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四常用体表标志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ppt课件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ppt课件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流程图是对仪表工程施工起指导作用的一份 重要图纸。
在流程图中,绘出工艺设备的轮廓形状,并 在图纸的上方标出设备的名称和设计代号, 主物料管道用粗实线表示,每段管道上都标 出管道的设计代号和管道口径。粗实线上的 箭头表示工艺管道中介质流动的方向。有 特 殊安装要求(如需保温)的管道在图中均用 符号表示。仪表的控制点及控制系统用细条 线和圆圈表示,在圆圈内标出仪表设计位号。 同一个控制系统,其参数符号和设计序号相 同,并用细条线连接在一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仪表常用图例符号
1、仪表信号组成: 在检测、控制系统中,构成一个回路的每个仪表都 应有自己的仪表位号。仪表位号由字母代号组合和 回路编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用一短线隔开。 有时候根据设计需要,在数字后面还加尾缀。 字母代号由被测变量的第一位字母和表示仪表功能 后继字母组成,字母代号除修饰符号外,用大写英 文字母。 数字编号由区域编号和回路编号组成,一般情况下, 区域编号为一位数字,回路标号为二位数字,必要 时,区域编号和回路编号的数字位数可以增减。 区域编号可表示车间,工段,装置,系统,设备, 甚至可以表示其中二者。回路编号表示该区域内某 一测量变量的个数。 如下例所示:
10.如一个回路中有一个以上相同字母代号(即被测 变量和功能相同)的仪表,在数字编号的后面加大 写英文字母的尾缀以示区别。例如:用FT201A,FT-201B表示一个回路中有二台流量变送器;
11.多个检测元件共用一台仪表(如温度巡测仪), 检测元件应在回路编号之后隔一短线,加阿拉伯数 字顺序编号,作为尾缀。例如TE-3001-1,TE-30012表示这台仪表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检测元件。

超级实用人体常用体表标志

超级实用人体常用体表标志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关键词】体表标志;定位;临床应用人体体表标志在临床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而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对体表标志定位不准确,往往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甚至错过了抢救时机。

因此我们在解剖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头颈部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眶上切迹(眶上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压迫有明显痛感。

临床上按压该处用来判断昏迷程度。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

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切牙孔:两中切牙腭面之间,顺着牙龈斜插可进入。

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上颌结节:位于上颌第三磨牙的上后内方,颊内侧面与牙龈之间。

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腭大孔:紧靠上颌第三磨牙的腭面内上方。

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

在下颌角上2横指(为在操作中方便应用,用示指或中指宽度作为“横指宽”,以横指宽为定位测量的标准。

通过观测统计,1横指宽度平均约为1.8 cm)画一水平线,下颌支后缘前1横指画一平行后缘的斜线,两线相交处即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其内侧面为下颌孔,有下牙槽神经通过。

拔除下颌1~8牙时,可经过下颌第二磨牙斜水平插入对侧下颌孔进行阻滞麻醉(图1a)。

颧弓: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为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1]。

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中耳炎时此处有压痛。

在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止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枕外隆凸:枕骨外面正中最凸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临床若在此手术开颅要防止大出血。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
腧穴定位法之一。

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分类包括:
1)固定标志: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抓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

此外,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

又如,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外展上臂时肘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取养老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

人体常用体表标志的简易解剖定位与临床应用人体常用体表标志是指在身体表面能够通过触摸或视觉识别的一些特
征点,用于定位和描述各种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方向,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
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表标志及其临床应用:
1.周围动脉搏动点:常用的有颈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等,通过触
摸搏动点可以确定动脉的位置和走向,指导血管内导管插管和手术操作。

2.脊柱线和椎间隙:脊柱线为脊椎骨的后缘线,用于指导穿刺、置管
等操作,椎间隙为相邻两个脊椎骨之间的间隙,用于行硬膜外麻醉等操作。

3.腹股沟: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交界处,是主要的淋巴结集中区,通过
触摸腹股沟可以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质地等,指导淋巴结活检和手术。

4.肝脏、胰腺和脾脏:这些器官位于腹部,可以在体表通过敲击、叩击、压痕等方法诊断和评估其大小、位置和功能,指导肝胆胰脾疾病的诊
治和手术。

5.脉搏、呼吸和心电图:通过触摸脉搏、听诊呼吸声和记录心电图等
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诊断心电图异常、
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等疾病。

总之,体表标志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对于正确掌握解
剖结构的位置和方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表面处理表方法及选择应用

表面处理表方法及选择应用

表面处理表示方法及选择应用零件或构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其表面的磨损、腐蚀和疲劳造成了十分惊人的经济损失,因而我们技术工作者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来改变零构件表面的组织成分,即表面处理,获得要求的性能,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或延长其寿命。

另外通过表面处理还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和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设计者在进行零件、构件设计时应充分合理的选择各种表面处理。

今天在这里介绍常用金属的镀覆、化学、电化学处理层的表示方法,包括内容有:镀锌、镀铜、镀镍、镀镉、氧化、磷化、钝化等,按GB/T13911-1992的统一规定。

技术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到国家正处在向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旧的标准不断修订,新的标准不断颁布。

所以我们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努力把现行的最新国家标准贯彻到图中去,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面方法用的各种符号1)基体材料表示符号(常用基体材料)材料名称符号铁、钢Fe铜、铜合金Cu铝、铝合金Al锌、锌合金Zn镁、镁合金Mg钛、钛合金Ti塑料PL(国际通用缩写)金属材料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材料用国际通用缩写字母表示。

2)镀覆方法处理方法表示符号:方法名称符号(英文缩写)电镀Ep化学镀Ap电化学处理Et化学处理Ct3)化学和电化学处理名称的表示符号处理名称符号钝化P(不能理解为元素符号磷)氧化O电解着色Ec磷化Ph阳极氧化 A电镀锌铬酸盐处理Ca.电镀锌光亮铬酸盐处理C1Ab.电镀锌彩虹铬酸盐处理C1B (漂白型)常用c.电镀锌彩虹铬酸盐处理C2C (彩虹型)常用d.电镀锌深色铬酸盐处理C2D(符号-C;分级1、2;类型:A.B.C.D)2、金属镀覆和化学、电化学的表示方法(在图纸上的标记)1)金属镀覆表示方法:示例:例1.Fe/Ep.Cu10.Ni15b.Cr0.3mc.(钢材,电镀铜10μm,光亮镍15μm,微裂纹铬0.3μm)例2. Fe/Ep.Zn7.C2C(钢材。

数字电压表

数字电压表

实验四 数字电压表一、实验目的1.了解A/D 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熟悉CC14433A/D 转换器各引出端功能;3.利用CC14433A/D 转换器组装成一个量程为2V 的简易三位半直流数字电压表。

二、实验说明1.直流数字电压表是采用数字化方法测量直流电压的仪表。

如果被测量不是直流电压而是交流电压或者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重量、频率等。

则可通过交直流变换、频压变换或各种传感器将其转换成直流电压后再进行测量。

如数字压力表、数字电子秤、数字频率计等数字仪表,都可用数字电压表与相应的传感器构成。

本实验介绍C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213位A/D 转换器CC14433的工作原理及用其构成直流电压表的方法。

2.用CC14433集成A/D 转换器组成的21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如图3.4.1所示。

图中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图3.4.1 简易21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图213位A/D 位转换器CC14433: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基准电源CC1403:提供精密电压,供A/D 转换器作参考电压。

译码/驱动器CC4511:将二–十进制(BCD )码转换成七段信号,并驱动显示器的a 、b 、c 、d 、e 、f 、g 七个发光段,推动数码管(LED )进行显示。

显示器:将译码器输出的七段信号进行数字显示,读出A/D 转换结果。

213位是指十进制数0000~1999,所谓三位是指个位、十位、百位,其数字范围为0~9。

而所谓半位是指千位,它不能从0变化到9,而只能由0变到1,即为二值状态,所以称为半位。

(1)CC14433电路是一个低功耗的213位双积分式A/D 转换器。

它的内部逻辑电路组成框图如图3.4.2(a )所示,其引脚图如图3.4.2(b )所示,时钟频率f cp 与CP 0端所接电阻R c 有关,当R c =470K Ω时,f cp ≈66KHz 。

DS 1 DS 2 DS 3 DS 4DS 1DS 2DS 3DS 4U I(a )内部逻辑电路 (b )引脚排列图3.4.2 CC14433的内部逻辑电路A/D 转换器CC14433将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内。

《解剖学》课程标准(新)

《解剖学》课程标准(新)

《解剖学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任务《解剖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胚胎发育概要,细胞和组织的微细结构,系统的组成及器官的形态结构、基本功能等。

旨在使学生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的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导,以解决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临床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 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为重点。

通过知识延伸唤起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护理执业考试的关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材的基本点要坚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来把握,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课程在护理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内容“能宽勿深”,深入浅出,重视图、表的应用,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构建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解剖学基础》教材体系。

本课程第1学期开设,参考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践40学时。

学时分配二、课程目标(一)理论教学目标1.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理解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

3.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二)技能教学目标1. 具有规范、熟练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

2. 具有应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高中物理实验的实验数据和图标

高中物理实验的实验数据和图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讨论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找出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的比较和评价: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相关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结果的应用和推广: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可能的应用和推广方向,以及可能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实验数据记录:使用科学记数法、表格、图形等方式记录数据
实验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验证物理定律或理论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确保数据准确性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测量仪器、实验材料等
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
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设备
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设定实验条件和参数
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数据平滑:消除噪声和波动,使数据更加平稳
数据变换:如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等,使数据更加符合正态分布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和解读
数据解读的原则和技巧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
误差来源: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分析方法:计算误差、比较误差、分析误差原因等
不确定度评估:计算不确定度、评估不确定度影响、确定不确定度范围等
误差和不确定度处理: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误差修正等
数据处理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评估标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
结论:根据评估结果,得出数据处理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常用体表标志及其应用实验四常用体表标志及其应用[实验内容]观察和触摸骨性、肌性、腱性和皮肤的主要体表标志,掌握其应用范围。

[实验目的](一)能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触摸到主要的体表标志。

(二)掌握进行体格测量时人体主要测量点的位置。

[材料与器具]全身骨架标本模型,全身肌肉标本模型。

[方法与步骤](一)取全身骨架标本、模型和全身肌肉标本模型,在自己或同伴身上触摸常用的体表标志。

1.触摸上肢的主要体表标志(1)触摸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①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全长易在皮下摸到。

②肩胛骨位于背外上方,易在皮下触及内侧缘、下角、肩胛冈和肩峰。

肩峰点为测量肩宽、上肢长和上臂长的体表标志,用食指和中指沿肩胛冈从后内方向前外方触摸,即容易找到肩峰的测量点。

下角点为测量胸围的体表标志。

③肱骨位于上臂,其大结节可在肩部最外侧三角肌下触及,前臂内、外上髁位于肱骨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隆起。

通过屈伸肘关节,分辨肱骨的位置。

屈伸前臂时桡、尺骨会运动,肱骨不运动。

④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从鹰嘴到茎突全长位于前臂后面内侧皮下。

其中鹰嘴在屈肘时很明显;茎突在前臂旋内时更明显,可在尺骨头下方摸到,此点为尺骨茎突点,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

观察自己腕关节背面腕横纹处的尺骨头非常明显。

⑤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其上端桡骨小头上缘的最高点为桡骨点,是测量上臂长和前臂长的体表标志,桡骨点在上肢下垂、手掌向内侧的姿势中,位于肘关节背面外侧的一小凹内,在此凹中易找到肱桡关节,也可确定桡骨点。

下端茎突易在外侧皮下触及,在屈腕时更明显,此点为桡骨茎突点,是测量前臂长的体表标志,也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

⑥手骨位于桡腕关节掌侧面,两侧可摸到大多角骨、豌豆骨;握拳或伸掌时,可看到或摸到各掌骨及指骨,其中第二掌骨小头向桡侧最突出的一点为桡侧掌骨点,第五掌骨小头向尺侧最突出的一点为尺侧掌骨点,这两点都是测量手宽的体表标志。

(2)触摸上肢的皮肤标志、肌性和腱性标志①肘窝横纹:屈肘时,在肘窝处出现肘窝横纹。

②腕掌侧横纹:屈腕时,在腕掌侧出现2—3条横纹的皮肤皱纹,分别称为近侧横纹、中间横纹和远侧横纹。

其中远侧横纹的中点是测量手长的标志点。

③三角肌:在肩部使肩部构成圆隆状的外形,从前、外、后侧三方面包绕肱骨的上端。

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④斜方肌:在三角肌内侧、项部外侧、锁骨后面的肌肉隆起,为斜方肌上部纤维。

⑤胸大肌:胸前发达的扁肌,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⑥背阔肌:在背的中部外侧可见此肌的轮廓,以后向上延伸参与形成腋后壁。

⑦肱二头肌:在上臂的前面,在此肌的内、外侧各有一纵行的浅沟,内侧沟较明显。

肱二头肌腱可于肘窝中央摸到。

当屈肘握拳旋后时,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此肌腹最隆起部位是测量上臂的紧张围与放松围的标志点。

⑧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肱三头肌长头。

⑨掌长肌:当手用力半握拳屈腕时,在腕前面的中缝、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⑩尺侧腕屈肌:用力外展手指半屈腕时,在腕的尺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11桡侧腕屈肌:握拳时,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12鼻烟窝: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等肌腱。

在后二肌腱之间有深的凹陷,称鼻烟窝。

○13指伸肌腱: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第2—5指的肌腱。

2.触摸下肢的主要体表标志(1)触摸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①髋骨位于腰腹部侧面,其髂嵴全长易在皮下触及,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为髂嵴点,是测量下肢长H(又称髂嵴高)和骨盆宽的体表标志。

前端为髂前上棘,是测量下肢长A(又称髂前上棘高)的体表标志;后端为髂后上棘。

坐骨结节位于臀部后下方。

髂嵴高、髂前上棘高、大转子高是测量下肢长的三种方法。

②股骨位于髋部最外侧,其大转子易在皮下触及,是测量下肢长B(又称大转子高)的体表标志。

内、外侧髁位于大腿下端两侧皮下。

③髌骨前面可在膝关节前面皮下触及,此骨的前面中点是测量膝围的体表标志。

④胫骨的胫骨粗隆在膝关节前面下方皮下易触及,屈膝时更明显。

内、外侧髁位于上端两侧皮下,其内侧髁内侧缘上最高的点为胫骨点,是测量小腿长的体表标志。

坐位时,将右腿的踝关节架在自己的左膝关节上,而右腿膝关节自然下垂,此时可明显摸到胫骨内侧髁的内侧缘。

在小腿前内侧皮下可触摸胫骨前缘的全长。

在胫骨下端内侧皮下的隆凸处可触摸到内踝,在内踝上方小腿最细处是测量踝围的体表标志,内踝点是测量小腿长的体表标志。

⑤在胫骨外侧髁下方皮下可触摸到腓骨头,屈膝时较明显。

腓骨外踝可在下端外侧皮下隆凸触及,外踝比内踝略低。

⑥跟骨跟结节在足后部皮下能触及,为直立时足跟最向后突出的一点,为测量跟腱长和足长的体表标志。

⑦外侧跖骨点,第五跖骨小头向外侧最突出的点;内侧跖骨点,第一跖骨小头最向内侧突出的点。

这两点为测量足宽的体表标志。

(2)触摸下肢皮肤标志、肌性和腱性标志①臀股沟:为一横行的沟,界于臀部和大腿后面之间。

也称臀纹线,是测量大腿围的标志点。

②腘窝横纹:在腘窝呈横行的皱纹。

③臀大肌:使臀部形成圆隆的外形。

④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

在大腿屈和内收时,可见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

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⑤半腱肌腱、半膜肌腱:附于胫骨上端的内侧,构成腘窝的上内界,并在此可摸到其肌腱。

⑥股二头肌腱:为一粗索附于腓骨头,构成腘窝的上外界,在此处可摸到其肌腱。

⑦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及跟腱。

腓肠肌二个头则构成腘窝的下界。

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为测量跟腱长的体表标志。

腓肠肌最粗处是测量小腿围的标志点。

⑧跟腱:在踝关节后方呈粗索状,向下止于跟骨后端⑨胫骨前肌肌腱:在用力勾脚尖时,在小腿下端前面、胫骨外侧,明显可见此肌腱。

3.触摸躯干和颅的主要体表标志(1)触摸中轴骨的主要体表标志①在两眶下缘外后方皮下能触及颅骨颧弓;眶上缘、眶下缘分别为眼眶上下的骨性边界;眉弓为眶上缘上方的横行隆起;在耳廓前方可触及下颌头,张口、闭口运动时,可发现下颌头在移动。

在外耳门后下方皮下可触摸到颞骨乳突;在外耳门前下方可触及下颌角;在枕部正中皮下可触及枕外隆凸,低头时较明显,是测量项长(后颈长)的体表标志。

②背部正中皮下能触及椎骨棘突。

特别是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更明显,是测量项长(后颈长)的体表标志。

两侧肩胛冈内侧缘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易于在体表扪及。

③肋骨除第1肋骨外,所有肋骨都可扪及。

第2肋位于锁骨下方皮下。

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

④胸骨全长位于胸正中部皮下,其中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触摸躯干和颅的皮肤、肌性和腱性标志①人中:上唇处中线上的纵行浅沟。

②鼻唇沟:脸颊和上唇分界处的斜行浅沟。

③咬肌和颞肌:咬紧牙关,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强硬的条状咬肌。

在颧弓上方的颞窝内可摸到坚强的颞肌。

④胸锁乳突肌:转头向对侧时,可见位于颈前外侧呈长条状的肌性隆起。

⑤喉结节点:正中矢状面上,喉结节最向前突出的点,此点为测量颈宽、颈围的标志点。

⑥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长形肌性隆起,肌肉发达者可在两侧腹直肌上有3条横沟,为腹直肌腱划,腱划上、下有发达的肌腹,一般有8块。

⑦竖脊肌:在脊柱两侧,呈纵形肌性隆起。

(二)观察人体主要测量点示意图(图2-4-1),并分别在全身骨架标本和全身肌肉标本或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出相应的测量点。

图2-4-1 人体主要测量点[实验作业]1.根据常用体表标志和人体主要测量点示意图,试测量肩宽、上肢长、上臂长、前臂长、手长、上臂围、下肢长(H、B和A)、骨盆宽、大腿围、小腿围、小腿长和踝围。

2.一、躯干部3.(一)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4.背纵沟:为背部正中纵行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骨的棘突。

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第7颈椎棘突。

脊柱下端可摸到尾骨尖和骰角。

5.竖脊肌:在背纵沟的两侧,呈纵行隆起。

6.肩肿骨:位于皮下,可以摸到肩峰、肩肿冈和下角。

肩肿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7.骼峪: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8.骼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朕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腰椎棘突。

9.斜方肌:此肌自项部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作三角形的轮廓,一般不明显,动作时略可辨认。

10.背阔肌:为覆盖腰部及胸部下份的阔肌,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11.(二)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12.一、骨骼标志13.胸骨上切迹(suprasternal notch)位于胸骨柄的上方。

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14.胸骨柄(manubrum sterni)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

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连接。

15.胸骨角(sternal angle)又称Louis角。

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

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 肋软骨相连接,胸骨角还标志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4 胸椎下缘水平。

16.剑突(xiphoid process)位于胸骨体下端,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脚骨体相连,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差异很大。

17.腹上角为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 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infrasternalangle)。

正常为70°~110°,体型瘦长者较小,矮胖者较大.深呼气时可稍增宽。

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所在区域。

18.肋骨(rib )共12 对。

肋骨除被锁骨和肩胛骨掩盖部分外,大多能在胸壁触及。

在背部与相应的胸椎相连,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

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

第1 ~ 7 肋骨在前胸部通过各自的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而第8 、9 、10 肋软骨通过上一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第11 和12 肋骨不与胸骨相连,称为浮肋(freeribs)。

19.肋间隙(intercostal space)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第一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一肋间隙、第二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二肋间隙,其余以此类推。

20.肩胛骨(scapule )位于后胸壁第2 ~8 肋骨之间。

肩胛冈及其肩峰端均易触及。

肩胛骨呈三角形,其下部尖端称肩胛下角。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平第7 肋骨水平或第7 肋间隙,或相当于第8 胸椎的水平。

21.脊柱棘突( spinous process)是后正中线的标志。

位于颈根部的第7 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为第1 胸椎,常以此作为计数胸推的标志。

22.胸壁的垂直定位大都以肋骨和肋间隙为标志。

前肋一般根据胸骨角定位第二肋软骨,然后依次类推。

后肋可以根据第7 颈椎棘突或第12 肋计数。

23.二、人工划线24.前正中线(anterior midline)即胸骨中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