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中医辩证治疗经验方
恐惧症中医治疗方法

恐惧症中医治疗方法恐惧症(Phobia) 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特征是对某种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异常恐惧反应。
中医认为恐惧症是由脾胃失调、肝气郁结、心神不宁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针对恐惧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以及心理疏导等。
中医草药疗法是处理恐惧症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可以开出一些具有舒缓情绪和平衡体质的草药方剂。
例如,玄参、百合、黄精等草药有镇痛、安神的功效,能够帮助减轻焦虑和不安情绪,并增强体质抵抗力。
另外,当病情严重时,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名为“平复心气”的草药,如扁桃花、红花、大枣等,来镇定心神,并缓解恐惧症状。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恐惧症的常用疗法之一。
通过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针刺或以其他刺激方式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脾胃的效果。
对于恐惧症患者,中医常使用一些具有安神、舒缓情绪的穴位来进行针灸治疗,同样能够减轻恐惧症状。
例如,厉害穴位位于手掌心,在治疗恐惧症时经常使用。
这一疗法常与草药疗法结合使用,以加强疗效。
推拿按摩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恐惧症的治疗中。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及推拿软组织,可以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
对于患有恐惧症的患者,中医常使用一些具有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推拿按摩技法来进行治疗。
例如,头部按摩能够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腹部按摩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从而增强体质和缓解恐惧症状。
除了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疗法,中医治疗恐惧症还注重心理疏导。
中医师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然后通过与患者交流,采用一些心理疏导技巧,如呼吸调节、冥想、放松训练等,对患者的恐惧症状进行缓解。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教育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对恐惧症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恐惧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以及心理疏导等。
中医治疗恐惧症的目标是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舒缓情绪、增强体质,来缓解恐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中医: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

温胆汤【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
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
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
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
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
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跟温胆汤相比,黄连温胆汤适合用来治疗热象更为明显的症状。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惊恐症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惊恐症惊恐症楚某,女,35岁。
1984年4月初诊。
病起因在某医院做绝育手术时,在手术室突见一病人身上截下一条残肢致使心惊神摇,不能自主。
渐至稍惊则悸,不敢独处房中,晨起到市场买菜,走在路上,或到静处,亦感背后如有人将捕状,心中常惕惕然,神魂不定,卧则噩梦纷纷,常惊叫而醒,至今已有10日矣。
诊其脉细而数,舌质边尖红,苔薄,属心血不足,神不守舍。
治宜重镇安神。
方选磁朱丸加味:灵磁石30 g,朱砂1.5 g,珍珠母30 g,生龙骨20 g,生地20 g,枣仁15 g,石菖蒲10 g,远志9 g,甘草9 g,服6剂。
复诊病人睡眠稍有改善,但心中仍感空虚害怕,疑神疑鬼,余思之,认为病家平素乃心虚胆怯之人,突见异物以致惊悸不安,应改用他法。
治则:补虚养心安神。
方用仁熟散加减:柏子仁10 g,熟地30 g,太子参30 g,茯苓24 g,五味子10 g,枳壳12 g,山萸肉15 g,肉桂3 g,枸杞子12 g,菊花15 g。
连服6剂,服后患者已不再感害怕,精神转佳,再以养血安神丸以善其后。
[《河南中医》1986;(3):28 f【按语】本案惊恐症,病机为心血不足,神不守舍。
惊恐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主要表现,可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临床特征。
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病人往往在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感到莫名其妙的极度惊恐,上述病例即属于此,用仁熟散治疗效果尚属满意。
仁熟散出自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此方颇得清末医家唐容川赏识。
其在《血证论》中说:“惊者,卒然恐惕之谓。
肝与胆相连,司相火,君火虚则悸,相火虚则惊,盖人之胆壮则不惊,胆气不壮故发惊惕,畏恐不敢独卧者虚之甚也,仁熟散治之。
”仁熟散治疗惊悸正是补心以实其子,子实则母不虚。
方中柏子仁、五味子、太子参、茯神补心气安心神;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补肾水以制阳光;肉桂引火归元;菊花明目宁心;枳壳和胃安神。
中医医案——惊恐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汤去芍加龙牡等治愈惊恐病案一:粱某,男,36岁。
主诉及病史:病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也难安寐而时自惊醒。
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能因多惊而畏缩不前。
每逢可怕之事(即使并不足怕的事也常引以为怕),即自惊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发作过后则矢气尿多。
诊查: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投以桂枝汤去芍药加龙牡等。
处方:桂枝四钱炙甘草八钱生姜三钱大枣六枚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远志三钱桂元肉二两小麦二两连服上方药3剂,夜寐渐安,恐惧感明显减退,发呆次数大减,可以独自外出行走,不再需人陪伴;当时时值夏令,犹穿夹衣,自汗恶风。
守上方加生黄芪五钱,白芍三钱,再进药数剂而病获痊愈。
按语《伤寒论》以桂枝汤去芍加蜀漆龙牡汤或桂甘龙牡汤主治惊狂卧起不安或烦躁之证,并明言是因误治亡阳所致。
可知其证是属心阳虚而神魂不宁之候,而其方则属温补心肝阳气以安定神魂之剂。
此方对心肝神魂不宁的虚寒证颇有效验。
本例由于心肝阳虚内寒而神魂不宁,故日夜恐惧不安。
其身寒肢厥而拘急,为少阴心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所致。
其引入阴筋而脉弦,为厥阴肝阳不足,不能温养筋脉所致(肝主筋,足厥阴经脉抵少腹,络阴器)。
因此采用桂枝汤去芍加龙牡为主。
桂枝汤本是阳中有阴之方,减去芍药,就成为纯阳之剂,它不仅能温心阳以通血脉,而且还能温肝阳以疏达木气,前人有“桂枝疏木而安动摇”之说。
加龙牡者,取其重镇固涩以安定神魂。
加桂元和远志者,增强其养心养神之力。
加小麦者,寓甘麦大枣汤于其中,取其既能养心安神,又能缓肝之急。
在获得显效后,由于患者自汗恶风,更加黄芪和白芍,则是取其益卫固表敛汗之功。
编者评注桂枝汤乃千古名方,临床应用极其广泛,外感病用之则愈,内伤病用之亦佳。
本例惊恐,身寒肢厥,手足心出汗,乃心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所致;日夜恐惧不安,寐而时自惊醒,神魂不宁,系心肝阳虚而成。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法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法恐惧症是现在人社会当中,几乎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病,也就是说患者会对某种事物处境、物体或者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从内心害怕的一种心理现象,恐惧是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的一种心理,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严重恐惧症会令患者表现出脸红、心跳加速、心悸等现象。
这些都是内心恐惧症,那么,恐惧症的中医治疗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法:1、肝肾亏虚处方:熟地20克,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各15克,白芍、当归、木瓜各12克,炙甘草6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
用于治疗恐惧症,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型。
症见胆怯易惊,头晕心悸,目干畏光,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尺脉沉细无力。
2、心血不足处方:党参、白术、熟地、茯苓、酸枣仁各15克,当归、龙眼肉、远志各12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血养心。
用于治疗恐惧症,中医辨证属心血不足型。
症见胆怯易惊,语声低微,面色苍白,神疲心悸,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3、肝郁脾虚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12克,香附、郁金各10克,薄荷4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
用于治疗恐惧症,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
症见胆怯易惊,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失眠易醒,头晕多汗,食欲不振,胸胁胀满,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边尖红,脉弦数。
4、痰湿蒙胆处方:法半夏、茯苓、远志各15克,竹茹、合欢皮各12克,陈皮、生姜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痰仙脾。
用于治疗恐惧症,中医辨证属痰湿蒙胆型。
症见胆怯易惊,胸隔痞闷,口淡纳呆,肢体困倦,头晕心悸,占质淡,苔薄白,脉滑。
5、肝郁脾虚处方:防风、枳壳、党参各15克,白术、乌梅、合欢皮、川楝子、茯苓、柴胡、白芍、陈皮各10克,砂仁5克,元胡12克。
恐惧症中医辩证治疗及病例

恐惧症中医辩证治疗及病例中医辨证施治恐惧症:中医把恐惧症谓之:“恐证”。
中医认为恐惧症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
恐惧症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
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胆。
中医针灸辨证施治恐惧症的方法:脾肾阳虚型:症见精神萎糜,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痿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暖脾。
恐怖症是以恐怖为主的一种神经症。
病人对一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会出现强烈和不必要恐惧心理。
恐惧症表现还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表现,患者会主动回避来解除内心的不安。
其实,病人自己是知道这种恐惧情绪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可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影响正常活动。
恐惧症的症状恐惧对象可能是单一或多种的,常见的有动物、广场、闭室和登高等。
恐惧症以青年期和老年期居多,女性最为常见。
恐怖症表现是恐惧紧张,恐怖会引起焦虑甚至会有惊恐。
恐怖对象的不同,恐惧症表现也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社交恐怖症表现是在社交场合下无法控制自己,引发焦虑,而且对社交性场景会出现持久、明显地害怕以及回避。
患者会害怕有人的场合,会发抖,脸红和出汗,行为会变得笨拙、不知所措。
赤面恐怖患者在公共场合会害羞脸红、不安和尴尬、笨拙和迟钝。
特定的恐怖症是对一些物体或高度出现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及厌恶。
患者会害怕蜘蛛、蛇等动物、自然环境、血和注射,高度特定等情境。
病人会出现回避行为。
场所恐怖症患者会害怕开放空间,人群聚集的地方会担心,也可能会因为无法求援而焦虑。
这种恐怖性关键特征是无法马上找到可用出口,患者会回避该情境,也可能会需要家人、亲友的病机概述:本病又名恐怖性神经症,是对某些客观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常伴植物神经症状,常主动回避其害怕的对象和情境,临床一般分为广泛性,社交性和单纯性恐惧症。
单纯性:也称物体恐惧,是对某种动物,物件,有种不合理的恐惧。
恐惧病的病因与中医辨治

恐惧病的病因与中医辨治恐惧病的病因与中医辨治恐惧,乃无缘无故产生害怕之谓。
此病若久而不解,就会导致神志不清,甚至出现如人将受捕之状,故又称善恐,老百姓叫胆怯证。
本病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发作较男子为多。
追溯其因,都因虚致。
从临床角度来看,恐惧多见于以下三种情况:肾精不足;气血亏损;肝胆虚怯。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证候表现有异,洽法亦殊。
兹将其病因与证治,分述如下:1.肾精不足恐惧:此证多由过劳伤肾,或久病及肾,或房劳太过,耗伤肾精,致肾精不足引起。
其证除恐惧外,尚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安,心烦失眠,或多梦健忘,腰部瘫软,遗精盗汗,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细数等。
应补肾益精。
用六味地黄汤(熟地30 克、山药、山萸肉各18 克,丹皮12克,茯苓、泽泻各9克)加首乌、枸杞、远志、金樱子治之,于证甚切。
虚热重者。
加知母、黄柏;视力减退,目中干涩者,加菊花、石斛;耳鸣耳闭者,加磁石、五味子。
2.气直不足恐惧:此证多由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不解;损伤气血,或气损不摄血,或失血耗气,或年老体衰,阴阳失调引起。
其证除恐惧外,常见面色不华,短气自汗,倦怠乏力,或心累心悸,舌淡苔薄,脉虚弱等。
宜补益气血。
用八珍汤(党参18克,白术15克,茯苓、白芍、川芎、当归各12克、熟地 24克,炙甘草6克)加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朱砂治之,每收良效。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健忘者,加五味子;汗多者,加黄芪、牡蛎;气不摄血而出血者,重用人参,并加阿胶。
3.肝胆虚怯恐惧:此证多由久病体虚,或惊吓太过,或肾精虚弱,肝失所养,肝胆俱虚,肝失藏魂,胆失决断引起。
其证多见恐惧,遇事则剧,或如人将捕之,两胁不适,平素胆小怕事,遇事多忧柔寡断,脉虚无力等。
应补益肝胆。
用补胆防风汤(防风、独活、前胡、川芎各12克,人参、生姜各9克,茯神 15克,细辛、甘草各6 克)去独活,前胡,加酸枣仁、白芍、丹参治之,数剂即见初效。
但寒不热者,肝胆阳气俱虚也;应加黄芪、干姜、肉桂;兼麻木者,血虚重也。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惊悸因惊恐、劳累而发,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病证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惊恐障碍[间歇发作性焦虑]的诊断。
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环境或某一类情景,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
如同其他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因人而异,但突然发作的心悸,脚痛,哽咽感,头晕,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是常见的。
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继发有害怕会死,失去控制或发疯。
一次发作一般仅持续数分钟,但有时长些,发作频率和病程都有相当大的变异性。
处于惊恐发作中的患者常体验到害怕和植物神经症状的不断加重,这致使患者十分急切地离开他或她所在的场所。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境,如在公共汽车上或置身人群中,患者以后可能会回避这种情境。
同样,频繁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可导致害怕独处或害怕进入公共场所。
一次惊恐发作常继之以持续性地害怕再次发作。
诊断要点在本类系统中,发生在确定情境的惊恐发作被视为恐怖严重度的表现,因此优先考虑恐怖的诊断。
仅当不存在F40.一列出的任何恐怖时,才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
要确诊应在大约1个月之内存在几次严重的植物性焦虑:(a)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b)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c)发作间期基本没有焦虑症状(尽管预期性焦虑常见)。
包含:惊恐发作惊恐状态鉴别诊断:前面已说明,惊恐障碍必须与作为确定的恐怖障碍一部分出现的惊恐发作相区分。
惊恐障碍可继发于抑郁障碍,尤其是在男性。
如果同时能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不应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化火证:突发胸闷胸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惧症中医辩证治疗经验方
病机概述:本病又名恐怖性神经症,是对某些客观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常伴植物神经症状,常主动回避其害怕的对象和情境,临床一般分为广泛性,社交性和单纯性恐惧症。
单纯性:也称物体恐惧,是对某种动物,物件,有种不合理的恐惧。
社交性:常无明原因突然起病,主要是害怕被别人注视。
广泛性:主要是不感进入公共场所,担心忍受不了那种场合下将要产生的恐惧而产回避。
根据临证表现应属与中医的恐证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不足,后天失养,七情所伤,尤以惊恐伤神有关。
肾藏精,在志为恐,肾精亏虚则惊恐不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肝藏血为魂舍,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胆失决断,故遇事善惊恐,胆怯寡断。
气血不足,则心神不宁,心主神,神失其养,故心虚惊恐。
外受惊恐,恐则气下,更伤气血,恶性循环,惊恐常作。
(1)肾精亏虚型:心慌惊恐,虚烦失眠,精神不振,腰膝酸软,记忆减退,面部烘热,舌干红少苔,脉细弱。
配方组成:熟地25g,淮山药20g,山茱萸12g,泽泻12g,茯神25g,牡丹皮10g,知母12g,黄柏12g,益智仁12g,远志12g,菖蒲12g,枸杞20g,五味子20g,磁石(先下)30g,龟板胶(烊化)
1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气血亏虚型:心悸心慌,遇事易怒,身倦乏力,气短自汗,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配方组成: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红景天15g,炙甘草6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20g,远志15g,菖蒲12g,茯神20g,黄芪
25g,酸枣仁25g,龙齿(先下)30g,刺五加2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肝胆两虚型:虚怯惊恐,忧柔寡断,胸胁不舒,气短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或黄,脉弦弱。
配方组成:党参15g,防风10g,北细辛3g,独活
15g,川芎15g,前胡10g,茯神20g,生姜10g,大枣5枚,枸杞20g,桑椹18g,黄芪25g,当归15g,玫瑰花10g,合欢花15g,酸枣仁2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本病为虚弱之象,辨证准,补益相对应之脏腑,调和各脏腑之协调,必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