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等

1、你怎样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崇高区分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是如何分析这两种崇高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
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
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
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
”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
康德下定义说:“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
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
”康德对此举例说:“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
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美学】第二章 审美论2(康德:判断力批判)

第二章审美论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
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乃是启蒙的宗旨。
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
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lections from Kant’s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ANALYTIC OF THE BEAUTIFUL
First moment: Quality
第nt: Quantity 第二契机:量
Third moment: Relation 第三契机:关系
Kant took himself to have effected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akin to Copernicus' reversal of the age-old belief that the sun revolved around the earth. His beliefs continue to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especially the fields of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ethics, political theory, and aesthetics.
Palace Hut
Jean-Jacques Rousseau
艺术、审美是无用的奢侈, 是人类道德的堕落。
Immanuel Kant
审美鉴赏是超功力的,把艺术、 审美这种无功力性引向一种更 高的道德眼光。
It is quite plain that in order to say that the object is
(用认知功能来理解一座规则的合适的大厦,不论其表象方 式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绝不同于凭借愉悦的感觉来意识 这个表象。 )
Here the representation is referred wholly to the Subject,
and what is more to its feeling of life—under the name of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or displeasure—and this forms
One must not be in the least prepossessed in favour of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thing, but must preserve
complete indifference in this respect, in order to play the part of judge in matters of taste. (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真实 存在也不能有丝毫的倾向性,必须在这个方面保持绝对的 漠视,以便在鉴赏中让判断起作用。)
existence of an object is called interest. (与一个物体真实存在的表象 相联系的愉快称之为利害。
Now, where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something is beautiful, we do not want to know, whether we, or any one else, are, or even could be, concerned in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thing, but rather what estimate we form of it on mere contemplation (intuition or reflection).(我们 不想知道我们自身、或任何其他人是否,或曾经是否与该 物的真实存在相连,但是我们想知道在单纯的沉思中(直 觉或反思)我们会怎样评判它。)
理性、非理性动物
任一理性存在物 Cf.外星人、天使
等。
对物体的存在漠不
人类
关心(无目的性) (同时具有动物性
和理性)
Of all these three kinds of delight, that of taste in the beautiful may be said to be the one and only disinterested and free delight; for, with it, no interest, whether of sense or reason, extorts approval.
§ 2. The delight which determines the judgement of taste is independent of all interest.(决定鉴赏判断的愉快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 The delight which we connect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al
(鉴赏判断是审美的)
Ästhetische: 审美的;希腊文原意为感性的。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herefore, is not a cognitive judgement, and
so not logical, but is aesthetic—which means that it is one whose determining ground cannot be other than subjective.(鉴赏判断不是认 知判断,不是逻辑判断,而是审美判断,这意味着鉴赏判断的决定因素
Major works
---Before 1770 He concentrates on natural science, but the later philosophy.
The early achievement mainly is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published in 1781, which presents Nebular Hypothesis, the origins of the solar. ---After 1770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纯粹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年) 《实践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1790年) 《判断力批判》. These “three critiques” marks the advent of Kant’s philosophical system, which respectively discuss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aesthetics, being equal to “know”, “emotion”, “meaning” of the human soul.
the basis of a quite separate faculty of discriminating and estimating, that contributes nothing to knowledge. (这种 表象在愉快或不愉快的名义下完全联系主体,甚至主体的 生命感,这形成了一个具有分辨和评估的完全独立功能的 基础,并且无助于认知。 )
beautiful, and to show that I have taste, everything turns
on the meaning which I can give to this representation,
and not on any factor which makes me dependent on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object. (很清晰地看出为了说明这个 物体的美丽,显示我的品位,一切都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这 个表象,而不是我在某个方面依靠物体的真实存在。)
§5.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pecifically different kinds of delight (三种不同特性的愉快之比较)
内容
与物体关系
适用范围
the Agreeable 快适
the Good 善
the Beautiful 美
让人快乐 让人尊敬赞许
让人喜欢
由物体表象,同时 由主体与物体实存 的表象联系所决定 (具有目的性)
√
Fourth moment: Modality 第四契机:模态
FIRST MOMENT :
OF THE JUDGEMENT OF T因A素S,MT瞬oEm间e;:nt:
MOMENT OF QUALITY
此指鉴赏中最关紧要 的那些因素。
§ 1. The judgement of taste is aesthetic.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 Immanuel Kant
A German philosopher who is considered the central figure of modern philosophy.
Immanuel Kant(1724—1804)
1724--- born into a handicraft family in Konigsberg 1740--- entered Konigsberg University 1755--- achieved his doctor degree 1770-1881---focused on his critical philosophy without publishing a paper 1786--- became the principal of Konigsberg University 1804--- passed away in Konigsberg
For where the moral law dictates, there is, objectively, no room left for free choice as to what one has to do; and to show taste in the way one carries out these dictates, or in estimating the way others do so, is a totally different matter from displaying the moral frame of one’s mind. (凡是受道德原则影响的地方,客观而言 ,关于该做什么事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为了在实施这 些指示时,或在评估别人的行为时表现的鉴赏是不同于 表现自己的道德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