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第2章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方面的 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 低工资水平应该相当于雇佣工人的平均工 资,或者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 生活资料的工资;第二,各国的最低工资 水平应该是不同的;第三,最低工资水平 有越来越降低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他们 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低工资的实际情况 做出的一种判断。
护私人产权。但是,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并不是绝对的。他 认为对“危害社会的安宁”的自由,任何政府都要予以 “法律的约束”,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 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 的自由市场经济。 国家的职能“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 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第二“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 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辱与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 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 关和公共工程”。 反对《济贫法》,反对社会救助。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 的两个主要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 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他们主张 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 和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 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 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 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社会保障学
行政管理管专业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2011年10月15日
Hale Waihona Puke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适度性原则
45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
一是保障对象的公平。 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
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46
(二)效率原则
1. 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率
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降低了劳动者个人风险,提高劳动积极性,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诸如生育津贴、子女津贴,可促 使生育率提高,增加劳动力供给;医疗保险、再就业培训 可提高劳动力素质。 社会保障消除劳动者对因工作变动带来福利损失的担心,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时间长,资金规模大,通过资本市场为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 内容特点及其功能
1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2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等保障形式。这几种形式在 保障的对象、目标;资金的来源、筹
集;以及给付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几种保障形式各司其职共同实现社会 保障的功能。
10
三、内容
• 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 • 疾病社会保险(医疗保险) • 失业保险 • 工伤社会保险(因工受伤+职业病) • 生育社会保险 • 残障社会保险 • 死亡社会保险(丧事费用+对遗属的抚恤金)
11
四、功能
• 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 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 稳定社会的“减震器”
一种看法是公平与效率相互补充,认为平等
能够促进效率。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
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 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 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 导向作用。 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 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 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
存在不同的见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
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
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 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
与初步改革时期。
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 。 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
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
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习题与(附答案)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一、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标准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二、单项选择1、“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A、1601年英国《济贫法》B、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C、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2、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B、消除贫困C、保持社会稳定D、社会保障制度3、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A、自助者公助B、权利和义务对等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D、维护社会稳定4、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法国B、德国C、英国D、瑞典5、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美国D、瑞典6、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A、7%B、8%C、10%D、15%三、多项选择1、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是指()A、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B、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C、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D、社会化管理2、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目标为()A、促进经济发展B、充分就业C、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D、保持社会安定3、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A、市场的供求机制B、计划预测机制C、风险机制D、社会公平机制4、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的表现()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B、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C、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D、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5、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特征有()A、强制性B、基金性C、保障性D、普遍性四、判断改错1、“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1886年英国的《济贫法》。
2、社会保障水平应尽量满足公民的生活要求,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或者说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在
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涵 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 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其产生的根源 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 遭遇困难时希望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 这种社会连带思想,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 随处可见。
“赈济”,即是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 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 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
“养恤”是指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 的一种制度。一般包括提供栖身场所和 施给粥食,发放寒衣、医药等内容。
“蠲缓”是一种国家减免灾民赋税的一 种政策。即灾害发生后,国家为了让百 姓尽快恢复生产,所采取的对灾区农民 免征徭役的政策。
.
第2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19世纪末,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 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社会改良 思潮兴起,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一些学者主张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 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 统治。
(1) 大同社会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选 贤任能。
(2) 在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共 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
(3) 在生产上则是人人尽力劳动,所有的 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
大同理想的社会保障内容如此之丰富和翔实, 恰好说明了人类一直将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作为 理想在苦苦追求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专题国家的力量—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济贫法》(亦称《旧 济贫法》)
例如,规定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 标志社会救助制度的诞生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社会背景、制度安排
为了解决圈地运动所产生的的流离失所的农民生存问题和社会动 荡,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 第一次依法明确了国家克服贫困的义务和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项目的责任。
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1889年德国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一次明确国家
瓦解自然经济、失地农民
扶贫义务
初步发展时期
强调公平但忽略 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
(1890~1952)
苏联 低工资、高福利
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法制化、专业化
经济危机
1935年美国 劳资矛盾 《社会保障法》 凯恩斯主义
基层员工收入很
低 极其高风险
死亡率超过了死囚
黑帮会给“殉难者”发放抚恤金
电影《教父》剧照
阻止叛变
树立好的形象
“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 ”
1 7
文卡特斯《黑老大的一天》
Sudhir Venkatesh
《Gang Leader for a Day》
美国著名印度裔社会学家
胡萝卜:一整套的社会保险法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 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 ——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合并为:1911年《帝国社会保险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A5、D6、D7、D8、B9、A10、D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伊丽莎白济贫法》A.新《济贫法》B. 伊丽莎白《济贫法》C. 《疾病社会保险法》D.《工伤事故保险法》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主要实现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救助措施A.社会保险B. 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会互助3、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A.社会福利制度B.社会救助制度C. 社会保险制度D.失业救济制度4、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德国A. 德国B.英国C. 美国D.瑞典5、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是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A. 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B. 挪威颁布的《社会援助法》C. 英国《济贫法》D.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6、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的颁布者是罗斯福A.富兰克林B. 华盛顿C. 丘吉尔D.罗斯福7、1942年,由贝弗里奇主持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研究报告,对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俾斯麦B.伊丽莎白C.罗斯福D.贝弗里奇8、我国第一个社会保障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A.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C. 《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D. 《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9、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颁布A.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B. 《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C. 《社会援助法》D. 《社会保障法》10、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为了改革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C. 《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D.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BC4、BDE5、ABCDE6、ABCDE7、ABCDE8、BCDE9、ABC10、BCDE1、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前,主要经历了()经济保障过程。
A. 氏族保障B. 个人保障C. 主从保障D. 家庭保障E. 单位保障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A. 萌芽B. 形成C. 发展D. 成熟E. 改革3、()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
A. 《疾病社会保险法》B. 《工伤事故保险法》C. 《老年残障保险法》D. 《社会保障法》E. 《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4、《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研究报告中建议,社会保障制度应包括:()A. 社会互助B. 社会保险C. 社会福利D. 社会救济E. 自愿保险5、美国《社会保障法》设立的基本保障项目包括()。
A. 老年社会保险B. 失业社会保险C. 老年补助D. 未成年人补助E. 盲人补助6、《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公约)将社会保障制度细分为:()A. 医疗照顾、疾病和生育补助B.C. 家属津贴D. 工伤保险E. 残疾、老年和遗属补助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A. 初创时期B.调整时期C. 停滞时期D. 改革时期E. 创新时期8、《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形成了包括()的社会保险体系,标志着中国以社会统筹为特征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确立。
A. 失业保险B. 老年保险C. 工伤保险D. 疾病保险E. 生育保险和遗属保险9、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负担。
A. 国家B. 企业C. 职工D.子女E.同事10、1997年7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特点。
A. 理论性B. 创新性C. 兼容性D. 认同性E. 可操作性三、简答题1、简述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2、简述罗斯福关于社会保障的主要观点3、简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4、简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四、论述题1、试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试论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五、案例分析题(一)案例资料:表1 2000-2003上海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000 2001 2002 2003城镇基本养老保险675.32 100% 683.54 100% 699.77 100% 715.63 100%城镇职工431.27 63.8 428.74 62.7 433.57 61.9 437.94 61.2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人员9.821.514.932.219.282.823.123.2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234.2334.7239.8735.1246.9235.3254.573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80.8 100% 695.08 100% 713.04 100% 城镇职工364.59 427.00 62.7 430.05 61.9 435.95 61.1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人员-- 14.802.218.922.723.113.2享受医保的离退休人员202.14 239.0035.1245.8635.4253.9835.7城镇职工失业保险434.86 430.71 436.01 441.14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 443.67 452.85 461.06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1.00 121.00 124.00 125.00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2003》,表19.10(二)分析问题:请结合上表,分析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A5、D6、D7、D8、B9、A10、D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BC4、BDE5、ABCDE6、ABCDE7、ABCDE8、BCDE9、ABC10、BCDE三、简答题1、答: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是:以立法强制征收济贫税;凡抗拒不缴者以违法处置并可拘禁于监狱;以习艺所为机构,收容并组织贫民生产、劳动;对身强力壮的贫民组织劳动;对青少年进行技术学习;政府指派管理人员。
它的立法与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使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的措施——社会救助,第一次以采用立法形式公之于世,展示了未来社会保障的朦胧思路2、答:罗斯福关于社会保障的主要观点包括:(一)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客观需要;(二)将“普遍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国方略;(三)初期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包括失业、养老、家庭保险,实现“家庭平安、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四)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反对消极的救助行为;(五)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失业保险与强制性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六)社会保险必须以促进自我保障意识的确立为前提;(七)社会保障项目应该逐步展开。
3、答:主要内容是建议社会保障制度应包括: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会救济——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的需要。
报告还提出了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这一研究报告对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答: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加快,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为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医疗保险制度创新和失业保险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同时,工伤、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制度以及社会优抚制度创新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已经形成。
四、论述题1、参考答案: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A、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及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
D、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及宗旨。
(2)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A、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B、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C、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损害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影响社会安定。
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将受到损害2、参考答案: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基本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如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信息的滞后性和外部不经济等问题。
这些缺陷如果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就难以化解,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就难以建立。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只有国家适当地干预才能加以弥补。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安排,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润滑、维系和促进机制。
2、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市场体制将是不完整的和有严重缺陷的,它将不可能完成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
五、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A、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B、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C、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上表上海市2000-2003年度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发展来看,必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也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影响社会安定。
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将受到损害。
从上表来看,上海市城镇和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