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

合集下载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

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

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

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

综合各家之说,试以本节作为全文的总结和结束。

1.人类是灵长类进化的最高阶段,于中新世末期,大约1000万—1400万年以前开始从猿类分化出来,向着人类系统方向进化。

2.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他的起源和发展,即进化的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包括能人,也称能干南方古猿)——(晚期)直立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早期智人(也称古人、尼人,包括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克人,包括中国的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或棕种人)。

现代人在人类分类学上属于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因为现代人在全新世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所以单独分立出来。

3.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

于是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杂食,语言交流,扩大活动范围等。

原始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原始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原始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原始时代是指早期人类的生活时期,估计从人类进化开始的前300万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也就是人类开始了农业文明的建立。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
类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狩猎采集时期,到农业文明、工业革命
以及现代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历史事件都对人类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以下是原始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1.原始时代:狩猎采集阶段的人类社会,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以狩猎
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

2.农业革命:在人类逐渐熟悉植物和动物之后,开始发展农业文明,
由此引入了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

3.古代社会:在定居社会的基础上,开发出城市文明和手工业等生产
工艺形式,开始了贸易和交流活动。

4.中世纪:宗教统治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以欧洲为主要发展地区。

这个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战争和冲突也经常发生。

5.文艺复兴:15世纪中叶,欧洲文化和艺术开放,对人类社会文化
尤其是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6.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机器工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
类的生产方式,肇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7.现代工业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化迈向全球,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驱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8.当代社会:21世纪,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

经济、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愈发复杂,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原始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

原始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

原始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人类在最初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群和原始公社两个发展阶段,后者又可分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个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私有制产生、发展和原始社会解体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人类是从一种古猿演变而来。

从猿到人的过渡是在群体中完成的。

原始群就是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共同劳动和生活的集团,是人类的童年(相当于恩格斯提到的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最早出现原始群的年代约在1400 万年前。

生活在原始群中正在形成的人,还不会制造工具,但已能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作为觅取食物的工具。

每个原始群人数不多,一般不过几十人。

他们逐水草、森林边沿而居,视食物的多寡有无而流徙,群与群基本上是彼此隔离的。

在原始群中两性关系实行杂交。

由于劳动和群居,原始人逐渐产生了原始语言,并开始制造工具。

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结束,原始群逐渐过渡到原始公社。

最早出现的人造工具是石器。

在考古学上石器的演进分为三个时代:①旧石器时代(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它又分为早期(约在300万年至20〜30万年前的猿人年代)、中期(约在20〜30万年至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古人年代)、晚期(约在5万年至1.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真人年代)。

人类早期惯用的石器是砍砸器,以后有刮削器和尖状器(手斧),但加工都十分粗糙。

此外,还懂得了用火。

中期的石器的制作比前规整,形状也较多样,并出现了骨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

在旧石器早期和中期,人类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果实和猎取小动物为生,采集和狩猎是他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的加工比前更规整,骨器、角器已广泛流行,有了骨针、鱼钩,同时还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器具,如木柄的石矛、石斧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产生了母系氏族公社。

②中石器时代(相当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人类演化简史

人类演化简史

3、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智人: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 万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 年至5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 万年前。 年至 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 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 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 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毫升。 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毫升 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 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中国的 马坎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早期智人。 马坎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早期智人。
晚期能人又叫直立人,距今180万~20万年生 晚期能人又叫直立人,距今 万 万年生 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 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一般认 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 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然后向亚洲和欧洲 扩散。直立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用火、 扩散。直立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用火、 甚至狩猎。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元谋 甚至狩猎。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 人、蓝田人都属于直立人。 蓝田人都属于直立人。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解剖学特征与现生人类接近的晚 期化石智人,一般指生活在距今10万 万 期化石智人,一般指生活在距今 万~1万 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 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 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 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 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 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 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 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 已学会钻木取火。 已学会钻木取火。
人类演化简史
人类演化三个阶段: 1、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 万年之间。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 前)

人类进化史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

人类进化史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

人类进化史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人类进化史: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发展到现代人类。

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我们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变迁和进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进化史的主要里程碑和关键演化特征。

1. 古人类阶段在人类进化史的初期,我们是属于古人类阶段。

最早的古人类出现在约200万年前,其中包括非洲的直立人和闪耀人。

这些古人类有较小的脑容量和原始的工具使用能力,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他们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习惯仍然与现代人类存在一定的差异。

2. 新人类阶段约20万年前,新人类阶段的演化开始。

这个阶段的代表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祖先,如克罗马农人和尼安德特人。

他们的脑容量较古人类有了显著提升,并开始使用更为复杂的工具。

新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3. 现代人类阶段大约在7万到4万年前,现代人类开始出现。

这个阶段的代表是我们现在的人类,也被称为智人。

与古人类和新人类相比,现代人类具有更大的脑容量和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现代人类的进化中关键的一步是语言的发展。

语言让人类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传递,并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4.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兴起约1万年前,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开始过渡到定居生活。

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人类获得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

这一转变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

人类开始形成氏族、城邦和国家等组织形式,文明的起源也由此而来。

5. 科技进步与现代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化并没有停止。

科技的进步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空前的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发展。

结论:人类进化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古人类的原始生活到现代人类的高度文明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力、合作和创造力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适应和改变环境。

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基本形态

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基本形态

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基本形态一、狩猎采集时代人类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狩猎采集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来获取食物和生存所需的资源。

人类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简单,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

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石头、木棍和兽皮,来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

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结构相对松散,族群之间主要通过亲属关系进行组织和交流。

二、农业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

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实现了对食物生产的控制和稳定供应。

农业的兴起使人类能够定居下来,建立永久性的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城市。

人类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出现了农民、地主、工匠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人类开始进行贸易和分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主流。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人类开始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工业时代的特征是城市化和劳动者的集中,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出现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变。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爆炸和全球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信息的自由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

信息时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五、可持续发展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人类社会迈向了可持续发展时代。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原始生活

原始生活

原始生活原始生活,又称为原始文明或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阶段,当时人类社会还未进入农业、手工业和现代工业阶段,主要依赖自然环境进行生产和生活。

原始生活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2000字的篇幅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始生活的概念、特征、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文化和影响等方面。

一、概念与特征原始生活是指人类社会在远古时期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早期狩猎采集阶段和早期农业阶段。

早期狩猎采集阶段是指人类社会依赖狩猎、采集、捕捉自然资源为生的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大致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直至约1万年前。

早期农业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的阶段,时间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至几千年前。

原始生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生产方式简单:原始社会主要依靠狩猎、采集、捕捉自然资源为生,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没有复杂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

2.社会组织简单:原始社会没有现代社会的复杂社会组织和制度,主要以家庭和氏族为单位,没有国家、政府和法律等现代社会制度。

3.生活方式质朴: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质朴朴实,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一致。

4.文化形态简单:原始社会的文化形态相对简单,主要以口头传统、民间传说、部落习惯等为主要内容,没有复杂的书面文字和宗教体系。

5.社会等级较低:原始社会中社会等级较低,人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社会差距,社会关系相对平等,没有明确的社会阶层和阶级之分。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原始生活中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

在早期狩猎采集阶段,人类社会主要通过狩猎、捕捉和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计。

狩猎活动通常由男性进行,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石器、木制武器等,追求野生动物并获得食物、皮革、骨骼等资源。

而采集则由女性负责,她们采摘野果、野菜、根茎等植物资源,并进行初步的食物处理。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时间:距今7000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和骨器,饲养家畜,烧制黑陶,定居生活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骨耜
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
二.半坡人的 社会状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间:距今5000多年
课堂练习
1、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他们是C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课堂练习
2.半坡氏族人们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A.彩陶 B.青陶 C.白陶 D .黑陶
3、不能反映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
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D
A.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B.墓葬里有随葬品 C.有了黑陶和白陶 D.已经种植粮食
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社会形态:父系氏族社会(中晚期)
生产力发展状况:农耕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原始手工业更加进步,以黑白陶为代表。 文化发展状况:能加工精美的玉器等工艺 品,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大汶口富人墓葬
彩陶钵形鼎
彩陶小口壶
小结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大汶口原始居民
2.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和生活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都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即原始时代后期;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 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造房屋和使 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二者不同之处: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种植 的农作物不同;建筑居住的房屋不同;制作的陶 器艺术风格不同。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课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人类在最初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群和原始公社两个发展阶段,后者又可分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个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私有制产生、发展和原始社会解体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人类是从一种古猿演变而来。

从猿到人的过渡是在群体中完成的。

原始群就是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共同劳动和生活的集团,是人类的童年(相当于恩格斯提到的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最早出现原始群的年代约在1400万年前。

生活在原始群中正在形成的人,还不会制造工具,但已能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作为觅取食物的工具。

每个原始群人数不多,一般不过几十人。

他们逐水草、森林边沿而居,视食物的多寡有无而流徙,群与群基本上是彼此隔离的。

在原始群中两性关系实行杂交。

由于劳动和群居,原始人逐渐产生了原始语言,并开始制造工具。

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结束,原始群逐渐过渡到原始公社。

最早出现的人造工具是石器。

在考古学上石器的演进分为三个时代:①旧石器时代(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它又分为早期(约在300万年至20~30万年前的猿人年代)、中期(约在20~30万年至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古人年代)、晚期(约在5万年至1.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真人年代)。

人类早期惯用的石器是砍砸器,以后有刮削器和尖状器(手斧),但加工都十分粗糙。

此外,还懂得了用火。

中期的石器的制作比前规整,形状也较多样,并出现了骨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

在旧石器早期和中期,人类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果实和猎取小动物为生,采集和狩猎是他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的加工比前更规整,骨器、角器已广泛流行,有了骨针、鱼钩,同时还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器具,如木柄的石矛、石斧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产生了母系氏族公社。

②中石器时代(相当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人类进入中石器时代约在1.5 万年前。

这一时期出现了细石器(制作精细、形状端正、体积较小)、弓和箭,并开始驯养家畜(最早的是绵羊和狗,(见彩图)。

③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恩格斯提到的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各个地区进入这一阶段的年代早晚不一,最早约在8000~9000年前。

这一时期生产力状况的主要特点是磨光石器广泛流行;已能制作陶器;狩猎逐渐发展为原始畜牧业(猪、羊、牛等先后成为家畜),采集逐渐发展为原始农业(开始栽种大麦、小麦、稻、小米、玉米、马铃薯等)。

耕地的农具开始时是一端削尖的棒,后来发展为石锄,原始农业是锄耕农业。

随着定居生活和原始畜牧业、农业的发展,逐渐有了家庭手工业,制作陶器和皮革,编结篮筐,纺织麻、棉、毛等。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利用天然金属,如金、银、铜等,但主要用来制作小器物和装饰品。

到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代,西南亚、埃及、中国以及南欧和中欧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这时才开始进入真正的金属器时代。

最早的铜器大都是装饰品(指环、手镯、项圈等),后来才用铜制造工具、器皿和武器。

但最初的铜器是红铜即纯铜,熔点高、硬度低,不能大量使用,作为主要工具的仍然是石器。

因此,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约到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人类开始学会冶炼青铜(铜锡合金),并大量用来制造器具,从而进入青铜时代。

最早使用青铜的是西亚两河流域和南亚印度河流域,然后是埃及、中国和其他一些地区(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

但即使在青铜时代,石器仍然在被使用。

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至公元前1000年代上半期,西南亚、东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中国等广大地区先后开始冶铁,进入了铁器时代,但石器、青铜器仍然和铁器并存了很长时期后才最终被铁器所代替(考古学上的金石并存和金属器时代大致相当于野蛮时代的中级和高级阶段)。

金属器的使用表明,生产力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原始的锄耕农业逐渐变为犁耕农业,原始畜牧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工。

与此相适应,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同时,交换和私有制得到发展,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原始社会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

原始公社先后经历了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个组织形式。

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人工制造的工具的出现,生存有了一定的保证,原始人的两性关系逐渐由杂交进入只限于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的血族群婚。

这种排除不同辈份之间互为夫妻、按辈份区分婚姻的群体,称为血缘家族,它是氏族制度的萌芽。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

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剩余产品,在公社内部人们的生产关系是集体劳动,共同消费,采集或猎取到的食物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

出现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已开始定居生活。

原来相互孤立的血缘家族之间逐渐保持一定的联系,长期生活的实践也使原始人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于是逐渐禁止兄弟姊妹之间通婚,先是禁止同母兄弟姊妹之间、最后禁止旁系的兄弟姊妹之间通婚而实行族外婚,这就使血缘家族逐渐变为内部不通婚的氏族,族与族之间有了明确界限,形成氏族制度。

早期氏族实行的族外婚仍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母系计算的,故称母系氏族。

后来,群婚转为对偶婚,夫妻关系比较确定,但双方仍都是母方氏族的成员,丈夫即使住在妻方,也不算妻方氏族的成员。

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早期的部落。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是在新石器时代,这时已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但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只有依靠集体劳动才能保证食物的供应,所以公社的生产关系仍然是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只是武器、衣服、装饰品归个人所有。

氏族成员实行按年龄性别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鱼、防御猛兽等活动,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作食物、缝制衣服、养老携幼等活动。

男子从事狩猎的成果带有偶然性,而妇女从事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取得的生活资料比较可靠,她们的活动对于维系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加以世系是按母方确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公社中妇女处于领导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以至族长一般由妇女担任。

但由于这一时期仍无剩余产品,还未产生私有制和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是平等的,一切重要的事由氏族议事会讨论决定,族长也由议事会选举产生。

母系氏族在人口增殖后,分裂为许多小氏族,原来的大氏族,称为胞族。

互通婚姻的胞族构成部落。

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金属器时代过渡时,原始的锄耕农业转为犁耕农业,原始的畜牧业代替狩猎成为重要部门,驯养看管牲畜和驾畜耕田这类劳动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妇女则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这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必然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

特别是当氏族公社有了剩余产品,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使部落之间的交换日益经常后,男子往往凭借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把剩余产品占为己有,于是出现了私有财产,继而产生了将占有的财物传给子女的强烈愿望,这也促使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那种丈夫从妻、子女从母、父亲死后财物归母系亲属、不由子女继承的制度,逐渐改变为妻子从夫、子女从父、父产由子女继承的制度,从而确定了父权制。

对偶婚也逐渐变为一夫一妻制,丈夫开始奴役妻子,父亲开始支配子女。

当然,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并不表明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失,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很长时期,母系氏族才被完全代替。

私有制是在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孕育成长的,而私有制的发展又造成了氏族公社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部落之间的分工、交换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金石并用和青铜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游牧部落,他们驯养和繁殖牛、马、羊、骆驼等牲畜,和其他部落分离,成为经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于是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犁耕农业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以经营农业为主的部落,部落之间的交换日渐频繁。

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交换的主要产品是牲畜,特别是牛。

在交换中许多物品用牛来估价,并作为交换媒介,被当作货币来使用,成为占有的对象。

而在照管牲畜进行交换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男子,这种情况既促使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化,也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因为他们照管的畜群以及用牲畜换来的金属器、农产品和其他物品,除交集体消费外,常把剩余部分占为自己及其家庭所有。

以后,在农业部落中也出现了同样情况。

到了青铜和铁器时代,氏族、部落的手工业,特别是金属武器和器皿的制造,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各种武器作坊和各类工匠(如铁匠、木匠、皮匠、织匠等),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随之交换便进一步发展起来,不仅在氏族、部落之间有交换,而且在氏族、部落内部也有了交换,这使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在父系氏族内部分化出了父系家庭公社(或称家长制大家庭),它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其个体家庭。

在家庭公社内,最初,土地和主要工具公有,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只是一些生活用品归个体家庭所有。

以后,金属工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能单独进行生产时,共耕制就难以继续维持,耕地逐渐长期分给各个个体家庭使用,收获物、牲畜、房屋也变为私有。

这样,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在氏族或家庭公社的成员之间也逐渐出现了贫富之分,氏族制度趋于解体。

以后,随着个体家庭的成长和血缘关系的削弱,人员流动现象增加,外来居民增多,氏族成员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情况被破坏,原来的氏族村落变为杂居村落,逐渐形成居民不按血缘关系而按地域结合起来的农村公社(村社)。

农村公社的出现,表明氏族制度已基本解体。

在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和私有制的发展,在部落掠夺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也不再被杀掉而变为奴隶,成为氏族贵族的奴役对象,出现了阶级对立。

与此同时,在氏族成员中的贫富分化也加剧了。

于是氏族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并产生了国家。

参考书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部分)》,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