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静脉窦血栓)

合集下载

静脉窦血栓5例临床诊疗体会

静脉窦血栓5例临床诊疗体会

静脉窦血栓5例临床诊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5例诊断为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CT、MRI以及MRV检查,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经颅脑MRI及MRV确诊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给予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以及抗凝等治疗,效果较满意。

结论静脉窦血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

【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77-0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

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年发病率大约为2~4/100万,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病死率达5%~15%。

目前本病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凝、溶栓及控制原发病(如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治疗等,对症治疗包括癫痫发作和高颅压的控制等。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

病因分别为口服避孕药物1例,白塞氏病1例,分娩后1例,严重全身感染1例,还有1例病因不明。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男2例,女3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岁,病程7-16天,平均9.3天。

5例患者均有头痛、恶心、呕吐,2例在发病8-10天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1例出现癫痫发作,发病至就诊时间7-16天。

实验室检查3例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1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低于正常,3例纤维蛋白原军高于正常。

影像学检查:2例患者CT表现为脑叶出血,1例患者CT表现为空三角征。

MRI+MRV检查见病灶部位静脉窦显影不良或狭窄。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脑内病变部位静脉窦不显影,循环时间延迟,此为静脉窦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误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误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误诊分析患者男,41岁。

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6 h。

”入院。

本病历特点: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6 h,左手无力,不能持物,左侧下肢无力,可自己行走,伴头胀痛,无头晕,无恶心、呕吐,既往史:曾诊断“左侧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82年,已治愈;诊断“右侧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2年,已治愈;诊断“左侧上肢静脉血栓”病史3年,已治愈;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00/7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8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神清语明,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尚可,计算力减退,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底,A∶V = 2∶3 。

双侧额纹及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

双侧软腭上抬对称有力,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左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4级,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对称存在,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查道克征阴性,无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无项强,克尼格征阴性。

当天头部核磁平扫提示:右侧额顶叶异常信号考虑为脑梗死(急性期)。

请结合临床,入院后给予降纤、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入院当天出现抽搐,第2天复查头部核磁平扫提示:左侧额叶、右侧额顶叶异常信号考虑为出血性脑梗死,进一步提检头部CT回报:左侧额叶出血,右侧额顶叶出血性脑梗死。

给予外科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入院第4天复查头部CT,复查头部CT回报:左侧额叶出血,右侧额顶叶出血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

入院后第5天死亡。

患者女,38岁。

因“头痛2 d”入院。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当天检查头部核磁检查回报:左侧枕叶梗塞,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烦躁不安,颈部项强4横指,当天检查腰椎穿刺:脑压250 mm H2O,血性脑脊液,脑脊液蛋白6.07 g/L,白细胞19×106/L,检查头部CT:左侧颞枕叶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待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颈部血管彩超:未见异常;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患者神经症状有所好转,入院第3天检查头部MRV回报:左侧横窦未显影,诊断左侧横窦静脉窦血栓,给予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痊愈出院。

静脉窦血栓病例讨论

静脉窦血栓病例讨论
动脉、左侧小脑上动脉闭塞,左侧大脑 前动脉起始段闭塞,3)左侧横窦血栓形 成
初步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T) 支气管哮喘 红细胞增多征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左侧肾上腺结合部增生?
进一步检查
复查脑脊液 完善17-KS、17-OH等化验 定期复查肾上腺CT 肺功能检查 脑外科会诊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脑卒中协会(ASA)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管理指南
3.癫痫的处理
CVT患者合并癫痫发作(有责任脑实质损害病灶), 推荐尽早给予抗癫痫药物,并维持一定时间,预 防癫痫发作(Ⅰ级推荐,B级证据)。
CVT患者合并癫痫但无脑实质损害者,也应尽早给 予抗癫痫治疗(Ⅱa级推荐,C级证据)。
临床预后和复发的风险
重新认识该 非少见 死亡率6-10% 成活率82-90%
预后差的征象 存在的内科疾病:严重感染、肿瘤 近期Bruijn在对5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了前 瞻性研究后提出如果存在昏迷、颅内出血,则 预后不良。 小脑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
Thank you!
慢性:多由蝶窦、筛窦炎及中耳炎逆流引起。 ■感染源:为以下局部感染灶:
1、鼻腔、口腔、眼部及面部化脓性病变进入血液,通过眼动脉入海 绵窦。
2、蝶窦、筛窦通过筛静脉或直接接触感染,侵入蝶窦壁而入海绵窦。 3、耳部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引起乙状窦血栓,沿岩窦 扩及海绵窦。
◆非炎性原因:手术、头部外伤、慢性消耗性疾病、高凝状 态等
此窦血栓可侵及外展神经,同时可影响半月神经 节而产生颞骨岩尖综合征。
直窦血栓
◆起始于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处,直 行向后与上矢状窦相连。
◆单纯直窦血栓少见,常合并其他部位血栓。 ◆如累及到大脑大静脉时,导致急骤颅压增
高,昏迷。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2T15:56:32.3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秦冠南管弦乐张永义[导读]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1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550004;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50004 【摘要】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

结果 12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头痛8例,癫痫发作4例,意识障碍3例,肢体活动障碍4例。

12例患者头颅MRV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或狭窄。

经给予病因、抗凝、脱水及对症治疗后,痊愈3例,好转8例,死亡1例。

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及早行头颅MRI+MRV有助于明确诊断,抗凝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诊断;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0.5% [1]。

本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

因此,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并正确治疗。

本文将本院收治12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CVST的诊断及治疗。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CVST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

年龄在18~52岁,平均年龄34岁。

病前有感染史6例,产褥期2例,口服避孕药1例,病前失血史1例,病因不明者2例。

2.CVST诊断标准由两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确诊需头颅MRI及MRV、CTV、DSA 3项检查中至少一项支持[2]。

3.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者8例,癫痫发作者4例,意识障碍者3例,肢体活动障碍者4例。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特殊形式,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误诊率高。

近年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本病的认识也日益提高。

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1例CVS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 临床表现: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5岁,急性发病(1个月)2例。

首发症状(1周内):以头痛伴呕吐(7例)多见,其中喷射性呕吐2例;头痛伴肢体肌力下降4例;头痛伴局灶及全身性癫痫发作2例;头痛伴视物不清1例。

其他发病形式包括持续昏迷1例、肢体偏瘫1例、视物不清1例、精神障碍1例。

视乳头水肿11例,颈项抵抗1例。

产褥期发病2例(分别于产后8天、14天),长期口服避孕药2例,副鼻窦炎2例,中耳炎1例,病因不详者4例。

其中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血管性头痛1例,良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病毒性脑膜炎1例,脑叶出血1例。

枕顶叶梗死1例。

2. 辅助检查:9例病人早期行头颅CT检查,其中1例显示左枕顶叶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2例显示枕顶叶片状低密度影,其余5例未见异常,11例均行头颅MRI及增强检查,其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6例,横窦血栓形成4例,直窦血栓形成1例,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表现为相应窦腔血管流空影消失,T1等、混杂或高信号,T2高信号,典型表现为“白三角”征。

周围脑实质低信号水肿,还可见相应的脑组织出血、梗死灶,2例显示副鼻窦炎。

增强扫描可见“黑三角“征。

8例行MRA检查均见栓堵的窦腔静脉成像未显影,与MRI相一致。

5例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均增高,达210~450mmH2O。

1例脑脊液外观为粉红色混浊。

3. 治疗和预后:所有患者均予脱水降颅内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除1例合并脑出血外,均予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单位/天,连用3天为一疗程,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改变(MRI+MRA)酌情是否继续使用。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b e n e f i t ,b u t p h y s i c a l l y h a n d i c a p p e d( 2 2. 2 ) ,j u s t 1 p a t i e n t d i e d( 5 .6 ) . Co n c l u s i o n
Hale Waihona Puke E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h e 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Ce r e b r a l Ve n o u s S i n u s Th r o mb o s i s
L I Xi a o h u i ,XUE Z h o u me n g ,L I Xi a n g,F ANG J i a n,FANG Yu a n,GUAN Ru i ,CH EN We n wu
ho s pi t a l wi t h CV ST . Re s u l t s Af t e r t r e a t me nt ,1 3 pa t i e nt s c om pl e t e l y r e mi t t e d( 7 2. 2 ), 4 c a s e s pa t i e nt s ma r ke d
再 复 发 。 结论
脑 静 脉 窦血 栓 形 成 的 早期 诊 断 、 早 期 治疗 十 分 重要 , 应视患者具体情 况选择 不同的治 疗方法 , 以 及
联合血 管内治疗, 以 其提 高疗 效 、 减 少 并发 症 。
关 键 词 :脑静 脉 窦 血 栓 形 成 ( C VS T) ; 病 因; 血 管 内治 疗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6 4 .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7 6 0 6 ( 2 0 1 4 ) 0 4 —0 2 3 2 —0 4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5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女4例,男2例,其中均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 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

结果本组6例痊愈,颅内压正常,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较前明显好转,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

结论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溶栓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治疗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CVT)是一种较少见的闭塞性脑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深部脑静脉和硬膜静脉窦的血栓。

血栓使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继而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水肿、静脉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患者(病情不断恶化或广泛血栓形成),常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颅内压增高,伴随或不伴随神经功能障碍,其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病程长、并发症多。

本文报道2005.8~2010.8我科收治的6例不同部位的重症颅内静脉窦患者,采用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女4例,男2例。

年龄24~52岁,平均33岁。

其中4例女性病前1~2周均有正常分娩史,1例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无明显病因。

均有进行性加剧的持续头痛,抽搐,患者意识状态进行性加重,甚至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4例5~7分,2例3分。

自发病到治疗时间为20~30d不等。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及细菌培养检查正常,压力均大于400mmH2O (100mmH2O=0.098kPa);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纤维蛋白原均增高(>4.5g/L)。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8T15:23:35.9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郭克军梁伟[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2301050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征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 CVST病因多样,年龄以青状年居多,临床表现复杂,确诊依靠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

降颅压、抗凝等综合治疗疗效佳。

结论:及早行血管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抗凝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低发病率的脑静脉系统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较高,可达50.0%[1]。

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CVST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本文现将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VST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例,女8例,年龄21~42岁,平均31岁,病程为2~18d,其中分娩后产禄期发病有2例,口服避孕药史3例,有中耳炎病史2例,有贫血病史2例,1例原因不明。

1.2临床表现其中意识障碍2例,头痛呕吐7例,视力下降3例,失语1例,肢体瘫痪2例,局灶性及全身性癫痫1例,发热3例,血压升高2例,视乳头水肿5例,颈抵抗6例,病理征阳性3例。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1例,红细胞压积增高3例,血小板计数增高1例。

腰穿检查4例,脑脊液压力均高于正常,脑脊液蛋白正常3例,升高1例。

1.4影像学检查: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6例行MRI检查,4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脑梗死多见于额、顶、枕叶, 可为双侧多发病变。 • 横窦-乙状窦闭塞所致脑梗死多见于同侧颞叶或小 脑。 • 大脑大静脉-直窦血栓所致脑梗死常表现为双侧基 底节区、丘脑、脑干对称性病变,边界清楚。这 种对称性改变在动脉性脑梗死中罕见。 • MRI平扫除脑梗死外,还可同时显示正常静脉窦 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高信号影。
既往史

“右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周围感染)”切除术后一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心功能II级、脂肪肝”病史一年。
•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无外伤史,有输血史。
• 个人史:生于本地,长时间在外地工作,此次发病时 在云南,有吸烟史30年,40支/日,饮酒史30年,平 均半斤白酒/日,近三个月戒酒。26岁结婚,配偶及 子女健在。 • 家族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左侧
上矢状窦显影不良
右侧
后循环
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先天发育异常
脑瘤卒中
各种脑炎
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 静脉性脑梗死的部位及形态与其引流静脉窦血 栓形成部位一致,梗死灶多位于大脑外围皮层 ,皮层下脑组织或脑深部灰质核团,大脑白质 区发病较少。梗死区常伴有明显肿胀。 • 病变可单发或多发,范围大小不一,形态不规 则,边界不清, • 动脉性脑梗死多呈三角形或扇面形病变、边界 锐利。
鉴别诊断
先天发育异常 • 先天发育异常,弱势侧静脉窦一般管壁光滑, 且近侧乙状窦或颈内静脉显影良好,无代偿性 侧支循环建立,MRI上同侧静脉窦内无异常信 号,脑实质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脑瘤卒中
• 临床上常有缓慢发病史,有癫痫或长期头痛 、头胀等症状,病灶一般为单发性。
鉴别诊断
各种脑炎
• 临床上可有发热,脑脊液异常改变,脑实质病变 无规律,可以多发且弥漫分布或脑内无病灶。
辅助检查
• 头CT(大理市医院2014-6-29):未见异常。 • 颈椎片(2014-7-18):颈椎病。 • 脑彩超(2014-7-18):未见明显异常。 • 颈部血管彩超(2014-7-18):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左 侧优势)。 • 心脏血管彩超(2014-7-18):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 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入院后体格检查

双侧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颅 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 对称存在,四肢感觉无异常。双侧Babinski征及 Chaddock征阴性。颈软,克氏征阴性。 •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8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 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 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 颈肩肌肉僵硬,握痛阳性,右侧枕外隆突压痛阳性 。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诊断
• 静脉窦血栓形成
治疗
• 2014年7月20日始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5000抗 一日二次 皮下注射
治疗五天左右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夜间 睡眠良好。
治疗两周时患者偶有头胀不适,症状持续3-5 分钟可自行缓解。
治疗
• DSA检查(2014-08-05) 静脉窦期显影显示上矢状窦显影较淡,下矢状窦 显影不良,大脑大静脉、直窦显影正常。脑深部静脉 显影正常。脑表浅静脉通过上引静脉及下引静脉引流 至横窦及乙状窦远端,引流血管丰富。双侧横窦发育 正常。双侧颈静脉引流正常。 结论:可能存在上、下矢状窦先天发育差,或是慢性 闭塞。
讨论
• 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什么病呢?
• 需要与那些疾病相鉴别?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 眼科会诊:无视乳头水肿。 • 耳鼻喉科会诊:耳部无异常,无中耳炎。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 头MRI及头MRA(2014-7-19):
1.右枕叶急或亚急性梗死灶,结合临床。 2. 脑内缺血灶。 3. 上矢状窦、双额顶叶脑沟内血管信号增高,待除 外静脉窦血栓 请结合临床。 4. 右侧椎动脉发育异常。
临床病例汇报
吉林大学附属吉林医院 脑血管病诊治中心一组 驰欣杰
病史
患者,李某某,男,59岁,病例号:300039313 职业:工人。 主诉:头痛一月余。
现病史
患者于一个月前长时间看电子书、电视后出现头痛。 起初以右侧后枕、顶部疼痛为主,表现为刀剜样疼痛不适 ,逐渐出现左侧头痛,全脑胀痛,伴有眼胀、眼眶疼痛不 适,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夜间睡眠差,伴有恶心、未呕 吐,自行服用多种“止痛药”,头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于2014年6月29日发病一周左右到“云南大理某医院 ”就诊,行头CT未见异常。给予“甘露醇、卡马西平、盐 酸氟桂利嗪、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红花黄色素”等药物 治疗三天,头痛程度较前减轻,出院后自行服用“安乃近 ”止痛对症治疗。服药时头痛症状好转。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DWI序列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T1WI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T2WI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上矢状窦、双侧额顶叶脑沟内异常信号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 头MRV(2014-7-20)
上矢状窦后部、窦汇、右侧横窦见长 T2信号,MRV未见正常血流信号影,下 失状窦、直窦、乙状窦无明显异常。
现病史
于2014年7月6日早上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右侧肢体 抽搐发作,右侧肢体僵硬,以下肢为重,症状持续十 余分钟后好转,发作后无肢体活动不灵,仍有头痛。7 月9日在床上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数分 钟后自行消失。 发病以来精神萎靡,睡眠差,头痛严重时整夜不 能睡觉,服用止痛药后每日可睡3-4小时,进食少,出 汗多,经常便秘。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以"头痛 待查"收入院。
谢 谢!
CV-1312-CR-0067 有效期至2014-12-02
辅助检查
• 化验(2014-7-18) 血常规:WBC:6.74×109/L RBC:5.46×1012/L HGB:175g/L PLT :344×109/L 肝 功:ALT :40.2U/L GGT:60.2U/L 血 脂:T G: 2.77mmol/L
凝血四项、血离子、肾功、心肌酶、尿常规 乙肝二对半、输血三项等均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