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承天寺夜游(1)(1)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1)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1)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8上第11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脚步。

在句中意思:2.一词多义念无与.同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与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2)欣然..___________ 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 (8)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 闲4.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问题探究与课后练习1.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一句中。

记承天寺夜游(01)

记承天寺夜游(01)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体味本文语言清丽自然之美。

四、教学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五、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基本成诵2、看注释试翻译《记承天寺夜游》(二)、导入(三)、正课1、同学们听录音,然后大声齐读课文。

2、作者简介3、题目解说4、背景材料5、小组学习,疏通文意,成果展示,互动反馈,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6、文中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四人小组讨论。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怎么理解?9、总结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八、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读写学习之三记承天寺夜游_

读写学习之三记承天寺夜游_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
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 点明地点
•解题三:夜 •点明时间 •解题四:游 •点明事件
知人论世一:作者
• 苏轼(1037-1101):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抒情、议论部分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闲情”?并作简 要分析。 ——门庭冷落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乐者”——交往之稀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不汲汲名利而从容流连光景的“闲”。
抒情、议论部分 • 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 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 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 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 自我排遣的乐观:作者对世人忙碌 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 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照进

释词检验
高兴、愉快的样子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到 • 念无与为乐者 于是 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睡,睡觉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漫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
释词检验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只是 罢了
知人论世二: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 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 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 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学生学习文言文对帮助他们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题目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答案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2.B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1.《记承天寺夜游》1.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注释:1.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者:…… 的人。

6.遂:于是,就。

7.寝:睡,卧。

8.相与:共同,一同。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

11.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2.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3.但:只,只是。

14.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

3.达旦:到天亮。

4.把酒:端起酒杯。

5.宫阙: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经受不住。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1)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1)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临睡之际,忽见“月色入户”之景,遂起夜游之心。

邀友夜游时,所见到的竹柏之影如藻荇交横的奇妙场景,是基于作者“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奇妙联想。

2.《记承天寺夜游》中,(精妙、充满诗意地)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水中藻、荇交横”将月影下摇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6.《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认为时时处处有美景,人们大多辜负之,是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8.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

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承天寺中庭的夜景并说明其成因的三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者:代词,……的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课文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
一处留白胜万千言语 一个比喻映空明心境 一声闲人隐心绪无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练相应习题。 2.背诵课文和注释。
倒装句
者:代词,……的人。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 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所包含的情感: ①贬谪的悲凉 ②人生的感慨 ③漫步的悠闲 ④赏月的欣喜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作”者简,介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唐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 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 洵、苏辙。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和友人张怀民由于和当时主张 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 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 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 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 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 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交横:交错纵横。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竹柏影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标志
盖:大概是。 也:判断句的标志。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
中仿佛有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Fra bibliotek的影子。
课文翻译
但:只是。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 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翻译 省略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念:考虑,想到。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欲:打算 欣然起行元丰。六念年/十无月与十二为日/乐夜,者解衣,/欲睡,户月:色/入门户, 遂至承天欣怀然民寺//起亦寻行未。寝张念,怀/相无与与民//步为。于乐中者怀庭,。遂至/承相天寺与/寻:张怀共民。同,一起。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