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除菌过滤

合集下载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一)目的要求1.了解过滤除菌的原理。

2.掌握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过滤除菌是通过机械作用滤去液体或气体中细菌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滤器和滤板材料。

微孔滤膜过滤器是由上下二个分别具有出口和入口连接装置的塑料盖盒组成,出口处可连接针头,人口处可连接针筒,使用时将滤膜装入两塑料盖盒之间,旋紧盖盒,当溶液从针筒注入滤器时,此滤器将各种微生物阻留在微孔滤膜上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

根据待除菌溶液量的多少,可选用不同大小的滤器。

此法除菌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不破坏溶液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由于滤量有限,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中小量溶液的过滤除菌。

(三)器材1.培养基 2%的葡萄糖溶液,肉汤蛋白胨平板。

2.仪器或其他用具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0.22μm滤膜,无菌试管,镊子,玻璃刮棒。

(四)操作步骤l.组装、灭菌将0.22μm孔径的滤膜装入清洗干净的塑料滤器中,旋紧压平,包装灭菌后待用(0.lMPa,121.5℃灭菌20min)。

2.连接将灭菌滤器的入口在无菌条件下,以无菌操作方式连接于装有待滤溶液(2%葡萄糖溶液)的注射器上,将针头与出口处连接并插入带橡皮塞的无菌试管中。

见图2—3。

3.压滤将注射器中的待滤溶液加压缓缓挤入过滤到无菌试管中,滤毕,将针头拨出。

压滤时,用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以免细菌被挤压通过淀胶.4.无菌检查无菌操作吸取除菌滤液0.1ml于肉汤蛋白胨平板上,涂布均匀,置37℃温室中培养24h,检查是否有菌生长。

5.清洗弃去塑料滤器上的微孔滤膜,将塑料滤器清洗干净,并换上一张新的微孔滤膜,组装包扎,再经无菌后使用。

整个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污染,过滤时应避免各连接处出现渗漏现象。

(五)实验报告l.结果记录无菌检查结果2.思考题(1)你做的过滤除菌实验效果如何?如果经培养检查有杂菌生长,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如果你需要配制一种含有某抗生素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其抗生素的终浓度(或工作浓度)为50μg/ml,你将如何操作?(3)过滤除菌应注意哪些问题?。

过滤除菌操作方法

过滤除菌操作方法

过滤除菌操作方法过滤除菌操作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设备,从液体或气体中去除污染物和细菌,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下面是常见的过滤除菌操作方法。

1. 滤材选择:选择合适的滤材对过滤除菌操作至关重要。

常用的滤材有滤纸、滤膜、滤芯和活性炭等。

滤纸主要通过纤维网结构的孔隙来实现过滤的作用,滤膜是在滤纸或其他支撑材料上加上一层膜状物质,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孔隙的大小和形状。

滤芯是一种实质性材料,如陶瓷、多孔玻璃等,可以通过孔隙对污染物和细菌进行拦截。

活性炭则是通过吸附的方式去除污染物和异味。

2. 过滤装置选择:根据需要过滤除菌的液体或气体性质和规模,选择合适的过滤装置。

常见的过滤装置有滤芯式过滤器、填料塔、离心过滤机、膜分离装置等。

滤芯式过滤器适用于较小流量和较低压差的情况下,填料塔主要用于对气体的吸附和除味,离心过滤机可以去除较大颗粒的污染物,膜分离装置适用于对细菌等微小颗粒的去除。

3. 清洗预处理:在进行过滤除菌操作前,需要对过滤装置进行清洗预处理。

首先应将过滤装置拆解,然后使用清水和适量的清洁剂对滤芯、滤膜等部件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染物。

清洗完后,应将部件晾干或使用洁净的纸巾擦拭干净。

然后,根据需要将滤材放入装置中,进行装配。

4. 过滤操作:将待过滤除菌的液体或气体通过过滤装置,使其通过滤材。

液体过滤时,应控制流速,避免过快或过慢,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气体过滤时,应注意保持一定的气体压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过滤后的液体或气体会通过滤材的孔隙,从而去除污染物和细菌。

同时,在过滤操作中应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避免二次污染。

5. 消毒处理:在进行过滤除菌操作后,还需要对滤芯等部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滤材被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

高温消毒可以使用蒸汽或高温水进行,化学消毒可以使用漂白剂、氧化剂等消毒剂进行,紫外线消毒则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杀灭细菌。

以上是常见的过滤除菌操作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材和过滤装置,进行清洗预处理和过滤操作,并合理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染物和细菌,实现液体或气体的净化。

除菌过滤指南

除菌过滤指南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1 —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过滤灭菌法

过滤灭菌法

过滤灭菌法过滤灭菌法,是指利用过滤器对一定范围内的微生物、病毒等生物体进行滤除、灭菌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等生产领域。

其优点在于不会破坏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够有效地除去悬浮在液体中的细菌和病毒,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消毒方式。

1、空气过滤灭菌在无菌条件下工作的高级实验室要求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必须得到控制和消灭。

常用的方法是空气过滤灭菌。

工作时使用严密的型号尺寸标准的过滤器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过滤,然后利用高温、紫外线、化学灭菌剂等方法杀死被过滤后的细菌和病毒。

这种方法相对其他方法较简单,无需高强度的能源和杀菌剂,不会产生污染物。

2、水过滤灭菌水过滤灭菌是指利用过滤器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过滤除菌处理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饮用水,多采用这种方法。

水过滤灭菌的步骤一般为:先通过初级过滤器去除悬浮在水中的大颗粒,然后通过中级过滤器深度过滤,去除大多数的细菌和病毒;最后采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

水过滤灭菌方法彻底,不会对原水的化学成分造成影响,能够通过灭菌处理,消除饮用水中的细菌、病毒等生物体,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安全性。

3、食品过滤灭菌在食品加工制作中,食品过滤灭菌是保证食品卫生品质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式包括高温、紫外线灭菌、化学处理灭菌等。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缺点,如高温灭菌会破坏部分营养成分;紫外线灭菌和化学处理灭菌则会对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产生隐患。

因此,对于一些不适合用这些传统方法处理的食品,过滤灭菌则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滤材,如深层滤材、半透膜滤材等。

将灭菌缩微过滤进行配合,既灭菌效果又不会破坏食品营养的组成。

4、生物医药制品气体过滤灭菌生物医药制品的重要特征就是对“无菌”的要求,因此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必须采取严格的过滤灭菌措施。

一般采用空气过滤灭菌的方法,即将流入系统的气体通过过滤器进行除菌处理,然后经过加热、紫外线灭菌等消毒措施,再通过滤器过滤,灭菌杀死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

液体除菌过滤器完整性检测培训

液体除菌过滤器完整性检测培训

检测阶段
安装过滤器
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安装 待检测的除菌过滤器。
预处理
根据产品特性,对过滤 器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如清洗、干燥等。
开始检测
按照选定的方法进行完 整性检测,观察并记录
压力、时间等参数。
异常处理
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 停止检测,查明原因并
采取相应措施。
结束阶段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过滤器的 完整性。
完整性检测的重要性
01
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完整性检测,可以确保液体除菌过滤器在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微生
物泄漏,从而保证产品的无菌或低菌状态,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02
符合法规要求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无菌生产都有严格的规定
和标准。完整性检测是证明过滤器性能和符合法规要求的重要手段。
03
完整性检测的重要性
强调完整性检测对于保证过滤效果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学员认 识到检测的必要性。
检测标准和流程
介绍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及完整的检测流程和规范操作。
实践操作培训
检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实践操作练习
指导学员正确使用检测设备,包括设 备的启动、运行和关闭等操作,以及 日常维护和保养的注意事项。
设备维护与校准
对使用过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校准,确 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报告编写
根据分析结果编写完整性检测报告,记录检 测过程、结果及结论。
总结与反馈
对本次检测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 建议,持续优化检测流程。
0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压力衰减异常
问题描述
在压力衰减测试过程中,压力值 异常降低或检测流程

液体除菌过滤器结构原理及完整性检测

液体除菌过滤器结构原理及完整性检测

液体除菌过滤器结构原理及完整性检测过滤器壳体通常由不锈钢或其他耐腐蚀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封性。

壳体内部通常分为进口、出口和过滤室。

进口用于引入待过滤的液体,出口用于排出经过过滤的液体,而过滤室则是液体经过滤芯进行过滤的位置。

滤芯是液体除菌过滤器的核心部件,其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到过滤效果。

滤芯通常是由纤维材料编织而成,具有微孔结构,可以阻止细菌和污染物通过。

同时,滤芯表面通常会有静电或化学处理,以增加吸附能力,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

液体除菌过滤器的原理是通过滤芯对液体进行筛选和吸附,将细菌和污染物截留在滤芯表面或内部,从而使经过过滤的液体达到较高的清洁度。

具体来说,液体通过进口进入过滤室,被滤芯截留,并且在滤芯表面或内部发生吸附作用。

经过过滤的液体最终通过出口流出,而被截留的细菌和污染物则留在滤芯中,确保液体的纯净程度。

为了保证液体除菌过滤器的完整性,需要进行完整性检测。

完整性检测主要是检测滤芯是否存在损坏或组装不牢固等问题,以确保液体在经过过滤器时不会绕过滤芯而导致细菌和污染物的通过。

常用的完整性检测方法包括:1.漏气检测:通过在液体入口处施加一定的气体压力,检测是否有气体从其他部位泄漏出来。

如果有泄漏,则说明滤芯存在损坏或未组装好的问题。

2.光学检测:在滤芯表面涂上特定的荧光染料,然后使用紫外线或其他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滤芯表面。

如果滤芯有损坏,则染料会从损坏的地方渗出,形成明显的荧光斑点。

3.堵塞检测:通过在滤芯的入口处注入有颜色的颗粒物,然后观察出口处是否有颗粒物通过,以检测滤芯是否有堵塞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完整性检测方法,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检测手段,以确认液体除菌过滤器的完整性和过滤效果。

总之,液体除菌过滤器通过滤芯对液体进行筛选和吸附,使细菌和污染物被截留,从而保证液体的清洁度。

同时,为了确保其完整性,需要进行相应的完整性检测。

通过这样的结构、原理和完整性检测,液体除菌过滤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生产、实验室等领域,以保障液体的安全和纯净。

液体除菌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液体除菌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在“起泡点区”以上,在高压作用下 又变成线性相关了
大部分气流是因为自由流动的气体穿过 了敞开的膜孔。 小部分气流是因为气体扩散穿过依旧湿 的膜孔。
Bulk Flow Bubble Point Region Diffusive Flow

0 2500
3000
3500
4000
Increasing Pressure
确认膜类似于在过程相关条件下经过了细菌截流验证的
膜。
Copyright 2008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Inc. Page 6
什么是膜的完整性?
完整的膜
上游的污染物大 于膜孔
不完整的膜
缺陷允许上游的污 染物穿透
下游没有污染物
Copyright 2008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Inc.
Pr e s s u r e (m b ar )
1
2
3
Copyright 2008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Inc.
Page 14
气流决定完整性
完整的膜 液体打湿的
使气体压力 低于 起泡点区
不完整的膜 液体打湿的
使气体压力 位于或大于 起泡点区
P
P
液体停留在膜孔中,气体溶解于液体中 并扩散 少量气流穿过膜
0 2500
3000
3500
4000
Increasing Pressure
Pr e s s u r e (m b ar )
Page 22
7.1.1
验证测试
验证建立了完整性测试方法/数值和细菌截留之 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给出理由,并且重复使用参数应该经过验证。
测试设计的两种方法
1. 直接接种法
2. 修改法
有时被称为:
间接法 两步法 再循环法
1. 直接注入细菌法
B. Diminuta / 挑战微生物
直接接种测试
化验滤出液 的微生物
药品
可存活
泵 测试过滤器
微生物?
2. 间接法
B. Diminuta / 挑战微生物
挑战微生物的选择 - 2.
推荐选择Brevundimonas diminuta 作为用于 除菌级过滤器验证的微生物。
目前应用的培养方法有两种:
肉汤法 (Leahy and Sullivan, 1978) 冻膏法 (Fennington Jr. and Howard Jr., 1997) 两者都符合现行工业标准
过滤器生物负荷的计算
B area = BV/A 在这里…
B = 微生物计数 (cfu/mL) V = 总体积 (mL) A = 过滤器总表面积 (cm2)
通过适当的标准试验或同等的方法进行细菌挑战实验来 决定过滤器膜的级别。
由过滤器的使用者或指定的测试机构(例如:过滤器生 产商或契约实验室)…
使用一种代表性的挑战微生物证明能完全去除一种产品或一组 产品上的细菌。
在进行验证试验前,具有每组产品是按照适当监管机构的规定 生产和检验的科学依据。
挑战微生物的选择
修改产品、过程的两个例子
预处理8 小时
预处理
冲洗
修改过的产品 8小时
截留测试
预处理4小时
✓ 8 小时过程时间 ✓ 杀菌产品
实际的产品 4小时
细菌截留研究的一般图示
测试过滤器装置
细菌截留 一般测试结构
压力计
化验过滤器支架
接种后产品储存罐
蠕动泵
无菌储存罐
细菌截留研究的一般图示
接种挑战溶液的再循环
研究设计决策树
推荐选择Brevundimonas diminuta 作为用于 除菌级过滤器验证的微生物。
但是:
请明白FDA或其他法规机构并没有推荐某一种微生 物作为用于验证的唯一微生物。
微生物的尺寸应小到能通过 0.45 μm 的过滤器 其他符合要求的微生物的生物负荷对所选择细菌的影响
除菌级性能的基本解释
除菌过滤是在对产品没有不良影响的前提下从流动的 液体中去除微生物的过程。
ASTMF 838-05 是一种标准的内置TM,可以用于比 较所有灭菌级的膜。
证明能去除一种标准试验细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
最低浓度为107 cfu/cm2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要考虑到生产出来的装置可能没有截留作用
膜未封闭好 膜遭到了破坏 构件相交之处膜有缺陷
要考虑到不能依赖完整性测试检查出设备在生 产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滤介体 vs. 装置
选择膜盘还是装置取决于验证操作的目的 如果目的是验证膜的截留性能,那么使用膜盘
进行缩小比例试验 完整性测试的方法必须有意义: 如: 建立泡点和
重要参考 – ASTM F 838-05
ASTM 标准 F838-05, “决定液体过滤器过滤膜细菌 截留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 宾州Conshohocken美国 测试和材料协会 ASTM 委员会 D19(2005)
除菌级表现的基本定义
2008 版 TR 26 进一步描述了过滤器验证需要考 虑的方面除菌过滤器验证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Section 6.2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产品细菌截留验证研究应该包括多个过滤膜 (通常三个) 。
在产品可能对膜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膜的确 切数量和测试设计取决于过程。
Section 6.2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用于细菌截留验证试验的三个膜中至少有一个 膜应该在试验前或使用前物理完整性测试数值 达到或接近过滤器生产商的测试要求。
影响细菌截留的因素
产品 渗透压 离子强度 表面活性剂 pH
Section 6/6.1
大小 形状 微生物

产品
P 流量 时间 温度
孔径分布 表面化学成分 微孔结构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对过滤过程进行详尽的评估,包括:
溶剂的性质 (如:水的,酸性的,碱性的, 有机的) 过滤时间 过程压力 过程流量 过程温度 过滤器设计说明
药品
抗生素 防腐剂 温度 pH
化验

泵 测试过滤器
出 液
可存活
的微
微生物?
生 物
否1 2
预处理过滤器
改变 产品/过程
预处理
使过滤器暴露于实际的产品和过程条件中
时间
压力
温度
流量
化学性质
1
抑制配方 预处理注入物
维持全部 过程条件
冲洗缓冲器: 去除过滤器的毒杀活动
2
验证此步骤 确保细菌活性
使用相同的培养基分析滤出液中细菌存在的情 况。
Section 6.9/6.11
抑菌/杀菌/非分散溶液
由于直接接种法是理想的 由于测试微生物活性的一些问题,一个成功的
测试计划可能需要改变
挑战液体 挑战条件 或两者兼有
可能需要预处理过滤器 文件给出了定义毒性水平的指南
2. 直接法
B. Diminuta / 挑战微生物
技术报告No. 26 (2008 修订版)
液体的除菌过滤
除菌过滤器的验证 – 细菌的截留 第6.0部分
65 Celebrating over
Years
of Connecting People, Science and RegulationSM
目录
第 6.0部分 – 除菌过滤器的验证 / 细菌的截留
0.45 μm 或 0.22 μm… …用额定的分析过滤器回收测试微生物
一篇发表的论文支持使用0.45 μm过滤器(J. Carter, PDA-JPST, Volume 50, No.3, 1996)
化验过滤器的选择应该经过验证
产品生物负荷
验证设计必须考虑最初的生物负荷
辨认 确定特征 确定数量
必须科学地使决策合理化。
Section 6.15
压差和流量
应包括最大过程条件 达到或超过已知压差 达到或超过已知流量 也许不能在小范围内同时模拟两者。 使用者决定哪个与特定的过程更相关 建立支持决策的理由
Section 6.17
化验和结果解释
可以用0.45 或 0.22 μm过滤器从滤出液中回收 微生物。
阳性对照措施。
测试微生物的活性
确认挑战液体中微生物的活性
药物产品或替代物 微生物必须在整个挑战测试的过程中是存活的 如果损失了10倍的微生物,可能就不适合采用直接
接种法来进行挑战测试。
挑战前后确定活性
使用可接受的微生物学方法,如
标准平板计数,用于上游分析 方法必须经过验证 (暗示)
过滤器生物负荷=BV/A,那么 B = 微生物计数 (cfu/mL) V = 总体积 (ml) A = 过滤器总表面积 (cm2) 过滤器生物负荷单位是cfu/cm2
允许使用者拿生产过滤器生物负荷与标准挑战测试生 物负荷(107 cfu/cm2)相比较。
Section 6.22
设备测试的原理: 评估过滤器装置的完整性
扩散流之间的关系 膜的完整性在安放膜的时候得以建立,在装置
测试中得以确认。
扩大试验:滤介体 vs. 装置
膜盘是适用于验证过程过滤装置某些特征 的一种模型。
过滤装置必须经过验证才能应用于生产过 程中。
47 mm 盘

Section 6.16
滤筒
盘测试的原因: 确保过滤装置完整性
过滤器最初的和过程中的完整性通过以下手段 得以充分保证…
6.1 影响微生物截留的因素 6.2 细菌截留验证研究需要
考虑的方面
6.3 挑战细菌的选择 6.4 培养的保持 6.5 培养条件和标准 6.6 有效挑战浓度 6.7 挑战水平 6.8 聚集 6.9 培养物的生存能力 6.10 挑战试验方法
6.11 试验用微生物的生存能 力
6.12 试验步骤和方案 6.13 非杀菌过程和液体 6.14 替代液体 6.15 杀菌液体 6.16 过滤介质vs.装置 6.17 压力/流量 6.18 持续时间 6.19 下游取样 6.20 试验用膜的选择 6.21 结果的解释 6.22 产品的生物负荷 6.23 过滤器构造的改变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成分相同、只有浓度不同的系列产品可以通过 挑战极限浓度和接受中间一组浓度来验证。
如果某个单个产品被认为是最差情况代表,则 应伴有依据和数据。
Section 6.2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一般来说重复使用过滤器是不实际的,或者说 不建议用于制药生产
但是如果重复使用除菌级过滤器
可能无法获得达到或接近过滤器生产商要求 的膜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一批使用前完整性测试数值 尽量低的膜产品中选取测试膜。
然后根据(验证研究中)使用前物理完整性测试数 值最接近生产商要求的膜来确定一个特定过滤过程 的完整性测试要求
Section 6.2
细菌截留验证需要考虑的方面
测试报告中应该包括细菌截留验证研究中 得到的膜物理完整性测试值。
Validation Strategy – Study Design
Validation Strategy – Study Design
Validation Strategy – Study Design
Validation Strategy – Study Design
挑战微生物的选择 - 1.
所有的滤出液必须经过化验 要认为一个过滤器对于某个过程来说是灭菌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