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1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公共物品供给表现出出现分配不平衡和回报低下的状况,挑战着政府和社会全体的运行状况。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公共资源面临着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及供应不足的困境,这大大限制了公共物品的供给。
另一方面,公共物品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要求其供给更加优质,这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2路径选择
(1)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物品的效率,均衡地分配资源,及时补充资源短缺。
同时,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2)完善消费机制。
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消费机制,改革制度,积极推动公共物品消费改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更多方法和措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3)普及消费文化。
应积极宣传和普及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认知,以此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减少浪费消费、提高公共物品使用效率。
3结语
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诸多困境,政府应加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努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消费机制和普及消费文化等办法,使公共物品供给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摘要: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城市公共物品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如何进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实现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界定、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共物品对策一、理论界定“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1919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中正式提出的。
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
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
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摘要】现代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市场机制优化,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探讨了改善供给模式的路径,强调了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研究,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对策建议;改善路径;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社会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居住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研究正变得愈加重要。
城镇化过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急需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针对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研究背景的明确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产品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供给模式的研究不仅关乎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关乎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研究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现状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地方公共品供给发展现状

地方公共品供给发展现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地方公共品的供给不断得到改善和完善。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当前我国地方公共品的供给现状。
一、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城市公共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美观程度和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城市规划、市容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如:城市绿化、市政道路的建设,城市景观的规划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同时,城市建设还包括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医院、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和舒适的公共服务。
二、交通设施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品中的重要一环,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交通设施的构建,如地铁、公交、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自行车道、人行道的修建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方式。
三、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作为公共品的一种,也是当下社会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也能够保护居民的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
如近年来,不少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采用环保能源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公共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责任之一。
现在,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保障自身生活的保障措施。
同时,也有很多地方还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配套建设养老机构和老年公园等。
总体来看,中国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持续得到改善和完善,但总体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
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公共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之间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于地方公共品的投入和力度,不断改善公共品既有的不足和问题,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公共品的发展。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我们对公共产品并不陌生,有居民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公共产品存在。
特别是对城市而言,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功能的拓展,公共产品都起着先导的作用。
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
一、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外部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
要分析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要从外部为开始进行分析。
1.供给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相对改革开放前有很大进步,但进步背后,仍存在许多落后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供给滞后、供给超前。
调查表明,我国70%城市未形成主干道网络,交通堵塞严重;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供水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10%,水污染严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
这都告诉我们,即使总体已改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依然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
我国考量政绩的标准往往是GDP,许多领导人追求“政绩工程”,搞奢华形象,超前提供不必要的公共产品。
甘肃省玉门市就出现这样不和谐的景象——城区仍用明沟排水,居民区尘土飞扬,政府却耗资上千万兴建高档办公楼,建80米宽的马路和全省最大广场。
2.忽视支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想要政绩,就需要GDP,而建设广场、马路、大桥等硬件设施出政绩的速度更快,便成为了表现政绩的工具,使得政府不关注培育和发展城市产业。
由于忽视这一点,许多城市建起新区,最后却都有“城”无“市”,到了夜晚更犹如“鬼域”。
由于城市产业发展慢,税源不足,供给成本难以收回,也缺乏后续资金。
3.城市人口素质堪忧,供给成本提高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农村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但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意识差,存在许多悖于城市生活方式和规则的习惯。
另外,尽管我国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整体文化水平还偏低,许多居民不执行城市规则,例如毁坏公共设施、到处张贴小广告等,都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公共物品的数量、种类、质量、分布等方面。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会导致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
因此,研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研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物品种类和数量:每个社区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公共物品需求,例如道路、自行车道、公共厕所、垃圾桶等。
不同社区的需求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研究。
2. 公共物品质量和维护:公共物品的质量和维护情况对社区居民的使用体验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公共物品质量不好或者不能及时维护,可能会导致社区居民的不满和投诉。
3. 公共物品分布:公共物品的分布需要考虑到社区人口密度、交通线路和公共设施的接近度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社区,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佳分布方案。
4.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包括政府提供、社区居民自主提供、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等。
不同的供给方式可能会影响公共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维护情况,需要综合考虑。
总之,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最佳供给方案,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服务。
破解城市公共设施供给的问题研究

破解城市公共设施供给的问题研究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也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核心区域。
在城市中,公共设施的供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发展水平。
然而,城市公共设施供给问题一直存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供给水平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现状分析目前,城市公共设施供给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覆盖范围不全、分布不均、配套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
其中,覆盖范围的不全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滞后,特别是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共设施供给常常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分布不均的问题,则是由于城市规划的缺陷,导致人们在某些地区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和金钱才能享受到基本公共设施的服务。
此外,公共设施的配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城市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并未能配备齐全的设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设备陈旧等问题,则涉及设施的更新和升级问题,除了需要资金支持外,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扶持。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市公共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
首先,城市规划必须加强,从规划的角度统筹城市内外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
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完善设施的配套,优化市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环境。
另外,通过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创造公共设施的创造新的模式,促进多方面深入合作,无疑是解决城市公共设施供给问题的又一个有效手段。
最后,加强公共设施的管理,更新公共设施设备,推出相应的政策和奖励制度,促进公共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际应用以上提到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在一些城市中得到了应用。
比如,在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公共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城市绿地的建设,从而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形象。
在上海市,整合社会化资源,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大型公共设施的协调管理,有效地改善了上海市公共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在广州市,加强了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资源的互动协作,切实解决了部分社区公共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与改善方案

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与改善方案城市公共设施是指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和安全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公园、垃圾处理等。
它们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支撑,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共设施的短板正在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交通出行方面,城市的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都存在明显的瓶颈和堵点;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在城市管理方面,垃圾处理、环保等也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交通堵塞、内部矛盾激化、城市治理难度加大,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据调查,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改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方案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对不同领域的公共设施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布局,集聚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是国家和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
因此,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要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
加大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填补城乡公共设施差距。
二、协调公共设施与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在科学确定城市建设范围和规模的基础上,制定适应城市经济与文化活动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
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
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
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
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
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一般来说,要先提供基础设施产品,然后才能提供别的公共物品。
具体来说,建立在这一基 础上的是安全需要(警察和消防)、社会需要(公园、公墓)、个人需要(图书馆、活动中心、 游泳池)、成就需要(高尔夫球场)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博物馆、歌剧院)。
如下图所示: 但目前有些城市政府一味追求公共物品提供的第三层次(如公园、草坪的供给)及以上层次, 而忽视了作为第一层次的街道、供水、排水与燃气等基本服务,从而阻碍了该城市的不断发展壮 大,在一定程度 E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束缚了城市经济的腾飞。
只有在第一层次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
才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以 上层次的公共物品的供给。
(三)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不足。
从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上看,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地方税收。
但是由于城市的事 权、财权无法充分挂钩,使得资金来源相对短缺。
此外,城市政府对于城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往往采取实物地租的形式,以完成对于小区的排水等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这却妨碍了住房货币化 进程,造成城市政府土地级差地租收益的流失。
三、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改进与政策探讨 (一)转变政府角色,公共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
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最主要的职责应是“掌舵”(决策、控制和监督)。
而不是“划桨” (具体生产),而且,公共物品的生产形式应根据公共物品性质的不同而多样化。
正如 E·s 萨瓦 斯所深刻指出的:“‘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各地方城市政府不仅包揽了所有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且几乎全部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也被其 涵盖。
改革开放后,城市政府已经从很多私人产品领域推出,把基本职责定位在城市公共物品的 供给上。
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可采用以公营生产和民营生产两种基本形式为主,其它如政府直接经 营、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自来水供应、垃圾清理、城市交通)、授予经营权、政府参 股、经济资助(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直接投资)、BOT 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 BOO(建设—拥有—经营)等多种形式为辅的方式,尤其是应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公共 物品。
这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地方基础性项目的资金 短缺,消除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还有利于地方科教事业的繁荣。
(二)加强税收,不断开辟新的税源,以满足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
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是行使其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因此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应当是城 市政府的税收。
因此,要不断开辟新的税种,以保证财源的充足。
必要时可以通过给予政府相应 的税收立法权,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居民的偏好合理确定税收的品种和税率, 从而能够保证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三)将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我国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低效主要是政府的垄断性与企业的公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政机构 和公共部门在生产中一直以纯行政方式运作,电力局、自来水公司、邮电局、铁路局等上下对口 设置,享受垄断权,这种垄断特征既加剧了低效率,又促进了寻租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戴维·奥 斯本曾详细分析过“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种种好处:竞争最明显的好处是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公营的(或私营的)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反应,竞争 奖励革新,而垄断扼杀革新。
对消费者来说,“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实际上不是所有 制,而是竞争”。
同时,对配置到公共物品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的效益进行市场化的投入——产 出考核,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使政府直接提供的这部分公共物品“价廉物美”。
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路径研究Research o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es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出 摘 处: 《科技创业月刊》2008 年第 2 期 73-75 页,共 3 页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要:研究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路径。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阐述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市场化供给的条件,论述了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 的三种模式: BOT 模式、 PPP 模式和 ABS 模式。
Today the worlds are generally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tight resources supply and wors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ving resources and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 portant 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mplemen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ron & steel enterprises are the big butts of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also the large family of environment pollu- 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main content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 a whole, and then elaborated the basic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iron & steel enterprises. In the end, it proposed some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carrying out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iron & steel enterprises. 关 键 词:城市公共物品 市场化供给 BOT 模式 PPP 模式 ABS 模式 green supply chain, iron & steel enterprise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公共物品的供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主体。
政府需要确定谁来提供 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社会团体,还是相互合作;二是供给的形 式。
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 务的产生和供给,如合外包、 特许经营等。
政府也可以在自身内部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 模拟建立“内部市场” ,实现内部的决策和执行相分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 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