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表标志--针刀定位

合集下载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

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

静态标志,主要指骨性标志(如骨节突起或凹陷),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

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旁定少商等。

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

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凹陷中定肩髃,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一)头部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

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

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

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

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巨分(鼻唇沟):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

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曲颊(下颌角):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

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

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珠(耳屏):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完骨(颞骨乳突):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

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

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人体躯干安全区带划分(小针刀、银质针治疗重要参考)

人体躯干安全区带划分(小针刀、银质针治疗重要参考)

人体躯干安全区带划分与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庞 继 光在多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疼痛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深知医疗安全的重要。

在学习解剖做了一些骨骼径线测量之后,觉得有的数据很有参考价值。

从而引发了为人体躯干部划分安全区带的设想,得到解剖学者朋友的支持,便斗胆提出如下《意见》。

由于本人解剖学是门外汉,敬请专家学者与同道不吝指教。

1.【脊柱骨骼标本测量是安全区带划分的根据】在学习和使用微创针刀的过程中,本人非常注意解剖学的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微创针刀所接触的疾病主要是矫形外科中的部分疾病。

这些疾病与骨骼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学习解剖首先应从学习骨骼开始。

在复习解剖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各骨骼的特点,同时,也作了一些部位的测量工作。

这些测量是过去没有记录的。

因为对于开放型手术来说,这些测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可以在直视下把血管、神经弁认出来;况且那时也没有微创针刀这种手术器械,更没有微创针刀闭合型手术。

但对微创针刀闭合型手术来说,这一工作又是非常重要的。

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对脊柱骨骼一些径线的测量可以得出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

具体数据请见《脊柱骨骼部分径线测量表》(详见本资料尾页,或登录疼痛速疗网浏览“人体躯干安全区带划分与其临床意义”一文)。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颈、胸、腰椎的最大宽度很不一致,腰椎最宽,颈椎次之,而胸椎则最窄。

这是各椎骨所负载荷与运动功能不同所决定的。

第二、从椎板间隙的横向(水平)宽度看,颈、腰椎的椎板间隙的大小无明显差别,都比较大;而胸椎的椎板间隙则相对较小。

这一点提示一个重要的问题:颈、腰椎的椎板间隙是敞开着的,并无骨性组织或其他坚硬组织所遮挡,故在此处行微创针刀操作时应特别注意蛛网膜的损伤问题,千万不要把微创针刀切进蛛网膜下腔中。

而胸椎部的椎板间隙的正中线上是被叠瓦状排列的棘突所遮盖,因此在棘间正中垂直进刀则不会直接进入椎管内,而是达到棘突的上缘。

第三、本测量数据(见表)便是安全区带划分的主要根据。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前面观第一颈上腭同一平第二颈上腭牙齿咬合面同平第三颈下颌角同一平第四颈舌骨同一平第五颈甲状软骨同一平第六颈环状软骨同一平第二胸椎间胸骨颈静脉迹同一平..第九胸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第一腰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平第三腰下肋缘同一平第三腰椎间脐同一平第四腰髂骨嵴同一平第二骶髂前上棘同一平尾耻骨联合同一平侧面和背面观第七颈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第二胸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第七胸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第十二胸肩胛骨下角与髂骨联线中点同一平第三腰下胸肋缘同一平第四腰两髂骨嵴联线中...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

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

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

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体表定位点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体表定位点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体表定位点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医学、解剖学和康复科学等领域,体表定位点是指用于确定身体特定区域位置的标记点。

这些标记点可以通过外观特征或具体测量方法确定,从而为医疗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准确的参考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体表定位点展开详细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将对体表定位点进行定义并介绍其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体表定位点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作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评价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关于体表定位点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以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体表定位点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这些定位点进行准确的身体测量、诊断和治疗,并为未来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预期。

2. 体表定位点名词解释2.1 定位点定义体表定位点,也称为身体定位点或人体解剖学定位点,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是人体表面上一些特定的解剖结构或标志物,可以用来确定内部器官或组织的位置和方向。

这些定位点通常具备可触及、可见或者可测量的特性。

2.2 体表定位点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体表定位点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器官系统进行划分。

在此分类下,我们可以将体表定位点分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不同类别。

每个类别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特定定位点。

另外,还可以按照更具体的目的和用途进行分类。

例如,在针灸理论中,根据经络和穴位的分布规律,将人体皮肤表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上标记出相关穴位和定位点。

2.3 体表定位点的重要性体表定位点对于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准确定位内脏器官或组织,进行诊断和手术等操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身体测量、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等。

在解剖学教学中,体表定位点是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2.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 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 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 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 度
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 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 度
5.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6.腋前线 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 7.腋中线 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 8.腋后线 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
听眶线为解剖学的水平线,与解剖学水平面平行
5.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第2颈椎 第7胸椎
19.髂前上棘 上腭牙齿咬合面
胸骨体中点
肩胛下角
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
20.股骨大粗隆 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
合高度
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
1.胸骨颈静脉切迹 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 胸椎下缘高度
(4)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呈22°角
(6)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部位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17.腓骨小头 第5颈椎
甲状软骨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
(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11.内踝 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8.髂嵴 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优选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6.肱骨大结节 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锁骨 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
内低外高的骨骼 8.肩峰 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 9.肩胛骨喙突 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到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前面观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侧面和背面观: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人体血管神经体表定位

人体血管神经体表定位

人体血管神经体表定位(2012-12-27 16:17:26)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

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

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体表标志前面观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侧面和背面观: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L3横突:最易触抹。

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

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

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

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

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

则测量X线上C2-C4为6cm。

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

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

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

以策针刀安全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

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

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目的:以选取进针刀的安全区。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

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

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

即:(4.0cm-1.2cm)X1/2=1.9cm.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一)用于诊断: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

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

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

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证,其诊断才会可靠。

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

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T11-12脊N根支配。

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T11-12节段。

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

应为T8、T9棘突压痛。

若T11、T12棘突压痛。

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

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

则为L4、L5棘突压痛。

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

则为T12、L1棘突压痛。

余略。

(二)用于治疗:1,使选取的进针点准确:如要准确地选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相同的X线片,对每一个患者所选取的棘间点均会很准确。

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选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全准确。

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选取,也可准确无误。

选点正确,是针刀疗效的基础。

2,使选取的进针点安全:对针刀来说,行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危险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

也有相对安全区,即椎板和上下关节突所在的骨性区。

也有危险区,如颈前区。

还有应视为禁区(我个人认为),如椎管内针刀操作。

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安全区进针。

即选取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区。

如前述的颈椎D点即是。

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九分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

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常用的体表定位标志还有:(1)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