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想)

合集下载

《命运》交响曲感悟

《命运》交响曲感悟

《命运》交响曲感悟1.《命运交响曲》能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可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可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

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

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

仿佛是生命已到最终,人的气息仅有那么一口似的。

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

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

那是痛苦的哀伤!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那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明白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第一章节里,开头感觉像命运的大钟在敲锣“噔噔噔,噔——,噔噔噔,噔——”。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第1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他作为世界音乐史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

他就是人们敬仰的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韧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能够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

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能够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钢琴。

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

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

但与此同时,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

,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我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我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

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1827年3月26日午时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

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终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我突然想起了比尔·盖茨说的一句话:“生活对我是不公的,但我要勇敢的应对它,早晚有一天会习惯的。

”对呀!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的专职就是创作更好的、优美的乐曲,可是他又听不到任何声音,他有权利浪费生命,这个突如其来的病情使他一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而是征服了命运,他感动了天!我又想起了我自我,平时磨磨蹭磨磨蹭的,干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从今日开始,我要把贝多芬作为我的榜样,长大争取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第2篇:音乐是大自然开辟之初的一息,至万物纷繁不止的一股清泉。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精选20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精选20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精选20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篇1即使是一个从未听过完整交响曲的人也会熟悉命运交响曲开头的那四个强健的音符,因为那不是普通的音符,那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敲门声包含了极大的气势悬念极强,他是这首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短短两小节的乐句犹如两声震天的巨响,仿佛看到了耸入天际的火山正进发出两道岩浆洪流。

光耀穹宇的烈焰,摇撼大地的宏声,威慑着人们战果的心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与命运交战的宏伟画图。

全曲揭示了“透过斗争,到达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搏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以歌颂为主题的交响曲,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平民的骄傲”的贝多芬在这部交响乐的第一章中让“命运”的音型肄虐横行,成为难以遏制的主宰力量。

随着一声“命运”巨响,大地长久地响彻着它的回声与余震。

弦乐轻弱地呼应着“命运”音型,它急促地出此刻各个声部,惶乱不安地又迎来稍有变化的“命运”音调的轰鸣。

随后,使汇成排空的浊浪向前冲去……第二乐章是激战之后的安适的“间奏曲”。

它使强烈紧张的气氛得到松驰,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沉思的音调,稳健的节奏,掩抑不住高昂的情绪。

在主题结尾乐句,那个犹如号角一般向上挺进的音响,唤来了具有英雄气质的第二主题。

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在这个豪放雄健的进行曲中,也兼有贝多芬温柔细腻的笔锋,乐曲象是人们对生活的朦胧的探索与追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一):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短短的30分钟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这首名曲更广为流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动机十分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并且悬念极强。

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比较的。

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那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

紧之后,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二):听着《命运交响曲》,感受着它那澎勃的气势,深深的被这气势给震撼了,他震动着我每一根心弦。

闭上眼,用心感受《命运交响曲》,用心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感受。

从他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心中如大海一般蓬勃的气势,如海浪一般有高有低。

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可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却把厄运的枷锁拷在了贝多芬的手上,将他锁入了耳聋的囚牢。

可是,贝多芬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虽然不能摆脱耳聋的枷锁,逃出失聪的监狱,可是他却用自我的行动来与命运做斗争,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任何声音,可是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乐曲;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他写的音乐,可是他心中的音乐却能让他感到满足;虽然他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病痛时常折磨着他,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不断的与命运做斗争,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命运交响曲读后感

命运交响曲读后感

命运交响曲读后感•相关推荐命运交响曲读后感(精选11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命运交响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命运交响曲读后感篇1今天听了《命运交响曲》这首乐曲,在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夜,海浪拍击着海岸。

——这三声钢琴声描绘出了海浪十分急促,凶猛。

好似千军海中游,万马海上奔。

——的一声,又画出一副海浪拍击海岸的图片,并伴随这巨大的响声,好像平地炸了一声响雷。

低声的小提琴又像海水退去,准备更猛烈的进攻。

时不时,一声号响,如同一道闪电划过夜空,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又嘎然而止,干脆利落。

几个浪头刚过去,一个巨大的浪头如同奔驰的骏马,朝岸边铺天盖地地压过来,它以排山倒海的阵势,势不可当地涌过来。

哄——的一声,撼天动地。

又以低声小提琴结束这场海啸。

听完了,我陷入沉思:生活总是会有不如意,那些困难像一个一个巨大的海浪,要把你给击垮,被海浪吞没。

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打击,挫折时。

为何不尝试用笑脸面对困难,用乐观化解打击,用快乐改变挫折呢?用左手拍响右手,我们不向困难低头,用右手拍响左手,我们大踏步向前走。

人生像在大海上的小船,无论前方多么危险,无论你对前方多么一无所知,你只要握紧手中的舵,就勇敢地向那新大陆驶去吧!命运交响曲读后感篇2这个周末,何老师给了我一些励志故事,让我去读读,说很有意思的。

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一个个的故事虽然短小,但都很感人。

其中《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曲》最令我感动了。

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敢于和命运搏斗,热爱音乐胜于自己生命的人,非常令人敬佩!26岁,多么年轻啊,但贝多芬却在这个时候双耳听不见声音了,这样的命运对他是多么残酷呀!当时,他十分绝望,甚至想要自杀。

因为,在贝多芬的心中,音乐比生命还重要!听不见声音,就像鸟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但是,后来,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又回到了钢琴边,用牙咬住特意装在钢琴上的木棍,去感受音乐的震撼,用心去感受声音,用意志与命运顽强搏斗,最终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通用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通用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通用5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篇1这是一首创作于几百年前的音乐大作,在这激昂的旋律中,没有一个人不为之震惊。

知名的音乐家们在聆听这首曲子时,无不叹为观止。

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演奏开始,低沉而又洪亮的响起来了,那么的急促,那么的有力。

仿佛是在同命运搏击,同命运抗争。

那铿锵有力的音符,仿佛是人们的拳头、脚步,他不停地向命运发出挑战,与命运决斗!乐曲演奏到中间,声音开始变得平缓,但欢快的声音随之响起。

这好比是与命运抗争的人们,战胜了命运,正在高兴地庆祝,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挑战又来了,人们再一次鼓起勇气,拿出武器,继续与命运抗争。

到处危机四伏,然而人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愈战愈勇。

乐曲接近尾声,英勇的人们取得了胜利。

音调逐渐平缓,声音慢慢变小,然而人生路漫漫,还有多少危机正在等着我们呢?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只有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下去,成功大门才会向你敞开。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篇2《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但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

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

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

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

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

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

那是痛苦的哀伤!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表达的情感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表达的情感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表达的情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是一曲震撼心灵的交响乐,让人一听之下,就仿佛被命运的大手紧紧攥住,又瞬间松开,让你在跌宕起伏中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曲子啊,就像是个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用它那独特的旋律跟你聊着天,说着人生的那些个事儿。

开头那几个音符,咚咚咚,就像是命运在敲门,急促而有力,让人心里头一紧。

就像是生活里突如其来的挑战,让你措手不及,却又不得不面对。

但贝多芬这家伙,他可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主儿,他用音乐告诉你:“别怕,咱们一起上!”于是,旋律开始转折,从低沉转为激昂,就像是你深吸一口气,决定要迎难而上。

接下来的乐章,就像是你在跟命运较劲的过程。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旋律也跟着低沉下来,仿佛连天空都跟着你一起叹气。

但就在这时候,贝多芬又给你来了一记重锤,那旋律猛地拔高,像是在说:“看,这都不是事儿!”你一听,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又上来了。

到了第三乐章,这曲子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

旋律变得柔和而优美,就像是你终于暂时摆脱了命运的纠缠,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你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你飞翔,那些烦恼、那些压力,都随着音符飘散在了空中。

但你可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贝多芬知道,这宁静只是暂时的,命运可不会轻易放过你。

果然,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熟悉的命运敲门声又响了起来,而且这次更加猛烈。

就像是你在享受了片刻的安宁之后,又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但这次,你不再害怕,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在命运的风暴中舞蹈。

你跟着贝多芬的旋律一起摇摆,一起抗争,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最后,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你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

你发现,原来命运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老师,用各种方式教你成长、教你坚强。

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是这位老师最生动的教材之一。

它让你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让你在命运的挑战中前行,最终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所以啊,每当你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听听。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一):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短短的30分钟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这首名曲更广为流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动机十分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并且悬念极强。

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比较的。

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那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

紧之后,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二):听着《命运交响曲》,感受着它那澎勃的气势,深深的被这气势给震撼了,他震动着我每一根心弦。

闭上眼,用心感受《命运交响曲》,用心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感受。

从他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心中如大海一般蓬勃的气势,如海浪一般有高有低。

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可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却把厄运的枷锁拷在了贝多芬的手上,将他锁入了“耳聋”的囚牢。

可是,贝多芬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虽然不能摆脱“耳聋”的枷锁,逃出“失聪”的监狱,可是他却用自我的行动来与命运做斗争,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任何声音,可是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乐曲;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他写的音乐,可是他心中的音乐却能让他感到满足;虽然他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病痛时常折磨着他,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不断的与命运做斗争,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想)
《命运交响曲》一开头的动机已经成为所有人耳边最著名的音乐警句。

从未有人不在由这个动机喷涌而出的音乐洪流面前深受震撼,并且在以后阴霾的日子里,不断地从中获得激励。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情感向一切艰难困厄所射出的最猛烈的炮火,我们在音乐的进行中,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奔跑在这样的炮火之间,跟随着炮火的指引,奋勇向前。

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这是“命运的敲门声”,其来源是据贝多芬的学生兼朋友安东·辛德勒的介绍,贝多芬曾对他说过这句话。

不过后人对辛德勒的信用颇表怀疑:一则这样的比喻与音乐的力度相比太过笨拙而且稍嫌夸饰,再则辛德勒的记述已经在很多地方被证实并不确切,更何况销毁了贝多芬400册谈话记录中的约260册,并在剩余的不足150册中大肆篡改的也正是此人。

我们不能因人废言,却也要知道为如此伟大的人类精神成就作“证词”的,不过是一个自称为“贝多芬的机要秘书”,虽然对贝多芬后期的生活很了解,但却因其极度的虚荣和卑怯无耻而对贝多芬的精神遗产造成了最大伤害的人。

因此,对辛德勒的这一笔记录,我们也只能聊备一说,却完全不必受它拘束。

并且我们可以在对音乐的感受里发现,没有这个过于拘谨的理解,音乐中斩钉截铁、勇敢决绝的力量也丝毫没有受到损失。

除了精神内容以外,这部交响曲还在结构和发展形式上作出了典范,我们可以据此体会交响音乐的本质。

《命运》是交响音乐最杰出的代表,被看作交响乐理想的结晶,是“交响思维”最集中、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它的第一乐章就建筑在用两个音写的四个音符构成的主题上,这是一个音乐主题所能达到的最小限度。

这个主题高度集中,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前冲锋。

整个乐章发展的结果就是对这个主题作出完整的阐述,到那时我们才看到它的全部意义。

在它短短的四个音符里,浓缩了整个乐章(乃至全曲)的能量和精髓。

它本身无比简练,精悍锐利,充满内在的紧张度,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无穷的精力,在不断的扩展里发挥出令人震惊的能量和迷人的动感。

后来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中,就再也见不到这样凝练的主题。

浪漫派们的音乐主题着迷于悠长的抒情气息,真正地“目迷五色”了——主要是音色、和声以及情感想象力的色彩,音乐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是它在古典主义——尤其是贝多芬那里达到的,因为主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显示出的不容置疑的力量也从此大打折扣。

主题的发展由此也大不相同。

古典主义以主题的动力为第一要素,全曲是对主题的不断充实的过程,而主题又是对全曲的总结。

浪漫主义有很多美丽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但是把它们用作推动乐思发展的主题时,却有点尴尬。

因为这样漫长的抒情主题在刚刚呈示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意义,不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样就只好不断寻求新的旋律来扩展,终于导致色彩愈加丰富而强有力的主题推进难得一见。

旋律太多,处理起来难免会显得散漫,有些浪漫派的音乐作品虽然是在抒情,但是听起来却让人抓不住比较明确的方向,觉得还没有古典主义的作品好懂,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人觉得自己听不懂《命运交响曲》——虽然实际上它的音乐语言异常精练而又丰富。

第一主题跌打滚爬,跨越九九八十一难,一直在音乐的中心位置猛烈撞击。

与其说它是一支短小的旋律,不如说这是暴怒的节奏,两者不可分,但是节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鉴于这个主题的冲击力显而易见,而且它实在是太著名了,不那么知名的第二主题就尤其需要我们多加注意,由此丰富自己对于第一主题的理解。

开始的四个音符一出现就展开凌厉的攻势,夹着让人为之动容的惊悸、愤激和壮烈之情,成为每一个音符的主宰。

所有的音符都被卷入战场,参与这场战斗,“命运”的意识有目共睹。

一番硝烟弥漫之后,圆号一
齐吹响,在战火里迎来含泪的第二主题:5 1` | 7 1` | 2` 6 | 6 5 | 这支旋律流畅甘美,带着温存和慰藉走进“战士”的胸怀。

整个乐章在开始动机的领导之下,组织严密,高度统一,第二主题的位置无法与之相比,可是我们真该仔细品味这支旋律,看看在那勇猛的第一主题心中,还蕴蓄着多少爱意。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

低音提琴在背后不易察觉地悄声拨弹,中提琴和大提琴引出厚朴宽广的第一主题,以宁静和悲怆,定下了这个乐章的底色。

然后有一支管乐吹奏的哀歌,以后又一再以同样的面貌出现,其中刻骨的忧郁令人难忘。

第二主题是一支威武的战歌,如进行曲的节奏,发出仍然要去战斗的呼声。

这一乐章,是战士的歇脚,英勇的情怀在暮色苍茫里陷入深思。

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之间没有间断,两个乐章接连演奏,更突出了音乐中的戏剧性力量。

前面是机警的心灵在不安地观察、等待,作出各种力量的比较。

抑制的喘息、潜伏的火力随着第四乐章到来的军号响起,排山倒海般倾泻而出。

这是人与“命运”的大战,是令人窒息的白热化的拼搏。

贝多芬胜利了吗?我没有答案,但我们之中谁还能以旁观者自居,而不去加入这场战斗?!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

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
这是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浃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

贝多芬亲笔为它们写下标题:“第一乐章,初睹田园景色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村人欢聚;第四乐章,电闪雷鸣,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欣喜与谢天之歌。

”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原打算还要对音乐场景作更多的解释,可是后来又认为“任何对乡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无须写上一大堆标题”。

在这部交响曲首次演出时,节目单上的标题为“田园生活的回忆,F大调”,并特别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谱上注明“着重于感情的表现,较少绘画似的描写”。

所以,面对这部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标题音乐,我们在音乐里作出与每个乐章的标题相似的联想固然是合情合理,但是听不出相应的画面也并非就是“听不懂”,因为贝多芬本人就坚持要“由听众各自体会乐曲的感想”。

甚至就连全曲最著名的“仿真”段落,第二乐章末尾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杜鹃,我们就是没有把它们听成小鸟鸣叫,那一份飞扬灵动的风趣活泼又何尝不能让我们陶然其中?听《田园》,只需要你的胸怀向大自然开放,音乐里流淌的田野气息就会把你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一起荡漾。

《英雄》的名头虽也十分响亮,但是因为《命运》《田园》《合唱》在爱好者中更加流行,所以实际上还是受到一些冷落。

我们无法在这几部交响曲里排出高低上下,只能再一次指出实际上有不少论述认为《英雄》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里最杰出的一部,贝多芬本人(在写作《合唱》之前)也把《英雄》看作自己最得意的交响乐作品。

美国音乐学者朗格的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与《英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十分凝练的巨著。

他说“第三交响曲是新思想的缩影,是文艺中不可思议的伟迹之一,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

……贝多芬自己也没有再创造出像这样如火如荼般的想象力的伟迹。

他写的其他作品可能更伟大,但从来没有再像这样气贯长虹。

每一个成分都是不平凡的、新颖的,但都奇妙地为他的目的服务: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歌颂一个理想、歌颂英雄主义。


如果要我们为人类的音乐文化推举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怎么办?这个令人恼怒的问题,通过美国人在1979年的一次壮举向我们提了出来:他们把《合唱》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地球人类给外星生命的介绍信。

我们从未听到有人对这个选择发表不同意见!“贝九”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是公认的宏伟庄严的巨作。

它具有最强大而又最直接的表现力,就是第一次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

需要提醒初听者的是,宁可把人声看作一种乐器,而不要只把器乐部分当成人声的引子和伴奏。

更不必为第四乐章“欢乐颂”的盛名所累,而忽视了前面三个乐章。

在这四部交响曲之外,没有标题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几乎都不容半点忽视。

尤其是“第七”,被称为“酒神的舞蹈”。

它的末乐章“写酒神狂怒的胜利,无人能望其项背”。

以上九大交响曲全部是贝多芬的胜利,“无人能望其项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