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零刻度线,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一、分子角度物态变化的基础是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

在物态变化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固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密集的相互作用力。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只能作微小振动,无法自由移动。

液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在液体中,分子或原子可以自由移动,但仍然受到相互作用力的限制。

气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疏松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弱的相互作用力。

在气体中,分子或原子可以自由移动,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的限制。

在不同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如,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弱,从而使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

在温度降低的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从而使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

二、相平衡在物态变化中,存在着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当两种状态的物质达到平衡时,称之为相平衡。

相平衡是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在相平衡状态下,两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即两种状态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速率相等。

相平衡是物质状态改变的动力学基础,对于理解物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变规律物态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物质状态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物质状态的主要因素。

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会使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温度降低或压力升高会使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

2. 相变过程的热量条件。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例如,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会伴随着吸热现象;气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时,会伴随着放热现象。

3. 相变过程的速度条件。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变速率的限制。

物态变化-知识点精细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精细总结

物态变化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温标:温度的计量标准。

摄氏温标:符号—t,单位一摄氏度(℃)(1)读法:①比0℃高的温度值直接读,如“37℃”读做“37摄氏度”②比0℃低的温度值在数字前加“-”号,读做“负”或“零下”,如“-20℃”读做“负20摄氏度或“零下20摄氏度”(2)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在0~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注意】(1)冰水混合物是指将冰和水长时间混合后,温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不论冰多还是水多,只要是冰水混合物,其温度就是0℃;(2)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才是100℃;3、热力学温标(国际温标或开氏温标):符号—T,单位一开尔文(K)绝对零度,即0开尔文,等同于-273.15摄氏度。

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t;4、实验室温度计(1)构造:玻璃泡、内部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均匀的刻度(2)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3)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4、体温计(1)结构: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直玻璃管的连接处有一个弯而细的缩口。

(2)量程:35—42℃;(3)分度值:0.1℃;(4)体温计的使用:测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缩口(细管)上升。

【注意】在每次使用体温计前要用手拿着它的上部用力向下甩,使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大招】只升不降二、融化和凝固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固态的性质:1.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固态下,分子间相互靠近,排列整齐,能量较低。

2. 固态的特征: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固态的性质:固态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脆性。

4. 固态的结构:固态的结构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二、液态的性质:1.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液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近,随机排列,能量较高。

2. 液态的特征:液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液态的性质:液态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和粘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4. 液态的结构:液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三、气态的性质:1.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气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远,随机分散,能量最高。

2. 气态的特征:气态具有没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气态的性质:气态具有一定的压力和体积,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4. 气态的结构:气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四、物态变化的过程:1. 熔化:固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熔点时,固态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 凝固:液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固体物质的凝固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3. 蒸发:液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沸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4. 凝结:气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气态物质的凝结点时,气态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 温度: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固态和液态来说,是通过增加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而对于气态来说,是通过升高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

2. 压力: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物质的物态状态随着压力的改变发生变化,例如,提高气态物质的压力可以使其转变为液态。

3. 物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物态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造成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的物态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当这些相互作用力受到外部条件的改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通常包括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等多种情况。

1. 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作用时,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弱,导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使其固态转变为液态。

比如,将固态的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2.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将液态的物质受热后,其分子的动能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和重力,蒸发成气态。

比如,将水受热后会蒸发成水蒸气。

3. 固态到气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极端的高温和压力时,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几乎被完全消除,使得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

比如,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使岩石中的矿物直接升华成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表面张力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物态的变化。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增加物质分子的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举例:将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温度继续升高会使水蒸发成水蒸气。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在高压环境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会缩小,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使得物质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举例:将气态的二氧化碳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会液化成液态二氧化碳。

3.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决定了液体的表面形状和液滴形成的条件。

表面张力对于物态的变化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

举例:液态金属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形成微粒状的金属固体,表面张力使得液态金属能够形成不规则的固态结构。

三、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转变过程,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融化、汽化、凝固、升华等。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和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等份,每一份表示 1℃。

2、温度计
(1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2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种类:按用途分为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按里面的测温物质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侧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如果超过它所能侧的最高温度会损坏温度计;如果低于它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读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每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否则就不能迅速而准确的读数。

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同时不能靠在容器底或者容器壁上。

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并不能马上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

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示数会发生改变,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

③把观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不要忘记写单位。

(5体温计
①用途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 .
②特点 :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 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读数。

③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温度计的液柱是否在 35℃以上,若在 35℃以上,一定要用手抓住温度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毛细管内的水银先退回到玻璃泡内。

(6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的方法:温度计的细管越细,玻璃泡越大就越精确。

玻璃泡越大,玻璃泡内的液体越多,温度变化时液体的体积变化越大,而液体的体积变化 V 一定时,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S 越小,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就越大,这样温度计的精确程度就越高。

(7摄氏温度规定的应用:给出刻度均匀但示数不标准的温度计,或给出只有刻度而没有标出温度值的温度计,让学生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确定实际温度。

方法是根据实际 0℃和 100℃的位置找出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求出对应刻度的实际温度。

(8例:有一支刻度均匀 , 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 , 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 示数是 4℃把它放在 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 , 示数是 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 , 示数为 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 40℃的温水中 , 温度计的示数是(
解析:0℃指在 4的位置; 100℃指在 94的位置 , 即:100℃对应 94-4=90格 , 每格的温度:t 格=100℃ /90 =10/9℃。

当指在 22℃时 , 实际从 4格(0℃起点到 22格 , 共18格 , 实际温度为:18×t格=18×10/9℃ =20℃.当实际温度为 40℃时:40℃=n×t格
=10n/9
解出:n =36, 起点是 4, 所以 , 指示温度:36+4=40℃,即温度计此时是准确的 .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①自然界中的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为固态、液态、气态②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物态变化。

③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④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2、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晶体。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非晶体。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物理学中将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1 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 晶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熔化: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3晶体的凝固:①有确定的凝固温度②凝固过程中放热③但温度保持不变
(4晶体形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凝固点,二是继续放热。

4.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1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2非晶体的凝固:①没有确定的凝固温度②凝固过程中放热③温度降低
注意: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共同点是: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物质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其可能是固态的, 也可能是液态的,还可能是固液共存态的。

(1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有:(1利用冰镇的方法给饭菜降温,防止饭菜变质, (2冬天向麦田里浇水,水凝固放热,防止冻坏秧苗。

(2不利的影响有:(1在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气寒冷,要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2炼钢厂在浇铸钢锭时,钢水凝固时放热容易将人烧伤,应尽量远离一些,可以防止烧伤。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物态变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沸腾:①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沸腾前,水吸热温度升高。

沸腾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②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结论: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现象剧烈。

④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温度即温度要达到沸点,要继续吸收热量。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⑤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沸点跟大气压和液体的种类有关 . 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
注意事项:①水温还未达到 100℃,水就开始沸腾的原因实验地点不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也可能水中含有杂质。

②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减少烧杯中的水量、给烧杯加盖(可用纸板、用较热的水加热或增大火力。

③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的沸点就越低。

(2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②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3、液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注意:凡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或“出汗”“冒气”等通常是由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的。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利用升华吸热致冷,用来获得低温,有三个应用
(1“人工降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升华是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利用飞机或大炮把干冰播撒在积雨云上,干冰迅速升华吸热,降低云层中环境的温度,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落到地上,形成降雨。

(2制冷防腐:干冰就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可以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从而创造低温环境,来储存食品或药品。

(3制作舞台烟雾:向舞台上喷撒干冰时,干冰升华要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3、物质在凝华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俗话说“下雪不冷融雪冷”是因为下雪是凝华放热,化雪是熔化吸热。

“霜”,“雾凇”,“窗花”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