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间艺术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门的历史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欣赏。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厦门的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在厦门,南音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爱好者。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
当那悠扬的乐声响起,仿佛能将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岁月,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和文化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南音的表演,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乐器,倾情演绎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其次,厦门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名,其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
演员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动作和独特的唱腔,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高甲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陈三五娘》《包公断案》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厦门的乡村和城镇,每逢节日或庆典,常常会有高甲戏的演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再者,厦门的漆线雕工艺堪称一绝。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以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工匠们用柔软的漆线在胚体上盘绕出各种图案和造型,然后贴上金箔或涂上彩漆,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漆线雕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是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以上这些,厦门的红砖古厝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以红砖红瓦、燕尾屋脊为主要特征。
这些古厝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精美,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
在厦门的一些古村落,如集美后溪、翔安新圩等地,还保存着许多完好的红砖古厝。
这些古厝见证了厦门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记忆。
厦门 红色文化基本ziliao

厦门红色文化基本ziliao一、简介:厦门是福建的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厦门的红色文化被广泛地发扬流传,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豪迈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英雄以及广大群众创造的美好文化。
二、历史传统:1、龙灯文化:为庆祝新春佳节和纪念先贤而起源于厦门,经历两千余年发展而成为厦门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灯文化以制作精致的龙灯、演出精彩的龙舞和龍舟比赛等为主,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
2、灯谜文化:厦门的灯谜文化是一种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起源于宋元时期。
每逢春节,厦门民间灯谜流传十洋八达,有的因篇幅的限制需要口头传诵,也有的可以写在艺术性的文字中,如厦门灯谜之王《厦门妙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古艺文化:古艺文化是指历史悠久,以传统方式把竹、木、梅花和瓜果制作成工艺品的文化。
厦门自古便以竹、木、梅花和瓜果制作礼品、艺术品而著称,如梅花球、竹编、梅花画等,这种美丽的文化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和传承。
三、革命精神:1、厦门革命根据地精神:包括初步恢复国家统一、恢复社会和谐,把社会主义建设带入高潮等一系列精神准则,是厦门伟大的民主革命推动了厦门国家重建、社会重建、文明重建、精神发展;2、抗日精神:我们厦门人民抗日志愿军以侠客之节气抵御邪恶侵略,顽强抗拒敌人侵犯,埋葬了自己的鲜血,献出了不要回报的坚韧精神;3、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执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厦门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经常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共同努力,奋勇前进,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贡献出中国西南地区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四、英雄及其影响:1、花朝霞是厦门的著名女革命者,她活跃在厦门的反帝反封事业中,受革命斗士的定下先进典范而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尊敬。
2、曾宗义,厦门的老先生,是美国宣传留学生的倡导者,通过他的奋斗,帮助了许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留学国外,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介绍厦门文化到世界的使者。
厦门的博饼规则

厦门的博饼规则一、博饼的起源和概述博饼是厦门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举行。
博饼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这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博饼游戏,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团圆思念。
二、博饼的准备工作在博饼活动开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器具和食材。
首先是博饼盘,通常是由陶瓷或金属制成,上面刻有各种骰子点数的图案。
其次是博饼用的骰子,一般为六面骰子,每个面都标有1至6的点数。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小礼品,用于奖励参与者。
三、博饼的规则1. 参与人员:博饼活动一般由家庭或团体组织,每个饼局一般由8人组成,分为两队,每队4人。
2. 饼局的设置:每个饼局中有三个博饼盘,每个盘上都有6个骰子。
3. 游戏流程:首先,队员们轮流掷骰子,每人一次。
然后,根据掷骰子的点数,参与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或称号。
最后,两队比较总分,分数高的队伍获胜。
4. 奖励设置:根据骰子点数的不同,参与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奖励。
例如,掷得六六六称为“状元”,可以获得最高奖励;掷得一二三称为“一秀”,也可以获得奖励。
而掷得一一一则称为“状元插金花”,也能得到奖励。
奖励的具体设置可以根据参与者的数量和情况进行调整。
5. 特殊规则:在博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
例如,如果一个队伍在一局中掷得六六六和五个一,称为“状元加一秀”,这时可以获得特别的奖励。
此外,如果两个队伍的总分相同,就需要通过再掷一次骰子来决定胜负。
四、博饼的意义博饼是一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参与博饼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习俗和寓意。
博饼也是一种增进亲情、友情和团队合作的活动,通过博饼的比拼,人们可以感受到团圆和友谊的力量。
此外,博饼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智力和运气,增加娱乐性和竞争性。
五、博饼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博饼规则也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现代博饼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博饼盘和骰子之外,还可以使用电子计分器和投影仪等设备,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厦门风土人情礼仪

厦门风土人情礼仪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
这里有特色的闽南风光,民族特色特别的突出,每年都吸引着特别多的人前来游玩。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厦门风土人情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风土人情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春游(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许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
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春游(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上元节又称“ 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
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猜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这时的大街小巷都点缀着漂亮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
端午节又叫“五月节”。
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进行,假如你刚好在端午前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抓鸭子是一种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与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闹,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
中秋节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是人们阖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殊重视,很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意。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龙船文化:龙船是厦门传统的民间船只,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船文化包括龙船制作、龙船比赛、龙船节等活动,是厦门市民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2. 南音文化:南音是厦门地区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和演唱方式。
南音文化包括南音曲目的传承和
演唱技艺的传统传承,以及南音表演的舞台艺术等方面。
3. 闽南木雕:闽南木雕是厦门地区传统的工艺品制作技艺,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闽南木雕
包括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木雕作品的展示和推广
等方面。
4. 厦门戏曲:厦门戏曲是厦门地区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
包括闽南梨园戏和闽南本地戏等。
厦门戏曲包括戏曲剧目
的传承和演出,以及戏曲表演技艺的传统传承等方面。
5. 厦门海洋文化:厦门地处海滨,海洋文化在这里有着重
要的地位。
厦门海洋文化包括渔民文化、海洋生态文化、
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涵盖了渔民生活方式、海洋资源保
护和海洋历史遗迹等内容。
以上是厦门市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厦门市民和游客
了解和体验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歌仔说唱
省级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
18
蜈蚣阁
省级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图书馆
19
新垵五祖拳
省级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图书馆
20
厦港疍民习俗
省级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21
池王爷习俗
市级
厦门翔安区文体事务中心
22
春仔花习俗
市级
厦门市翔安区文体事务中心
23
厦门青草药
市级
厦门市文化馆
24
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
市级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25
厦金风狮爷信仰
市级
厦门市翔安区文体事务中心
26
嘉庚瓦制作工艺
市级
集美区文化馆
附件4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项目申报单位
1
厦门漆线雕技艺
国家级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2
答嘴鼓
国家级
厦门市文化馆
3
南音
国家级
厦门市南乐团
4
歌仔戏
国家级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甲戏
国家级
厦门市高甲戏剧团
6
保生大帝信俗
国家级
厦门市青礁慈济宫管理委员会
7
中秋博饼
国家级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8
闽南童谣
国家级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9
厦门方言讲古
国家级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10
送王船
省级
厦门市文化馆
11
闽南皮影戏
省级
厦门市文化馆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史工作
【发文字号】厦府[2013]169号
【发布部门】厦门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28
【实施日期】2013.05.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
通知
(厦府〔2013〕16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高等院校,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经研究,同意市文广新局组织申报、评审和公示后上报的我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予以公布。
附件:1.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2.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8日附件1
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一、闽南跳鼓舞
二、闽南闽派古琴
三、滕派蝶画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厦门漆线雕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厦门漆线雕技艺一、简介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
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
早在300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
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
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
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表层还安贴24K金箔。
二、溯源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
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闽南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
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
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
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目前,蔡氏家族已经到了第13代传人。
300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
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
11代传人之前,漆线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装饰。
第11代传人蔡文培将作坊迁至厦门,把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摆脱了冷漠的神佛的装饰,变成了现代人物身上的纹样,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
第12代传人蔡水况先生是工艺美术大师,把当时神佛身上装饰的纹样,特别是龙的纹样独立出来,完整起来,让它成为一个能够作为单独工艺品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民间艺术
福建厦门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
1662年大
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
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
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
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
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
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
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
取名“乡剧”。
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南音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
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
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
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
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
其著名
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
偶戏三种。
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
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
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