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 28讲 肾阳虚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一、阳虚
1. 症状表现
- 少阴病篇中多有阳虚证的描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是阳虚无力鼓动血脉,心肾阳虚的表现。

但欲寐则是阳气虚衰,精神不振的状态。

2. 治法与方剂
- 对于阳虚证,治法多以温阳为主。

如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干姜温中助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且缓姜附峻烈之性,全方重在回阳救逆,是治疗阳虚阴盛证的重要方剂。

二、阴虚
1. 症状表现
- 阳明病篇中的一些条文也涉及阴虚。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但如果热盛伤阴,可出现阴虚的情况。

例如,阳明病中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津液亏损的症状,这其中也包含阴虚的因素。

2. 治法与方剂
- 针对阴虚证,治法多以滋阴为主。

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等药物,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对于阳明病中热盛伤阴的情
况,根据病情轻重,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伤津,大烦渴不解提示阴虚有热)等治法。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8条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

⼼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

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去桂当是去芍药。

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

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

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

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

『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

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张璐⽈: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汗上。

林澜⽈:头项强痛,经汗下⽽不解,⼼下满,微痛,⼩便不利,此为⽔饮内蓄,故加苓术,得⼩便利,⽔饮⾏,腹满减,⽽表证悉愈矣。

如⼗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逐饮,饮去则病⾃安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原文】一、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寒战而振,如将发狂,脉浮者,为他证。

浮沉若在水中者,为阳证;浮而涩者,为阴证。

二、病如疟状,发热恶寒,腹胀憎风,头项强几,脉沉紧,其人妄行。

所以然者,寒湿客于胞中也。

脉浮为阳,沉为阴,紧者为实,弦大者死。

三、发热而渴者,为实热也;发热而不渴者,为亡阴也。

四、病渴欲饮水,而反恶之者,其脉当急。

五、发热而腹快者,名夏病。

六、中风发热,恶寒最甚,其脉沉者,此寒也。

七、伤寒六七日,大发汗,洒洒然身几几然者,寒去也。

不大发汗,但恶风者,为风也。

八、伤寒三四日,大下后,手足为寒者,此为実痹也。

九、伤寒五六日,中脘不痛者,此为怒。

十、伤寒脉滑而厥者,死。

十一、伤寒六七日,腹中虽硬,按之如故,其脉反实者,不死。

十二、伤寒五六日,喘而腹痛者,此为勞。

十三、病欲解时,从田家至大马路,风扶其背,贵人从侧门里入,与人同行;解后,如从塔里上楼梯,亦反是也。

十四、病者面无色而瘦者,必便脓也。

十五、发热而小便利者,必自愈,小便数者,亦必自愈。

十六、发热恶寒,大汗出,不恶寒者,无汗出,此为无衣。

十七、病有时烦躁不得卧者,此脏即欲脱之意。

十八、发热而渴欲冷饮者,此为风也。

十九、无病,自汗出,出而发热者,不管有所苦也。

二十、伤寒五六日,病黄疸,至十余日,小便不利,腹自满,至七八日,遂发热。

二十一、伤寒八九日不解,至脑转气筋攣者,死。

二十二、病有发黄,并发黑色,此为肺胀。

有发黑,并发黄色者,腹中有疮也。

二十三、病风击之,心下悸,胸中微痛者,必衄。

二十四、病腹胀者,发黄,小便不利,胸中喘满者,此肺也。

二十五、本经亡利,腹满者,当发热而利,所以然者,皮肤缪缩故也。

二十六、师曰:发热而反恶寒者,必自下利也。

二十七、病脉浮,头项强痛者,欲作 ,假令刺之,必发黄也。

二十八、本经不利,发热身疼,小便不利也。

【译文】一、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恶风、颈背强硬、寒战振颤等症状,脉搏浮动,说明为其他证候。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二.变证—虚寒证:心阳虚A.心主血脉失调:最重:心阳虚,心脏失充,心慌心跳的急性发作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冒:蒙蔽、遮盖、按压意,此处为按压)心,心下悸(因素体心阳不足故汗出首先伤心阳),欲得按(虚证)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心脏病急性发作,三方中最重)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温通心阳,非解表)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量,救急的方子,药少力专量大力猛,顿服),去滓,顿服。

后用小剂量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温通脾阳:甘草、干姜温通肾阳:附子、干姜肝胃两寒:吴茱萸、生姜B心主神志失调:轻:坐卧不宁烦躁火逆(误用火疗),下之(经历过下法),因烧针(火针)烦躁(心阳被伤,心神不能潜敛而浮越)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药量少,心神失养,轻度的神经衰弱)桂枝一两甘草二两(补益心阳)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潜镇安神)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500ml,3次量),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C.心主神志失调:稍重:精神惊怍不宁,兼痰浊扰心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用火疗方法强迫发汗)之,亡阳,必惊狂(因惊而似狂,惊怍不宁。

不仅是心阳被伤,心神失养。

还有阳不足者,阴必乘之,易生痰水饮,此为生痰,痰浊内生,痰浊扰心。

),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味酸咸)龙骨四两(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常山的幼苗,有除痰化痰涤痰作用,现配合温胆汤或加瓜蒌药)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D.心主神志失调: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之奔豚烧针(火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寒:邪,针处被火针所感染),核起而赤(红肿热痛)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讲肾阳虚证太阳变证,是指的大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後,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变化。

而新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太阳变证。

我们前面学了,太阳变证的一部分证候,我们首先谈到了变证的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于变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举出了热证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

热证的例子我们前面举了虚烦证的例子,举了葛根芩连汤〔证〕,里热又兼有表证发热的例子,举了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的例子。

虚寒证的例子,我们首先谈到了心阳虚的一组证候,那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还有桂枝加桂汤证。

随後我们讲了水气病的例子,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出现脐下悸动,奔豚发作前兆的症状,用苓桂枣甘汤,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苓桂术甘汤。

水气病还涉及到脾阳虚,脾虚水停,水邪停滞以後,阻遏大阳经气,阻遏太阳腑气,阻遏中焦气机,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这是我们上次课提到的关於水气病的〔证治〕,随後我们又提到了一组脾虚证,其中有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然後出现腹满的厚姜半甘参汤证,又有脾虚气血不足,心脏失养,出现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证。

还有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寒湿下注,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证的桂枝人参汤证。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新课,就谈一组肾阳虚的证候。

肾阳虚的证候,我们先谈61条,“下之後,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的主症,《伤寒论》的原文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

这是一个甚麽样的证候呢?应当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

躁烦证它的临床特徵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它和烦躁不同,烦躁是因烦而躁,因为他有心烦才坐卧不宁,才辗转反侧出现了肢体的躁动。

而这这种病人,他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严重的时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这是我们中医大家都熟悉的两个词,肢体躁动不宁,问他找甚麽?要干甚麽?也不会回答,他也不会回答心烦不心烦。

是甚麽样的病机导致这样的症状?主要是肾阳虚衰,虚弱的阳气,其实这个病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和少阴阳虚的躁烦证相鉴别的时候,提到过,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但是争而不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出现了,肢体躁动不宁的一种躁扰的症状,为甚麽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呢?白天自然界阳气盛,所以肾阳在自然界的阳气资助下,还能够勉强和阴寒相争,所以白天出现躁动不宁,“夜而安静”,不是说夜间病好了,而是夜间自然界中的阴气盛,肾阳得不到阳气的资助,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就更加虚衰,夜间就无力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完全是阴寒邪气占据了优势,阳气没有力量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所以“夜而安静”不是病情减轻了,而是病情更加沉重了。

虚弱的阳气连和阴寒邪气相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当然就不躁动了。

这样的一个证候,见到了肢体躁动不宁,那必须进行鉴别。

下面第一个症状“不呕”,病人没有呕吐,除外了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候,由於足少阳胆经的经别过於心,所以当少阳胆腑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烦。

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就有心烦喜呕嘛,所以这里的不呕,就告诉你这不是少阳病,言外之意,这里的躁动不宁的证候,不是少阳病的胆热扰心的心烦。

“不渴”就除外了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阳明的经别上通於心,所以当阳明里热里实,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常常有烦躁,严重的时候还有心中懊恼,现在有烦躁的证候,肢体躁动不宁,会不会是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所造成的烦躁呢?所以他在这里说不渴,那就说这不是阳明病,不是阳明之热、阳明之实热上扰心神所造成的心烦,其实下面这个症状我不用讲,大家也知道这是鉴别诊断,「无表证」是除外了哪一个方证的烦躁呢?除外了太阳病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

大家看,我们在学《伤寒论》的过程中,既要学它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也要从它的条文之中学习它辨证的方法和思路,这里的不呕、不渴、无表证,除外了三阳证可能出现的烦躁,这就告诉你,这不是三阳病的烦躁,底下“脉沉微”,一锤定音,脉沉主病在里,脉微主阳气虚,这是里阳虚衰所造成的。

里阳虚衰,虚衰到甚麽程度?有没有出现“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有没有这些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的证候呢?他底下的“无大热”,是指尚未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你看张仲景在辨证上,把证候限定在甚麽阶段:首先它不是三阳证,不呕不渴无表证,除外了三阳的烦躁,脉沉微一锤定音,这是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的肢体躁动不宁,但是还没有发展到“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这种程度,“无大热”提示了,还没有出现阴盛格阳,所以这是一个肾阳突然虚衰,而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的证候,用甚麽方子治疗,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只有两个药,干姜一两,附子一枚,“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一次吃下去,那麽一次用了多少量?干姜一两是15克,附子一枚,在天然状态下,一枚附子顶多就是20克。

这样一个肾阳暴衰的病人,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从我们今天用药的角度来看,这个量实在是不大。

我们现在要对这种证候,附子甚至可以用到30克,附子一枚,在天然状态下生长的附子,最大也就是20克,一般就10克多一点。

所以这个量对这样一种病人,应该说量并不大,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它是顿服,就吃一次。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为甚麽在这儿要顿服?还有一个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相比较,少了一味甘草,加上甘草的,和不用甘草的这两个方子有甚麽区别?为了说明,加甘草和不加甘草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为了说明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的作用的不同,我们给大家引一个动物实验的例子,离体的蛙心。

我们把青蛙的心脏离体之後,它还在搏动,用一个闭路的林格氏液的管道,支持心脏的营养,心脏在搏动,林格氏液在闭路的管道里循环,然後给他用干姜附子汤,注射到闭路的、循环的林格氏液的管道中,然後记录青蛙心脏搏动的频率,我们发现用上干姜附子汤以後,很快使青蛙心脏的搏动幅度增强、频率增强,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随後出现的却是青蛙离体的心脏功能衰竭的表现。

这就是干姜附子汤,然後换四逆汤。

用上四逆汤以後我们发现它产生药效的时间後延,用干姜附子汤作用很迅速,注射进去很快心率就加快,心脏的搏动幅度增强。

可是用上四逆汤以後,药效发挥的时间後延,然後慢慢的使青蛙的心脏心肌收缩有力,频率增强,但是持续时间很长,其後并不伴有心脏机能的衰竭,这就是加甘草和不加甘草的区别。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作这样一个归纳,所谓中药在方剂配伍中的甘缓,它有两个作用:一个使药效温和,就是使它〔药物〕的作用温和一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药效持久。

它的弱点是甚麽?发挥作用较慢。

从这儿来看,用上干姜附子汤,很快使青蛙心脏搏动幅度增强、频率增强,产生效应的时间,用药以後很快就会产生,而加上甘草以後产生效应的时间後延,这就是发挥作用比较慢。

那麽当我们急救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是需要用发挥作用快的这种药物吧,所以当急救的时候不能用甘草,可是为甚麽药只用一次呢?大家想一想,干姜附子汤这种药能老吃吗?好,噔噔噔,跳起来了,很快心力衰竭了,再给他来一付,噔噔噔又跳起来了,又心力衰竭,再给他来一付……这不象抽风一样吗?所以很快心肌储备力就完全没有了,最後就让你给治死了,所以急救药不能老用,急煎顿服,决不再吃二次。

剩下的怎麽办呢?用甚麽方子善後啊?用四逆汤善後。

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前面的桂枝甘草汤,那麽大的剂量,急煎顿服,他是治疗心阳的突然虚衰,那个方子能老吃吗?不能老吃。

剩下怎麽办呢?用小剂量的桂枝甘草汤。

大家可能会说了,那个方子用甘草,是不是〔使〕药效作用缓慢,〔甘草〕也不具备有急救心阳的作用啊,在那个方子里用甘草,不是使药物作用缓慢,主要是配桂枝,这两个药合起来,辛甘化阳、补心阳,所以那个甘草主要是和辛温的桂枝配合起来,强调补心阳、急救心阳,所以那麽大的剂量,就吃一次,等〔病人〕心悸的症状迅速缓解了,才用小剂量的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我们学到的顿服的方子已经有两个,一个是桂枝甘草汤,是急温心阳;一个是干姜附子汤,是急温肾阳,来治疗这种肢体躁动不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样的话甘缓和不用甘缓,在临床上的意义我们就都明白了。

这是我们讲的肾阳虚的第一个方证。

肾阳虚的第二个方证,还是阴阳两虚烦躁证,这就是第69条,茯苓四逆汤证,“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个茯苓四逆汤,以方测证,它是在四逆汤方子中,加了茯苓和人参两味药。

茯苓有补心气的作用,所以有人认为这个方证,是少阴阳虚而出现了躁动。

阳虚阴盛而有躁动,阴盛是指的阴寒邪气盛,少阴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而有躁动。

同时又有少阴心阴不足,少阴心阴不足,而有虚热上扰出现了心烦,所以我们说阴阳两虚,阴〔虚〕是指的心阴虚,阳〔虚〕指的肾阳虚,人参在这里有很好的补津液的作用。

所以《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主要是补津液的,养心阴、补津液来治疗心阴虚,虚火上扰的这种心烦。

而四逆汤,主要是治肾阳虚的这种躁动,所以说这张方子,具有回阳益阴、阴阳双补的作用,茯苓四逆汤今天在临床上用得不多,所以临床报道也不多,我们把这个方子放在这,供大家参考就是了。

肾阳虚证的第三个证候是阳虚水泛证这就是第82条的真武汤证,“大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它的成因是太阳病汗不得法,然後导致肾阳被伤,不能制水,结果导致了水邪上泛。

我们前面谈到过,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下焦的水液参与正常的水液代谢,需要肾阳的温煦,需要脾阳的运化,需要心阳的镇摄。

我们前面心阳衰镇摄无力造成的水气病讲过了,脾阳虚运化无力造成的水气病也讲过了,我们现在就要谈到肾阳虚,不能制水,不能化水,不能温煦水液,而导致的水邪内盛的水气病,所以它的成因是太阳病汗不得法,导致了肾阳被伤。

为甚麽是伤肾阳?伤肾阳,肯定是这个〔病〕人的身体素质是肾阳不足的,所以弱者先伤。

素体肾阳不足的,汗多以後就容易伤肾阳,肾阳被伤,不能制水,导致了水邪的上泛,底下的临床表现,“其人仍发热”,对“仍发热”的病机注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表邪仍在;另外一种说法是虚阳外浮,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表邪仍在的时候,这是一个里虚,肾阳虚衰,水邪泛滥,兼有表证,里虚兼有表证,也应当先补里,先温里,所以也不影响先去治水,先去温里。

对虚阳外浮来说,似乎这个证候还不一定能够达到虚阳外浮这麽严重的程度,尽管有许多注家都认为,真武汤证的发热是虚阳外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