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

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

医案 3

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予猪苓汤原方。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一周后进流食。再一周不用输液。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评语

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

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三剂,仍无效。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评语

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

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医案 6

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

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评语

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

小儿,感冒,高热。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诊为着凉停食。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愈后,饭量贪多。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诊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