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教学设计(黄锦平)

合集下载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绘本选择:挑选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涵盖不同主题和文体,并注重内容的价值教育。

2. 绘本解读:深入理解绘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绘本的中心思想。

3. 语言表达:引导幼儿通过绘本创设的情境,积极参与到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帮助幼儿通过绘本的阅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如理解人物形象、推理故事情节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并促进情感发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进行导入。

2. 绘本解读选择一本适合的绘本,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演绎、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

3. 语言表达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绘本中的场景、人物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思考。

4. 阅读理解通过分享、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引导幼儿深入理解绘本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和表达。

5. 情感体验加强幼儿与绘本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师可以提问幼儿对绘本中人物的看法、幼儿是否有共鸣等,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 教学总结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让幼儿回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继续运用所学的技巧。

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1. 学习方式教师示范、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既注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也尊重集体协作。

2.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察幼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1. 绘本图书馆或者班级里丰富的绘本资源。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步骤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步骤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步骤绘本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教学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绘本的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种绘本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步骤,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更好地开展绘本阅读教学。

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绘本主题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展示一个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绘本内容的预测和猜测。

二、绘本介绍教师在此环节向学生介绍绘本的作者、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的背景,培养学生对绘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适当展示一些绘本插图,让学生感受绘本的艺术美和情感内涵。

三、预测与猜测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预测。

教师可以根据绘本封面、标题或插图,让学生猜测故事主要人物、地点或发生的事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四、阅读与讲解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绘本的阅读,如教师读、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等。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一些生词或难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绘本的细节、情节或主题等问题,促进学生对绘本的深入理解。

五、讨论与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绘本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情感或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绘本的喜爱之处或给予绘本的评价。

六、延伸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延伸活动深化学生对绘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绘本场景,创作一个关于绘本的小故事,或者设计一个绘本角色的新冒险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巩固对绘本的理解。

七、总结与反思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总结绘本阅读的心得体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对绘本的内容、学习方法或阅读体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经典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经典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经典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经典绘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绘本,例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创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可以通过展示绘本封面或简短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2. 预测与猜想(10分钟)在开始阅读之前,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或角色发展。

例如,“你认为故事的主人公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或者“你猜猜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与同学分享。

3. 阅读与讨论(30分钟)分段进行阅读,每段结束后停下来与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问题。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主人公在这个故事中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你觉得故事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并互相交流。

4. 想象与创作(2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绘本中的情节或者角色,展开自己的想象,写一段续写或者创作一个与故事相关的短小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性格特点、遭遇的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素材,例如提供几个开头句子,或者提供一段对话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5. 分享与反思(15分钟)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可以选择几位学生将作品朗读给全班听,或者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换并互相评论。

在分享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总结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绘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深入,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关联。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典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持续阅读其他经典绘本。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借阅活动,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经典绘本的过程中,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词汇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绘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的阅读教学设计绘本是儿童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它以图画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绘本的选择、导读、角色扮演和创作等方面,探讨绘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绘本的选择在选择绘本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学习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幼儿园的学生,可以选择形象简单、情节生动的绘本;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内容丰富、语言简单明了的绘本。

此外,教师在选择绘本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需求,选择与科目相关的绘本,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二、导读导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环节,通过导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预测故事情节,增强他们的阅读主动性。

在导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绘本的标题、作者和插图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观察绘本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和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故事中可能出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绘本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将绘本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并引导他们扮演相应的角色。

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故事情节,表演人物对话并互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角色发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作绘本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现成的绘本进行解读和欣赏,还包括学生自主创作的环节。

在绘本阅读后的创作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或是角色创作等。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写下对绘本故事的想法和表达,或是编写一个新的故事情节。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对绘本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绘本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当包括绘本的选择、导读、角色扮演和创作等环节。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绘本阅读教案

绘本阅读教案

绘本阅读教案一、引言绘本是幼儿阅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绘本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绘本阅读教学方法。

二、目标1.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幼儿的情感发展;4. 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

三、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年龄段的绘本;2. 绘本故事的解读;3. 阅读中的互动环节。

四、教学步骤1. 绘本选择:为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选择适合年龄段的绘本作为教学材料。

绘本故事应具有一定的情节、适度的复杂度和生动的插图。

2. 绘本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亲近友好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帮助他们理解绘本故事的情节、角色和主题。

可以通过提问、逐字解读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阅读中的互动环节: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阅读中的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绘本插图配对游戏等。

这些互动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五、教学方法1. 故事导读法:在开始阅读绘本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预测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例如,可以问幼儿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等。

2. 逐字解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逐字解读故事内容,并通过情感表达和语言语调的变化,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生词和表达方式。

3. 演绎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参与角色扮演,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

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绘本插图配对游戏:教师可以将绘本插图分开并打乱顺序,要求幼儿根据插图的顺序重新排列。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

绘本三步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三步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三步阅读教学设计绘本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通过绘本的阅读,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教学设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本内容。

第一步:导入阅读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绘本封面、标题、插图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预测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和猜测,例如:“这本书的封面上是什么插图?你觉得书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通过导入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前对绘本内容产生一定的期待。

第二步:阅读故事在第二步中,教师可以逐页读给孩子听,同时引导他们观察插图,认识新的单词和词组,并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绘本,使用适当的语音语调,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在故事的关键情节处,教师可以停下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读完整个绘本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提问和讨论,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例如:“绘本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故事的结尾怎么样?”通过提问和讨论,可以促使孩子思考和推理,并加深对绘本的理解。

第三步:延伸活动在第三步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绘本相关的延伸活动,帮助孩子巩固对绘本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延伸活动可以包括绘本相关的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歌曲儿歌创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绘本中的情节和角色,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例如,如果绘本中的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绘本中不同的动物形象,然后和孩子一起制作动物面具或者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动物,增强孩子对动物的了解和想象力的培养。

总结绘本三步阅读教学设计通过导入阅读、阅读故事和延伸活动,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绘本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绘本,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绘本欣赏活动设计》教案---泉州幼儿师范1

《绘本欣赏活动设计》教案---泉州幼儿师范1

《图画文学·绘本欣赏活动设计》教学方案吴建荔一、本节课的专业背景分析:1.授课对象是三年专初等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

2、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学有专长, 具备初等教育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 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3.《儿童文学》属于三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1)在素质上,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健康的人格,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2)在知识上, 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等理论, 掌握儿童文学的不同体裁特点, 开阔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视野。

(3)在能力上, 提升学生鉴赏、分析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能力, 培养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指导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本节课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初教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艺体活动技能、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本次课是第九章节图画文学部分, 课型为理论+实践, 主要培养学生鉴赏绘本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从绘本的自身特点出发,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特点拓展学生儿童文学学科知识, 明确图画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图画书阅读活动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分析, 提升学生鉴赏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师范职能, 培养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和设计能力。

3.素质目标: 感悟经典绘本所流露的感情,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温暖的情怀,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强化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两绘本欣赏活动设计的比较, 引导学生掌握绘本欣赏活动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黄锦平)

绘本阅读教学设计(黄锦平)

Unit 6 How do you feel?B 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锦平东莞市大岭山镇向东小学教材:PEP Book 7课型:阅读课年级:六年级上课时长:40分钟一、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本课采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以学生猜故事、学生读故事、讨论故事、表演故事为主要环节。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封面和配图进行观察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让学生明白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能够在语篇中捕捉核心信息,完成图片排序题;能够完成故事缩写活动并能口头复述;能够通过听音模仿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英语句子中单词之间关于字母t失去爆破的现象。

2、能够看图捕捉主要信息,并根据提示做出预测;通过预测故事、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完成思维导图等方式激活思维,理解故事深层涵义。

3、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学生能明白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完成故事缩写活动并能口头复述。

2、教学难点:能听懂和理解句子He is stuck in the mud. They pull Robin out of the mud.四、教学辅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纸、头饰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二级目标中对“读”的要求包括了以下几点:1、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2、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3、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本节课遵循着这些目标而开展活动,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攻克了教学难点。

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1、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也指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通过以下活动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预测故事在进行故事阅读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故事封面和插图,学生大胆想象,如针对第一个问题:Where are they?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ey are on the grass.”, 有的学生说“Maybe they are in the nature park.”对于第二个问题:What will happen?有的说“The ant sees a bread, but he can’t move it, so he asks Robin for help.”还有好几个学生说了不同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6 How do you feel?
B 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锦平东莞市大岭山镇向东小学
教材:PEP Book 7
课型:阅读课
年级:六年级
上课时长:40分钟
一、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本课采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以学生猜故事、学生读故事、讨论故事、表演故事为主要环节。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封面和配图进行观察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让学生明白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能够在语篇中捕捉核心信息,完成图片排序题;能够完成故事缩写活动并能口头复述;能够通过听音模仿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英语句子中单词之间关于字母t失去爆破的现象。

2、能够看图捕捉主要信息,并根据提示做出预测;通过预测故事、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完成思维导图等方式激活思维,理解故事深层涵义。

3、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学生能明白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完成故事缩写活动并能口头复述。

2、教学难点:能听懂和理解句子He is stuck in the mud. They pull Robin out of the mud.
四、教学辅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纸、头饰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二级目标中对“读”的要求包括了以下几点:1、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2、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3、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本节课遵循着这些目标而开展活动,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
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攻克了教学难点。

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也指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通过以下活动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预测故事
在进行故事阅读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故事封面和插图,学生大胆想象,如针对第一个问题:Where are they?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ey are on the grass.”, 有的学生说“Maybe they are in the nature park.”对于第二个问题:What will happen?有的说“The ant sees a bread, but he can’t move it, so he asks Robin for help.”还有好几个学生说了不同的看法。

教师对于这些答案都延迟回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最后带着好奇心去阅读故事。

(2)分层提问
在学生进行首次阅读时,我设计了3个封闭性问题:1. Who is afraid? Why?
2. Who is worried? Why?
3. How do the ants help Robin?,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通过阅读文本直接获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而在学习完故事之后,我提出一个了开放性问题:What does the story tell us?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所以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输出的语言更加丰富。

如:We should help people. 不要小看小动物. Helping people make us feel happy.尽管有时学生不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说明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启动。

(3)巧用思维导图
本课的板书是一个思维导图,故事的核心内容一目了然。

我先画左边关于蚂蚁的思维导图,而右边关于Robin的部分则交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故事,这意味着学生可借助关键词的提示,即老师为学生搭建的语言支架,构建故事并讲述出来。

对思维导图的两次运用都是为
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隐性、深层的内涵提炼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故事讲述的是蚂蚁和Robin 互相帮助的故事,但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要互相帮助,乐于助人。

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从表层信息进入到隐形的、深层的文本内涵提炼,在趣味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灵魂,培养道德情操。

由于这是一节难度较大的阅读课,虽然在设计课到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很多步骤进行了调整、改进,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没有做好:
1、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故事时,我设计了3个问题:1. Who is afraid? Why? 2. Who is worried? Why? 3. How do the ants help Robin? 在巡视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迟迟找不到答案,因为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开始就懵了。

仔细思考之后,我认为可以将问题改为:1. Who is afraid? 2. Who is worried? 3. Who is happy? 或是人物与心情的连线题,先培养学生扫读的能力,在文中快速找到关于心情的词及人物,再抛出需要学生细读课文找到答案的问题:1. Why is the ant afraid? 2. Why is Robin worried? 3. How do the ants help Robin?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才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

2、学生对故事的封面进行猜测之后,我接着呈现了故事的4幅插图,让学生继续预测故事。

我认为这个步骤有点多余,可以省略,因为学生还未学习课文,不懂得用文中的一些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插图基本把故事的大概透露给了学生,那故事就失去了悬念,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没有那么浓厚,因此,这4幅插图不能过早出现。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探寻问题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设计课中做的比较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许多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定扬长避短,争取更好的教学设计和英语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