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预测
第九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 土地需求的概念
二. 粮食需求预测 三.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四.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五.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
六.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一 土地需求概念
1.概念
指为维持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人类进行各种土地利用 活动而产生的需求。 2.影响土地需求程度的因素 人口密度 人们利用土地的技术 土地质量 人们生活水平 指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变 化所作的测算。
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V)
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P)
V 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W) W 1 P
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YF)
加权平均单产的确定方法:
(Y F)
加权平均单产
YF
100
地区平均单产(Y地区) 先进单位平均单产(Y单位) 平均先进单产 Y 2
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制定的小康生活水平:
项目 食物类型 肉
蛋 奶 水产品 合计
人均数量 (公斤) 25
10 15 2.5 52.5
转化比 4.15
3.0 0.43 3.0
折算粮食 (公斤) 103.75
30 6.45 7.5 147.70
再加上人均口粮250公斤,人均工业用粮、种子 用粮、国家征购粮130公斤,则人均年占有粮食需 达527.7公斤。
3.土地需求预测
二 粮食需求量预测
1.粮食需求量预测的思路 人口增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2.人均粮食需求量 3.粮食需求量 口粮 饲料粮(肉1:4;蛋1:2.5;鱼1:0.8;奶1:0.3) 种子用粮 工业用粮 损耗及其他用粮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一节
概 述
影响土地需求量的因素
1、以人口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3、规划地区土地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土地条 件也是影响土地利用需求量的一个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二、土地需求预测的内容
( E P) 1 S (1 ) LF D
其中:S E P L F D – – – – – – 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公顷); 规划目标年粮食需求量(公斤); 规划目标年粮食调出量(公斤); 规划目标年粮食播面单产(公斤/公顷) 规划目标年耕地复种指数 规划目标年粮经比。
规划年期 2010 2020 耕地总需求量(公顷) 97132.93 97638.29
1)基础数据预测:包括人口预测、消费水平预测、 作物产量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 2)农业用地预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 及水产养殖用地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取决于人 口发展规模、消费水平变化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 的需求量。 3)建设用地预测:按用地类型分为城乡居民点用地、 工业用地、矿山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用地、 风景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2、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本地区人口粮食需求量 = 总人口 * 粮食消费水平 注意区分:粮食自给类型、城乡粮食消费类型对粮食需 求量计算的影响。 粮食需求总量=本地区人口粮食需求量+商品粮调出量 结合人口预测结果,计算得到2010年粮食需求总量为 803637吨,2020年为922659吨。
3. 主要粮食播面单产水平预测
(二)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预测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供需分析:是指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 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借以评价供需关系, 引导土地供需平衡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7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2-1

�
�
�
基本人口:指不属于为本市服务的工业、建筑 业、对外交通运输业、非市属机关、旅游业、 科研机关的职工和高等院校师生员工等。 服务人口:指为本市服务的行政机关、工商业 、文教卫生、市政公用等单位的职工。 被抚养人口:指依靠家庭或社会赡养的人口。
注:引自《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实例]某城市现有人口p2001=200万人 ,其中A=100万人,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2010)有关指标规定,该城 市A=120万人,预测2010年人口总数。 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选用B=25%、C=45%将有 关数据带入公式为:
p ( t ) = p ( t 0 ) (1 + α )
+ (c − d )
式中,p(t)—规划年人口数 p(t0)—基期年人口数 t-t0—预测年期 α—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迁入人口 d—规划期迁出人口
[实例]我国1982年末人口数为10.15亿人,按人口自然 增长率14.55‰,迁入人数等于迁出人数,预测 2010 年人口总数。
不同机构 和不同预 测模式下 的台风路 径差异。
二、预测程序: 1.确定预测的目的 2.制定预测计划 3.收集基础资料 4.检验现有资料 5.实施预测过程 6.分析预测误差 7.提交预测成果
三、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第二节 人口预测 一、人口预测的概念:
人口预测是指对规划地区人口将来发展变动的趋势 性估计。 人口预测包括总人口预测、人口性别年龄预测、 人口社会经济特性预测(学历、婚姻、行业、收入 等)。 二、人口统计指标: 1.总人口系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的有生命的个人 总和。包括年初人口、年末人口、年中人口。 2.平均人口数是指某一时期内各时点人口的平均数 3.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 (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第七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Y = a + bX
Y——表示人口预测数 表示人口预测数 a、b——模型中的参数 、 模型中的参数 X——表示时间变量,即为时间序列中的年次 表示时间变量, 表示时间变量 )、指数曲线型 (2)、指数曲线型。若人口的逐年增减率大致相同,其发展趋势为指数曲线型,其预测模型为 )、指数曲线型。若人口的逐年增减率大致相同,其发展趋势为指数曲线型, X
Ⅰ Ⅰ Ⅱ Ⅱ Ⅲ Ⅱ Ⅲ Ⅳ Ⅲ Ⅳ
60.1~75.0 60.1~75.0 75.1~90.0 75.1~90.0 90.1~105.0 75.1~90.0 90.1~105.0 105.1~120.0 90.1~105.0 105.1~120.0
105.1~120.0
>120
Ⅲ Ⅳ
90.1~105.0 105.0~120.0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二
1、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可采用类似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 测的方法。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参照《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确定
。
计算公式为:U=P*A/10000 式中:U—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公顷) P—规划目标年城镇人口(人) A---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Y = a + bX + cX
式中: 、 、 为模型中的参数 式中:a、b、c为模型中的参数
4
第七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二节 人口预测方法
4、劳动平衡法 、
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 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P=A/1-(B+C) P--规划人口数 A---基本人口,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B--服务人口数(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占总 人口的比重 C--被抚养人口(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生产活动的人 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内容

1)回归预测法
3.6.5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例如:
28
29Biblioteka 30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内容
1
3.6.1 概述
1)预测的程序
确定预测目的 —→ 制定预测计划 —→ 收集基础资料 —→ 检验现有资料 —→ 实施预测过程 —→ 分析预测误差。
2)预测的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至今所采用的预测方法达150多种,其中 常用方法15—20种。大致可分为三类: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人口增长率、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分布、消费人口、 劳动资源、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迁移趋势等的预测。
3
三种方法: (1)系统动力学模型
3.6.2 人口预测
1)总人口预测
4
(2)自然增长法
3.6.2 人口预测
1)总人口预测
在人口变动比较稳定的地区
ⁿ Pn = P0 (1+ K) +△P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九条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其用地定额近期为6~10平方米/人,其 中市级为3.5~5平方米/人;居住区级为1.5~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3平方 米/人。远期为11~14平方米/人。
第十条 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近期为3~5平方米/人,其中市级为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为1~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2平方米/人。远期为7~11平方米/人。 公共绿地的内容,包括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动物园、开放性的植物园、 儿童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级绿地和不小于8米宽的林荫带。但不包括行道树、防风
徐州市:截止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宅基地57.63万 亩,按全市农业人口231.66万人计算,人均宅基地达到166平方 米,超过省级标准66平方米。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科学协调土地的供求关系,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以某市为例,就加强土地资源供求平衡关系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1、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
某市近几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据相关统计,2008年至2013年供地总面积2209公顷,年均增长29.9%,可以看出,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
2、供地率显著提高。
该市积极筹划存量建设挖潜,尽可能将项目引导到已经转用的地块上来,供地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三年内全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0.34%、80.62%、66.41%,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情况,工业用地闲置明显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二、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分析1、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长。
人口将随城镇化率提高而稳定增长.当前某市总人口为85.5万人。
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总98万人,城镇人口达78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
2、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将减大幅减小。
当前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均匀、分散。
根据某市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将在现有镇(街道)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形成中心村、新市镇两个职能等级且相对集中的新型农村村庄布局形态。
预计至2020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口为20万人。
结合规划各农村居民点,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07平方米测算,并考虑农村其它部分建设用地,测算后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5067顷,可以说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提高,该市农村居民点也将较快集聚。
3、土地供给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今后必须进一步挖掘耕地补充潜力,以实现地方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保量目标。
(1)农用地整理。
通过对废弃的零星园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
(2)农居点整理。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均农居点用地指标偏高;二是农居点用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村庄住宅间隙过大,零星分布一些农田,利用率低。
第7-9章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预测讲解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 势,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1、部门预测法 ○即用计划 生育主管部门人口发展规划预测的成果,(预测数据较为可靠且易于取得)但其人口发展规划有时只提供总人口预测,缺少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预测。 ○以上述总人口数量作为总的控制指标,然后对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进行预测。 ⊕城镇非农业人口可参照城镇部门规划成果,分析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发展趋势,预测出不同规划阶段人口数量。 ⊕农业人口预测数可直接用总人口数减去城镇非农业人口数求得。 ○例如:某县1997年总人口数为44.22万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为6.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2%。根据近年人口资料分析,城镇非农业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以0.32个百分点增长。按此速度发展,到2010年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88%。根据总人口预测到2010年 为50.10万人,则城镇非农业人口为9.46万人,农业人口预测数为40.64万人。
例如:若已知某集镇2001年年底人口数为2000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 000人,根据该 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估计2005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05年总人口数为:
p 1(1000.0158000.4) 4000
可取自然普查资料,也可根据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确定。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数是指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确定方法很多,如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等。 例如:某市以1998年末人口实际机械增长数为基数向上调查9年,即1990-1998年,设各年为 x ,每年度人口实际机械增长数为 Y ,并确定变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119使用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大纲供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使用。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掌握: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掌握: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掌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掌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掌握:预测和预测程序。
重点掌握: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消费水平预测、作物产量预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了解: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评价的含义。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掌握: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估算、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归预测法 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
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例如:利用作物单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或统计相关的原理,通过标准样区的农作物 单位产量及其诸影响因素的资料,建立单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产量预测模型,然后 利用该模型进行单产的预测。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式为:
y b0 b1x1 b2 x2 bn xn
实例:我国的耕地变化趋势预测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面积(亿亩) 19.14 18.89 18.51 18.37 18.31 18.27 18.260 18.257
⊕探索性预测和规范性预测各具重要意义,应互相补充配合使用。
○按预测方法一般可分为: 1、定性预测:
主要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过去和现状的延续情况等,对土地利用进行非数量化 的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
定性预测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来取得预测的结果。 在定性预测方法中常用因素分析法。 2、定量预测 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对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根据 这种分析,对于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 这种方法不直接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而主要依靠充分的历史资料,计算出未来土地利 用可能出现的结果,因此,定量预测一般比定性预测较为精确。 定量预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数学模型。 3、综合预测 综合预测主要是指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这种综合有时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
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 (一)基础数据预测 包括人口预测、消费水平预测、作物产量预测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二)农业用地预测 ○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及水产养殖用地的预测。 ○农业用地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人口发展规模、消费水平变化及经济发展对农 产品的需求量。 (三)建设用地预测
建设用地按用地类型可划分为城乡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矿山用地、交 通运输用地、水利用地、风景旅游区用地、军事用地等。
(四)土地利用远景预测程序 1、确定预测目标 土地预测的目的要对于预测地域的未来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农用地(包括耕地面 积)和非农用地的规模等作出预计和推测,以指导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和控制 未来的土地利用。 2、制定预测计划 预测计划的内容: 预测工作组织领导 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预测期限(分近期为1~2年,中期为3~5年,长期为5年以上) 预测范围(如省、市、县等)。其中预测期限的长短对于资料的收集和预测方法 的选择关系很大。 3、收集基础资料 4、检查现有资料 5、选择预测方法 6、分析预测误差 预测误差的大小决定着预测的可靠性程度。若误差大,就需要分析产生误差的 原因,从而改进预测方法和修改预测数学模型,使预测结果尽可能符合和接近 实际。 7、提交预测成果
一、土地需求预测的概念 (一)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 未知状况的结果。 (二)预测五要素: 预测者-----人 预测依据-----知识 预测方法-----手段 预测对象-----事物未来或未知状况 预测结果-----预先推知和判断 (三)土地利用远景预测的客观必要性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口和经济发展与土地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谈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设 想,必然把土地这一重要限制因素加以考虑。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对区域的开发、利用、保护在空间上, 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其基础是对各项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
第九章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预测
第一节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 预测方法及基础数据预测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供需分析
第一节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预测方法及基础数据预测 一、土地需求预测的概念 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 三、土地需求两预测的方法 四、基础数据预测
按国家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建设用地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 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又分为国家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个人建房用 地。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从预测模式看,分为两大范畴 1、探索性预测:即根据一事物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规律,有条件地延续到将来,预测未来 的发展和演变。它建筑在“可能”的基础上,回答“在保存现有趋势下,什么最可能发生?” 2、规范性预测(或目标预测):即首先确定一事物将来必定要实现的目标,研究围绕达到这个目标 应采取的措施手段,并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时间和顺序,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上,回答:“通过什 么途径到预期的目标?”
合,有时是定量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 这种预测兼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的长处,因此,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较高。
四、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的类型
专家评估法 趋势外推法
这三类方法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口和 土地需求量预测
模拟法
1、趋势预测法(趋势外推法) ○将变量过去变动趋势延续到未来,得到的预测变量数值就称为趋势预测法。 即:根据规划区域历年的某一变量(例如:作物单产)资料,绘制出历年某一 变量(如作物单产)动态变化趋势散点图,根据散点图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加 以拟合,获得某一变量(如作物单产)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外推法进行某一变 量的预测。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直线模型 y a bx
⊕指数模型 y ab x
⊕二次抛物线模型 y a bx cx2
其中,直线模型一般适合于中、短期的预测;指数和二次抛物线模型适合于长期的预测。 ○模型求解(可参考《计量地理学》P90第五章 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无论是哪一种模型: ⊕首先必须求函数中的参数a和b,确定未知参数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参数a和b求出后,便可得到预测模型。 ⊕模型的效果检验,预测模型求出来以后,它的效果如何,用它来进行预测精度如何,需要做进一步 的误差估算和显著性检验。 ⊕经过检验合格的,则利用预测模型进行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