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等效电路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等效电路(上课)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等效电路(上课)

所以 I=
U1 =
R1
2.5V 5Ω
=
0.5A
答:电路中的电流为0.5A, R1、R2两端的电压分
别为2.5V、7.5V。
例3.已知两个电阻R1、R2的阻值一共是400Ω,将它们 串联接入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得R1两端的电压为 50V,用电流表测得通过R2的电流为0.5A,求:电 源电压及R1、R2的阻值各是多少?
U1 I
R2=
U2 I
且 U总=U1+U2
所以
R总=
U总 I
=
U1+U2 I
=
U1 I
+
U2推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即:R总=R1+R2
补充说明:(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原 因是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2)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后的总阻值为 nR0
和电流表中有一个已达满刻度,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欧姆定律计算题(并联)
1、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干路电流为1.6A, 灯泡L1的电阻为10Ω,求: (1)、灯泡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分别是多少? (2)、灯泡L2的电阻
2、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 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 数为1A; 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为1.5A, 求:

II总1==I1UR+1I2
I2=
U R2
R总 I总
I总=
U R总
所以
U R总 =
U R1 +
U R2
111 R总 = R1 + R2
由此推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
的倒数之和。
即:
1 R总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课件:5.3《等效电路》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课件:5.3《等效电路》

理性探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 阻
分析: 根据欧姆定律
R1
I1
U1
U2
R2
I2
U
I I1

U1 R1
I2

U2 R2
U R等效
I 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I1 I 2 I U1 U 2 U
U U1 U 2
R等效
R1
R2
R等效
1 1 1 R等效 R 1 R2
例题:如图,电阻R1=3Ω,R2 =6Ω,
理论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 阻
猜想: 串联电路中 R等效=R1+R2
• 证明:
U
U1
U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1
R2
I1
I2
根据欧姆定律:
U1 R1= I1
U2 R2= I 2
I R1 R2
U R等效= I
R等效
两导体串联
+ =
导体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两导体并联联
+
并联的等效电阻 于 各支路的电阻。
并联导体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电源电压为12V,求R1、R2 的电压.
12V
4V
R1=3Ω
8V
R2=6Ω
R1
R2
分析解与解::
R等效 R1 R2 3 6 9 I U 12V 4
R等效 9 3
I1

I2

I

4 3
A
4
I
U1 I1R1 3 A 3 4V
U2

I 2 R2

4 3
A 6

8V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等效电路的分析与画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等效电路的分析与画图

再见
2020.09.16再次修订
3. 等效变换种类: (1)开关变换 (2)变阻器变换
二、等效变换基础知识
1.开关作用及种类
(1)开关的作用:断开或接通电路 (2)开关的按连接方式分类:
控制开关 --与用电器串联的开关
短路开关
(短接开关)
--与用电器并联的开关
2.元件的局部短路(短接)分析
(1)用电器短路 (2)电表短路
A
s
V
用电器和电表被短路时,用电器(仪表) 因没有电流通过而不工作。我们就说用 电器被短路了。可以用一根导线代替
3.电路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在电路识别时:
电流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当与
导线
电压表
相当与
开关断开(断路)
4. 电流表并联在用电器时(错误使用电流表)
A
A A
V
5.电压表串联在电路时(错误使用电压表)
因电压表将电路切断造成电路中无电流
用电器不工作,这一部分电路可以(舍
去,去掉)不画
V
6. 滑片p的移动
p
a
b
P在a端,等效如下
P在b端,等效如下
ab
三、开关的等效变换
开关
1.控制 开关
2.短路 开关
S断开 S闭合 S断开 S闭合
四、滑动变阻器的等效变换
当滑片 滑至最 右端时
当滑片 滑至最 左端时
五.练习
1.如图所示画出当S1S2S3都闭 合时及只闭合S1S3时的电路图
S1 S2 L1
L2 S3
S1S2S3 都闭合
S1 L1
S2
L2 S3
S1 L1
S2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上6.3《等效电路》PPT课件1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上6.3《等效电路》PPT课件1
联导体的电阻。
并联导体相当于增加了 导体的 横截面积,所以 并联的等效电阻 小_ 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
☆ 猜想:R=R2-R1
理性探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R1
I1
U1
U2
R2
I2
I
U
R
★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 阻的倒数之和。
1 = 1 + 1 +L+ 1
R R1 R2
Rn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电路中任何一个电阻都要小。
教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 欧姆定律
3 等效电路
第一课时
3 等效电路
• 等效电阻:
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所起 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 替,这个电阻就是那些电阻的 等效电阻
理性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猜想: 串联电路中 R=R1+R2
U
U1
U2
R1
R2
I1
I2
I
等效电阻R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并联后等效电阻 2.求4欧、6欧、 8欧三个电阻并联后的的等效电阻 3.15欧的电阻和一个多大的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是5欧.
小结:
3 等效电路
• 等效电阻
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所起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 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那些电阻的等效电阻
•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R1=8.3Ω
R2=?
U1=2.5V
U2=?
U=6V
R等效 = R1 + R2 + + R n
•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
阻的倒数之和
1 = 1 + 1 +L+ 1
R R1 R2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五章 欧姆定律 5.3 等效电路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五章 欧姆定律 5.3 等效电路

3.等效电路*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欧姆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问题—思考—分析—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边思索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此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测量电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本节课主要学习等效电路,要求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的应用,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过程。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教学目标1.理解电阻串、并联的基本规律。

2.会使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电阻的串、并联问题。

3.会分析动态电路。

4.能利用欧姆定律解答电路问题。

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重点难点重点: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难点:正确运用欧姆定律进行串、并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小明爷爷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Ω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身边只有100Ω的电阻和几个50Ω的电阻,能否将其中某些电阻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Ω的电阻?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来分析这些问题。

九年级物理上册《等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等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4.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3.探究性学习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研究等效电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等,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任务:布置一道较为复杂的电路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小组内合作完成。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2.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效电路的变换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等效电路的实质,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分步骤讲解,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等效变换方法。
-逐步增加难度,讲解复杂电路的等效变换,使学生能够应对各种电路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等效电路变换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在分析电路过程中,强调准确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等效电路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等效电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与等效电路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和等效变换方法的掌握程度。
2.实际问题分析题: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电路实例,如家庭电路、实验室电路等,运用等效电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将复杂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5.3节 等效电路(课件)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5.3节   等效电路(课件)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复习引入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
I1
R1
I
I2
R2
U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流之和;
I=I1+I2+…+In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
压相等。 U=U1=U2=…=Un
复习引入
例1.如图所示,已知I=4.5 A,I2=0.9 A,电源电压为36 V, 那么灯L1的电阻R1多大?
一、电路的等效电阻
例2.如图所示,R1 =2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80 Ω, 电路接在电压为6 V电路中,
当滑片P由最左端滑到最右端时,
V
电压表示数由6 V变化为1.2 V,
P
则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是多少? 当滑片P在最右端时串联电路的
R1
R2
A
S
总电阻多大?
一、电路的等效电阻
解:滑片P在最左端
1 R总
=
1 R1
+
1 R2
=
1 5Ω
+
1 20 Ω
R总=4 Ω
电路总电流:
I总 =RU总 =
6V 4Ω
= 1.5 A
6.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S后,两相同电压表的指针偏转
都如图乙所示,则L1和L2两灯的电阻之比为( A )
A.1∶4
B.4∶1
C.1∶5
D.5∶1
7.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 Ω 1 A”,乙标有“15 Ω 0.6 A”,把它们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总电阻为_2_5__Ω,电 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_0_._6_A,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 大电压为_1_5__V。
求R1、总电流I、 总电阻R。
U=12 V
I=1 A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5.3等效电路 课件(共17张PPT)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5.3等效电路 课件(共17张PPT)

21、、如一图个所1Ω示的,电R阻1的和电一阻个为959Ω99,ΩR的2的电电阻阻串为联,
1其0Ω等,效电电源阻电(压为C 3)V,求:电流表的示数
A、小于1Ω B、大于S 1Ω,小解于:99R9=9RΩ1+R2=5Ω+10Ω=15Ω
Hale Waihona Puke C、大于9999AΩI= U =
3V =0.2A
R 15Ω
R1
R2
实验图
- 0.6 3
- 3 15
A R1
R2 B
实验步骤:1、把R1和R2串联后接在上图中的A、B两点间;
2、用“伏安法”测出A、B两点间的电阻记为“等效电阻”;
3、用与“等效电阻大小相同的电阻”替下R1和R2接入A、B两点间, 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使与R1和R2 串联时的第三次的电压相同时, 读出电流表示数,并与第三次的电流值进行比较;
U
S
I I=I'

5Ω 5Ω
US IA'
R
等效电阻
等效电阻 几个电阻连接起来所起的作用,可 以用一个电阻代替,那么这个电阻 就是那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等效电路 等效电阻组成的电路就称那几个电 阻组成电路的“等效电路”。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__
S

R1
R2
S

R1R+R2
等效电阻
1、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_和____.
即: R串=_R_1_+_R_2_+_…__+_R_n__
R1
R2
当2、导串体联串电联路时的,等_横_效__截电_阻_面_比_积_各__串、联__电材__阻料_都___大不__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猜想假设: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分析论证: • 得出结论: • 交流评估:决的。
理性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

猜想: 串联电路中 R等效=R1+R2
• 证明:
U
U1
U2
R1
R2
I1
I2
根据欧姆定律:
U1
U2
R1= I1
求助?
收音机中一个 10Ω的定值电阻 烧坏了,需要更 换,现身边只有 2Ω、3Ω、5Ω、 7Ω、8Ω、20Ω、 30Ω的电阻若干, 如何解决这一问 题。
小结
3 等第效六章电欧路姆定律
第一课时
试一 试
• 1.请测量电路中小盒子覆盖部分的两 端电压及电流大小,所测得的数据请全 体同学记录。
盒子
• 2.只用大盒子替换小盒子,请测量电路 中大盒子覆盖部分的两端电压及电流大 小,所测得的数据请全体同学记录。
一、等效电阻与分电阻:
1.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所起的作用,可以 用一个电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那些电 阻的等效电阻,又叫总电阻。那几个电阻叫 做这几个电阻的分电阻。
2.研究等效电阻所用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与各串联电 阻(分电阻)的大小有什么?
现象: 前后两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_相__同__
结论:
大小盒子中的元件在电路中所成的作用效果 是
_____相__同_____的(相同或不同)
;宁波象山出海捕鱼 宁波象山出海捕鱼 ;
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 “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 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 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融化在了“”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3 让 奥罗姆生气的是他的祖国,其实,“注重空间、漠视地点”的生存路线,在当下中国演绎得更赤裸露骨、如火如荼。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 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 其极小一部,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 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 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在,许多 生于斯、长于斯的长者,如今很少远离自己的那条街,为什么?怕回不了家!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有一回,我说广内大街有家馆子不错, 那个在京开会的朋友摇摇头,甭去了,拆了。我说怎么会呢?上月我还去过啊。朋友笑道,昨天刚好从那儿过,整条街都拆了。我叹息,那可是条古意十足的老街啊。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 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何止城池,中国的乡村也在沦陷,且以更惊人 的速度坠落。因为它更弱,更没有重心和屏障,更乏自持力和防护性。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有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吗? 央视所谓“魅力小镇”的评选,不过是一台走秀,是在给遗墟颁奖。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 得及脱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在它们身上,我似乎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 真正的乡村精神 那种骨子里的安详和宁静,是装不出来的。 4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 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后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该去。 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我一直把70年代随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视为故乡。那天梳理旧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开篇为《回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个群山环抱、山 清水秀的村庄,有哗哗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傍晚时分,往芦苇荡里扔一块石头,扑棱棱,会惊起几百只大雁和野鸭盛夏降临,那是我最快乐的季节。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顶着荷叶跑向水的乐园。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 水中趴着圆圆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 坦率说,这些描写一点没掺假。多年后,我遇到一位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30年前,他多次带学生去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写生,还路过这个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实不仅它,按美学标准,那个年代 的村子皆可入画,皆配得上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几年前,金银花开的仲夏,我带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来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绘她将要看到的一切,讲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想象与感动中。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 和于坚一样,我成了说谎者、吹嘘者、幻觉症病人。 5 没有故 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 为何出发。 古典之殇 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 满嘴冰激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令之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会不会牙疼呢?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 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 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除了疑心古人夸饰矫伪、信口开河,还会作何想呢? 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当孩子动情地吟哦时,还能找到多少 相配的物境和诗意?如果说,今日中年人,还能使出吃奶的劲去想象一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毕竟其孩提时,大自然尚存一点原汁,他还有残剩的经验可依),那其儿女们,连这点怀旧的资本都没了,连遐想的云梯都搭不起,连残羮都讨不上了。 或许不久后,这般 猜测古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 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书声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遍遍抄写;一边是霾尘浊日、黄沙漫天,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情画意这 是何等遥远之追想、何等费力之翘望啊。明明“现场”荡然无存,现实空间中全无对应物,却要少年人硬硬地抒情和陶醉,这岂非无中生有、画饼充饥?这不荒唐、不悲怆么? 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 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2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 需罢。可它们今天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现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 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这是高于自然速率上千倍的“工业速度”,屠杀速度!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 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 每每抚摸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内心总有一股冰凉的颤栗和疼痛。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永远!人类 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兹远去。或者说,她已遇难。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丧失重温和体验她的能力。我们只能像眺望“月桂娥影”一样待之,却不再真的拥有。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不该放声痛哭吗? 3 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及徐霞客的足迹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 道只会停留在汉语字解上?(比如“蒹葭”“雎鸠”,除了“某植物”“某水鸟”, 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伦理,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 我想建议老师:为何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儿去了?何以再不见它们的身影?甚至促之去想:假若诗人 来到当代,他又会有何遇?作何感?发何吟?难道,这不会在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