接城市各个重要节点,如主要商业区、政府机构、交通枢纽等,其交通流量大、车速快、行车舒适度高。

主干道的等级划分应考虑道路宽度、车道数、交通流量、路口密度等因素,通常采用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等级划分。

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和较快的车速。

次干道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快速路、次干路等等级划分。

支路是连接次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支路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支路、小街道等等级划分。

背街小巷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末梢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背街小巷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背街小巷、巷道等等级划分。

在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各个等级的道路,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畅通。

同时,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实现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是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时,能够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划分标准,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

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的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

城镇间的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的可以达到15-20米。

*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

以一条红线26米的一级公路来讲,一般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

而一条红线为80米的城市一级干道一般可以这样分:双向八车道28米(城市干道每条机动车道3.5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各3米共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爱情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曾经问了自己无数遍,我想象着,却给不出任何答案。

我只知道:我要遇见你,我渴望见到你,我要把全部的爱给予你!我为什么如此渴望爱情?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爱情早已命中注定。

都说,住在爱情世界里的人会变傻,她的欢喜和忧愁都会牵动着你的心,她哭了,你会心疼不已;她高兴,你会开心一整天。

你会无时无刻的关注她的喜怒哀乐,第一时间回复她的消息,只要有时间,你的脑海里都是她的影子,为了让她开心快乐,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从此,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人就变成了她。

有时候,你们也会吵架,可你从来不生气,因为你爱她,换作别人你会置之不理,而她的一句玩笑话你都会深思半天,到底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因为你怕她生气,怕她伤身,怕她不够幸福,你只想把全世界的爱都给她,这样的吵架让你更心疼、更深爱她。

而他也和你一样,小心翼翼的呵护你们的爱情,都愿意为对方付出,都愿意对方是那个被爱多一点的人。

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被爱,两个人都想多爱对方一点点,都想做那个爱的最深的人,她会把你放在心底,让你聆听她想你时的心跳,让你感受连呼吸的空气都有你的味道。

有人说,爱情有保鲜期,哪怕两个深爱的人,也逃不了魔咒。

还有人说,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动情,也更容易放弃爱情,甚至移情别恋,而我却笃定爱情的世界里只有你和我 .
还记得吗?你曾经无数次问我,什么时候去看你,而我何尝不想时刻在你身边!或许我们的爱情就是适合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也许这才是我们爱情保鲜的秘籍,静静的欣赏,悄悄的守望,深深的爱着 .
最美的爱情莫过于,一起漫步夕阳西下,看岁月写满人世繁华,一起欣赏落日余晖,听时光吟唱岁月静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