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超级实用人体常用体表标志

人体经常使用体表标记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之巴公井开创作【关键词】体表标记;定位;临床应用人体体表标记在临床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而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对体表标记定位禁绝确,往往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甚至错过了抢救时机。
因此我们在解剖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人体经常使用体表标记的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现陈述如下。
1 头颈部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眶上切迹(眶上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压迫有明显痛感。
临床上按压该处用来判断昏迷程度。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
革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切牙孔:两中切牙腭面之间,顺着牙龈斜插可进入。
革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上颌结节:位于上颌第三磨牙的上后内方,颊内正面与牙龈之间。
革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腭大孔:紧靠上颌第三磨牙的腭面内上方。
革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
在下颌角上2横指(为在操纵中方便应用,用示指或中指宽度作为“横指宽”,以横指宽为定位丈量的尺度。
通过观测统计,1横指宽度平均约为1.8 cm)画一水平线,下颌支后缘前1横指画一平行后缘的斜线,两线相交处即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其内正面为下颌孔,有下牙槽神经通过。
革除下颌1~8牙时,可经过下颌第二磨牙斜水平拔出对侧下颌孔进行阻滞麻醉(图1a)。
颧弓: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为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1]。
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中耳炎时此处有压痛。
在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止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枕外隆凸:枕骨外面正中最凸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体表标志

(4)耳后动、静脉posterior auricular a. & v.:耳后动脉细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颈外动脉,沿二腹肌后腹上缘行向后上方,经耳廓后面上行,分布于耳廓外侧面及其后上方皮肤。由于该动脉口径细,不适合作颅内、外吻合术的供血动脉,但其与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之间吻合较多,是耳后区代蒂游离皮瓣的轴血管,也是全额瓣的补充血管。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弓上方约2~3 cm处颞浅动脉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较粗,外径约1.8 mm,通常与垂直线呈15~900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额结节附近向上至颅顶,行程中向后上方发出2~5条额顶支,分布于颅顶,分布的面积约99 cm2,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径超过1.0 cm2(82%)。顶支的外径约1.7 mm,与垂直线约呈300后倾角,向后上方至顶结节,分支分布于颅顶,分布面积约53 cm2。颞浅动脉位置恒定,管径粗大,且具有较大的扩张性,是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作颅内外动脉吻合时理想的供血动脉。
横行切口易缝合,愈后的瘢痕不明显。
(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和纤维小隔较少。耳廓前有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耳廓后有耳后血管和枕小神经,沿颞区自下而上呈放射状向额顶枕区走行。经此区进行开颅术时,皮瓣的基部应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经,以保证皮瓣的存活和感觉。
系统解剖学——体表标志

系统解剖学——体表标志在活体体表上⽤⾁眼可以观察或⽤⼿可以触摸到的⾻性突起和凹陷,肌的轮廓以及⽪肤皱纹等,均称为体表标志。
应⽤这些体表标志,可以帮助确定⾎管和神经的⾛⾏,以及器官的位置,对临床检查、治疗和针灸腧⽳的定位具有与实⽤意义。
现按⾝体分部阐述如下:⼀、躯⼲部(⼀)项背腰部的⾻性和肌性标志图12-1 躯⼲背⾯的体表标志背纵沟:为背部正中纵⾏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的棘突。
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第7颈椎棘突。
脊柱下端可摸到尾⾻尖和骶⾓。
竖脊肌:在背纵沟的两侧,呈纵⾏隆起。
肩胛⾻:位于⽪下,可以摸到肩胛冈、肩峰和上、下⾓。
肩胛冈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上⾓对第2肋,下⾓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髂嵴:位于⽪下,其最⾼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髂后上棘:为髂嵴的后端,瘦⼈为⼀⾻性突起,⽪下脂肪较多者则为⼀⽪肤凹陷,此嵴平第2骶椎棘突。
斜⽅肌:此肌⾃项部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作三⾓形的轮廓,⼀般不明显,动作时略可辨认。
背阔肌:为覆盖腰部及胸部下份的阔肌,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胸腹部的⾻性和肌性标志图12-2 躯⼲前⾯的体表标志锁⾻:全长均可摸到,锁⾻的内侧端膨⼤,突出于胸⾻颈静脉切迹的两侧,其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
喙突:在锁⾻外、中1/3交界处的下⽅⼀横指处,向后深按即能触及。
颈静脉切迹:胸⾻柄上缘正中,平齐第2胸椎体下缘。
胸⾻⾓:胸⾻柄与胸⾻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的横⾏隆起,两侧接第2肋软⾻,可依次计数肋和肋间隙。
胸⾻⾓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平。
剑突:在胸⾻体的下⽅两肋⼸的夹⾓处,有⼀个三⾓形的凹陷,于此处可摸到剑突。
肋⼸:由剑突向外下⽅可摸到。
胸⼤肌:为胸前壁上部的肌性隆起。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被3-4条横沟分成多个肌腹,肌收缩时在脐以上可见到3条横沟,这些横沟即腱划。
该肌外缘呈半⽉形的弧线,⾃第9肋软⾻开始,下延⾄耻⾻,称为半⽉线。
此线与右侧肋⼸相交处,相当于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临床上常以此部位作为胆囊压痛点。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人体常用体表标志是指在身体表面能够通过触摸或视觉识别的一些特
征点,用于定位和描述各种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方向,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
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表标志及其临床应用:
1.周围动脉搏动点:常用的有颈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等,通过触
摸搏动点可以确定动脉的位置和走向,指导血管内导管插管和手术操作。
2.脊柱线和椎间隙:脊柱线为脊椎骨的后缘线,用于指导穿刺、置管
等操作,椎间隙为相邻两个脊椎骨之间的间隙,用于行硬膜外麻醉等操作。
3.腹股沟: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交界处,是主要的淋巴结集中区,通过
触摸腹股沟可以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质地等,指导淋巴结活检和手术。
4.肝脏、胰腺和脾脏:这些器官位于腹部,可以在体表通过敲击、叩击、压痕等方法诊断和评估其大小、位置和功能,指导肝胆胰脾疾病的诊
治和手术。
5.脉搏、呼吸和心电图:通过触摸脉搏、听诊呼吸声和记录心电图等
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诊断心电图异常、
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等疾病。
总之,体表标志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对于正确掌握解
剖结构的位置和方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人体体表标志

常用的人体体表标志
2014 07 08 赵永祥
一、四肢关节标志
1、上肢关节
①肩关节:前自锁骨中线以外齐腋前皱襞处;后至肩胛线以外腋后皱襞处。
②肘关节:上自上臂下1/3,下至前臂上1/3。
伸侧由尺骨鹰嘴、肱骨内外侧髁连成,屈侧为肘窝。
③腕关节:腕横纹上下各5cm处。
分伸屈侧。
④手及指关节:分手掌、手背、手指、各指关节。
2、下肢关节
①髋关节:上界自脐及第3腰椎水平线,下界至股上1/3处;前自腹股沟内侧做上下垂直线,后至臀肌最高点做上下垂直线,分前后面。
②膝关节:前后位—髌骨;侧位—股骨内外髁。
③踝关节:踝上下各2cm,分内外侧。
④足踝关节:分足跖部、跟腱、足跟、趾跖关节。
二、常用的体表定位标志还有
1、胆囊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
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缘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缘平第2腰椎下缘
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4、第6胸椎双乳头连线中点
5、第7胸椎胸骨体中点肩胛下角
6、第11胸椎胸骨剑突末端
7、第1腰椎剑突末端与脐连线中点
8、第3腰椎脐上3cm肋弓下缘(最低点)
9、第4腰椎两髂嵴最高连线水平
10、第5腰椎脐下3cm髂嵴下3cm
11、第2骶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12、尾骨耻骨联合。
临床常用体表标志

临床常用得一些体表标志-穿刺标志:(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与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与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3)两侧髂嵴得最高点得连线平对第4腰椎得棘突就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得标志(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得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与胸膜(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1、计数椎骨序数得重要标志:第7颈椎2、棘突排列得特征:第7颈椎得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她颈椎得棘突。
胸椎得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得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得距离也较大;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得标志4、枕骨大孔得后上方得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5、乳突也就是一个重要得骨性标志6、肩胛骨得上角与下角分别平对第2肋与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与肋间隙得标志;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与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得标志;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得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1、三角肌得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得血管神经经过就是临床常选用得肌内注射部位;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得血管与神经,为肌内注射得常选部位;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得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得标志;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与小肠得重要依据;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得中外就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得稍下方有明显压痛;6、手术时寻找阑尾得标志:盲肠得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7、临床做气管切开时,常选取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沿中线切开;8、每个肺段从结构与功能来瞧均可视为一个独立性得单位,依此为据,临床医生可作为病变得定位诊断与肺段切除;9、当肾某些疾病时,触诊或叩击肾区常有压痛;10、输卵管伞就是手术时识别输卵管得标志;11、产科常在子宫下段实施剖腹取胎术;ﻫ心脏得体表投影:1、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2、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离胸骨右缘1cm处;3、右侧第6肋关节处;4、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1、前正中线:沿人体前面正中所作得垂线;2、胸骨线;:通过胸骨外侧缘最宽处得垂线;3、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线得垂线;4、腋前线:通过腋前襞得垂线;5、腋后线:通过腋后襞得垂线;6、腋中线:通过腋前、后线之间中点得垂线;7、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得垂线、8:、后正中线:沿人体后面正中所做得垂线。
临床常用体表标志

临床经常应用的一些体表标记-穿刺标记:(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和椎骨(此处红骨髓毕生保管)(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3)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时肯定穿刺部位的标记(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的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打针不会毁伤肺和肋膜(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结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1.计数椎骨序数的主要标记:第7颈椎2.棘突分列的特点:第7颈椎的棘突程度偏向伸向后方且显著凌驾其他颈椎的棘突.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分列较慎密,腰椎的棘突程度向后伸出,棘突间的距离也较大;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的标记4.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光滑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是主要的体表标记;5.乳突也是一个主要的骨性标记6.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离平对第2肋和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记;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是主要的体表标记;8.喉结上方两板互相离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记;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是主要的体表标记;1.三角肌的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硕且无主要的血管神经经由是临床常选用的肌内打针部位;2.臀大肌地位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主要的血管和神经,为肌内打针的常选部位;1.高低牙咬应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的标记;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构造为肉眼差别结肠和小肠的主要根据;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有显著压痛;6.手术时查找阑尾的标记: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会合,据此查找阑尾;7.临床做气管切开时,常拔取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沿中线切开;8.每个肺段从构造和功效来看均可视为一个自力性的单位,依此为据,临床大夫可作为病变的定位诊断和肺段切除;9.当肾某些疾病时,触诊或叩击肾区常有压痛;10.输卵管伞是手术时辨认输卵管的标记;11.产科常在子宫下段实行剖腹取胎术;心脏的体表投影:1.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2.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离胸骨右缘1cm处;3.右侧第6肋关节处;4.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1.前正中线:沿人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线;2.胸骨线;:经由过程胸骨外侧缘最宽处的垂线;3.锁骨中线:经由过程锁骨中线的垂线;4.腋前哨:经由过程腋前襞的垂线;5.腋后线:经由过程腋后襞的垂线;6.腋中线:经由过程腋前.后线之间中点的垂线;7.肩胛线:经由过程肩胛下角的垂线.8:.后正中线:沿人体后面正中所做的垂线.在人体概况,常有骨或肌的某些部分形成的隆起或凹陷,可看到或摸到的,称为体表标记.临床上常应用这些标记作为肯定深部器官的地位,断定血管和神经走向.中医可以作为针灸取穴和穿刺定位的根据.下面说说我们临床经常应用的一些体表标记.腋窝(左.右)为上肢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胸骨上窝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人气管位于厥后.锁骨上窝(左.右)为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肺尖的上部. 锁骨下凹(左.右)为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3前肋骨下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的上方.正常情形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胸骨柄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其上部两侧与阁下锁骨的胸骨端相衔接,下方则于胸骨体相连.胸骨角又称Louis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衔接处.其两侧分离与阁下第2肋软骨衔接.肋骨共12对,肋骨除锁骨和肩胛骨掩饰部特别,大多能在胸壁扪及.第11和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称浮肋.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闲暇.剑突位于胸骨体下面,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肩胛骨呈三角形,其下部尖端为肩胛下角.被检讨者取坐位或竖立位两上肢天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程度的标记.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程度. 肋脊角为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和输尿管地点的区域.前正中线为经由过程胸骨正中的垂直线.即胸骨柄上缘的中点到剑突中心的垂直线.锁骨中线(左.右)为经由过程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中点的垂直线.胸骨线(左.右)为沿胸骨边沿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腋前哨(左.右)为经由过程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垂直线. 腋后线(左.右)为经由过程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垂直线. 腋中线(左.右)为自腋窝顶端于腋前哨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肩胛线(左.右)为双臂下垂时经由过程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的垂直线.后正中线为经由过程脊椎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线.肩胛上区(左.右)为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肩胛下区(左.右)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程度线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阁下两部.肩胛间区(左.右)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阁下两部.肩胛区(左.右)为肩胛冈以下肩胛下角以上.肩胛骨内缘以外的区域.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衔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胸骨剑突是腹部体表的上界.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脐位于腹部中间,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骼前上棘是骼嵴前方凸起点,是腹部九区法的标记和骨髓穿刺的部位.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腹中线(腹白线)为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耻骨结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衔接,配合构成腹部体表下界.。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穿刺标志:(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和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相带临两个椎骨之间) (3)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 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4)临床常在第4—5 肋间隙的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和胸膜(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体表标志:1、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第7 颈椎2、棘突排列的特征:第7 颈椎的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他颈椎的棘突。
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的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的距离也较大;3、胸骨角与第2 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的标志4、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5、乳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6、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别平对第2 肋和第7 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志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注射部位:1、三角肌的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经过是临床常选用的肌内注射部位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为肌内注射的常选部位;手术部位、标志: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2、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的标志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的重要依据;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有明显压痛;6、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7、临床做气管切开时,常选取第 3—4或第 4—5 气管软骨 沿中线切开 ;8、每个肺段从结构和功能来看均可视为一个独立性的单位, 依此为据,临床医生可作为病变的定位诊断和肺段切除 9、当肾某些疾病时,触诊或叩击肾区常有压痛10、输卵管伞是手术时识别输卵管的标志8:、后正中线:沿人体后面正中所做的垂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穿刺标志:
(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和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
(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
(3)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
(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的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和胸膜
(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体表标志:
1、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第7颈椎
2、棘突排列的特征:第7颈椎的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他颈椎的棘突。
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的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的距离也较大;
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4、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5、乳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
6、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志;
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注射部位:
1、三角肌的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经过是临床常选用的肌内注射部位;
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为肌内注射的常选部位;手术部位、标志:
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
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的标志;
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的重要依据;
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
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有明显压痛;
6、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
7、临床做气管切开时,常选取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沿中线切开;
8、每个肺段从结构和功能来看均可视为一个独立性的单位,依此为据,临床医生可作为病变的定位诊断和肺段切除;
9、当肾某些疾病时,触诊或叩击肾区常有压痛;
10、输卵管伞是手术时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11、产科常在子宫下段实施剖腹取胎术;心脏的体表投影:
1、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
2、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离胸骨右缘1cm处;
3、右侧第6肋关节处;
4、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沿人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线;
2、胸骨线;:通过胸骨外侧缘最宽处的垂线;
3、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线的垂线;
4、腋前线:通过腋前襞的垂线;
5、腋后线:通过腋后襞的垂线;
6、腋中线:通过腋前、后线之间中点的垂线;
7、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的垂线。
8:、后正中线:沿人体后面正中所做的垂线。
在人体表面,常有骨或肌的某些部分形成的隆起或凹陷,可看到或摸到的,称为体表标志。
临床上常利用这些标志作为确定深部器官的位置,判断血管和神经走向。
中医可以作为
针灸取穴和穿刺定位的依据。
下面说说我们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腋窝(左、右)为上肢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
胸骨上窝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人气管位于其后。
锁骨上窝(左、右)为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肺尖的上部。
锁骨下凹(左、右)为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3前肋骨下缘。
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
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的上方。
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胸骨柄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
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于胸骨体相连。
胸骨角又称Louis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
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
肋骨共12对,肋骨除锁骨和肩胛骨掩盖部分外,大多能在胸壁扪及。
第11和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称浮肋。
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
剑突位于胸骨体下面,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骨呈三角形,其下部尖端为肩胛下角。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
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
肋脊角为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其前为肾和输尿管所
在的区域。
前正中线为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即胸骨柄上缘的中点到剑突中央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左、右)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中点的垂直线。
胸骨线(左、右)为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腋前线(左、右)为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垂直线。
腋后线(左、右)为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垂直线。
腋中线(左、右)为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肩胛线(左、右)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椎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线。
肩胛上区(左、右)为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
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肩胛下区(左、右)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肩胛间区(左、右)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肩胛区(左、右)为肩胛冈以下肩胛下角以上、肩胛骨内
缘以外的区域。
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胸骨剑突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
脐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骼前上棘是骼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区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腹中线(腹白线)为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
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