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一般存在于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物态变化相互转化。

1.1 固态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相对稳定地固定在一起。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1.2 液态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固态中要弱,分子之间能够互相滑动。

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

1.3 气态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变化的体积。

1.4 相互转化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加压或减压等方法实现相互转化。

以下是常见的物态变化:•固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冷凝。

在冷凝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升华。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华。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知识点2:测量物质状态变化的指标2.1 温度温度是测量物质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开氏度(K)。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物质状态的改变。

2.2 热量热量是物质内部或与外界交换的能量。

在物态变化时,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引起物质的相互转化。

2.3 无定形态部分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呈现无定形态。

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知识点3: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物态变化一般与压强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3.1 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通过下列关系来描述:•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即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本文总结了物理学中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温度和温度计、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等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客观完整的参考信息。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篇1一、温度和温度计1. 温度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我国,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在 0 到 100 之间分 100 等份,每一份就是 1。

2. 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

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不同。

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放入被测液体中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1. 熔化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

熔化过程中会吸热。

2. 凝固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凝固过程中会放热。

三、汽化与液化1. 汽化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水烧开时,水变成水蒸气。

汽化过程中会吸热。

2. 液化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水蒸气冷却后变成水。

液化过程中会放热。

以上是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并不是十分多,而且比较容易掌握。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篇2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和温度计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3.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在 0 到 100 之间分 100 等份,每一份就是 1。

4. 温度计:-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

- 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物态变化。

一、固态1.物体的形状在固态下保持不变。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固体的微观颗粒呈紧密有序排列。

4.固体的密度比液态和气态大。

5.固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二、液态1.液体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态变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液体的微观颗粒呈无规则排列。

4.液体的密度比气态大。

5.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

三、气态1.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完全填满容器。

2.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3.气体的微观颗粒混乱无序排列。

4.气体的密度较小,可压缩性大。

5.气体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四、物态变化1.溶解:把一个物质加入到另一个物质中,使其分子散开。

2.融化:当物质受热后,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逐渐变为液体。

3.凝固:当物质受冷后,液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逐渐变为固体。

4.沸腾:液体受热后,液态分子的运动加剧,溶液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蒸汽迅速逸出。

5.浸润:液体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并扩展分布。

6.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得到足够能量,从液体逸出,形成气体状态。

7.冷凝: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8.升华:固体受热后,固态分子的能量增加,摆脱相互吸引,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

9.凝结: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固体。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2.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3.其他因素:如溶质浓度、溶解度等因素。

六、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1.吸热:物质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过程。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1. 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又称为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化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转化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1 固态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固定在一个位置,只有极小的振动,形态不易改变。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2 液态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距也增大,因此能够相互滑动,呈现定形态和流动形态。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2.3 气态在气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运动、振动,并且保持着不断的碰撞,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具有无定形的形状和无定量的体积。

3. 物态变化的类型3.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3.1.1 熔化熔化指的是将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分子可以相互滑动而变得流动。

3.1.2 凝固凝固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从而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使分子逐渐变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2 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2.1 汽化汽化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再相互吸引,不断地向外运动,以变成气态。

3.2.2 液态凝馏液态凝馏指的是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液态凝馏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反而会引起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变成液态。

3.3 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3.1 升华升华指的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断地向外移动,逐渐变得无定形,直接变成气态。

3.3.2 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不断地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直接变成固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变化1、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2、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 ) 。

把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 ℃至42 ℃,分度值是0.1 ℃。

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靠惯性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5、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7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8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 液体温度;(2) 液体表面积;(3) 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9、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最后保持不变。

10、沸腾:在一定温度( 沸点) 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1、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水沸腾前的气泡由大变小,水沸腾后的气泡由小变大。

12、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还要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大小而变化。

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①用纸锅可将水烧至沸腾。

(因为水沸腾时,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②洒在地上的水干了,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③平常见到的“白烟”、“白雾”、“白气”,还有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液态的水。

)④潮湿闷热的天气,自来水管“ 出汗”了,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1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1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着物质的形状、大小、密度
及使用程度等不同特性的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气态、凝
固态、蒸发态和沸腾态。

本文主要归纳固态、液态、气态和凝固态的物态
变化知识点。

一、固态
1、定义:固态是物体其中一种物态,是物质的分子及原子排列非常
稳定,处于固定或几乎固定的状态,无法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它可以表现
为固体、晶体或粉末状。

2、特征:a、固体的分子量较大,占体积最大,典型的特点是固定形状,表观构造稳定;b、分子间的距离比较紧凑,相对于液体而言,是坚
硬的;c、固体的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强,因此比较耐热;d、在常温下,固体的收缩率一般要小于液体;e、固体的密度一般较高,具有一定的强
度或刚度。

3、常见固态物质:石头、泥土、铁、玻璃、白糖等。

二、液态
1、定义:液态是物质处于运动、流动状态,它的温度处于固态与气
态之间的状态。

液体的分子受到力的推动而发生不断的撞击,使它不断地
发生变化,但它的形状保持不变。

2、特征:a、液体的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可以流动;b、液体的密
度比固体要低,比气体要高;c、液体的收缩率一般大于固体,比气体小;
d、液体可以经过不同的容器自由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并不是十分的多,而且比较容易掌握,下面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

(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

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

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
(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

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

即没有凝固点。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它们的区别有三:①快慢程度不同。

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

②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③条件不同。

蒸发不需要一定的
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沸腾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沸点。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沸点随气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

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

(6)液体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沸腾实验①现象: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②如何减少实验时间: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

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

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

3、液化定义:由气态变为液态。

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

4、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

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

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

(2)压缩体积。

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

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举例: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

(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

)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

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

附录:
一、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雨: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

雾: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

霜: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

雪: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雹: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
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固体分子排列紧,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

固态→液态→气态。

分子间距离由大变小,要放出热量。

气态→液态→固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