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21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例7.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同例6,所不同的是例7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是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原本作为名词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有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从而具备了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以下是名词活用的几种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例如:“他吃饭。
”中的“饭”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吃饭”这个动作。
(2)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例如:“阳光灿烂。
”中的“阳光”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阳光照耀”这个行为。
名词用作形容词:
(1)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一个状态或性质,例如:“他认真地学习。
”中的“认真”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学习”这个行为的认真程度。
(2)名词用作形容词的主语或宾语,表示一个事物或物质的属性或特征,例如:“玫瑰花香。
”中的“香”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玫瑰花”具有香气这个特征。
名词用作副词:
(1)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或程度,例如:“他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中的“狠狠地”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打”这个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2)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关系或程度,例如:“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的“非常”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喜欢”这个动作的程度。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
(《赵将括母》)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3、客初至,不冠不袜。
(《大铁椎传》)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梦溪笔谈采草药》)5、二月草已芽。
(同上)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8、武能网纺缴。
(《汉书苏武传》)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
(《复庵记》)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重力论师道书》)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柳毅传》)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赵。
22、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技法指津】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它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之。
(《卖油翁》)――只是略微点点头。
(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
句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此处便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
(《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
(《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
(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8、武能网纺缴。
(《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
(《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