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_Gb_50647-2011_《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_解读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1 总则 (2)3 一般规定 (3)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4)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6)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6)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12)4.1 通则 (12)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4 环形交叉口设计 (17)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 (19)5.1 通则 (19)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 (19)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25)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 (31)6.1 一般规定 (31)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 (32)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 (33)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7.1 行人过街设施 (34)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8 公共交通设施 (36)8.1 通则 (36)8.2 公汽(电)车停靠站 (36)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37)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 (3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06.01.18版)1 总则1.0.1 编订本规范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

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内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1 总则 (2)3 一般规定 (3)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4)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6)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6)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12)4.1 通则 (12)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4 环形交叉口设计 (17)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 (19)5.1 通则 (19)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 (19)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25)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 (31)6.1 一般规定 (31)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 (32)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 (33)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7.1 行人过街设施 (34)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8 公共交通设施 (36)8.1 通则 (36)8.2 公汽(电)车停靠站 (36)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37)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 (3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06.01.18版)1 总则1.0.1 编订本规范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

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内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说明
-
有人担心,公交车或救火车等大 型车辆,遇到小转弯半径,会产 生转弯通过问题。这在西方国家 早已通过论证得到解决:一般转 弯半径在3米以上的道路,特殊 车辆转弯没有问题。请看下面的 极端例子,大型车辆如何在小半 径路口右转:
-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小半径不会给交通添堵?
•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体型巨大,机动车通过所需时间也较长,导致信号相位周期长、交叉口利 用效率低。因而,时常见到因抢道导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间变小,机动车通 过用时缩短,信号周期也可相应减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空间利用效率增 加,有助于缓解因无序冲突导致的拥堵。
• (3)下面两图分别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过街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这样连续的人流和自行车,事 实上会截断右转车流。也就是说,在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转车想快也是快不起来的。 因此,对城市核心区而言,小半径的交叉口固然会降低机动车右转的速度,但与较大半径的交叉 口相比,不会带来额外的拥堵。
-
·将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规定“对于无 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 变成行业强制规定。
• 表中可以看到,机动车右转弯车速越低,转弯半径就可以越小。因此,密路网、小街区的时代来临, 我们应首先明确,机动车右转的限速应采用最低值,当机动车右转车速为15km/h时,对无非机动车 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这与住建部2013年底颁布的《城市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一致(5.5.1条)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纽约,纽约街道设计导则)

交叉口设计规范

交叉口设计规范

交叉口设计规范交叉口是道路交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交叉口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下面就交叉口设计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交叉口设计应符合交通流量的需求。

首先要考虑道路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交叉口的设计交通流量。

根据不同的交通流量,可以选择合适的交叉口类型,包括T型交叉口、十字交叉口、环状交叉口等。

其次,交叉口设计应符合通行速度和视距的要求。

通行速度是指车辆通过交叉口的速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确定。

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接近交叉口时能够观察到的道路长度和交通情况,应保证驾驶员能够提前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减速。

再次,交叉口设计应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

交叉口是交通事故易发区域,应采用一系列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首先要保证交叉口的可见性,通过设置交通标志、信号灯、路灯等设施,提高交叉口的可见性。

其次要合理设置交通控制设施,如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等,以保障交通顺畅和行人安全。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减速带、导向线等措施,引导车辆合理减速并正确行驶。

最后,交叉口设计应符合无障碍通行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通行已成为现代城市交通设计的重要方面。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交叉口设计应提供无障碍设施,如斜坡、盲道等,以便他们能够自主出行。

综上所述,交叉口设计规范涉及到交通流量、通行速度、视距、交通安全和无障碍通行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合理的交叉口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

因此,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上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

同时,还需要注重交叉口设计与周边道路的衔接,确保交叉口的顺利通行。

交叉口设计规范的遵守将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说明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纽约,纽约街道设计导则)
• 长期以来,中国对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半径的设定,都是依据机动车通行需求设定,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机动车的通过能力、通过速度、避免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事故等。
•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均设定了不同右转车速条件下的最小转弯半径。最新也是最先进的规定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2011,规定如下:
• (2)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右转机动车是不受信号相位限制的,即“随时右转”。这样做的优点是, 右转通过能力非常大,右转车几乎很少排队拥堵;但缺点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车过街。 规定交叉口使用较小的半径,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右转机动车的速度,降低了右转机动和过街行人 之间因空间冲突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转车“随时右转”的这一特权,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会 额外增加交通拥堵。
有人担心,公交车或救火车等 大型车辆,遇到小转弯半径, 会产生转弯通过问题。这在西 方国家早已通过论证得到解决: 一般转弯半径在3米以上的道路, 特殊车辆转弯没有问题。请看 下面的极端例子,大型车辆如 何在小半径路口右转: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小半径不会给交通添堵?
•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体型巨大,机动车通过所需时间也较长,导致信号相位周期长、交叉口利 用效率低。因而,时常见到因抢道导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间变小,机动车通 过用时缩短,信号周期也可相应减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空间利用效率增 加,有助于缓解因无序冲突导致的拥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要如何与 “密路网、窄马路”匹配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1 总则 (2)3 一般规定 (3)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4)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6)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6)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12)4.1 通则 (12)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4 环形交叉口设计 (17)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 (19)5.1 通则 (19)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 (19)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25)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 (31)6.1 一般规定 (31)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 (32)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 (33)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7.1 行人过街设施 (34)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8 公共交通设施 (36)8.1 通则 (36)8.2 公汽(电)车停靠站 (36)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37)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 (3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06.01.18版)1 总则1.0.1 编订本规范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

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内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1 总则 (2)3 一般规定 (3)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4)3.4 交叉口规划设计围 (6)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6)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12)4.1 通则 (12)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4 环形交叉口设计 (17)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 (19)5.1 通则 (19)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 (19)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25)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 (31)6.1 一般规定 (31)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 (32)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 (33)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3)7.1 行人过街设施 (33)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8 公共交通设施 (36)8.1 通则 (36)8.2 公汽(电)车停靠站 (36)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37)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 (3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06.01.18版)1 总则1.0.1 编订本规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

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

国标_Gb_50647-2011_《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_解读

国标_Gb_50647-2011_《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_解读

第4.4节:常规环形交叉口
1 常规环形交叉口不宜用于大城市干路相交的交叉口 上,仅在交通量不大的支路上可选用环形交叉口。新 建道路交叉口交通量不大,且作为过渡形式或圈定道 路交叉用地时,可设环形交叉; 3 常规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的形状宜采用圆形、椭圆形、 圆角菱形。中心岛曲线半径宜为15m ~20m。中心岛内 不得布置人行道。中心岛内的交通与绿化设施应符合 行车安全的要求。
这里提出了“常规环交”适用的条件和常用的半径。
第4.4.4条:常规环形交叉口环道设计参数
1 环道车道数宜为2条或3条; 2 环道上每条车道的宽度应在直线车道宽度基础上增 加曲线车道的加宽宽度。中心岛半径在15m ~20m间时, 行驶小型车环道加宽宽度不应小于0.7m,行驶大型车 环道加宽宽度不应小于2.4m;
出入口布设型式 主线设计速度 (km/h)
出口-出口 出口-入口 入口-入口 入口-出口
100 80 60
760 610 460
260 210 160
760 610 460
1270 1020 760
表5.3.4-1 同一匝道“逐级分流、逐级合 流”型式出入口最小间距L(m)
匝道设计速度
70
60
50

第3.4.1条: 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应包括:构 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 出口道和向外延伸10~20m的路段(包括进出口道 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公交车站)所共同围成的空间。新、改建交通工程 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范围内 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 体规划,不得只做规划道路进出口道组成部分的 规划而不顾相交道路进出口道的规划。
图3.5.2-2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100 50~70 50~70 — — — 50~70
20~40 20~40 — 20~30
30~40 20~30 — — —
40~60 30~40
20~30 15~30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6)
这里规定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长度的一般要求。 这个长度与交叉口进口道的渠化和信号控制密切相关, 特别是与信号周期的关系紧密:信号周期时间与达到 的转向车辆数成正比,即周期时间增加一倍,则转向 车辆数也会增加一倍。因此为了避免转向车辆在展宽 段的排队溢出,影响直行车辆的行驶,也必须限制信 号周期时间。

3.1.2 交叉口规划必须结合技术、经济、社 会、环境等因素,在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后确 定。
交叉口的形式、交通组织方案、各设计要素可 以多种多样,各有利弊,难以套用标准方案, 经过多方案必选可以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更加 合理和优化。

当通过主-主交叉口的预测总交通量不超过信号控制交 叉口的通行能力(约12000pcu/h)时,不宜采用立体 交叉。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6)
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长度规定:
展宽段长度 交叉口 主-主 主-次 主-支 次-次 次-支 主干路 80~120 次干路 — 支路 — — 展宽渐变段长度 主干路 30~50 次干路 — 支路 — — 15~30 —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4)
从行人信号的角度分析:大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距离往往 到达或超过40-50 米,如果没有行人过街安全岛,则行人过 街信号的清扫时间将需要40-50 秒,再加上绿灯时间则可能 会需要80秒以上。如果交叉口两边都是这样,则仅仅为了 满足行人通行的需要即须要超过160秒的信号时间,加上多 相位的需要,则信号周期几乎无法控制在240秒以下。 根据最新的研究,长周期导致行人过街红灯时间过长而违 章闯红灯的行人会大量增加,使得交叉口的交通秩序混乱, 交通变得不可控,同时也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能力。长时 间的干道绿灯还会因为车队离散现象加重导致通行能力降 低;转向车道排队车辆溢出影响直行车流行驶;下游行驶 空间的阻塞导致出口不畅等等一系列问题。
图3.5.2-2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路线设计车速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km/h)
安全停车视距 75 60 50 40 35 30 25 20 Ss(m)
本条规定了行人步速的技术标准,给交叉口的 空间设计和信号设计提供计算依据,比如:行 人信号的清空时间即等于人行倒以米为单位的 长度。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5)
这一条给出了交叉口车道宽度的规划设计指导性意见, 主要试图避免车道设计过宽和过窄的问题。不少城市 的交叉口进口道车道设计过宽,反而不利于车辆通行, 会导致车辆拥挤,不按车道行驶,引起交通秩序混乱, 降低通行能力。当然过窄的车道会造成驾驶员行驶过 度紧张,特别是有大车通过时。因此交叉口进口道车 道的最佳宽度是3.00 米到3.25米,在基本上没有大车 通过情况下,可以下降到2.80米。
这里提出了“常规环交”适用的条件和常用的半径。
第4.4.4条:常规环形交叉口环道设计参数
1 环道车道数宜为2条或3条; 2 环道上每条车道的宽度应在直线车道宽度基础上增 加曲线车道的加宽宽度。中心岛半径在15m ~20m间时, 行驶小型车环道加宽宽度不应小于0.7m,行驶大型车 环道加宽宽度不应小于2.4m;
这一条的第1款明确提出:“不得把行人过街 安全与便捷的重要性放在低于车辆通行的地 位。”,目的是要纠正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 今天小汽车交通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为了解决 小汽车交通的问题而侵害慢行交通利益的现象。 第3款又特别提出,行人过街应优先选用平面 过街方式,也是从考虑行人过街的便捷性出发, 限制轻易规划行人过街天桥和地道的做法。
国标 Gb 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要点解读

第1.0.3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应坚持 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保障 安全、保证效率,保护环境、节约土地 资源的要求。
这一条提出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的总体目 标,应该还包括规划交叉口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的经济性,是评价交叉口规划设计的主要指标,
在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简单化处理进口道,不加以展 宽,导致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瓶颈,车流稍大一 点,即会造成拥堵。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这方面的损失 或者说浪费是巨大的!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规范》强制性规定了凡交通性 干道构成的交叉口进口道,在规划红线时必须加以相 应的展宽,且“按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2倍进行用地 预留”。 对这个问题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可以认为,如果进口道 不加展宽,则其实路段车道数可以减少,可以节省大 量土地占用和巨额建设投资以及维护管理费用! 《规范》中的这条强制性规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极其重要!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5)
5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 3.0m。改建与治理交叉口,当建设用地受到限制 时,每条机动车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8 m,公交及大型车辆进口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 m。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
45
40
35
30
(km/h)
一般值 极限值 100 80 60 50 70 45 65 45 55 40 45 40 40 40
第6.3节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1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行驶无轨电车和轨道交通的道路 与铁路交叉,必须规划布设立交叉;
其他道路与设计车速大于等于120km/h的铁路交叉,应 规划布设立体交叉; 现在大规模在建高速铁路,应注意与道路交叉的设计
这一条提出了设臵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门槛为 12000pcu/h,不到这个量,基本上不应考虑建 立交,可以采用优化设计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的 形式;即使达到这个量,也应该首先考虑简易 立交方式。


应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并应将其中交叉口规划成果纳入城市 总体规划; 应编制交通工程规划,并应明确工程设计阶段交叉口的控制性条 件与关键要素。
1 新建、改建交叉口,应按下式确定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路段 上规划有路缘带和分隔带时,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应扣除路缘 带和分隔带可用于进口道展宽的宽度:
式中: W1 - 进口道规划红线的展宽宽度; W2 -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 r - 进口道展宽系数,按表3.5.2-1取值; n -路段车道数。 进口道展宽系数: 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m) 3.00 3.25 3.50 展宽系数 r 1.00 0.85 0.71
4
进、出口道部位机动车道总宽度大于16m时,规划人 行过街横道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进口道规划红线 展宽宽度必须在本条第1款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2m; 这一条的第1款规定了交叉口进出口道不含非机动车 到宽度的总体长度大于16米,一般是5条机动车道宽 度时,应设臵行人过街安全岛。这是本《规范》的一 个核心条款。 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了提高通行能力,普遍增加了车道 数,导致行人过街距离的增加。由于现阶段行人过街 信号的不够完善,行人往往被来往车流阻隔在道路中 间,腹背受到车流的威胁,极不安全!

第3.4.1条: 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应包括:构 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 出口道和向外延伸10~20m的路段(包括进出口道 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公交车站)所共同围成的空间。新、改建交通工程 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范围内 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 体规划,不得只做规划道路进出口道组成部分的 规划而不顾相交道路进出口道的规划。
这里明确提出了“交通工程规划”阶段的概念,要求 规划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交通工程 规划设计,确定交叉口形式、红线范围、交通组织方 案、进口道布臵、行人和自行车过街布局设计、交通 岛的设计、标志标线、公交车站布臵、信号控制相位 方案,“明确重要技术参数的取值以及上下游交叉口 的信号协调关系” 、辅助设施等等,以避免进行缺乏 交通工程指导的盲目工程设计。
这一条提出了设臵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门槛为 12000pcu/h,不到这个量,基本上不应考虑建 立交,可以采用优化设计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的 形式;即使达到这个量,也应该首先考虑简易 立交方式。

当通过主-主交叉口的预测总交通量不超过信号控制交 叉口的通行能力(约12000pcu/h)时,不宜采用立体 交叉。
本条要求交叉口的规划设计范围必须包括各进 出口道及展宽道,而不得只考虑干道方向的进 出口道。因为交叉口的时空一体化设计可以在 交叉口范围内转换时空关系,如干道方向的通 行能力可以通过与其相交道路的时空资源转换 得到提高。所以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必须统一考 虑该交叉口的全部进口道范围。
视距三角是保证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安全一个主要 参数。因其跟超速有关,在常规行驶车速的条件下无 法满足要求,可以采取较低限速来满足要求。
3.75 0.60
该条文是《规范》内容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交叉口各 向交通流的交叉和交汇,需由信号灯或让行规则组织 冲突交通流分时通行,形成了所谓交叉口的“间断 流”。因这个效应,简言之,如果一条车道的通行能 力是1500 pcu/h,则到了交叉口,可能会不足750 pcu/h。这导致路段通行能力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严重 不匹配!换言之,如果交叉口进口道有四条车道,实 际上路段上只要两条车道就可以满足通行能力的需要。 现在各地在道路规划设计中,或者说是在划道路红线 时,往往不考虑交叉口通行能力上的这个效应,简单 化地从头至尾划两条平行线,这样看似规整,其实完 全忽视了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基本特征。
第4.1.3条: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 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的规定(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