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1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贰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我会读
jiě
解 衣欲睡
suì
遂至
lè
无与为 乐 者
zǎo xìng
藻荇
héng
交横
bǎi
竹柏
贰 理解文意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时间:夜
起因: 月色入户
地点:承天寺
经过: 至承天寺寻怀民
人物:苏轼、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八年级文言文精讲《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文言文精讲——记承天寺①夜游原文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③。
念④无与为乐者,遂⑤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⑥。
怀民亦未寝,相与⑦步于中庭⑧。
庭下如积水空明⑨,水中藻、荇⑩交横,盖⑪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⑫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⑬。
注释1.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7.相与:共同,一起。
8.中庭:庭院里。
9.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10.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1.盖:原来是。
12.但:只是。
13.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俩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出处《苏轼文集》文言知识人物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赏析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这篇关于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的文章,是作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怅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漫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觅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亮透亮,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本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镇定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怅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漫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推敲,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觅。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漫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亮透亮。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佛祖托梦给我,今日不宜入睡
越学越兴奋,压根睡不着
昙花要开了,我想等花开
一万个不睡觉的理由
比起睡觉,我更愿意熬夜打游戏 台灯是 苏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叁 理解文意
反问
只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语气词,罢了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 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 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叁 理解文意
苏轼自称“闲人”哪里看出他闲了?
叁 理解文意
5.苏轼自称“闲人”哪里看出他闲了?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 经世致用的用世情怀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超 然物外,顺应自然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 变化,看取当下,随缘自 适。
苏轼
贰 理解文意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 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 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 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壹 关 于 他
壹 作者
文坛巨星:唐宋八大家 三苏
艺苑宗师:寒食帖
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思想大家
发明大家 古文运动领袖
苏轼一生回忆录
壹
进京应试
二十一岁的苏轼凭借清 新洒脱的文风,科考中 阴差阳错获得第二名
自请出京
王不安合石,变自法请,出政京见自心似提竹谁已杖怕金芒,灰山鞋一之轻蓑画木胜烟马雨像,,任平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笔记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复习笔记《记承天寺夜游》一、翻译: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透过窗户进入屋内高兴地去外面散步。
②想到没有和我同游共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③怀民也没有睡觉,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④庭院中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⑤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很少罢了。
二、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乐观豁达的心胸,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贬谪后的悲凉。
三、赏析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这句话的翻译(2)作者用一种自慰、自嘲、自解的语气慨叹赏月人少(3)含蓄而深刻表达了作者贬谪后的悲凉,壮志难酬的苦闷却并不消沉,依然乐观豁达的心胸。
《小石潭记》一、翻译:①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
②砍掉一些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小潭,水非常清凉。
③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联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⑤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依托。
⑥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和游览者互相取乐。
⑦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⑧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⑨坐在岸边,四面的竹林围绕在一起,寂静冷清,没有来往的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⑩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冷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记下来离开了。
⑪和我一起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思想感情:贬官、失意的孤寂、凄苦和愤懑的感情。
《满井游记》一、翻译:①北京一带天气寒冷,花朝节之后,冬天剩下的寒流仍很厉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理咨询师培训 /course/all/3-19/
禾苗青青亲又亲,年年岁岁谷满仓……
我心中默默地念叨、祝愿。
(原创首发)
下午五点多钟我和父母弟弟妹妹出了桂林车站,一位小战士骑着三轮车来接我们,急忙把我们的行李装到车子上。这时天已放晴了,太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地面上,路面上的小水洼在我前面闪亮着。 我们顺着铁路旁的那条斜坡小路往左走,后面传来了火车的悠长的汽笛声。那位长得很帅气的小战士推着车子走在前面,回过头来十分热情的和父亲说:“首长,你们的车子晚点了,我等了很久了。” 父亲笑着说:“谢谢你了,小苗子。”小战士说:“首长别客气,这里我熟,有什么事交给我就行了。”小战士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我走到前边帮他推车子,那小站士亲热地和我:“小兄弟第一次 来桂林是吗?”我回答:“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英俊快乐的小战士。小战士说:“我们这里可好玩了,有芦笛岩、七星岩,还有象鼻山,你在火车上看见了吗?”我说看见的,象鼻子插在水里,那小 战士笑着说:“正是,有空我带你去玩好吗。”我高兴地答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