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②],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③]《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夫子气象”是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魅力的来源,可谓“气质魅力”的完美展现,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深入探讨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真正的桀骜不驯和领袖气质。

第一,孔子追求正义和智慧。

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具备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者,孰不容焉”,意思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哪里还有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地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文化长存的基础,正义必须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二,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

领导力气质并不依赖于权力地位和毅力能量,而更多地在于个人原则和较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地位和势力,只追求真实和真理。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原则,并设法让别人也按照这个原则去行动。

第三,孔子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领袖魅力时,自我展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孔子可以被认为是自己时期最大的教育者之一,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受人们的推崇。

他在新的事物发展中总是有很好的见解,这显示了他对人生无限的智慧财富。

他对于艺术精神也保持了极好的趣味,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文人,也有善于组织和运营的人,这使得孔子对于社会的塑造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孔子在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和优雅。

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展现出确信和安定以及尊荣和闲适,孔子在生活中经常展现出他的优雅,并让人们感到他的高贵之处。

他的言谈之间总是含有着宽广深远的智慧,此外他也是一个执着工作、关心家庭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述了他的高尚和品格。

第五,孔子对于他的哲学信仰和文化使命充满激情。

当我们回顾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无私奉献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它涵盖了对他人的无私关怀、慷慨奉献以及恪守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与尊重。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师便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和谐的建立。

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使他成为了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将他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见解传授给无数的学生。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以克己奉公的榜样影响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善自身品德和心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无私奉献的表现不仅仅只体现在他对学问的全心投入,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帮助。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推动社会改革。

他奉行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以和谐的方式相处,并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言行都传达出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稳定的无私奉献。

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无私奉献的。

他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并且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示范来引导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和礼仪规范,并将这些教育理念传承给后世。

孔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在他当时受到了高度赞扬,而且也延续到了后世。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各个时代的导师。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古代中国伟大的名师,以无私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将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看法传授给学生,并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九思”讲演稿“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早在2500年前的时代,孔子就会这样提出人格修养的窍门,可谓是深有心理学和人才学问的大家。

我们平常做事情,一般都是凭借自己平时的修养,来体现自己人格魅力的。

请不要忽略人格魅力。

在社会上做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生意,在做什么事业,都会有人格魅力效应。

人格魅力就是要求你在社会交往中,留给人一个良好形象,有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你和周围人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

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友情的温暖、增加勇气,增加自己做事的信心和的力量。

人人都渴望自己能与周围人有个良好关系,和谐融洽的团结氛围。

尤其是初涉人世的青年人,更希望与别人友好相处,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谊。

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是取决于双方的,你不但要接受别人,同时还能为别人所接受,相互间的关系才会融洽。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受到信赖呢?这就涉及人格魅力的问题。

有这样两个求职者,他们是同学。

小温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与人交流。

他的在校成绩本来很优秀,是个‚高分生‛。

但是在人格修养上,他不如小宋。

小宋爱读书,喜欢和别人交流。

毕业后,他们来到同一座大都市谋职。

小温先后换了好几个建筑企业单位,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后来再没有找到可以容纳自己的地方,就只好回河北老家了。

小宋是个真诚,坦率,爱学习的小伙子,智力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和别人交流,表现得总是那么谦虚。

他同样学的是建筑设计,因为好学,特别是注意自己做人的形象,他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同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得也特别好。

大家都信赖他,愿意和他合作。

工作了两年以后,很快有人就注意到他,把他从施工现场调到了总设计室,分管建筑设计科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 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 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 正因为对事情看得比较开,所以当在陈、 蔡被围时,子路已经不耐烦了,而孔子却 可以“讲诵弦歌不绝”。
西方哲学家的评价
•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 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 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 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 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 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 的徒弟”。
三、乐天知命的通者
•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 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 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 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 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 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 云。”(《论语· 述而》)
孔子的人格魅力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
•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 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乡 党》) •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为政》) •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 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 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 要爱惜名利,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伏尔泰虽然仍主张信仰上帝,但极力抨击天主教 会,说教会是“迷信的恶魔”,还对罗马教皇进 行了猛力批评。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 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制。
• 孔子对学习要求极其严格,“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论语· 泰伯》),他常常担 心自己的学习不进则退,因此时时策勉自 己。
孔子注意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并不仅在 学习一些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 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的人 格。
二、知人论世的智者
• 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孔子曾多次 褒扬他。但孔子也指出:“回(颜渊)也 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 语· 先进》)孔子含蓄批评了颜回缺乏怀疑 态度的精神,此中可以看出,孔子看一个 人是深刻的,不因自己欣赏而去回护他。 这也表明孔子知济南9月23日电 (记者 王海鹰 刘宝森) 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 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 孔子标准像定稿
• 一.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 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 2012年3月1日[1]全球占世界人口86%的 105个国家已建立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 已经超过5000万。而推动世界范围内汉语 学习热潮的主力,就是孔子学院。孔子学 院正在各国落地生根,推广汉语教育,传 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 案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