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上课用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 相能(和睦),然敬其威重(不过敬重阴嵩的严 肃有威)。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 不(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兴顿首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 并经行明深(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逾于公 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 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以谨慎 勤敏受器重)。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 吾。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 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 军十多年。
3、弄清选项中“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 对象、文句范围,即看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 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情,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一个语句、哪一个文段, 还是涉及全文。 4、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 曲解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 观点,分析作者和文中人物思想的精华和局 限性。
这个故事,提及到有那些人?
商于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 最主要的议论抨击的人物,那就是“牧民者”, 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 也就是统治者。如果我们认真阅读分析文章,就会发 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 现,此文并非讽刺商于子用大猪耕田的可笑行为,而 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于子 是通过商于子之口,讽刺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会任用 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选其 “贤人”,商于子以此作比较:“不以牛,虽不得田, 曹,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公子以之代耕,不几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可见, 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牧民者”,才是文中的主角,不应忽视的。 商于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 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邪?”宁毋先生顾谓其弟子 曰:“是盖有激者也。” (《宋文宗公全集》)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言文的中考知识点,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命题解析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
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
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作者:付娟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4年第11期纵观近几年湖北省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考察,发现这类题的命题意旨主要是考察我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与论述文和文学类文本中“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的考察不同之处在于,学生需具备相应的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方能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以下就此类题的答题过程,来谈谈分析概括题的解答技巧。
一、精读全文,审清题干。
阅读一篇文言文时,首先要用心精读全文,并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
如2014年湖北高考文言文《吴德基传》中第四段“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就是全文关键句,全文正是围绕他“爱民”的特点来展开的。
然后,迅速浏览“分析概括”题的四个选项,如果做完其他题再浏览“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是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解答文言实词、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要趁热打铁,审清题干要求,从后往前做题。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凡考查“分析概括题”的均为选出“不正确”项,这就为我们理解原文提供了更多正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
二、明确区域,细心比照。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往往只在某一小点上,我们应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四个选项内容所在区域,然后仔细比对细节,看看细节中是否存在诸如①故意曲解、②无中生有、③归纳不完整、④事件的前后倒置、⑤强加因果、⑥人物的张冠李戴、⑦任意拔高或贬低等下面以前三种错误重点说明常见的错误。
在比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联系全文,或关注前后部分,以免遗漏重要信息,造成误判。
下面仅以前三种错误类型举例说明。
①故意曲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要想成果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精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熟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学问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谈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见、品德形象的概括力气。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同学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力气,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假如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化领悟,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精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推断。
③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同学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大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大事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谈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5讲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讲义

把握文意分析综合题,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题。
本考点就是帮助考生疏通文意的。
其错误点往往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等几种。
一般在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干扰,或者故意混淆传主的生平事迹,把这个地方的事情写到那个地方去,把这个时间的事挪到那个时间去。
为此,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人物事迹。
具体做题时注意用语细节,小心比对原文。
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角度一比对人物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
“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
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
”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训练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 抢分策略 突破点 明确“5大比对角度”

高考解码
分)( )
突破方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 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 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 一心治理水患, 保全了沧州城, 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 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 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 亲 自下旨褒奖。 D.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 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抢分策略四 突破点一 明确“5大比对角度”
高考解码
C.唐恪得到重用。①大观中,召为屯田员 “大观”“靖
突破方略
外郎……水去,城得全,比对角度: 关系。 “两朝皇帝……
康”两朝分别任 诏书嘉奖。 “屯田员外 郎”“中书侍
②靖康初,金兵入汴, 亲自下旨褒奖” 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 与原文不符,只
郎”“少宰”等 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 是“大观”朝在 职,两朝皇帝对 郎。八月,进拜少宰兼 沧州治水受到皇 其礼遇有加,亲 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 帝下旨褒奖。 自下旨褒奖。 渥。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抢分策略四
概括分析题如何“据文判断”
抢分策略四
突破点一 明确“5大比对角度”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 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和态度。概括和分析是在读懂文本、疏通句意、理解句间关 系的基础上,对所述人物事件或阐明的道理进行判断、归纳、概 括的综合推理。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密

进 一 步提 高 了 的 综 合 能 力 。 这 种 归
纳、 概 括 是 对 所 述 事 件 或 所 说 道 理
文严 格 地 对应 起 来 , 此题 较 易误 选 。
( 二) 夸 大 其 词 命题者在构拟 这类选项 时 , 常 常在 大 体 准 确 的概 括 、 分析中 . 夹 杂
一
进行综合 的判断或推 理 , 要 求 考 生
指命题 者在设置干扰项 时 . 故
我愿证明, 凡是行为善 良与高尚的人, 定佻因之而才 旦 当惠 难。
读 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 空 间 ・复 习 备 考
本项 错 在 “ 郭 不 同 意 这 一 做 法” , 原文 写“ 价 按 本 路 提 点 刑 狱 宋 万年 阴与敌 境通 , 利所 鞫 不 同 , 由 是与浩意 不协 . 朝 廷 乃 徙 浩 知 金 州 兼永兴军路 经略使” , 其 中“ 利 所 鞫
或 许 就 会 获得 某种 提 示 。
果等 。
试题 的选 项通 常 是“ 三 对 一错 ” , 设 问 角度 基 本 是 选 误 , 四 个 选 项 大 多 依 原 文 的 先 后 顺 序 对 文 意 作 概 括 性 的转 述 和 分 析 ; 那 个 错 误 项 中 的 大 部 分 叙 述 一 般 还 是 符 合 文 意 的, 往 往 只 设 置 一 两 处 不 正 确 的 表
也就 根 本 谈 不 上 选 出 正 确 答 案 了 。
( 二) 要 能 够 以信 息 点 为 准 绳 , 以 此
去衡 量各个文句 , 排 除 与 信 息 点 不
相 合 的语 句 。 ( 三) 要 注 意 到 陈 述 对 象是否 与题干吻合 ( 是 否 说 的 是 无 关 的其 他 人 的 言 或 行 ) 。( 四) 要 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的高三教学,我发现,文言文分析 综合题中,错误选项的设置,是有一定的 规律的。经过总结,主要有九种。
我们先看看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中 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 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 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 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 令,皆不之官。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崇雅高中 张道生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学生在基本读
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能够准确 提取,能够正确推断、概括文章的内容要 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以达到对整篇 文言文深层解读的目的。从近几年的高考 试题来看,该考点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放 在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考查,试题设置 四个选项,每个选项各自阐述或解析、评 价某一个方面,要求选“是”或“非”。 解答这种试题,需要着眼全文逐项分析。 命题者常常将测试点放在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等的变化上,为增加试题的隐蔽 性和迷惑性,常加入一些干扰因素。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译文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 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 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周访年轻时沉 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意, 救济,赈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 曹: 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 荐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 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词做动词)。 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 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 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 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 省略句。),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 武昌太守冯逸勾结(交通:古今词。)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 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 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 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 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 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 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 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 访之世未敢为非
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 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 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 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C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 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 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 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 归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 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 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 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将士因 此更敬重他。
例:(1)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 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 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2005年山东卷第14题c项)
解析:“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 些不如”是错误的。从原文“然丰尝曰:吾愧 吴翁、焦翁。”可以看出,认为赶不上吴翁、 焦翁的观点是周丰自己认为的,是周丰的自谦 之词,而非高傅占的观点。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 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 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 动。
解析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 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 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 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 集粮食等军需品”。)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 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 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 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 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 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 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 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 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 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 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 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 弢。杜弢制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枨 chéng 木柱)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 祸害。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 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 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 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倒装 句)。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 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 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 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