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3.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 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很多穿支动脉,供应脑 干、丘脑等部位。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或 延伸入穿支血管开口,形成微小的动脉粥样斑, 出现穿支动脉闭塞。
4.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主要症状为疼痛,以颈、 枕后部为著,向肩部放射。患者也可出现弥漫 性头痛,常在枕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可造成 延髓、小脑和脑桥缺血,引起头晕、复视等症 状;与栓子栓塞不同,它同时还可以引起 蛛 网膜下腔出血。
2.对侧椎动脉代偿 双侧椎动脉在颅内融合为 基底动脉。在一侧椎动脉闭塞的情况,从对侧 来的椎动脉血流会发生逆流,重新灌注椎动脉 分布的供血区。
3.颅内Willis环 此环发育健全的情况下,能起 到重要的代偿作用,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 代偿机制。Willis发育不完整势必影响其代偿。
4.颅外椎动脉与颈动脉系统的吻合 主要包括 椎动脉-咽升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椎动脉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的吻合。其中椎动 脉-枕动脉吻合比较恒illis环。
二、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眩晕、头痛、呕吐、复视、 失明、共济失调、麻木无力等。
后循环缺血极少出现单个症状,常常表现为一 组临床症状。
三、与其他系统疾病鉴别
头晕:指轻微的头痛、头胀、头重脚轻等主观 感觉,或称一般性眩晕。常由椎动脉供血不足 引起,常伴有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内听动脉 闭塞可引起眩晕症状,可发生在脑干梗死之前, 提示椎-基底动脉存在病变。
MRA、DSA等;AHA/ASA推荐CTA和MRA 作为无创评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首选。诊断 的金标准是DSA;
④椎动脉颅外段狭窄计算方法(NASCET法)
4.SCA:供应小脑上部、结合臂、中脑尾端和 脑桥被盖头端。SCA发生出血多见,而闭塞性 疾病少见。发生闭塞时可同时出现小脑及脑干 的症状。
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对38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
结果38例患者中,25例为优势椎动脉开口狭窄,8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狭窄,其中1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合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
共置入支架45枚,椎动脉开口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8.9%,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1.8、P<0.05。
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随访1~18个月,37例患者无脑梗死/TIA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
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有效,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收集病例和随访研究。
标签: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循环缺血性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5%~30%。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即使规律服用药物,卒中的风险仍相对较高,且预后不佳。
9%的后循环梗死是椎动脉开口狭窄所致[1]。
本研究对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的38椎动脉开口狭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术的38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5.8岁。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彩超、头颅磁共振平扫+血管成像(MRI+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为椎动脉开口狭窄(≥50%),其中,左侧21例,右侧12,双侧5例。
临床表现为:言语含糊、眩晕、共济失调。
诊断为:脑梗死28例,TIA 10例。
1.2方法在镇静+局麻、全身肝素化和监测生命征的情况下行支架植入术。
以右腹股沟中点下方约1cm处为穿刺点,以改良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置8F动脉鞘,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5F椎动脉造影管送至病变侧锁骨下动脉近端处,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处血管的走行形态以及病变血管供血区的侧枝循环情况。
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

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支架患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ICD-10:I77.107,I77.131,I65.007,I65.008):主要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V1或V2段狭窄。
锁骨下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或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ICD-9-CM-3: 00.6401,00.6408,00.6402,00.6403)(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临床表现和/或辅助检查可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
依其临床症状的有无,可分为症状性狭窄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1.临床表现:(1) 脑低灌注症状:头痛、头晕,以运动、情绪激动及应激后为甚;(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度狭窄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共济失调及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 内完全恢复。
影像学检查无脑局灶性缺血性病变。
(3) 缺血性脑卒中:偏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偏盲,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闭锁综合征等,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无完全缓解。
2.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征。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动脉狭窄,管腔内充盈缺损。
CTP或MRP或SPECT显示脑灌注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 拟诊断为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患者,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与相应狭窄部位以及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的临床症状。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无症状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即使DSA 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小于70%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其余患者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内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有椎动脉“盗血”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狭窄程度小于70%,但斑块有溃疡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椎动脉狭窄是指椎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超声诊断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安全、无创、价格低廉且易于操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的超声检查主要包括颈部血流图、椎动脉追踪和多普勒超声三个方面。
在进行检查时,医师需要了解椎动脉的解剖位置和血流方向,采用特定的探头位置和角度扫查,并结合椎动脉追踪和多普勒技术对椎动脉进行详细的检查。
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速度异常: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应该在60-120cm/s之间。
如果椎动脉狭窄,血流受到阻碍,血流速度会显著增加。
通常认为,当椎动脉内的平均血流速度超过140cm/s时,椎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较大。
2. 血流谱图改变:在超声检查中,可以通过多普勒技术绘制椎动脉的血流谱图。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血流谱呈现出单向且连续的波形。
如果椎动脉狭窄,血流谱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加速、湍流和不规则的波形。
3. 狭窄程度评估:超声检查还可以通过测量椎动脉的管腔直径和血流速度来评估狭窄的程度。
通常情况下,管腔狭窄50%以上可以诊断为中度狭窄,狭窄70%以上可以诊断为高度狭窄。
超声诊断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椎动脉狭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超声检查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受到解剖结构、探头位置和操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在进行超声诊断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做出综合判断。
超声诊断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了解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希望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诊疗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二篇示例:一、技术要求1、检查仪器:超声诊断仪器应当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具有较高分辨率和探头频率;2、探头:应选用高频(≥7.5MHz)线阵探头,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3、超声探头的操作者需具备丰富的超声检查经验,熟练掌握超声检查技巧。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一、流行病学和筛查人群1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国外社区老年SS患病率约2%, 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70岁以上人群约占9%。
老年人SS 常合并其他动脉疾病, 合并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分别高达50%、29%和27%。
老年人SS往往提示合并心脑血管病, 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有预测价值。
2 颅外椎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国外研究表明,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患者中(3 717例, 平均年龄60岁) , 超声诊断近段VAS>50%的患者达7.6%。
在老年人群, 尤其是患ASCVD的人群中, 估计ECVAS的患病率较高, 且与后循环脑卒中相关。
3 建议筛查人群基于SS和VAS患病人群的特征, 本共识不推荐在普通人群中开展筛查。
依据已有的指南或者共识推荐, 结合临床实践, 本共识建议SS/ECVAS的筛查人群如下: SS/ECVAS筛查人群建议:具备以下任何一条的人群, 建议作进一步的专业检查。
(1) 有上肢缺血症状, 或查体发现左右侧肱/桡动脉搏动明显不对称, 或锁骨上窝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或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值≥10 mmHg;(2) 有后循环缺血相关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患者;(3) 40岁以上ASCVD患者。
二、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机制锁骨下动脉主要为上肢供血, 左侧锁骨下动脉往往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右侧往往起源于无名动脉。
椎动脉大部分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近段, 左右二支入颅后汇集到基底动脉, 与Willis环相连并发出大脑后动脉, 主要为小脑半球和脑干供血。
因此SS主要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 后循环缺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由于锁骨下动脉与颈外动脉可形成侧支循环, 还与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连接, 故慢性闭塞过程中往往侧支循环代偿较好, 发生明显症状的少见, 但急性闭塞和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者往往导致明显症状和严重临床后果。
SS好发于左侧, 左右侧患病比例约为3:1, 原因可能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与主动脉弓血流方向呈近似直角, 血流正面冲击血管壁, 容易产生涡流, 进而损伤这部分血管。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椎动脉很长,从SubA发出后经颈椎横突孔,然后绕行环枢椎入颅,再行走很长一段后两侧合并成BA。
VA不但行程很长,而且变异多,因此,诊断VA狭窄或闭塞一直是TCD诊断技术中的难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进行VA颅内段和颅外段多部位检查能增加对VA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将VA颅内和颅外段闭塞性病变放在一起讨论。
第一节VA狭窄和闭塞的TCD诊断一、VA颅内段狭窄颅内段血流速度增快(Vs>100cm/s),频谱紊乱,符合狭窄频谱改变。
当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时,不仅狭窄部位出现明显血流速度增快和更紊乱的频谱,狭窄近端及同侧VA起始段和同侧VA环枢段出现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增高。
更多时候,检测狭窄近端血流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狭窄是哪一侧,VA走行变异很大,有时很难确定左右,此时,起始部和环枢段血流频谱能给你某些提示。
二、VA起始段狭窄VA起始部狭窄时的TCD表现分直接和间接改变。
直接改变是在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频谱紊乱;间接改变双侧VA环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减低。
VA起始部收缩期峰血流速度≥100cm/s伴频谱紊乱可考虑有血管狭窄,VA起始部狭窄通常为局限性,因此,当发现血流速度增快时,将探头再逐渐向上提,血流速度变正常或减低,这种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对诊断更有价值。
VA严重狭窄时出现间接改变,主要表现为VA 环枢段和VA颅内段呈低血流低搏动指数频谱。
VA低血流低搏动指数改变有时在环枢段较颅内段更敏感,这是由于颅内VA接受了更多代偿血流。
狭窄不很严重时,狭窄远端血管的血流频谱不出现明显改变,而仅表现为血流速度较对侧减慢。
VA起始部狭窄诊断的关键是要熟悉VA 各部位的检查方法,并时刻记住VA是一条很长的血管,起始部病变会影响到其后的血流。
如图8-1-1所示。
图8-1-1,RVA起始部严重狭窄,造成RVA远端动脉内压力降低,颅内段血流呈低平血流频谱信号(红色圆点处)。
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696文章编号:1003—2754(2006)06—0696—03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December2006,Vol23,No.6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刘勇,帅杰,郑健,李黔宁,邓志宽,黄华,谷月玲摘要: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
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赢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
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椎动脉;血管狭窄;卒中;支架植入中图分类号:R741.044文献标识码:AClinicaldiagnosisandendovascularstentingofsymptomatic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
IUYong-SHUAIJie,ZHENGJian,eta1.(DepartmentofNeurology,Xinqiao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7,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diagnosisandtheapplicationofangioplastyandstentinginthetreatmentof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VA)stenosis.Methods106patientswithsevere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wereinvestigatedbytheirclinicfeatures,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ghy(DSA)andtheendovascularstenting.Results(1)Aus—cuhationforcarotidbruitsshowed95patients(89.6%)wereabnormity.Thereweremanydangerousfactorsforcerebrovasculardiseaseinpatientswith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nthisstudy,ashyperlipemia83(78.3%),hypertention62(58.5%),diabetes49(46.2%),alcohol44(41.5%),smoking41(38.7%)andhyper—uricemia23(21.7%)successively.(2)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showed106patientshave169arterystenosis,includingextracranialcarotid,40patients,VAoriginatingsite,30patients,extracranialcarotidandVA,36patients.(3)123stentplacementswasperformedin104cases.Thestenosislevelwasreducedto10%~20%afterstent—assistedangioplasty.3patients(2.88%)hadseverityperiprocedualcomplications.92patientswereclinicallyasymptomaticwithoutrecurrentTIA/strokeduringfollowupfor6~12monthes.ConclusionsDSAisoneoftheidealandreliablediagnosticmethods,andishelpfulinassessingtheprognosisandworkingoutthetherapyplanforthe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Endovascularstentingofsymptomatic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saneffectiveandsafetherapeuticmethodwithfewandacceptablecomplications.Keywords:Carotid;Vertebralartery;Arterystenosis;Stroke;Stentplacement脑卒中或卒中(Stroke)发病率高达150~200/10万,缺血性卒中(脑血栓、脑栓塞等)是其主要类型,有资料表明颈、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防治是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新的挑战[1]。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72-179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苏克江王桂敏译1 前言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
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
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
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
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
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对椎动脉解剖学,椎动脉病变自然史,影象学在椎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2 解剖学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
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
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
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
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
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
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
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
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
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72-179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苏克江王桂敏译1 前言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
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
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
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
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
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对椎动脉解剖学,椎动脉病变自然史,影象学在椎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2 解剖学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
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
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
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
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
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
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
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
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
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
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体,肌支到位于深部的周围肌肉区。
行程短的颅内段发出重要的脊髓前、后动脉到延髓和脊髓,细小的穿支血管到延髓;其最大的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负责咀侧延髓一小部和小脑的血液供应。
当PICA分支偶尔缺如时,由侧枝血管负责延髓外侧供血。
椎动脉入颅后,管壁发生显著的变化,外膜和内膜变薄,内膜和外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减少。
健康人群中,一侧椎动脉不通畅(直径<2mm)者达15%,其对基底动脉血流的贡献相当小。
较小程度的不对称也较常见,其中以左侧椎动脉占优势者为50%;右侧25%,仅余下的1/4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
除非合并有椎动脉起始部或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否则这些变异的临床意义有限或者根本无意义。
3 颅外椎动脉狭窄颅外椎动脉可通过数种病理学过程引起卒中,以本文讨论重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常见。
其他包括椎动脉夹层,颈部纤维带,由第二或第三颈椎创伤,骨赘浸蚀或压迫引起的外源性压迫,以及血管炎,后者以巨细胞动脉炎最常见。
对脑血管病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已发现椎动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
同时,那些椎动脉第一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者,其颈内动脉通常合并有类似病变。
然而,来自活体的病理学切片相当有限,原因是极少进行针对椎动脉狭窄的动脉内膜切除术,而旁路手术则根本就没有开展。
尽管颅外椎动脉与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的表现可能不同,但其依然是分析常见发病机制时经常要考虑到的两个部位,即在粥样硬化斑区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卒中。
然而,由于双侧椎动脉最终汇集为一条基底动脉,故血流动力学性卒中很少因一侧椎动脉狭窄引起。
此外,与ICA相比,椎动脉在颈部发出很多分支,因此,提供了强大的侧枝血液支持,当起始部闭塞后,其终末动脉常籍此实现再通。
目前尚无针对颅外椎动脉狭窄的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特殊的队列研究中,所涉及的样本数也很小。
迄今为止,已发表的最大系列来自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
在407例症状性后循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二者兼有的病人中,80例(20%)发现有椎动脉第一段>50%的狭窄。
该研究中后循环卒中经影象学研究确认,椎基底动脉TIA的诊断由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采用Caplan’s标准完成。
狭窄则是经传统抑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
近半数(37/80)有椎动脉闭塞,其中15%(12/80)为双侧受累。
这些病例的1/4(22/80)同时存在颅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病变,并可能是引起症状的原因。
然而,仍有近半数病人(38/80)以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为卒中的唯一病因,提示以椎动脉狭窄为卒中病因者至少占全部登记事件的10%。
这些病人的危险因素谱与前循环卒中者相似,平均年龄62.5岁。
性别分布与全部登记相似,但椎动脉狭窄组以男性居多。
该组资料中未提供有关随访的数据。
与颈动脉病变不同的是,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预后至今未明。
已发表的唯一涉及椎动脉狭窄的前瞻系列研究来自Cleveland诊所,以无症状病例为主。
共前瞻性收集了血管造影提示椎动脉存在≥50%狭窄的96例病人,其中89例狭窄位于起始部,8例并存颅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病变。
排除了椎动脉闭塞或因担心症状发生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
5年随访提示总的卒中率轻微增加,为5.25%/年,而且仅18例在首次血管造影时即有后循环症状。
事实上,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前循环症状,74例伴有>50%的ICA狭窄,52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假如不出意外的话,全组生存率与他们的颈动脉病变和伴发的心脏病有关。
随访期间发生卒中的23例病人中,仅2例为后循环,该2例发生症状时同时存在基底动脉狭窄。
无1例单纯颅外椎动脉狭窄者发生后循环梗死。
4 颅内椎动脉狭窄椎动脉第四段—颅内椎动脉狭窄常同时累及基底动脉,与颅外椎动脉狭窄相比,其与脑干梗死之间有更强烈的相关性。
现有的报道以症状性病人为主,其中日本人,中国人和美国黑人比白人更常见。
在Cleveland诊所44例终末端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病人的随访系列中,38例有后循环疾病的症状。
其中仅16例为单纯椎动脉病变,内2例的颅外椎动脉同时受累。
然而,6年后随访发现,与颅外椎动脉狭窄相比,该组后循环TIA,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更高,总的卒中率为7%/年。
在一项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50%病人进行二级预防的前瞻性非随机研究中,37/68例累及椎动脉。
在中位时间13.8月的随访中,单纯颅内椎动脉狭窄(31/68例)病人的总卒中率为13.7%/年。
狭窄椎动脉供血区的卒中复发率较低,为7.8%/年。
华法林组的卒中复发率较低,但由于病例数量少,且未进行随机治疗,故欲肯定华法林的疗效是困难的。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共确认严重症状性颅内椎动脉闭塞性病变75例,病变主要位于终末端至PICA起始部。
双侧颅内椎动脉病变也较常见(42/430例登记病人)。
研究发现,心脏性栓塞和颅外椎动脉狭窄是“近端”后循环卒中(延髓和PICA小脑供血区卒中)的最常见原因。
那些同时存在基底动脉和终末端后循环病变者的结局不良,此与Cleveland诊所的研究不同;后者未能发现狭窄分布的预后意义。
5 影象学在诊断中的作用尽管存在小的致残和死亡的危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依然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由于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第一段重叠,使通过标准主动脉弓窗不能显示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需要另建倾斜窗。
针对颅外椎动脉病变的非侵入性初期检查为超声波技术,因为椎动脉的80~90%可产生回波。
但是,单纯采用Doppler超声仅能得到60%的影象。
若结合使用彩色Doppler血流影象,可使影象获得率提高到80%。
最近的研究发现,加强Doppler影象与彩色血流影象技术联用,极大提高了传统技术在探测显著狭窄方面的敏感性,且不降低特异性,在某些研究中敏感性接近100%。
通过阅读低(C5~6)至高(C1~2)颈区血流可准确的提供血流速度信息。
尽管如此,同全部超声影响学一样,对技术存在高度依赖性。
经颅Doppler超声(TCD)可用于探测颅外椎动脉狭窄;与DSA相比,敏感性高达80%,特异性为80~97%。
然而,超过半数病例不能显示狭窄程度,且会遗漏闭塞的血管。
TCD的其他潜在的用途是探测源于狭窄处的血栓,许多研究将此用于探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无症状性栓塞。
但是,尽管TCD已被用于椎动脉经皮血管成型术(PTA)期间的监测,但所有研究均未包括椎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可提供颅外椎动脉影象,且不会发生导管血管造影时的危险并发症,但是依然不能完全取代DSA。
一项有希望的研究包括24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人,CTA观察到了全部病人的椎动脉起始部,同时能够探明经DSA发现的全部颅外椎动脉狭窄。
此外,在对“卷曲的”血管与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进行区分方面有进一步诊断意义。
在另一项研究中,DSA上可见到病变的14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中,13例被CTA探测到,但此13例中仅7例能够作出狭窄或闭塞的肯定报告。
同一项共103例后循环卒中研究发现,CTA与Doppler之间的良好相关性很小。
磁共振影象(MRI)可单独用于探测颅内椎动脉病变,但最好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使用,以同时进行颅外和颅内椎动脉。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登记尝试对MRA与DSA进行比较,显示MRA在探测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方面高于颅外或颅内椎动脉。
两个独立的观察者同时确认39条基底动脉中有12条狭窄,敏感性达100%。
而62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病人,由于并非总能明确基底动脉起始处,故得出敏感性较低的结果。
颅内椎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最少引人注意,且常遗漏病变,尤其是当病变位于颅内与颅外椎动脉交界处时。
MRA的一个重要诱惑是能预告高等级狭窄的闭塞。
这是因为MRA能显示瞬间血流相关性血管流过增强,进而提供有关血流特征的信息;低血流可能是血管缺如的表现。
信号-干扰比可通过加用对比剂改善,对比增强MRA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现有的资料报道集中在颈动脉病变,但也有作者提出经改进的常规MRA能进行颅外椎动脉起始部病变的探测。
然而,由血管卷曲图象对椎动脉影象产生的影响,以及血管卷曲区的信号减低依然是一个特殊问题;这种信号缺失会加剧由高等级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血流变异,并且不可能通过使用对比剂而成功地避免。
6 治疗6.1 内科治疗虽然不象心脏栓塞性病因那样趋向于发生特殊病理生理学事件,单纯内科治疗依然是后循环卒中的常规治疗。
但是,至今尚无针对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采用不同抗血小板疗法或抗凝剂与抗血小板疗法进行的随机研究。
同样,除了仅有的一项小样本回顾性非随机研究外,尚无针对颅内椎动脉狭窄的完全随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