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

(2)对苏轼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

(3)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记承天寺夜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2)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承天寺夜游》;2. 苏轼生平介绍资料;3.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4.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查找注释或词典;(3)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技巧,疏通全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审美情趣。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2)引导学生体会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理解;(2)进行文学创作,以“友谊”为主题,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技巧,写一段话或一首诗;(3)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3)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3)预习下节课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掌握。

3. 对文中意境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苏轼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析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6. 欣赏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文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选择一篇其他古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庭院、月光、竹柏、交横、藻荇、交映”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苏轼的审美情趣。

(2)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体会苏轼的审美情趣。

(2)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2)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鉴赏文章。

3. 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情感教育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2)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3.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结构;2. 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和感悟;3.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关键词句,分享学习心得;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记忆和理解,感受文言文的韵味;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 完成课后练习,加强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 比较阅读:挑选其他描述夜游的古文,与《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3. 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古文阅读材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梦想语文整合课模块名称剧情表演、朗读训练
课题文言感叹词也有趣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使用文言感叹词。

2.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4、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资源语文课本
活动名称活动步骤温馨提示
热身活动(3分)1、说说你所知道的感叹词有哪些?
2、使用一个感叹词,说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境。

情境导入
(2分)
激情导入,引出课题并明确目标
主题活动(30分)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15分)
1.听音频朗读课文
2.拖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
在读的时候采用拖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3.指名学生读
4..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活动二:精读课文,情景再现
①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
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
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
波澜补出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③以小组为单位,情景再现当时作者月下赏景的这一唯
美画面。

活动三:拼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如何理

2.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
感慨。

四、拓展训练: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活动一:
(设计意图:文言
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
准字音,所以设计了
几种形式的朗读,以
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
的问题。

第二步,采
用托音读,让学生在
读中品味古文的味
道。

活动二:加上适当的
感叹词,通过情景再
现的方式,营造作者
赏景的唯美意境
活动三:附高山流水
的音乐,有感情地齐
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
情感
总结分享
(5分)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

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

自嘲的意味。

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

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

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