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5.(P.34)Only then we decided to answerviolencewithviolence.
2. (P)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I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3. (P)Once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
8.(P2)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同意与不同意
课本第6页
如何正确结交、对待朋友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友谊
一建议信
3.The number of the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1道谢
课本第30页
2讨论过去的经历
了解地震常识,学会在自然灾害中以积极的态度去自救和救人
写作技巧:★列提
纲,写文章
课本第31页
相关练习见课本第页
课本第7页
(相关练习见课本第5、42页)
相关练习见课本第4、41页
第二单元
世界英语
1英语及发展
2不同的英语
role international nativeelevator
flat apartmentrubber petrol gas
modernculture ad actuallyin fact
vocabulary usage identity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含答案
构 大堰 诗人 主要 抒情
河形 感情 修辞 方式

手法
一、大堰 悲苦 怀念
河与我 低微
(1~2 的身 与痛
段)
世悼
间接 反复 抒情
二、大 堰河勤
勤劳 善良
眷恋 感激
反复 排比 通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劳、悲苦、
记事
善良的一

生(4~8
抒情
段)
三、大
堰河身后
边叙
的悲凉和 命运 同 反复 事
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
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
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 岁时
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
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
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
被歧视空气里长大” 的。因此他对他的养
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
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
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
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
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
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
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
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年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 课时
周第


授课班级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
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古诗文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选读,从齐民、无衣、关雎、楚辞、乐府等内容中挑选出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了解各种古代文学形式和传承。

2. 研究《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对比研究,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发现现代文学中的古风韵味。

4.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地掌握每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诗歌世界,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产生好奇心。

2. 研究环节:先选取一篇简短的诗歌进行翻译、加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接着,让学生自主选取一篇古代诗文进行阅读,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现。

3. 对比分析环节:将两篇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 综合训练环节: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并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5. 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鉴赏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如对诗歌韵律、情感表现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修辞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诗经》及注释资料。

2. 图片、音频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语文教学辅助工具,如unicode编码表、汉字输入习惯等。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篇1氯气●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用具第一课时: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集气瓶、大烧杯、蓝色石蕊试纸、水、有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卤素[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它能溶于水,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并能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MnO2+4HCl(浓)=====MnCl2+Cl2↑+2H2O请根据以上信息利用下列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仪器:烧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玻璃片、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人教必修一Unit1_Reading_and_Thinking_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Unit1_Reading_and_Thinking_名师教学设计

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名师教学设计●课时内容Compare school life in different places主题语境: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主题群下的学校生活。

语篇类型:一篇记叙文文本分析:[What]这篇记叙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Adam作为高一新生所要面临的挑战:如何选课、如何选择课外活动、初高中生活的不同之处以及面临这些挑战时作者的心态。

[Why]该语篇从选课、选择课外活动、心态调试等方面,叙述了作者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面临的种种不适与挑战,心态从迷茫、不高兴、焦虑到快乐、积极应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面临的挑战和应该树立的目标,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调整心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乐观的态度以应对初高中生活衔接的不适。

[How]该语篇以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会遇到的问题这种真实情境为依托,每一段有一个主题句,每段有主干句型复现“I had to…,I know…”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内容分布合理;通过使用“First,too,still”使得文章行文逻辑联系紧凑。

●课时目标1.能识别主题句,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和相关细节。

2.能介绍Adam升入高中遇到的挑战,说明在遇到这挑战时Adam的心态变化和应对办法,形成正确、积极生活和学习态度。

3.推断出作者的性格特点,借鉴别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关于作者作为高一新生面临挑战主要信息。

难点: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形成自己面临时的应对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提前了解自己学生升入高一时遇到的困惑和挑战,让学生匿名将自己初高中衔接遇到的问题用英语写在信封里。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阅读的各种技巧,阅读初高中生活差异及中外学校生活的相关文章,为理解做好背景知识贮备。

教学过程Step I 学习理解活动一:Brainstorm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chool life in other countries?What would you tell a teenager from another country about school life in China?【设计意图】通过Brainstorm活动,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设计针对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

该单元涉及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学常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并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文学评论。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本教案还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构造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修辞手法等,并能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给定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运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5)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英语》(新标准)高中修订版必修第一册Unit 1 教学设计

《英语》(新标准)高中修订版必修第一册Unit 1 教学设计
Book1Unit1A new start教案设计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涉及的主题语境内容是高中起始阶段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本单元从介绍一所英国中学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始,依次呈现了中国男孩孟浩高中生活的第一天、学校里不同的俱乐部、美国女孩Lisa总结的高中学习与生活建议等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意识到初、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安排高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外学校高中教育的异同。
1. Ss complete Activity 3. They can read the passage again if necessary.
2. Ss share their answers and give the reasons.
Train students’ readingskills of getting the main idea.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图片准确理解孟浩的经历和情感,并总结出其情感变化。
教学策略
任务型教学法、P–W–P阅读模式
Teaching contents
Procedures
Purposes
Teacher’s activity
Students’activity
Activity 1
1.T asks Ss to tick the topics they’d like to include in their own diaries in Activity 1.
Activity 2
1.T asks Ss tocompletethequestionnaire.
2.T asks Ss to choose one or several issues to share with the class.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内容和知识体系】1.本章单元内容: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第二节是离子反应,主要介绍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第三节是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两部分内容。

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初中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初步建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角——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

2.本章知识体系:本章以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作为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本单元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单元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复习了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从而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所介绍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本章初步建立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觉——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行性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既是对初中内容的复习,又是对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一步提高认识。

【单元的重难点】1.重点: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特征及本质。

2.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并知道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从化合价变化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理解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吉林市朝鲜族中学
安在瑛
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安在瑛
一﹑【设计理念】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必修1第1单元教学的第1课,对整个单元教学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思路中,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主动获取知识,参与问题探究,提升思维能力。

在此过程中,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历史课。

古代的政治制度对中国近代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又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反映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所以其地位较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
由于刚接触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尚存在欠缺。

虽然学生在初一时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但当时是把三个朝代放在三节课中分别讲述的,况且因为历史成绩按60分计入中考,所以学生普遍不重视,再者相隔三年的时间,学生基本遗忘了有关的内容,再加上部分学生对古代政治史不感兴趣,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计划:一课时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理解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对
西周的影响
⑵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4.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五﹑【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2)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4.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用联系、比较、问题探究等方法体验和学习历史。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

5.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探究性意义的学习。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夏朝的建立视频引入:夏商周建立
结论: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
家,始创王位世袭制。

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展示和
介绍,将学生引
入情境,感受中
国古老文化的强
大生命力。

学习
兴趣浓厚。

板书设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夏商(形成、发展)西周宗法、分封(完善)春秋战国(衰落)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学生课前预习)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2)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理解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对
西周的影响
⑵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4.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结构】
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内容相、卿等的设立
地方——侯、伯等的设立
内容——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结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
定义——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
特点:
形式: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
地方上:
⑵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⑴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
对象:
内容:
影响:
【学习探究】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的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
目的:
特点:
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探究】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原因:
5..历史上中外国家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结果如何?当代中国是如何处理这
个问题的?(例:港澳问题、西北地区开发问题等)谈谈你对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理解。

三、知识网络: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夏商(形成、发展)周宗法、分封(完善)春秋战国(衰落)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说明
()
A 夏商周三朝采用的是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B 夏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商
C 商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周
D 商继承了夏的制度并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2、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盘庚迁殷
B 武王伐纣
C 周公东征
D 平王东迁
3、西周时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
A 禅让制
B 兄终弟及制
C 长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4、“封建亲戚”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封建制
5、西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下列制度中,西周没有使用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7、下列诸侯对周天子所负的义务中不正确的是()
A 镇守疆土
B 随从作战
C 获取封赏
D 朝觐述职
8、下列对西周王朝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参考答案:1.D 2.B 3.D 4.C 5. D 6.A 7.C 8.D
【课堂小结】写出本节课所得之处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