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推动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推动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推动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摘要:群众文化是以满足人民大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思考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宣传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群众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

群众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限制。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

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

群众文化范畴,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

群众文化由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亲和性”,它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

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多元文化的互补性。

当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群众文化越来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研究、辅导都不断扩大视野,不仅考虑接受对象,也关注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增强互相学习、借鉴的互补性。

二、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故事、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楹联等。

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

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

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1.摘要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机会。

通过参加座谈会,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总结我在座谈会上的主要收获,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2.学习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事业。

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反映了其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也是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

文化传承发展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因此,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和途径3.1 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并激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培养专门的文化传承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复制和模仿的层面,还应积极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例如,将传统戏曲、音乐和舞蹈与新技术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3.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业。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提升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我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参加座谈会,我对文化传承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其次,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同时,文化传承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表演、仪式、节日等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历史性、独特性和传承性,如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的重要资产。

如何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积极作用,已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需要从价值观念上保护和尊重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挑战,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和遗忘的风险。

尊重和保护非遗文化,需要我们从传统的尊重和保护入手,让人们认识到非遗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价值,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需要从文化创新上发挥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非遗文化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潜力,可以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的非遗文化如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可以通过吸纳当代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需要从社会参与上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社会参与是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举办传统技艺的展示活动、传统音乐的演出活动、传统舞蹈的比赛活动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使非遗文化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

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使非遗文化更好地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可以更快捷地传播和传承非遗文化,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张卓玛(卓尼县文化馆,甘肃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600)摘要:随着我国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在群众中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工作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

本文分析了在群众中开展非遗工作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就是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文化财富。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并且,许多非遗文化的技术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树立民族自信,加强民族凝聚力。

但是,在实际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和继承工作时,还存在非遗文化与群众脱节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一、分析非遗传承保护遇到的问题(一)非遗工作的调查力度不够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实际进行的非遗工作普查来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还不够。

由此可见,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这是因为在开展非遗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被顺利地传承下去。

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单一地定义它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人们的主观意愿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例如一些地方戏曲并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人们不会去对它进行研究和传承,这也就导致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被群众遗忘。

(二)对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和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也阻碍了我国非遗文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及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及价值分析

197作者简介:杨映华(1983— ),女,彝族,云南临沧人。

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对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构成,通过文化活动的高效开展,对群众的思想情感形成科学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树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的科学融合,对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基层文化部门结合两者间的关系,优化融合发展思路,借助非遗优势,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效果的提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推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其在群众文化中的高效渗透,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与群众实际生活形成有效地结合,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优质载体,群众文化涉及到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活动形式较为丰富,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有效条件[1]。

二、群众文化中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科学融入,对提升群众文化工作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利用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弘扬,推动非遗文化的科学创新[2]。

三、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的问题(1)非遗文化价值得不到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构成,非遗文化的科学融入对提升群众文化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而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缺乏非遗文化的有效融入,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无法保证非遗价值的高效实现。

同时非遗文化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缺乏有效地结合,无法把握准确的切入点,使得文化活动无法形成较强的针对性,不利于非遗文化的科学发展,影响群众文化水平[3]。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民族民间
艺术对于发展群众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承文化传统、培养审美情趣、激
发创造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分析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培养群众的审美情趣。

艺术是一种表现美的形式,通过欣赏和
参与艺术创作,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让群众
接触并欣赏到独特、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等,激发他们对艺术
的热爱和兴趣。

这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懂得欣赏美的东西,同时也可
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力。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不仅仅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有很多可以供群众参与和创作的空间。

通过传承民
族民间艺术,人们可以学习到各种艺术技巧和创作方法,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他们可
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这不仅能
够推动艺术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
文化传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
精神追求。

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享受到艺术
的魅力和带给人们的身心愉悦。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发展群众文化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能够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是一种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形式。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社会做出贡献。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民众之间的情感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鲜活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享受。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实用技艺和传统医药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人类社会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包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手工艺等。

而群众文化是指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文化表现和艺术创作,是人民大众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显著,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现状及意义。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群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非遗文化往往流传在群众中,群众文化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生活风情,比如各种民俗节庆、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等都融合了丰富的群众文化元素,成为了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参与和支持,群众文化是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通过群众的传承和演绎,使得非遗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还在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产生了交融,比如各种非遗文化展演、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充分融合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需求,形成了一系列融合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衰退的危险,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变得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需求,使得非遗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张娜四川省广汉市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各种高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高速化、信息化生活的同时,却总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少了。

人们在闲暇时更依赖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甚至连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下面本文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进行讨论。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群众文化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指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 产生的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经验。

民族民 间文化艺术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能够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在 发展过程中需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 紧密的联系。

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需要以传承、创新和发展民间文化为基础,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促 进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动力。

历史文化底 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也 包含着中华人民代代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历 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当地民 俗和景观上,更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群众活 动上。

一、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需 求越来越高,文化也不断的随之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并且具 有维系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群 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群众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159-03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放松之后更加全身心的投人到生活、工作、学习中。

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快乐,因此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精神方面的满足主要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历史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艺术,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群众文化的孕育、产生、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民俗文化艺术社会活动的传承,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其中的重要功能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产生了许多群众文化活动,其中好的部分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发扬,即便是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下,群众文化活动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

例如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人们习惯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这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沿袭,也象征着文化的传递。

又比如各个少数民族在本民族的节日时,会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记载着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传统和习俗,在漫长时间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象征和民族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喜爱。

群众文化在基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Yi Shu Ping Jian 159VI 4hu (tins在抢救、发觉和收集群众文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 国许多古老的群众艺术不仅获得乐新的生命,而且在 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世界上具有特 色、自成一派的一种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的文 化,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的 源泉。

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艺 术的传承和创新,必将成为我国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之一。

群众文化具有稳定性、共同性和民族性、地域性 等特征,具有吸引力、辐射力、约束力、凝聚力和稳定 力,这些特点和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越来越明显的 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因此群众文 化活动的开展应该以精神文化为基础,将精神文化渗 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结合物质、行为和 精神。

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在漫漫的历 史长河中,中国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一 脉相承,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要想发展群众文化,首先要开展娱乐文化活动。

娱乐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结合社会的 发展状况和人们的需求所产生的,让人们的繁忙的工 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这样的生活理念随着时 间的流失,逐渐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间特色的民 间民俗文化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现代的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主要表现为,国家 安排的法定节假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过 节日让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

每一个民族的民间民族 文化表现都不同,例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蒙古族人 民的那达慕大会等,但也有许多民间民族文化因不符 合时代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因此销声匿迹,如少数民 族之间流行的通婚交流等现象,已经鲜为人知。

民族 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一个民族的历史,也体现着国家发 展的重要阶段,只有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针对民 族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各种文化艺术类型 加以保护,保护的方式可以通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历史民族文化文物。

同时国家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对破坏民间民族 民俗文化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以免导致文化文物 被损坏、丢失和毁坏,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要尊重每一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 融合发展,丰富的民间民族文化的存在、继承和发展 对于群众文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我国群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性 和民主性两大特征,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群众文化 的过程中,要继续发展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并且在 继承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和发 展,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 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群众文化和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艺术有着历史沿 袭关系。

之所以说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制约着传统群众文化 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又具有着相对的独立 性,不会因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灭亡,其中优秀的部 分会不断的被人们继承和发扬。

因此,我们必须要尊 重历史,不要将历史割裂。

我国目前的民间民俗文化比较缺失,这主要是人 们对于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过于依赖,从而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了解不够深人,特别是年轻的 一代人,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从小习惯了接触各 种电子设备,因此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 又少,对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挥产生了阻碍。

与此 同时,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式比较单一,人们的积极性 不高导致群众文化的发展不好,因此群众文化要想发 展得更好,就需要融人和继承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这 样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继 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族民俗文化,令社会在历史 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稳定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民间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中国的历史悠久,衍生出了各种 各样的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文化要正确的选 择,有一些文化是不能借鉴和传承的。

例如在历史悠 久的商周时期,人们举行封建的大型祭祀活动,虽然 目前这种文化已经消失,但也说明我国历史文化具有 多样性,因此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时应该正确的审 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 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下转第167页)160Yi Shu Ping Jian■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I疑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在音乐欣赏或表演过程中,人 们的情绪可以得到彻底的宣泄和释放。

传承到今天的 经典民间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性冲动,并逐渐与 人们的即时情绪、个人经历、社会心理等形成共鸣,人 与音乐融合为一个整体,使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紧 张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放松,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效 率,让人们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从身体方面来说,无 论是歌唱、演奏还是舞蹈,都势必会带动肢体的运用。

这种多个器官的协调运用,对人体的血液、血压、心 律、脉搏、呼吸等都会产生积极的锻炼和舒缓作用,所 以有人将歌唱比作是身体多个器官的按摩。

又如器乐 演奏,各种器乐演奏同样是以肢体的协调运用为基础 的,以常见的锣鼓为例,很多群众即便是在寒冬,也要 到社区的广场上敲上一曲,一曲演奏完毕,身上已经 微微冒汗,展示出了健康有力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 活态度。

可见,丰富多彩的社区民间音乐活动,在促进 社区群众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是人 民群众实践的产物。

”[3]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 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民族 审美情趣的代表,所以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而不朽,成 为当代社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则要在政 府、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加快场地设施、人才 培养、发展机制等多方面的建设,继续深人推动社区 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其积极价值和意义得到丰富和扩 展,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中发挥出更重要、更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m曹红英.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推广与普及的思考m.当代音 乐,2017,(01):43.P]吴燕.社区音乐文化与高雅艺术相融合之我见m.音乐时 空,2014,(08):184.[3]易小红.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初探一以宜春市社区音乐文化为例[J]•当代音乐,2015,(23):138.(上接第160页)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继 承、扬弃、创新和积累,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反映。

群 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主要包括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 两方面,群众文化的形式复杂多变,但内容是稳定的, 我们要对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更新, 以便于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另外为了更好的表达统 一的思想内容,也需要对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能,继承 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要想创新必须要继 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结语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在的 我们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员,要想促进国家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就要对历史进行继承和发展。

而群众文化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将传承民间民族文化和发展群众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更加有助于保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对满足人们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1]王晓云.群众文化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才智,2010,(13).[2J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科教文 汇,2012,(21).[3]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Yi Shu Ping Jian 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