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厥阴病篇呢,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
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作总结了。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
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
请大家打开讲义,208页,看原文380 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fei4]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
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讲《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节课的最后谈到了辩证的概念,那么谈到了辩证的治疗原则,也谈到了“病有寒热”的真假。
那么今天呢,我们接着往下谈,就是对一些病证来说,它有表证和里证,表、里、先、后,把握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
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方法。
第一种情况是表证兼里时,那么表证兼里时,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先解表后攻里。
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表证兼里时,如果你去先攻里的话,那么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那么邪气呢,虽然在里的湿邪虽然有可能被驱除出去体外,但在表的这种表邪随后乘机内陷,就使病情复杂化。
如果是先解表后攻里的话,把表邪解除了,在解表的过程中,在里的湿邪它会原地不动,你不能说在解表的过程中,里邪往外走,这不可能的,在里的湿邪,它是原地不动的,在把表邪解除的时候,你再去攻里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一攻里,这个病证就全好了。
对在表证兼里时,在原则上是应该先解表后攻里。
当然后世医家,也有表里同治的这些方子,那是后世的发展,解表和攻里同用的那是后世的做法,但《伤寒论》中,表证和里证是分开的。
只有在特别特殊的情况下,表里同病,里证重而且是比较急的时候,这就本着“急则先治,缓则后治”的原则,可以考虑先攻里,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里证重而且比较急,表证较轻。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先攻里,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则。
但这种情况在《伤寒论》里是比较少见的,那么这个原则叫什么呢,叫“湿人伤寒发其汗”。
我们前面在学“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原文不是说吗,“其表不解,尚未可攻,外解矣,但少腹肌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也”。
我们上上次课学的,大家还记不记得,那就是表证兼里时,应当先解表后攻里,那就是“实人伤寒发其汗”的原则,只有里证重而且急,表证轻的时候才可以先下后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们现在翻到讲义的第69 页,看124 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郝万山医案二则

郝万山医案二则1医案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
我总觉着自己开的方子疗效不好,就向领导申请,自己不看病,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有一天我给宋孝志老师抄方,来了一个过敏性哮喘的病人。
他的哮喘每年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就好。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五一到十一这段急性发作期,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
也用中药,也可以控制急性发作,但始终不能除根。
所以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宋老问:“这个病怎么得的?”原来这小伙子是通县农民,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
一大早,从通县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大概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又热又累又渴。
那时候五一节北京是很热的。
一到大游行的时候,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就临时装许多自来水管子。
这年轻人又热又累又渴,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很多自来水管里的凉水,还吃了自带的凉油饼。
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
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和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三个药:栀子15克,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
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说:“大夫,我在你们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
”我们宋老说话从来不过头,说:“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
”开了七付。
病人去了。
我却心生疑惑:“宋老,栀子豉汤在《伤寒论》里是治疗热扰胸膈证的,它是治疗心烦的,这两个药它不治喘。
”宋老未置可否。
一周后,病人来了:“大夫,吃了您这个药呢,喘还是喘,但是,我觉着心里痛快了。
”他之前没说心烦,只说胸闷憋气。
“我觉得心里痛快一点了,好像憋气程度比较轻了,而且喘的程度也轻了,过去我每次喘都要喷药,现在可以不喷,忍一会儿就过去了。
”连吃两周后这个病人不再来了。
到底效果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大概又隔了两年左右,我在医院走廊里碰见了这个人,我对他印象深刻,因为用三个药来治喘让我觉得好奇。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评语
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此案服之泻下,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故泻止后而诸证愈。
医案 52
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家属自寻猪胆汁。寻得者生,没寻得者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评语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上下左右相对。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此法只适用于小儿,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一拨就应。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
评语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又补津血、增阴液,为不可或缺之药。故案52得之者生,无之者死。
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导致阴阳离绝,故亡。
医案 54
患儿,脱肛,以手指点百会穴,数分后,肛门回缩。
医案 55
残疾人,急性腰扭伤,双上肢残缺,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刺之。
医案 53
高龄老妇人,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西药用抗菌药、升压药,中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参附注射液,但血压不回升,脉不出,四末湿冷,末梢青紫。针刺内关,脉出。随即,脉止,呼吸停,亡。
原,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976年,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下车住潮湿环境。次日上午高热38oC,胸至腹胀满,不吐、不恶心、不利,舌苔白厚。刘老予三仁汤加减,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泄后不觉无力,腹部不适反减。三天后不腹泻,诸证愈。
郝万山:临床应用麻杏甘石汤的三点体会

郝万山:临床应用麻杏甘石汤的三点体会麻杏甘石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方,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
本文是伤寒大家郝万山老师在咳喘方面临床应用麻黄类方剂——麻杏甘石汤方的几点临床体会,希望能对正在学伤寒的各位有所帮助。
一、与表热证柯韵伯说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伤寒附翼》卷上),这是很有见地的。
大青龙汤主药是麻黄与石膏相配,因其主治表寒里热证中的表寒重而里热轻者,所以麻黄用至六两,石膏仅用如鸡子大。
麻杏甘石汤主药也是麻黄与石膏相配,主治同为表寒里热证,但麻黄仅用四两,而石膏却增至半斤,由此可知其所主治的是表寒轻而里热重的表寒里热证。
这是两方同中有异之处。
至于白虎汤证,则纯属阳明里热之证,已无表证可言。
从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到麻杏甘石汤证,再到白虎汤证,是病邪由表入里,病性由寒化热,即从表寒到里热的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先后次序是十分清楚的。
柯氏的看法突出地说明了麻杏甘石汤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正处在表寒重而里热轻的大青龙汤证之后,和邪已完全化热入里的白虎汤证之先。
这样看待麻杏甘石汤,便于临床辨证使用。
二、与银翘散、白虎汤的异同《伤寒论》太阳病篇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但有证而无方。
柯韵伯主张用麻杏甘石汤,这是值得商榷的。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其证与《伤寒论》第6条相对照,显然是一致的,并且补充了方治,即表热证应以银翘散辛凉清解。
银翘散中的主药金银花、连翘,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向外散透;并配薄荷、荆芥穂、香豉之类,以增强其辛散解表之力,故为辛凉解表的良方。
此方配伍周密,临床使用时不要随便改动,对卫分表热证是有卓著疗效的。
近时一般常把板蓝根冲剂通用于感冒,认为感冒是病毒感染所致,治法必须清热解毒,这就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的轨道。
板蓝根乃寒药,不仅不能向外透散,且其清热之力是向内的,故表热证不宜使用,而表寒证就更不可用了。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郝万山讲义伤寒论自己总结笔记版本

《伤寒论》笔记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
经方11家:“包括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熔医经和经方相结合为一炉而于公元200年左右完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后其学生王叔和整理成10卷《伤寒论》共22篇,另其著作有《脉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未刊录《伤寒论》的内容,但在《千金要方》中有较完整的记述。
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另一版本的《伤寒论》。
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官员林忆、孙奇、高保衡校订了《伤寒论》,至此《伤寒论》有了较固定的版本。
但是现已绝版。
明代赵开美先后刊印了成无己的《伤寒论条辨》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小字本《伤寒论》统称为《仲景全书》(又称《翻刻宋本伤寒论》现仅存5部。
刘渡舟、任应秋、钱超尘于1991年编注了《伤寒论校注》。
宋代同时还整理发行了《金匮玉函经》共8卷,是《伤寒论》的别本。
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条论于前,会方于后”《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伤寒的涵义:1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寒泛指邪气,日本人中西惟中著的《伤寒之研究》中:“谓邪为寒,盖古义也”。
)《伤寒论》的内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前4篇:“1辨脉;2平脉。
是《伤寒论》中脉学的精华。
3伤寒例篇是对外感热病的总论。
4痉湿暍是为了和后面的狭义伤寒相鉴别。
六经辨证篇10篇共398条。
112方可与不可篇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
予五苓散原方三剂。
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
又服三剂而愈,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6)评语《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
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
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
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
与案1无本质差别。
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
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
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医案 3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
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
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
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
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
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
予猪苓汤原方。
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
一周后进流食。
再一周不用输液。
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
再一周而愈。
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19)评语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
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
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
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
因心病还需心药医。
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
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
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
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
三剂,仍无效。
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
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评语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
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
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
医案 6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62)评语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
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
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
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
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
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小儿,感冒,高热。
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
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
诊为着凉停食。
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
愈后,饭量贪多。
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
诊为停食着凉。
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6)评语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
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
故知正气兼顾表里。
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
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
医案 9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
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
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度。
予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评语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
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
医案 10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
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
西医对症治疗无效。
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评语此案亦为方证辨证。
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
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
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
医案 11男,56岁。
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
如此三个月。
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
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
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
予桂枝汤三剂(未服)。
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
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
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
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评语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
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
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
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
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
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
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
医案 12女,40岁。
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
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
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
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
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评语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
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
各药物剂量:葛根 20-30克桂枝 10克白芍 30克炙甘草 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 10克秦艽 10克(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 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
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
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
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
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
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
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
皆寒凉之剂。
医案 13小儿,反复感冒。
发病即喘。
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
此次以清肺1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等)治疗。
不效。
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
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
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周后病愈。
从此再无复发。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评语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
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
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
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
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
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
此研发者所未料及。
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
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
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
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医案 14壮年,水泥工。
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
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
予桂枝加附子汤。
部分药物剂量:炮附子 15克桂枝 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姜 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