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1/5
最好仔细阅读后下载,感谢您的使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7 年中国贸易总额突破 2 万亿美元, 达到 21738 亿美元,进出口规模比 2001 年翻了两番多,为仅次于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二 贸易大国。中国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出口以 25%左右的速度增长。另外,中国很多行 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加入 WTO,我国为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引进先进 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提供便利,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从 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面对更为直接和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规 则,这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力。
同时,在主观上,人们的竞争、创新意识增强;政府正在进行资产重组,调整经 济结构;企业正进行各种兼并、收购,以扩大规模,实行资源共享,分工协作,获得 规模经济效益;积极创新,加强科研和生产部门的结合,推动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等,这些都为我国推行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出口产品存在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 异形成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的。具体而言,就是进口资本与技 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主 要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从事的加工贸易,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 生产环节。尽管近年来制成品比重有所上升,但我国基本上处于全球供应链末端,企 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赢利能力受到限制和挤压。 2000 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几乎每年都在 30%左右。但是,这种增长主要表现为 粗放式的数量型增长,尽管出口数量大量增加,但出口企业利润的整体增长却相对有 限。 2.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很低。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拥有自主品牌的 进出口企业占全部进出口企业的比重还不到 20%,自主品牌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不 足 10%,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无几。即使部分企业出口自主品牌商品, 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品牌附加值偏低。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核心 竞争力,在市场上只能给别人做“嫁衣”,许多企业进行贴牌(OEM)生产,尤其是服装、 家电行业。“贴牌生产”企业付出的是实物成本,而品牌持有者付出的是无形资产,相比 之下,生产企业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品牌持有者却占有更大的利润。DVD 出口大省 —广东省,每出口一台 DVD 仅售 39 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支付 19.7 美元的专利使用 费,占成本 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目录摘要................................................................................IAbstract ...................... ......................................................... ......................................................... .................. II一、绪论....................................................... .........................................................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

比较优 势理论 与竞 争优势 理论分析 比较 优 势 理 论 是 传 统 经 典 的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 一 般 说 来 ,人 们 将 李 嘉 图 的 比较 成 本 理 论 作 为 比较 优 势 理 论 的起 点 。李 嘉 图认 为 ,如 果 一 国 生 产 某 种 商 品 的 机 会 成 本 小 于 另 一 国 ,那 么 该 国在 该 商 品 的 生 产 上 就 具 有 比较 优 势 。这 就 说 明 , 即使 一 个 国 家在 所 有 商 品 的 生 产 上 都 处 于 绝 对 的 劣 势 ,只 要 按 比较 优 势 进 行 生 产 和 贸 易 , 一 样 可 以从 国 际 贸 易 中 获 利 。 即 发 展 中 国 家 只 要 参 与 国 际 贸 易 , 就 能 够 获 利 。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倡 导 的 是 自由 贸 易 政 策 ,它 认 为 通 过 自由 贸 易 ,贸 易 的 双 方 都 能 够 获 得 利 益 ,世 界 整 体 的福 利 也 得 到 了 提 高 ,因 此 ,全 世 界 都 应 该 实 施 自由 贸 易 政 策 。 2 0世 纪 8 0年 代 迈 克 尔 ・ 特 提 出 了 竞 争 优 势 波 理 论 ,他 认 为 ,一 个 国 家 的竞 争 优 势 主 要 取 决 于 四 大 类 因素 : 1 生 产 要 素 。 波 特 将 生 产 要 素 分 为 基 . 础 要 素 和 高 级 要 素 。基 础 要 素 不 需 要 进 行 开 发 活 动 或 者 说 只需 要 相 对 较 少 的 社 会 和 私 人 的 投 资 。 高 级 要 素 ,如 受 过 高 水 平 教 育 的人 员 和 现代 化 的 电 信 通 讯 基 础 设 施 ,需 要 很 大 的 持 续 不 断 的投 资 。高 级 要 素是 决 定 一 国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主 要 因 素 。 2 需 求 状 . 况 。 包 括 国 内需 求 的 结 构 、市 场 大 小 和 成 长 速 度 、 需 求 的 质 量 、需 求 国 际 化 等 各 个 方 面 。 3 相 关 产 . 业 和 支 持 产 业 。 4 企 业 的 战 略 、 结 构 和 竞 争 。 另 . 外 波 特 认 为 比较 重 要 的 影 响 因索 是 政 府 的 作 用 和 机 遇 。 在 波 特 看 来 ,即 使 没 有 因生 产 要 素 差 异 产 生 的 成 本 上 的 比较 优 势 ,竞 争 优 势 仍 然 可 以建 立 在 其 他 方 面要 素 的优 势 之 上 。波 特 还 认 为 差 异 型 产 品 的 竞 争 优 势 比 较 大 ,而 低 成 本 型 产 品 的 竞 争 优 势 比 较 小 ,所 以 ,他 重 点 强 调 的 是 “ 异 化 竞 争 ” 差 ,而 不 是 “ 成 本 竞 争 ” 低 。 在 贸 易 政 策 上 ,竞 争 优 势 理 论 认 为 各 国 应 该 实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构 型
论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 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 口为主 。自改 革开放 以 来 ,我 国利用这种 出口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 ; 2 0 世纪9 O 年代后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 国对外 贸易取得 了很大 进步 ,加入 WT O, 进一 步推动 中国对 外贸易 迅猛发 展 ,我 国对外 贸易得 到 了持 续快 速发 展 ,随着 贸易规模 的不断扩大 ,我 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由 2 0 0 1 年 的第 6 位跃居 到 2 0 1 0年出 口的世界首位 ,占全球份额 1 0 .4 % ,进 口也位居世 界第二 ,据此成为对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及影 响的国家。 ( 2)比较优 势给我 国贸易带来的隐患 上述贸易结构提升了我 国贸易位次和出 口地 位,但 同时这种 以低廉 劳动力为优势进行 的劳动 力密集 型产 品技 术含 量、附加 值低 ,效益 不 高 ,导致虽然我 国出口规模在扩大 , 但 收人却增 长缓 慢 ,这种 贸易 出 口 方式在促使我 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 带来 了众 多隐患 。 首先 ,近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及 引进 ,进 出 口商 品结构得到 了较大的改善。但是 总的来说 ,我 国国际贸 易结 构依然 没有 改变 ,出口品仍然多为低 端的劳动 密集 型产 品。 “ 中 国制 造” 成为价 格 低廉 ,质量低下的代名词。 其次 ,作为贸易大国 ,我国这种 出口模式会导致我 国总体贸易条 件 持续恶化。因为劳动密集 型产品的需求 弹性与收入弹性 都 比较低 。我 国 经济规模又 比较大 ,随着 我 国商 品不 断涌 人 ,这类 产 品 的供 给持 续 增 加 ,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 若 市场容量一定 ,价格必定下 降,进而导致 我 国贸易条件恶化。 再次 ,除了我国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外 ,发达 国家 以及其他 发 展中国家也有企业 生产这种产 品,这样就会使我 国与发达 国家以及发展 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 ,我 国连续多 年成为遭受 反倾销 调查最多 的 国家 , 使我国对外 贸易在 扩张同时也变成最大 的贸易争端困扰 国,严 重阻碍 了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从对外贸易贡献率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着结构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总体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最后对我国贸易模式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平衡贡献率1.引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结束了30年之久的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学习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并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这种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1978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后,这些地区获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使全国的GDP实现了20多年来年均9%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长期以来研究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视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指导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实践,使各国能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要素特点和相关优势,并依此来调整和确定本国合理的进出口结构。
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各自的优势程度也会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的商品,进口本国绝对优势较小即相对不利的商品;另一个国家如果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其劣势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少的商品,而进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大的商品。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论。
他们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即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可供应量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我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摘要:广东省建立在区位、政策、资源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为了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东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外贸易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外经济贸易获得得了迅猛的发展。
1978年,广东的出口贸易额仅为13.876亿美元,到1986年时出口贸易额已达42.8216亿美元,并从此成为全国出口额最高的省份。
1987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01.40亿美元,进口为108.97亿美元,逆差为7.57亿美元;198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虽有增加,但逆差增大到13.85亿美元;此后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实现了顺差。
2000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701.06亿美元,2010年则上升至7846.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4%,比2000年增长近4.6倍,比1987年增长近37.3倍。
由此可见,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省出口的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大部分。
2000年—2010年,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由2000年的499.7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156.48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4.4%增至63.56%;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170.2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53.39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52%增至35.3%;农产品出口最少,占全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不到2%。
总体上广东省是以机电产品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考

— —
对 转变外 贸增长方式的 思考
王
( 安徽 大 学经 济学 院
摘
超
安徽 ・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当代 , 指导各 国发展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 比较优势理论 。然 而按 比较优势理论 的原则 , 发展 中国家应生产
并 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 品, 发达 国家则生产并 出 口技术及 资本 密集型产 品。 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 发 展 中国家无法取得长久的经济发展形势。只有在 国际竞争 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 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 中获
世界市场 了。 从2 0 0 6年以来我 国的出口额 9 6 8 9 4 0 0 0到 2 0 1 2 劲的削弱 。我 国出口产 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 境影响较 大
年的 2 0 4 8 9 3 0 0 0 ( 万美元) , 出口总额不断增加, 除了在 2 0 0 9 年,
的初 级 产 品 以及 污 染 严 重 的 中间 产 品 和 制 成 品 ,这类 产 品 在
中图 分 类 号 : F 0 6 4 .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加 工 贸 易 类 。仍 然 是 以劳 动 密集 型 型产 品 为主 、工 业 附加 值
l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的基 础 上 , 由大 卫 ・ 李 嘉 图创 建 的理 论 。该 理 论 认 为 , 每个 国 家 比较 了本 国于 其 他 国家 在 生 产 要 素上 的差 异 以后 ,选 择 发
是我 国对外 贸易( 特别是 出 口) 能够持续增长 的原因之 所在 。 名牌 发展 更是 滞 后 。
一
些 跨 国 公 司 也 意 识 到 了 中 国 劳 动 力 价 格 低 廉 的优 势 , 纷 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
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
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所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主导,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参与竞争。
这正是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困境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主要有: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贸易额增大的背后隐藏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行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这样的现状下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竞争、技术进步等基础上,更强调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改变现状。
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并使企业具有适合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是彻底的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去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运用科技力量和不断的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含量,选择性的扶持和发展先导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先导性高科技产业既可以为现有的传统产业融入新技术和设备,还是未来世界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或竞争,成为其价值链的一环,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论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延续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并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企业乃至国家的优势所在。
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倡的
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