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是被气出来的,被自己气出来的)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
我们的情绪若容易波动,而且波动幅度偏大,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如果我们通过“命功”的练习,将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调平衡了,我们的情志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稳定了。
身心互相影响,身体能量足,百脉通畅,气血充足,这时候依然要警醒自己的念头,善护念。
因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修的是当下这一念!一但生气,嗔恨,着急等不仅会消耗能量而会造业。
所以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等说法。
道家说性命双修指的是要身心和谐快乐自由,既要修心也要修身,性命双修方为中道。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百病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机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是一种宏观上无形无质的物质,具有运动性和相互作用性,并通过气机的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气机失调或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时,就会形成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气化和气化之物两个层面。
气化是指生理功能中的化气过程,它源自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融合。
先天之气是指通过遗传方式获得的气,它主要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得的气,它主要维持着人体的日常运转。
气化之物则是指外界事物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它们在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气。
人体的气分布于经络和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传导,贯通全身。
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看作是气的“血管”,其中的气机活动产生了人体的生理反应。
如果气机正常,经络畅通,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若气机阻滞或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病症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气机的异常运行上。
气具有上升、下降、出入的特性,分布于人体各处,形成了诸多气机运行的路径。
其中,上升的气机又称为升阳之气,主要负责上升和散发功能;下降的气机又称为降阴之气,主要负责下降和收敛功能;出入的气机又称为通阳之气和通阴之气,主要负责人体内外物质的交流和运输。
当升阳之气过旺或过弱、降阴之气过盛或过弱、通阳之气或通阴之气失调时,就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疾病。
气机异常与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常由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气机的紊乱。
外邪入侵是指外界的有害物质如寒、热、湿、燥、风等侵入人体,破坏气机的正常运行。
内伤情志则是指人体内部的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对气机的影响。
当气机受到外邪入侵或内伤情志的干扰时,就会形成气机的阻滞或失调,产生身体不适和疾病症状。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也在许多病理研究和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中医治疗常常以调整气机为核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百病皆生于气

论百病皆生于气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如何理解'百病皆生于气'?洑晓哲:'百病皆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疾病的病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论述了情志失调致病;'寒则气收'、'炅则气泄'论述了寒热邪气致病;'劳则气耗'论述了劳逸致病。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
情志是影响气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怒则气上',因肝在志为怒,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故可致呕血;'喜则气缓',因心在志为喜,喜则心气畅达,营卫通利,但如果是大喜,心气涣散,所谓'大喜坠阳',可见于冠心病因大喜诱发心肌梗死者。
'悲则气消',因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则心系急,肺体受伤,上焦不通,气郁化热而伤气,则为气消。
'思则气结',脾主思,忧思太过,最容易伤脾,心神凝滞,即可致气机阻结,即气结。
'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太过,则精不上奉,气机下行,可见小腹胀满,二便失禁等。
'惊则气乱',大惊则心神不宁,气机逆乱,可表现为惊悸,甚至神识狂乱、厥脱危症。
其次,寒热对气机的影响,这里主要指外感寒热邪气。
'寒则气收',外感风寒之邪,则腠理致密,荣卫不通,气机不能外达,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身痛等症。
'炅则气泄',外感风热之邪,则腠理疏松,营卫之气通畅而汗出,气随汗出,则为气泄;此外,内伤寒热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
百病皆生于六气

百病皆生于六气百病皆生于六气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此五运主病也。
六气为病者:诸暴强直,肢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厥阴风水,乃肝胆之气也。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肿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瘿瘤结核,吐泻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恐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属于热。
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酸疼,气逆上冲,噤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瘛,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少阳相火,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痞疝,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二:风寒、风热。
风寒则发散祛风,而风自解。
风热,则疏散郁热,而风自平。
热有三:虚热、实热、郁热。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郁者散之。
湿有四:寒湿、风湿、湿热、湿气。
寒湿者,热药以燥之;风湿者,风药以胜之;湿热者,寒药以清利之;湿气者,气药以通阳之。
火有四:阴、阳、虚、实。
阴火从其补,阳火从其泻,虚火从其补,实火从其泻。
燥有三:寒燥、风燥、热燥。
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热燥者清热。
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寒有三:外寒、内寒、虚寒。
外寒者发表为先,内寒者温中为主,虚寒者壮阳而兼固本。
个人微信号:zfjntz公众微信号:zangfutiaoli通知“青岛2015年第九期脏腑机能调整手法生命学”由十月十号,延期至十月十二号开班,给各位朋友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
2015年第七期脏腑机能调整手法生命学学习班:9月5号——9号百色,学习时间五天(白天+晚上上课。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气火升降正常诸证可解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气火升降正常诸证可解九窍是受五脏支配的,五脏接受了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发挥其正常作用,九窍才能通利。
若脾胃气衰,则胃不能分化水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下升降转输的枢机失常,五脏无所禀气,九窍就不通利。
这就是《内经》所谓“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的道理。
脾胃为元气之本《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张元素“胃者,人之根本”,脾胃与元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是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脾胃为升降枢纽《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例如: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万物由萌芽而繁茂;时至秋冬,则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斯凋落而收藏。
这一年天地之气的升降浮沉,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
而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则赖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之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仁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去,乃浊阴为地者也。
”内伤脾胃的表现1.辨寒热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2.辨手心手背外感者,手背热,手心不热。
内伤者,手心热,手背不热。
3.辨口鼻外感者,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清涕。
内伤者,口不知谷味,涕虽或有或无,但无鼻塞症状。
4.辨头痛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头痛方罢。
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
5.辨筋骨四肢外感者,筋骨疼痛,不能动摇,甚则非扶不起。
内伤者,怠惰嗜卧,四肢沉重不收。
6.辨渴与不渴外感者,感受风寒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证。
内伤者,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症,但久病则不渴。
脾胃内伤的治疗1.益气泻火脾胃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浅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意义

浅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意义刘会娟【摘要】目的探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病机学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以《内经》从气一元论认识宇宙万物哲学观点,讨论气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并进一步阐述“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指导意义.结果由“百病皆生于气”可知九气皆可致病,而气机紊乱可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瘀痰水火等变证,进一步加剧脏腑功能失调.不同致病因素各有其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对临床诊断、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结论气机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的失调与气化失常是中医病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诊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内经;百病皆生于气;调理气机;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刘会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医学认为,气源于水谷,具有温煦润泽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
”气供养人体,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机运动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是人体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体现。
1.1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
气的运行,推进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流通过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可以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人体的脏腑、营卫、经络、气血、津液,都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联系。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外有视听言行,内有消化循环,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
五脏是升已则降,六腑是降已而升,是升中有降与降中有升的状态,共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老中医:百病由气而生

老中医:百病由气而生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
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
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
反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
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
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肝属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属五行相克。
脾胃属土,是指肝脏有病导致脾胃产生毛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临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气不和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
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9个犯胃病。
在癌症的发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占重要地位,发病率极高。
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减少癌症的发生是当今医生的重大课题。
胃病虽然众多,但引发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肝病导致胃病,由肝气、肝火导致的胃病占80%。
另一种是肾阳虚导致胃寒引发胃病占20%。
胃病虽多,却也好治。
如果不从根源上治起,单纯的治疗胃炎是很难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为数甚少。
然而,胃病的发生率是由三种病因产生的。
一种是肝火旺盛引发胃炎,一种是肝气不和导致胃炎、胃胀,一种是脾肾阳虚导致胃寒。
但尤以前两种最为多见。
肝气不和型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
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
论“百病生于气也”

论“百病生于气也”发表者:郭喜军“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该篇以九种致病因素即“九气”所导致的气机失调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
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想,指出了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气机失调。
本文将从气的内涵、病因观、发病观、治疗应用等方面对“百病生于气”这一观点进行浅述。
一、“百病生于气”气的内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形成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兴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养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成独特的“气一元论”。
人体的气,包括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气又可有不同的命名。
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元气、积于胸中之宗气、营养之营气和防卫之卫气。
人体之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这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和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 , 李杲深得< 内经 > 旨 , 其著作 < 胃论 > 之 在 脾 中不 时引用< 内经 > 原文。他认为< 内经> 中有关脾 胃的论述 , 无 论在生理 和病 理上都 有重要 意义 。他把 < 内经 > 的理论 与
临床实 际密切 地结 合起 来 , 出 “ 提 内伤脾 胃, 病 由生 ” 百 。
就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研究 近况综述如下。
1 内科 常 规治 疗
最大耐受水平 , 持续应用超过 1 月才能看 出疗效。如果在最
初数周病情 恶化 , 大利尿剂用 量可稳定病 情然后 继续应 增
用, 以达到病情进一步改 善。
12 钙 离子拮抗剂 的干预治疗 以往认为 第一代钙 离 . 子掊抗剂对 D M有潜 在的增 加慢性心力 衰竭患 者的病 死 C 率, 对伴左心 室收缩功能低下者尤应慎重应用。但随着研究
胃, 百病 由生” 理论的相 互关 系, 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 及
关 键词 : 病 生 于 气 ; 百 内伤 脾 胃百病 由生
中图分 类号 : A6 3 P . O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0 1 9-57 ( 06 0 0 6 —0 0 2 6 2 0 )5— 8 3 2
金元名医李 杲独创 “ 补土” 一派 , 其倡 “ 内伤脾 胃, 百病
第2 4卷
第 5期
中
医
药
学
刊
Vo. 4 No 5 12 .
2006年 5 月
CHI NESE ARCHI VES OF T RADI ONAL CHI TI NESE MEDI NE CI
Ma .2 00 6 y
中西 医治 疗扩 张型心 肌病 的研 究进展
规 治 疗 、 西 医结合 治疗 以及介 入 治疗 等 方 面作 了简要 的 介 绍 。 中
关键词 : 扩张型心肌病 ; 中西 医结合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5 22 R 4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9- 26 2o )5 O 6 0 10 57 (o 6 o - 84— 2
耳, 肾和则耳能知 五音矣 。五脏不 和则七 窍不通。 气作用 ”
而“ 说是‘ 气” 内经> 的重 要组成 部 分 , 由此也 可知 “ ” 气 说
对李 果的学术 主张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 “ 说对“ 胃 气” 脾 论” 的指导 , 我们 可 以从 李杲 对脾 胃的生 理 和病理 以及 对
脾 胃病 的病 因和治疗 的探究 中可深刻体会到。 李杲认为 : 胃同处 中焦 , 脾 以膜相连 , 为脏一 为腑 , 一 脾 属阴 , 阳, 胃属 互为表里 , 受纳饮食 和运化精微 的功 能 , 具有 为气血生 化之 源。这 与< 内经 > 对脾 胃生理 的认 识是 相 同 的。< 灵枢 ・ 玉版> 胃者水 谷气 血之 海也。海 之所 以行 日: 云气者 , 天下也 , 胃之所 以出气 血者 , 随者 , 经 五脏六 腑之大 络也 。这说明水谷经脾 胃运 化产生 了“ ” ” 气 。又< 灵枢 ・ 决 气篇> “ 日: 中焦受气取 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 可见脾 胃是维 ” 持人体生理活 动的重要 器官。故 可说 : 内伤脾 胃, 病 由 “ 百 生。 在< ” 中医基础理 论> 的生成一 节里 , 特别强 调在气 气 也
扩张型心肌病 ( it a i ypt , C 是原因不 Dl e C r o oa y D M) ad d m h 明性心 肌病 , 称特 发 性扩 张 性心 肌 病 (doa i d a d 也 i pt c i t i h le
毒性亢进作用 ,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 防止心肌 B 一受体暴露 。 于过多的儿 茶 酚胺 下, 而使 B 一受 体 密度 不致 下 调有 从 。 关 】 。许桂菊等 【报告用 B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4 心力衰竭 。还有研究指出 , 卡维地洛与 A E 联合长期治疗 CI D M, 以使 病人左心室舒张期末 内径缩小 , C 可 射血分数增加 , 室性早搏减少 J 。临床应用 中, B一受体阻滞剂抗心 衰作用
泉, 元气是健康之本 , 以一个 人生病是 由于元气 虚衰所致 : 所 兰 的, 胃是元气之本 , 胃伤 , 而脾 故脾 元气衰 、 病生。这不能 百 83 6
不说“ 百病生于气 ” 内伤脾 胃, 对“ 百病 由生” 有指导意义。 另外 , 人秉天地间正常之气而生成。人 的生命 是由于天 簟 刊
Ma .2 0 0 6 y
浅 说 “ 病 生 于气 ’ “ 百 ’ 内伤 脾 胃百 病 由生’ 关 系 与 ’ 的
尚 冰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辽宁 沈阳 l0 3 ) 10 2 摘 要 : 气” 从“ 的概念及 其在 中医理论 中的 地位 , 以及 “ 百病 生 于气” 的提 出, “ 对 百病生 于气” 与“内伤 脾
述 , 内经>:心痹者, 如< 。 脉不通 , 烦则心下鼓 , 暴上气而喘。 ” < 景岳全书 ・ 促篇> 喘 也有记 载 : 虚喘者 , 短而不息 …… “ 气 慌张气怯 , 声低息短 , 皇皇然若气 欲断 , 提之 若不能升 , 吞之 若不相及, 劳动则甚 , 而唯急促似喘 , 引长一息为快 。 现 但得 ”
响的 , 而张元 素对“ 五运六 气” 说是极 有 研究 的 , 而 可 之 从 知“ 说对李杲的学术主张是有 深刻影 响的。 气”
1 。 概念在 中医学 的地位及。 气” 百病 生于气 ” 的提出
古代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 自然 科学的发展有 相当的影
响 。从 < 内经> 始 , 开 哲学对 祖 国医学 的影 响 , 为历代 医家
生于气 ” 对于其提倡 的“ 内伤脾 胃, 百病 由生” 具有指 导作
用。
提到“ 内伤脾 胃, 病 由生 ” 得说 到 < 胃论 > 百 就 脾 和李 杲。李杲 出身富豪之家 , 幼年母病 , 杂药乱投 , 为庸医所误 , 至死竟不知何病 , 他痛悔 自己不知 医学 , 于是 以千金作 为资 本, 就学于名医张元素 , 几年后 , 尽得其传并有发展 , 最终成 为一代名 医。张元素的医理之道对李杲是具有极其深刻影
的生成过 程 中, 胃的运 化功 能尤 其重要 。< 医基础 理 脾 中
于五脏的病理状 态 , 景 岳全 书> 日: 外 有六气 之侵 , 如< 中 “
内有九气之乱 , 而凡病之为虚为实 , 为热 为寒 ……则正气足 以尽之。盖气不调不 处 , 即病本 所在 之处 也。 < ” 索问 ・ 举
痛篇> 更是有 : 百病生于气” “ 之说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 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 功能 , 主要有 5个方面 : 动 推 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 用 和气 化作 用。如果气 的推动作用减弱 , 会影 响机体 的生长 、 发育 或出现早 衰 。 或 使脏腑 、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 ; 如果气 的温 煦作 用失常 , 出现畏寒喜热 、 会 四肢不温 、 体温低下 、 和津液运 血 行迟缓等寒 象 ; 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 身的抗病能力必 全 然随之下降 , 机体也易 罹患疾病 ; 如果 气的 固摄 作用 减弱 。 能导致体 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 的危 险;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 ,
与 A E 是协同的。应从尽可能小的剂量开始 , CI 逐渐增加 至
cni oah , C 。是 以左室 ( atmyptyI M) o D 占多数 ) 或右室 或双室
明显扩大 、 伴有心室 一定 程度的肥厚 、 室收缩功能减退为 心 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其预后不 良, 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 和严重的心律失 常。中医学无 此病 分休息 、 心、 C 强 利尿 、 利用 血管紧张 素转换 酶抑制剂 ( C [ 扩血管 等常规 治疗。另 A E) 外, 对各种心律失常与循环栓塞合 并症的防治也很重要¨ 。 J 在 D M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 动、 C 心腔扩大等情况时 容易
的深入发现 D M 的发 病机 制与 自身免疫反应 有关 , 尔硫 C 地 卓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 床研 究(S D 试 验认为治疗 有 ID C) 益的机制是地尔硫卓干预 了抗体介导 的心肌损伤 和保 护心 肌 。临床随机双盲 P A E试验【 提示 , j RS 1 新的钙拮抗 剂氨
作者简介 : 尚冰 (9 4 , , 1 7 一) 男 辽宁沈阳人 , r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从事 中医藏象学说及中医文献学研究 。
地间正常的变化而产生的 , 如果天地问没有正 常变化 , 的 人 生命就不会存在。< 素问 ・ 宝命全形论篇> “ 日:人生如地 ,
维普资讯
中医理论 中普遍在用“ 的概念 。早 在< 气” 内经> 时代 , 尽管当时还处于朴素的初级阶段 , 内经 > 在< 里却 详细 和全 面地记载了“ 在人体 中的作 用。如五 脏 中气的生 理作 气” 用 , 素问 ・ < 脉度篇> “ : 肺气 通于鼻 , 肺和则鼻能 知香臭矣 ; 心气通于舌 、 心和则舌 能知五 味矣 ; 气通于 目。 和则 目 肝 肝 能辨五色矣 ; 脾气 通于 口, 脾和则 口能 知五谷 矣 , 肾气通 于
赵 明, 富 超
(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4 ) 5 00
摘
要: 目前对扩张型心肌病 惠者主要采取 充分休息、 强心 、 利尿、 用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 ( C I 扩血 利 A E)
管等常规治疗, 而在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方面亦取得 了肯定的疗效。本文综述 了近期 临床 治疗 D M 的文献报道 , 常 C 从
收 稿 日期 =0 5一l 一0 20 l 5
论> 出“ 指 因人在 出生以后 , 必须依 赖饮食物 的营养 以维持 生命活动 , 而机体从饮食物 中摄取 营养物 质 , 又完全 依赖脾 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 , 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 吸收 , 把其 中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