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皇帝制度
古代制度论文

古代制度论文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古代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制度以其独特性和长久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采用的是封建皇权制度。
这种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君主专制使得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封建等级制度则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封建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治理状态。
而且,封建制度的推行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地主和皇室则是农民的统治者和监管者。
此外,还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但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相对较小。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完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换。
封建制度的实行也促使了农民对土地的产权稳定,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和生产,为古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三、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求稳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分明,阶级固化。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由皇室、官僚、士人、农民和商业资本家等组成,各个阶层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和责任。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与古代制度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仁爱等美德。
综上所述,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的封建皇权体系、经济制度的农业主导、社会制度的稳定等方面都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皇帝与帝王制度

宦官干政:宦官干预皇帝的选任与继承,导致继承权的争夺更加复杂,政治动荡加剧。
兵变与政变:在动荡时期,军事力量往往成为争夺继承权的重要手段,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皇帝的饮食起居: 宫廷内有专门的 机构负责皇帝的 饮食起居,包括 御膳房、内务府 等。
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
司法权:审理案件和监督司 法活动
军事权:统领军队和维护国 家安全
谏官制度:对皇 帝的言行进行监 督和规劝
史官制度:记录 皇帝言行,对皇 帝进行监督
法制限制:法律规 定皇帝的权力范围, 防止滥用职权
舆论监督:通过舆 论对皇帝的权力进 行监督和制约
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 帝选择继承人的主要制 度,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皇帝的阅读: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皇帝的书法:很多皇帝擅长书法,如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造诣极高。
皇帝的诗词:部分皇帝在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如唐太宗李世民、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等。
书法:皇帝们的书法造诣普遍较高,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被誉为"端腴"之美。
绘画:皇帝们中的一些也是绘画高手,如南唐后主李煜擅长画山水,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兄终弟及制:皇 帝无子或死后, 由其弟继承皇位。
秘密建储制:皇帝 生前将选定的继承 人秘密写在一道密 旨上,藏于乾清宫 的“正大光明”匾 额后,待皇帝死后 由大臣取出密旨, 和皇子名单比对, 以确定继承人。
八旗推选制:清 朝时期,八旗王 公贵族推选皇帝 的制度,但后来 逐渐被秘密建储 制取代。
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选任与继承的主要制度,其他皇子争夺继承权的现象普遍存在。
皇帝制度体系

皇帝制度体系引言:皇帝制度是一种统治制度,通常由一个君主来领导国家,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皇帝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并且在某些国家持续存在到今天。
本文将探讨皇帝制度体系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起源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视为神圣的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之子,拥有拯救民众和统一国家的使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皇帝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并且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特点1.君权至上:在皇帝制度下,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他们决定国家政策,指挥军队,制定法律,并且承担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2.世袭制度:在绝大多数皇帝制度下,皇帝的继承是通过世袭来确定的。
通常,皇帝的儿子或近亲会成为下一位皇帝,以确保统治的连续性。
3.宗教和仪式:在许多皇帝制度下,君主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君主通常担任宗教仪式的主持人,并被认为可以与神灵沟通和交流。
这种宗教和仪式的角色为皇帝制度增添了庄严和神圣的色彩。
三、对社会的影响1.政治稳定:皇帝制度通常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由于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从而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2.社会等级制度: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被赋予特定的社会地位,根据他们的出身和地位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并且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3.文化发展:在一些皇帝制度下,君主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视。
皇帝会资助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来创造和保护文化遗产。
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政治的影响1.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一种非常集权的政治制度。
由于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单方面决定国家政策并实施各种政治改革。
然而,这种集权制度也可能导致滥用权力和权力腐败的问题。
2.君主专制: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君主专制的现象。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乾清宫
坤宁宫
御花园
养心殿
垂帘听政
2、宗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宗庙。在殷周 时代,君主在政治活动中,朝廷和宗 庙是并重的。而在礼制上,宗庙的地 位更重于朝廷 。至战国后,随着集权 君主政权的建立,君主朝廷的重要性 渐超过了宗庙。秦统一后,国家专门 设置官员掌管宗庙事务。秦汉时政府 机构中的九卿之首——奉常(太常) ,其职责就是“掌宗庙礼仪”。太常 寺直至清朝仍有设置。
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 较好的措施。史称“宋三百余年, 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 祸” 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 母范之正”。
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以 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 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 相同了。
(三)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清 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 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 清朝极力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 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在这 方面,清王朝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 王朝,然而同时,帝制社会和地主 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 锐。
2、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 到逐步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 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 “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自此,五行相克的学说便成为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 理论依据。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 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 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一般 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 习惯上也用年号来称呼 明清皇帝 。 如明朝洪武、建文、永 乐、洪熙、宣德、正统、 景泰、天顺、成化、弘 治、正德、嘉靖、隆庆、 万历、泰昌、天启、崇 祯; 例外:明代英宗两个: 正统、天顺;清太宗皇 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 崇德。
第三讲 皇帝制度

2.、 社会角色
①皇帝可以祭祀天、地,行封禅礼;因为 皇帝是天子,可以与天对话,一般人不行。北 京城里有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都是 为皇帝建的。 ②太庙,全国最高等级的家族祭祀场所。 ③名义上享有军国大政、司法等事务的最 高决策权、最高裁决权和最高指挥权,其言论 具有法律效力,有人事任免方面的最高权力, 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也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一切行动都有专门的 礼节(仪注)、服饰等等,规格与众不同,以显 示其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 陛下。 另一类是第三人称单数,如今上、 大家、官家、圣人、县官(如《汉书· 霍光 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国家 (《陈汤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天子。 还有车驾、乘舆、大行(指已故者)等代称。 最后,与皇帝称号相关的有一整套 名号,如太上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 皇后、妃嫔、皇子、皇太子、皇孙、
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顺治、 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还有一类为尊号,是表彰当今皇 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这里自然都是对 皇帝的歌颂。比如李隆基,曾加尊号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 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神 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 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再改为“开元天 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第三讲 皇帝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点及作用 影响 二、 皇位继承制度 三、后宫制度 四、宫省服御礼乐制度 五、宗室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 点及作用影响
•
皇帝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 的专称;皇位是以突出在位皇帝崇 高权威为主要内容的名位规定;皇 权则是以皇帝实际行使最高统治权 的政治概括。
央,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权力层 层下放。而中国较早就走向专制政体, 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分散 状态的基础上,这是耐人寻味的。 ②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首先,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 吏来行使政治权力,各级机构对皇帝负 责,各级官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世袭的, 即便是贵族,要想加入到权力系统中来 就要出来做官。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作者简介:赵斌,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375
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结构它是在中国社会内部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分散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国家统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袭的贵族制而实现的
200 9.5(中)
·理论新探·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赵斌
摘 要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客观上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皇帝制度既有其积极
一、皇帝制度及其形成 “帝”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 神。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着力塑造了“上帝”。上帝和地 上的殷王一样,有自己的朝廷、官吏、使节(风、云、雨、雪诸神)。它支 配着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可以令风、令雨。它又通过先公先王对人 世发号施令,从而给商王朝的统治加上了神圣的灵光。“皇帝”,则始 见于西周金文,也是指天上的神,但皇帝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联系更加 紧密,周王可以直接向上帝祈求祷告而勿须通过先公先王转达。及至 春秋,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与此相对的是,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为 一种摆设。这时候,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利于民的自然界的东西,或者 是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等,于是“帝”逐渐演变为历史 上的圣王贤臣。到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春 秋时期人们把帝神还原为历史人物,而战国时期则把帝神变成了活生 生的君王,至此帝神已完全还原为人。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则进而 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其 绝对统治的皇帝制度。 二、皇帝制度的利 首先,在政治稳定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皇帝 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结构,它是在中国社 会内部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分散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国 家统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袭的贵族制而实现的。在这种政 治体制下,皇帝是重中之重。他集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充分拥有行 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同时,他也拥有对一切文武官员和 勋贵等的任免、奖罚、生杀予夺的权力。从而可以随时调节整个统治 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历史证明,只要皇权的这种调节功能得到正常 发挥,整个国家将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强大的中央王朝就 会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的大一统格局。 其次,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正是在以皇帝制度为突出标志的 封建大一统社会里,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由于皇权的巩 固与发展是以大量存在的自耕农为其主要经济基础的,因此,皇权必 定要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无论哪 一朝,哪一代,统治者对农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他们把农业作为国家 的根本来对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把“重 农抑商”作为一项国策来施行的。他们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手段打击
皇帝制度PPT

02皇帝的名位制度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
年号
谥号
庙号
2
皇帝的名位制度
02皇帝的名位制度
✓ 名位制度是维护皇权的一种重要规定。秦始皇在确 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 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 汉朝沿用这些名号,又作了许多修订和补充:皇帝 自称朕,臣民称他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诏;皇 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 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玺,所至曰 幸,所进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等。
消极影响
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 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 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 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 家的后面。
04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感谢观看
XXX年09月
宋
中央:三省六部 中书门下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 权的种种因素。
01皇帝制度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特点
元朝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
元 朝 皇 帝 出 行
明清朝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密奏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它包括了皇帝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和体系。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皇帝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一、皇帝制度在古代中国,绝大多数的王朝都采用了皇帝制度,也就是由一个皇帝来统治全国。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君权最高,有着绝对的权力,几乎可以决定一切国家的政策。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的权力常常被视为与神权相等,使得皇帝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皇帝制度中,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天和人民。
皇帝的统治地位地位是基于天的特别恩典和人民的感恩之心而建立的。
在古代中国,“天命”被视为皇帝的合法性的来源。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是一种很重要的制度,它包括了地主阶级追求利益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在封建制度中,土地属于君主,由王公贵族以封地的形式分授给一定的领主和户籍,这些领主和户籍就成了封建贵族,各司其职,管理和掌握着领土和人民。
封建制度中的君主和贵族之间,通过互赠礼物、结婚联姻等方式,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平衡。
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使得贵族有了明确的支配权,同时建立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有力联系。
然而封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制约了个体的发展或个性的表现、产生来自上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三、官僚制度在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是以官员作为政治力量的基础,以搜集和处理政治信息为主要功能。
官僚制度中的官员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从州县到朝廷,分为大小多个级别,其中官员的等级又与其在政府中的职位和其私人的身份有关,这些形式和等级都是向国家和汉族中统治阶级的权益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官员,通常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担任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秦王赵政[1][2]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
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
人出示,并且要限期缴回,亦不准抄存。
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为一套内容广泛,目的明确,旨在维护皇帝权威,保证皇权行使的完整制度。
其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有: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以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中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第四,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自此,五行相克的学说便成为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
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刘邦令著名儒生叔孙通率其诸弟子共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长乐宫新建成,诸侯群臣朝贺之际,开始实行朝贺大礼。
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以礼入政、入法,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
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当时认为这已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
宠的内容。
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
意味着比一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是为上尊号之始。
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享有这种“殊荣”。
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在礼仪制度方面,隋文帝时由太常卿牛弘修定的《五礼》130 篇,唐太宗时制定的《贞观礼》138 篇。
唐高宗时制定的《显庆礼》130 卷,唐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开元礼》150 卷。
篇目卷秩越来越多,礼规也越来越细密。
诸礼的共同特点就是集中突出皇帝的威仪。
在符玺和诏敕方面,秦汉皇帝有六玺,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
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在皇位继承方面,这个时期的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皇嗣的建置和管理。
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从《大唐开元礼》看,《五礼》之中有关皇后、皇太后的礼节规定占整个篇幅的近六分之一,增加了前代所没有的“皇后受群臣贺”和“内外命妇入朝皇后”的朝仪。
这个时期,在皇帝制度其他的各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完善。
宋元则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礼仪方面,宋徽宗时续修《政和五礼新仪》230 卷等
在符玺和诏敕方面,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应合用宝,外符室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
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宋代皇权膨胀,皇后的地位水涨船高。
当时,还确立了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
自宋太宗以后,新皇帝即位之初,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为固定的制度。
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较好的措施。
史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母范之正”,其实,这不外是吸取汉、唐的教训,大力强化礼制,加强对后妃思想和活动的约束控制的结果。
宋代对外戚仅赐给一定的身份荣誉和钱财,不给以实权。
按规定“当时无外姻辅政者”。
在宗室制度方面,“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上而爵之。
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
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
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
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而明清则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
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
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
在雍正帝时期,除了采用非常残忍的屠戮迫害的办法以锄灭政敌外,还从根本上决定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确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对2000 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在当时,要这样做,是需要有很大的胆识和勇气的。
从其效果来看,雍正的做法较之立嫡长为太子的老办法是有明显优点的,嫡长子被取消了注定当候补皇帝的资格,有时在诸皇子中多少也能起到激励上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