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见月光照入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闲:闲散的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轼的⽂学思想是⽂、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的贡献,都是兼从⽂、道两⽅⾯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道观在北宋具有很⼤的独特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

⽉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

⽔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注释】 选⾃<<东坡志林>>。

此⽂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

欣,⾼兴,愉快。

然,……的样⼦。

⾏:出⾏。

念⽆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

念,想到。

⽆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的⼈。

者:……的⼈。

遂:于是,就。

⾄: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长在⽔中的绿⾊植物。

藻,藻类植物。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一)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一)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充满诗意地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心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了景物的“影”。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

6.“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是空旷澄澈之意。

7.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临睡之际,忽见“月色入户”之景,遂起夜游之心。

邀友夜游时,所见到的竹柏之影如藻荇交横的奇妙场景,是基于作者“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奇妙联想。

9.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写竹柏影,以此来突出月之皎洁。

10.《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古人常把月光比作流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却以“积水”喻月光,已颇见才气,而他用“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光下的影子更是颇具匠心,令人称绝。

1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理解“闲人”的内涵,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课文三、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2.理解“闲人”的内涵,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欣赏诗人笔下别样的月光。

二、解题1.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读完后,想一想题目向我们提示了哪些信息?时间:晚上地点:承天寺事件:夜游记:在挑花源记中,记是一种文体。

本文是游记小品文。

三、朗读训练1.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标记,注意字音及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范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评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q 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 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拉长:念、盖、但;注意节奏划分。

(3)语速缓一点,音调低一点,要轻声地朗读,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4.齐读课文四、疏通文意,品读课文(一)读懂几个字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照进;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好像、水的澄澈盖竹柏影也: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清闲的人、罢了(二)翻译几个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在院子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小结:通过译读课文,文中写了诗人在庭院中和好朋友散步,被皎洁的月光、迷人的月色所吸引,诗人由景生情、融情入景,抒发了人生的感慨。

(三)读出月下美景本文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写出诗人和好朋友在院中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写景,描写庭中夜色)(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写出诗人是闲人,表达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悲凉心境)你觉得文中描写月色最精彩是哪几句呢?(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叙事,写出诗人百无赖赖,准备睡觉),(无意看到)月色入户(月光照进了房门,诗人就好像看到久违的朋友,一下子睡意全无,心情立刻变得愉悦起来。

其中“入”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光拟人化,写得生动形象)既然月光难得,好美景不常在,诗人就带着欣喜的心情走出房门。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写景,庭中夜色)庭下月色:比喻空明澄澈(动、侧面)月光如水(静、正面)“如”:好像,是作者的想象。

庭院中本来有没有水,把“如”字去掉,就写出庭上有水,与事实不符。

“盖”:原来,“也”:是一个感叹词,放在一起加重语气,强调惊喜的心情。

(四)读出诗人情感诗人在赏月中情感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本是无所事事,看到皎洁月光突然兴致勃发,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诗人面对着皎洁的,想去欣赏这美景,可是,没有和他一起欣赏月景的人,可谓形单影只。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亦”写出了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当时张怀民也被贬官在黄州,因此两人有相同的遭遇、处境,有着相同的志趣。

(2)“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两人漫步时的悠然。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赏月时的惊喜。

5.何夜无月?何处无柏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有喜悦、落寞、孤寂的复杂心情。

(2)“何夜无月?何处无柏松?”连用反问句,与语气词“耳”字,构成感叹句,加重了感叹的语气,更能表达诗人复杂的心情。

(3)文中诗人情感变化是:孤寂无聊—欣喜—失落—高兴(悠闲)—惊喜—感叹(闲人)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感叹自己是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二字的?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通过诗人在月夜欣赏月景,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那么文中的闲人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写作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当时诗人是一个被贬之人,“吾两人”是“闲人”,正是这“闲人”写出了诗人身世和处境,“闲人”写出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一个被贬之人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也能看出诗人具有豁达的胸怀。

写作背景2: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随波逐流。

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坦然面对: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官儋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遇赦北返: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上面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豁达、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的人。

五、当堂练习(一)熟读并背诵全文(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六、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写作要点: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板书设计:叙事:庭下散步空明澄澈描写:庭下月色(比喻、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月光如水闲情雅致的人抒情:闲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乐观、豁达的胸怀预习单:一、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解,扫清文字障碍,能够初步朗读课文。

二、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材料,初步理解诗人在文中的情感。

三、会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

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写作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

有诗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内容: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