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特性和传播概要
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报告

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地震波传播特性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以及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地震数据,对地震波传播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引言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研究地震波传播特性对于地震预测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等多种类型。
P波是最快传播的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S波是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表面波是地震波在地表上传播的结果,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慢的传播速度。
3.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介质中,P波速度大于S波速度,这是因为P波是纵波,能够通过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而S波是横波,只能通过剪切的方式传播。
4. 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即波幅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地震波衰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能量耗散、散射和吸收等。
地震波的衰减程度与介质的衰减特性、频率和传播距离有关。
5. 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地震波在介质之间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界面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反射波。
6. 地震波的散射地震波在遇到介质中的不均匀性时会发生散射现象。
介质中的不均匀性可以是地球内部的岩石结构、地下断层等。
散射会导致地震波传播方向的改变以及能量的分散。
7. 结论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这对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地震波传播特性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震动。
它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的基础。
地震波传播是研究地震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物理学中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分析方法。
地震波类型根据振动方向、传播速度和产生地点不同,地震波可分成P波、S波、L波和R波。
P波:即纵波,是指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动。
它具有压缩性和弹性,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任何物质传播。
S波:即横波,是指振动方向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波动。
它只具有弹性,没有压缩性,传播速度比P波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传播。
L波:即面波,是指在地表或地壳上传播的波动。
它的传播速度介于P波和S波之间,既有弹性也有压缩性。
R波:即径向波,是指振动方向垂直于地心方向的波动,主要产生于深部地震。
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是地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地球物理学中,传播理论可以通过针对特定问题和地质情况的模型计算,得到传播速度、方向和部分振动参数。
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在任意介质结构中,速度都随深度变化,到达地下水平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些过程也会改变波速。
传播方向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向受到介质类型、脆-塑性变形和地球结构的影响。
在大型地震中,地震波的传播方向通常是为三维结构,这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处理。
部分振动参数地震波的部分振动参数包括振幅、频率、波长和位移。
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这些参数对测量物理现象和分析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应用在地震学中,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不仅适用于地质结构探测和地震预测,还适用于天体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和宇宙学等领域。
例如,利用地震波理论和观测数据,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宇宙大爆炸等问题。
结语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和地震灾害的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深入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和物理特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震害分布规律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震害分布规律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它以巨大的能量释放而闻名。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震害的分布规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地震波分为主要的三种类型:P波(纵波),S波(横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它们是一种压缩性波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次于P波的,它们是一种横向波动,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最后,表面波是最慢传播的,它们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产生地震时最具破坏性的波。
除了传播速度不同外,地震波还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
高频波(如P波和S 波)具有较短的周期和较高的振幅,而低频波(如表面波)具有较长的周期和较低的振幅。
这种频率和振幅的差异导致了地震波的不同传播特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
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属性的不同,波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导致折射。
反射是指地震波遇到界面时反射回来的现象。
而衍射是指地震波遇到障碍物时沿着障碍物周围弯曲的现象。
这些现象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幅,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对于地震的震害分布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其振幅会逐渐衰减,因此距离震源越远,地震影响越小。
其次,地震波传播会受到地下介质的阻尼作用,地下介质越复杂,阻尼作用越大,从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幅,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范围和强度。
另外,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的影响。
地震波在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上会发生反射和衍射,从而改变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幅。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区在地震发生时会受到更严重的破坏,而另一些地区却相对安全。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还会受到地震的规模和震源深度的影响。
大规模地震释放的能量更大,产生的地震波振幅更高,从而造成更严重的震害。
而震源深度越深,地震波传播的路径越长,衰减作用越明显,从而影响地震的震害分布。
第一章地震波及其传播资料

纵横波速度比: V p / Vs
2
上式可以统一用泊松比来替代:
2(1 ) 1 1 2
• 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岩石 来说,σ=0.25。=1.73, 横波速度最多达到纵波 速度的0.707倍。
• 0.05(坚硬岩石)≤ σ ≤0.45(松软介质)
• 液体中不产生切应变,即μ=0,VS =0 。液体中
• 透射角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透射线和入射 线、界面点的法线在一个平面内。
O
ρ1 v1
入射角
ρ2 v2
透射角
ρ3 v3
法线 S
α
β
反射波
反射角 界面1
透射 波
界面2
二、反射、透射波的一些基本概念
• 1、反射系数
• R=(Z2-Z1)/(Z2+Z1)=(ρ2ν2ρ1ν1)/ (ρ2ν2+ ρ1ν1)
• 实际的地层介质中,地震波的速度随埋 深增加而增加,因而能形成良好的折射 界面,但折射界面总是少于反射界面;
• 折射波存在有盲区,即得不到折射波的 地区,且界面越深,盲区越长;
• 深浅层折射波相互干涉,对反射波有一 定的影响。
六、多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在具有多界面的
介质中,各层介
O
S
质的速度不同,
二、地震波的形成
1、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
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 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 录的基本元素。 • 地震子波在继续传播的过程中,严格来讲其幅 度和形状都会发生变化,近似可以认为地震子 波的形状基本不变,但其振幅有大有小、极性 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有后。
• 折射波: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下层 介质中的质点就会产生振动,形成新的 震源,并在上层介质中产生新的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球现象之一,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振动波动。
地震波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地震波可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一种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大约为每秒6公里。
S波是一种横波,传播速度次于P波,大约为每秒3.5公里。
表面波传播速度最慢,一般小于每秒2公里。
这些不同的传播速度导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产生复杂的波动形态。
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呈辐射状地震波自震源出发,沿着球面扩散传播,传播路径呈辐射状。
辐射半径越大,地震波传播的范围就越广。
例如,当地震波经过地球内部的岩石层传播时,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地震波传播会发生偏折,使得地震波线在地球内部呈现出复杂的路径。
三、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主要表现为传播方向、传播强度和传播速度的差异。
P波和S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地球的密度和岩石的弹性模量的变化而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强度出现变化。
此外,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还会受到岩层的衍射和散射影响,使得地震波在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例如,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快,而在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固体介质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使得地震波传播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传播速度相对较快。
而在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由于密度和弹性模量较低,地震波传播时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传播速度较慢。
总结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以看出地震波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介质的物理性质、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向等。
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使得地震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进而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地震与地震波传播

地球的地震与地震波传播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波传播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地球的地震以及地震波传播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定义与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一般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这些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自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球内部的热量。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板块运动及地壳构造变动、岩石断裂和破裂等。
二、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是地震释放的能量沿着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根据传播的介质不同,地震波可分为P波、S波、L波等多种类型。
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它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
S波是次快传播的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L波是最慢传播的波,它以地表振动的方式传播。
三、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从震源处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直达路径和折射路径。
直达路径是波直接从震源沿着直线传播到达地表;折射路径是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球内部不同介质的影响而改变传播方向。
四、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厚度、岩石密度、介质性质等。
一般来说,速度较快的P波能够穿透更深的地下,而速度较慢的S波则不能穿透液态的介质。
五、地震波的研究意义地震波的研究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深处的结构和属性。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也是地震监测和预测的重要依据。
六、地震波的利用地震波不仅在地球科学领域有重要应用,还被广泛利用于其他领域。
地震波传播的规律被应用在地震勘探中,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找到地下矿藏和石油资源。
此外,地震波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土地沉降观测等。
七、地震波传播的研究方法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通过地震仪的观测来研究。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地震波的仪器,它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幅、到达时间等参数。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是由地壳的破裂、断层及其他地震活动产生的一种物理场。
它以弹性波形式向四面八方散射播放,并持续传播至地球表层之外,是地震活动探测、识别及预测的主要手段。
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种,即:首先,地震波是高度偏振的。
按照物理定义,一个波需要有振幅、频率、相位和持续时间。
地震波有一个很强的振幅,频率相对较慢,它的持续时间比其他波类要长,并且它的偏振率较大,这使得地震效应更强烈。
其次,地震波衰减较快。
衰减是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气、地壳中的粘性存在,能量逐渐衰减,从而造成波的振幅和幅值减小。
地震波的衰减率比较大,它们在传播的距离变长时会很快消失。
最后,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地震波会受到岩石层的结构性、物理性及地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多样的改变,如波的频率、振幅等。
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其特性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因为地表力学参量和环境影响,地表上的地震波形成了理想的折射侧波。
折射侧波反射出地表,可以增强地震效应,同时带来更多的地震信息,用以精确分析地震活动。
综上所述,地震波具有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特性,它在地壳中传播,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改变,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探测手段。
在研究地震以及其他地质活动时,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进行更精准的探测及分析,并能够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助于控制或预防灾害发生,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人们应该努力提高对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地震波信息,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和排查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地震波是一种物理场,它具有独特的特性,如高度偏振、衰减快、受环境影响大等,到达地表时也会发生变化,能够提供地震探测手段,有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扰动,具有特定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主要波和次要波两大类。
主要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是由地震震源直接产生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次要波包括面波和体波,它们是主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产生的。
1. 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具有直接推压和释放作用的波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首先以纵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约为地震波中最快的速度,以压缩和扩张的方式传播。
P波能够穿过液体、固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传播路径相对较直。
2. 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具有横向摇摆作用的波动。
它在地震发生后稍迟于纵波出现。
横波的传播速度略低于纵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无法穿透液体和气体。
S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3. 面波面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层界面上的共同表现,包括Rayleigh 波和Love波。
面波是地震波传播距离较长时产生的波动,其振幅较大,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Rayleigh 波具有颤动上下方向的特点,而Love 波则具有颤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特点。
4. 体波体波是P波在地层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次级波动,包括后续P波(PP 波)、前续P波(PS波)和前续S波(SP波)等。
这些波动在地球内部穿行,到达地表时会受到面波的干扰。
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地层结构的影响。
1.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不同。
纵波传播速度最快,通常为6-8千米/秒;而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一般为3-5千米/秒;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大约为2-3千米/秒。
2. 传播路径地震波会根据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密度变化来改变传播路径。
当地震波传播的介质密度发生变化时,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它们可能会在地球内部的不同界面上反射、折射、散射或衍射,导致地震波到达地表的路径复杂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1 g 2 g3 g 4 g5 sin 1 sin 2 sin 2 sin 3 sin 3 V pa V pa Vsa V pb Vsb
A1 A2 cos 1 A3 sin 2 A4 cos 3 A5 sin 3 0 A1 A2 sin 1 A3 cos 2 A4 sin 3 A5 cos 3 0
设反射横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 3 A3 sin(t f3 x g3 y )
f3
cos 2
Vsa
; g3
sin 2
Vsa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3 U3 sin 2 , v3 U3 cos 2
设透射纵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 4 A4 sin(t f 4 x g4 y) cos 3 sin 3 f4 ; g4 Vpb Vpb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4 U 4 cos 3 , v4 U 4 sin 3
xy yz zx 0
各个正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为:
y z x x 1
弹性介质内质点沿x方向的速度分量为:
u1 df1 ( x V p t ) ( x V p t ) d u1 V p f1 ( ) t d ( x V pt ) t d
x VS t
说明弹性介质的每一个点都始终处于z及x方向的简单剪切状态。 应用物理方程求出相对应的应力分量:
E xz xz xz 2(1 )
其余的应力分量等于零。
弹性介质内质点沿z方向的速度分量为:
w1 df1 ( x VS t ) ( x VS t ) d w1 VS f1 ( ) t d ( x VS t ) t d
它的传播速度就是 表示一个沿x方向传播的横波。
x VS t
应用几何方程求出相对应的应变分量:
x y z 0, xy yz 0
w1 u df1 ( x VS t ) ( x VS t ) d xz f1 ( ) x z d ( x VS t ) x d
洛夫波是 1911年英国力学家洛夫(A.E.H.Love) 首先 提出的。这种波发生时,介质至少要有两层,上层 中的Vs要小于下层中的Vs。面波存在于分界面之下, 传播速度介于上下层两个横波速度之间。洛夫波是 横波,其质点运动与分界面平行。 洛夫波是横波,其质点运动与分界面平行。它是SH型 的横面波。 形成要求:当横波速度较高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以 低速层时,则在覆盖层和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可以 形成这种SH型的面波。
入射纵波到达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反射两种波,即反 射纵波和反射横波;透射两种波,即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 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的传播方向之间存在关系(斯奈 尔定律):
P1S2透射横波
P1入射纵波
P1S1反射横波 P11反射纵波 P12透射纵波
设入射纵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1 A1 sin(t f1 x g1 y)
(a)瑞雷面波的传播
(b)洛夫面波的传播
瑞雷波具有以下特点: 1 瑞雷面波只产生在自由界面附近;
2 能量沿传播方向衰减缓慢,沿垂直方向 能量随 r (波的传播半径)而衰减,较 体波衰减慢迅速衰减; 3 瑞雷面波传播时,在自由界面上的质点 作逆时针的椭圆运动;
4 质点在Y方向上的位移比在X方向上的位 移超前 ; 2 5 vR vS vP
沿x方向的正应变为:
u1 df1 ( x V p t ) ( x V p t ) d x f1 ( ) x d ( x Vpt ) x d
x Vpt
其余的应变分量都等于零,说明弹性介质的每一个点 都始终处于方向的简单拉压状态。 由物理方程求应力分量:
E (1 ) x t 2 x ( 2 ) x x (1 )(1 2 ) E y t 2 y x x (1 )(1 2 ) E z t 2 z x x (1 )(1 2 )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内容
一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1 平面波的传播 2 球面波的传播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克希霍夫积分解
二 地震波在介质分界面处的传播 1 面波 2 地震波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 3 地震波的能流密度和几何扩散
一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1 平面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在离震源足够远处,波前变得足够平, 以致局部的平面波传播成立。 平面纵波的波动方程: 其通解为:
x Vpt
沿y向及z向的速度分量为零。
u1 x Vp
x的数值很小,故可见质点运动的速度远远小于此波的传播
速度。
u2 f 2 ( x V p t )
表示一个沿x的负方向传播的纵波。
它的传播速度也是 V p 所以平面纵波不论其波长大小和形状如何,在弹性介 质中都以疏密发散的形式向前或向后传播。波速为:
VS
比较平面纵波与平面横波的传播速度:
VP 2 2(1 ) 1 ,0 VS 1 2 2
故在同一介质中纵波的波速要比横波的波速大很多。
2 球面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在理想均匀无限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波的传播服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Huygens)原理
2 2u u 2 Vp 2 t x 2
u u1 u2 f1 ( x Vpt ) f 2 ( x Vpt )
f为波函数(可以表示为位移位、位移、体变等各 种物理量)
物理意义:
u1 f1 ( x Vpt )
对于任一瞬时t,u为x的函数,可以用曲线ABC表示
在b介质中质点的总位移分量为:
ub u4 u5 ; vb v4 v5
设入射纵波的各个参数为已知,于是可以由边界条件确定 反射波和投射波的各参数。 1、在分界面上位移连续,有
ua x0 ub x0 va x0 vb x0
代入可得:
A1 cos 1 sin( t g1 y ) A2 cos 2 sin( t g 2 y ) A3 sin 2 sin( t g3 y ) A4 cos 3 sin( t g 4 y ) A5 sin 3 sin( t g5 y ) A1 sin 1 sin( t g1 y ) A2 sin 2 sin( t g 2 y ) A3 cos 2 sin( t g3 y ) A4 sin 3 sin( t g 4 y ) A5 cos 3 sin( t g5 y )
Vp
( 2 )
2 2w 2w w 2 VS 2 2 t x x 2
VS
2
此为平面横波的波动方程。
其通解为:
w w1 w2 f1 ( x VS t ) f 2 ( x VS t )
w1 f1 ( x VS t )
洛夫面波传播的特点 1 当横波速度较高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以低速层时, 则在覆盖层和半无限弹性介质分界面上可以产生洛夫面 波;
2 它是SH型面波,因此,它沿着x轴方向传播,则相应 地振动应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分界面,即振动应沿y轴 方向,从而位移只有分量v; 3 在层内质点的位移按简协规律变化;
4 在半空间质点的位移,则随着z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1690年,任意时刻波前上的每一点 可以看作一个新的震源,产生二次 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 时刻二次震源波前面的包络线。
虽然可以预料衍射现象的存在,却 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 ,也就是 它可以确定波的传播方向,而不能 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振动的振幅 , 只是给出了几何位置,没有涉及波 到达新位置的物理状态。
说明瞬时t所作的曲线ABC只要把它沿x方向移动一个 距离,如图中的A’B’C’,就适用于下个瞬时
距离
x Vp t
下个瞬时
t t
u1 f1 ( x Vpt )
它的传播速度就是
表示一个沿x方向传播的纵波。
x ( 2 ) Vp t
应用几何方程求出相对应的应变分量:
此曲线表示在该瞬时,弹性介质内各点因干扰而产生 的位移,曲线的形状决定于f函数。
u1
A
B A
V p t
B
C C
x
经过时间间隔
t
x V p t 将成为 x Vp (t t ) x Vpt V p t u1 也将改变数值
如果将坐标x增大
x Vp t
u1 的数值将不改变
设透射横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U 5 A5 sin(t f5 x g5 y )
f5
cos 3
Vsb
; g5
sin 3
Vsb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5 U 5 sin 3 , v5 U 5 cos 3
在a介质中质点的总位移分量为:
ua u1 u2 u3 ; va v1 v2 v3
f1
cos 1
Vpa
; g1
sin 1
Vpa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1 U1 cos 1 , v1 U1 sin 1
设反射纵波中质点的位移函数为:
பைடு நூலகம்
U 2 A2 sin(t f 2 x g2 y) cos 2 sin 2 f2 ; g2 Vpa Vpa 相应的位移分量为: u2 U 2 cos 2 , v2 U 2 sin 2
5 vs1 vl vs 2 ,具有频散特性。
2 地震波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 边界条件: 在分界面上有力的边界条件:分界面两边的应力相等; 在分界面上有位移的边界条件:分界面两边的位移相等。 即:下述四个量应该相等 1、正应力 2、剪应力 3、质点的法向位移 4、质点的切向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