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现状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作者:龙丹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7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状况。
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的维护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避免各种濒危动植物的灭绝。
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相关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自然保护区;问题;建议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生态功能。
我国湿地面积比较广泛,已经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并出台了各项配套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避免了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但当前我国很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致使湿地资源锐减,亟待解决。
一、当前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概况湿地是自然界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但可以为很多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应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具有调节洪水的重要生态意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因而,我国非常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建立了几百个湿地保护区,总面积47.80km2,并且已经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香港米埔等7处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涉及的主管部门有很多,包括林业、环保、水利、海洋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对应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比如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林业部门,八岔岛保护区属于环保部门,查干湖湿地保护区属于水利部门,昌黎黄金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海洋部门。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

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塞罕坝湿地资源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而著称,被誉为“诗画塞罕坝”。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塞罕坝湿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塞罕坝湿地资源,制定相关的保护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一、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塞罕坝湿地资源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总面积达到4000多公顷。
湿地内有各种湖泊、河流、湿地草甸和湿地栖息地,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
湿地内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如白天鹅、黑颈鹤、红脚鹬等。
湿地资源还对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和水资源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对塞罕坝湿地资源的影响日益加剧。
大量的污水排放、化工厂排放、垃圾填埋和耕地的过度开垦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加剧了湿地资源的退化和破坏。
要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塞罕坝湿地资源,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保护策略:1. 设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手段。
应该在塞罕坝湿地资源周边划定一定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区,并明确划定保护区内的各种禁止性条例,禁止任何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应该加强对湿地保护区内的巡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湿地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污染治理大量的污水排放、化工厂排放和垃圾填埋对湿地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必须加强对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工作。
应该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有效处理废弃物,减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污染。
3. 生态修复工程由于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需要开展相关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重建湿地资源的生态系统。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国内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7)2.1 湿地生态保护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8)2.2 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9)2.3 国际湿地保护成果与经验 (10)2.4 国内湿地保护政策与实践 (11)3.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13)3.1 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内涵 (14)3.2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6)3.3 国土空间规划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关系 (18)4. 湿地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0)4.1 湿地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缺失 (21)4.2 湿地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 (22)4.3 湿地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撑与科研成果 (23)5. 湿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25)5.1 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6)5.2 湿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7)5.3 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与工程实践 (28)5.4 湿地生态修复的模式对比分析 (30)6. 国内外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31)6.1 典型案例介绍 (33)6.2 案例中的生态修复策略与效果评估 (34)6.3 案例的启示与教训 (35)7.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建议 (36)7.1 完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 (38)7.2 增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39)7.3 加大湿地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力度 (40)7.4 建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长效机制 (41)8. 结论与展望 (43)8.1 研究总结 (44)8.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45)1. 内容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王旭明(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已经被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批准,自2022年6月1日开始实施,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目标,推动了湿地保护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以湿地资源保护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基础,针对湿地生态功能、湿地资源现状与主要问题、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展开了一次回顾,为解决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以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可持续管理;湿地资源;湿地立法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2-0190-030引言湿地是指天然或人造的、长期的或间断的泥潭地、泥炭地、等水面地区,里面包含了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和咸水水体,但这里也包含了一些在低潮时水深不大于6m的区域。
被称之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公园是世界最强的生物群系,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其他生物群系无法替代的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
而沼泽湿地又是一种自然的“海绵”,可以将雨水和河流中多余的水分储存起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并为工业和农业提供保障。
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显著。
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本研究拟在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2022年“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专项计划的基础上,对新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估。
1.2项目建设地点本课题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西缘乌鲁木齐柴窝堡湖畔,以柴窝堡湖及周边湿地、林地、草地为主体,以乌鲁木齐柴窝堡湖畔湿地为研究对象。
1.3自然地理条件1.3.1地理位置达坂城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下辖区,也是目前乌鲁木齐地区最大的一个县级区,属于乌鲁木齐市的管辖范围。
浅谈我国滨海湿地保护

浅谈我国滨海湿地保护摘要:滨海湿地作为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不仅起到涵养水源、控制侵蚀、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为水生和沼泽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繁殖区,为候鸟提供迁徙越冬地,还可以作为后备土地资源加以利用。
滨海湿地作为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沿海工业、旅游业、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滨海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严重恶化。
人类行为对滨海湿地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分别阐述了滨海湿地的现状、保护进展以及修复技术等方面。
关键词:滨海湿地;湿地保护;修复技术1、我国滨海湿地现状我国拥有长达1.8万千米的海岸线,滨海湿地面积广阔、类型丰富,可分为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盐沼湿地、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海草床、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滩涂围填,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迅速恶化甚至完全丧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总体趋势仍不容乐观。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不断下降。
40年来仅红树林湿地就从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减少了大约2/3。
目前我国已经在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建立了6个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加大了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但红树林湿地的面积仍在逐渐减少。
滨海地区的严重污染也是造成我国滨海湿地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导致资源需求增加等也威胁到了滨海湿地的生态平衡。
滨海湿地的严峻现状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的意识,提供湿地保护的技术手段。
2、我国滨海湿地保护进展我国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并将黑龙江扎龙等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截至2008年1月,我国列入该名录的湿地已增加至36处,总面积达到380万公顷;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等要求;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要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中国湿地现状

中国湿地现状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二百六十处,总面积达一千六百多万公顷。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六千五百九十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居亚洲第一位。
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统计显示,近四十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滨滩涂湿地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共约二百万公顷以上,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
1.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湿地它们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公布,湖泊、沼泽、河道和湿草甸面积约200 万公顷,其中沼泽面积约有130 余万公顷,沼泽一般年份地表积水大于20厘米,主要是毛果苔草沼泽,为腐植质沼泽土,本区水分条件不稳定,早年积水消失,多无泥炭积累。
沼泽边缘和一些平浅洼地,季节性积水一般5--10厘米,春季积水往往消失,但土壤多被饱和,植被以囊苔草,灰脉苔草,小叶樟为主,土壤为草甸沼泽土,三江平原河流与沼泽区是黑龙江水系、松花江水系和乌苏里江水系鲤科鱼类的重要产卵、繁殖地,也是亚洲东北部的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的部分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河流两岸的沼泽和湖滨沼泽是鲤科鱼类繁殖和幼鱼育肥的场所,丰富的维管束植被为鱼类产卵提供了附着基。
该区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若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部分包括在内,合计有鱼类70-80种左右,重要经济鱼类有大马哈鱼、哲罗鱼类、细鳞鲑、江鳕、乌鳢、黄桑鱼和许多其它鲤科鱼类,其中的大部分鲑科和鲤科鱼类以该湿地水域和沼泽地为产卵和幼鱼肥育场,并为水禽等动物的栖息生存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在这些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丹顶鹤、天鹅等。
目前三江平原已经开垦了大量的沼泽化荒地和部分沼泽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珍禽、野兽、鱼类很多,被称为是 "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地方,现在上述这种荒原现象已不复存在了,生态环境有恶化的现象,如土壤风蚀和水蚀,水土流失加重,有机质含量下降,物理性状变坏,地方小气候有所变化,由于大面积围垦,使鱼类失去产卵附着基,产卵、索饵场大面积减少,导致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显著减少。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社会快速发展及人口不断增长仍然对湖泊生态系统 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不容 乐观。本文在分析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了湖泊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湖泊保护 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中国的湖泊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起源库和种质资源库,保障 了全国约1/3的城镇人口饮用水供应,并对约1/3的工 农业产值和1/4的粮食产量提供基础支撑,湖泊生态 环境的好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
(二)流域水生态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部分湖泊围湖围垦、水产养殖以及无序的旅游开 发等大量侵占湖滨区域和湖泊流域缓冲区,水源涵养 林遭到破坏,河岸生境受到影响,湖荡湿地面积萎缩、 湖滨缓冲带生境破碎,导致湖泊清水补给能力下降; 部分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水位下降,水面缩小、 洲滩出露面积增加等,导致湖内水生动植物种类和规 模显著减小,经济鱼类种群呈现低龄化、小型化,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湖泊保护的系统性不够,湖泊保护思路需 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有的湖泊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缺乏有机 结合,如一些防洪、水资源利用工程造成河湖格局改 变和水流隔断,改变了河湖系统结构,对湖泊生态系
统健康和服务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另一方 面部分湖泊在开展保护工作时,仅仅从湖泊本身开展 保护工作,未能从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稳定性 出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有的湖泊重污染源 治理,轻生态修复,湖滨湿地、岸线修复,退渔还湖、植 被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不到位,使得湖泊生态环境不 能持续改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The quality status of eco-environment of lakes in China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湿地现状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二百六十处,总面积达一千六百多万公顷。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六千五百九十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居亚洲第一位。
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统计显示,近四十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滨滩涂湿地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共约二百万公顷以上,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
1.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湿地它们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公布,湖泊、沼泽、河道和湿草甸面积约200 万公顷,其中沼泽面积约有130 余万公顷,沼泽一般年份地表积水大于20厘米,主要是毛果苔草沼泽,为腐植质沼泽土,本区水分条件不稳定,早年积水消失,多无泥炭积累。
沼泽边缘和一些平浅洼地,季节性积水一般5--10厘米,春季积水往往消失,但土壤多被饱和,植被以囊苔草,灰脉苔草,小叶樟为主,土壤为草甸沼泽土,三江平原河流与沼泽区是黑龙江水系、松花江水系和乌苏里江水系鲤科鱼类的重要产卵、繁殖地,也是亚洲东北部的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的部分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河流两岸的沼泽和湖滨沼泽是鲤科鱼类繁殖和幼鱼育肥的场所,丰富的维管束植被为鱼类产卵提供了附着基。
该区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若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部分包括在内,合计有鱼类70-80种左右,重要经济鱼类有大马哈鱼、哲罗鱼类、细鳞鲑、江鳕、乌鳢、黄桑鱼和许多其它鲤科鱼类,其中的大部分鲑科和鲤科鱼类以该湿地水域和沼泽地为产卵和幼鱼肥育场,并为水禽等动物的栖息生存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在这些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丹顶鹤、天鹅等。
目前三江平原已经开垦了大量的沼泽化荒地和部分沼泽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珍禽、野兽、鱼类很多,被称为是 "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地方,现在上述这种荒原现象已不复存在了,生态环境有恶化的现象,如土壤风蚀和水蚀,水土流失加重,有机质含量下降,物理性状变坏,地方小气候有所变化,由于大面积围垦,使鱼类失去产卵附着基,产卵、索饵场大面积减少,导致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显著减少。
2. 小兴安岭北坡的沾河和库尔滨河流域湿地大、小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部,纬度高、气温低、湿度大、沼泽分布广而集中,为我国主要沼泽区之一。
本区泥炭沼泽占全区面积的一半以上。
小兴安岭北坡山幅宽阔,呈低山丘陵地貌,属寒温带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湿热,寒冻作用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冻土沼泽化是高寒地区沼泽发育的特有形式,沾河和库尔滨河湿地保护示范点区的海拨400--500米,为玄武岩台地,其上宽谷、坳沟和河滩发育湖泊和洼地较多,因而沼泽面积大,沼泽中植被以丛桦和各类苔草为主,分布在一些河流漫滩上,以地下水和河水补给,大部分有泥炭积累,河流是溯河回归性大麻哈鱼产卵场,也是我国鲑科泠水性鱼类的栖息繁殖水域,具有保护山区湿地水生生态系统和珍稀泠水性鱼类资源的示范意义。
3. 呼伦贝尔草原达襄湖(呼伦湖)湿地达襄湖位于较为干旱的内蒙古草原上,湖区面积根据枯、涨水期,可以由11.5万公顷到23.2万公顷,入湖河流有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和呼伦河等,沿河都有宽阔的漫滩沼地,在宽阔的河漫滩上有许多废河道,牛轭湖和沼泽湿地。
此外,达襄湖局部湖滨也有一些低湿滩地,河谷漫滩和湖滨湿地鱼类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鱼类4目6科26种,蒙古红、哲罗鱼、东北雅罗鱼、黑斑狗鱼、鲇鱼和其它多种鲤科鱼类,湖区植被也很茂密,沼泽植被的建群植被有塔头苔草、修氏苔草、芦苇、三棱草等,由于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水禽类提供了饵料,因此达襄湖湿地是鹤类及水栖类(鸥类、鸭类、鹭类)优良的繁衍及迁徒停息地,湖区共有鹤类5种,占世界鹤类的35%,是全国鹤类的55.6%,在湖周沼泽湿地上,除了大型的涉禽及游禽外,小型的滨水鸟类也十分丰富,达襄湖及其附属水体中鱼虾资源丰富,秀丽白虾年均产量达100吨以上,该区是重要渔业水域。
保护本区湿地的渔业生态系统,对珍禽的保护以及调节全球气候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青海湖面积约45.8万公顷,位于青海省境内,湖周依次为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山地草甸。
本湖区有鱼类6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3种,其中鱼类种类主要为湟鱼等,为本区特有种,两栖类有高山蛙、西藏蟾蜍。
青海湖主要有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干子河、哈尔盖河、黑马河和倒淌河七条河流入。
该区湖滨沼泽草甸地带植物生长茂盛,水禽夏季较集中,尤以湖中的海西皮(鸟岛)为多,主要以湖中鱼类为食。
青海湖渔业资源由于环境恶化和酷渔滥捕,资源量急剧下降,急待保护。
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包括黄河上游的黑河和白河流域,现属四川省阿坝族自治洲若尔盖和红原两县,全区沼泽面积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若尔盖高原为一完整的山原,平均海拨高程3400米以上,河谷开阔,泥炭沼泽发育好,特别是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沼泽布满整个谷底,泥炭层厚,沼泽率多达20--30%,以富营养的草本泥炭沼泽为主。
若尔盖湿地,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的江错湖、错拉湖、夏曼北部等地的湖滨一带,湖滨洼地沼泽是由木里苔草--眼子菜、毛果苔草--眼子菜、蒿草--木里苔草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沼泽地中有大量的鱼类等水生动、植物资源,很多是高原特有种类,本区沼泽不宜于改为耕地,当地群众多把这类沼泽作为牲畜的冬青牧场和接羔育幼草场。
博期腾湖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淡水湖,在该湖的西南部开都河流入和孔雀河流出的小湖群区,以及该湖西北部黄水流入的地方,湖区鱼类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很多是本区特有品种,该湿地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总面积约69余万亩,前时由于容纳上游农田灌溉排水,沼泽有扩大趋势。
本区气候特点为,气温高、日温差大、积温多、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在迁当的水分条件配合下,芦苇生长特别旺盛,植株高、产量多,但近年来由于开都河中下游大力开荒,发展种植,引水灌溉,使入水湖区的河水大量减少,加上放牧牲畜践踏,小湖区的芦苇严重退化,一些地段杂草丛生,已演替为沼泽化草甸,芦苇和鱼类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本区应以研究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保护湿地水生生态系统为主。
1. 湖南洞庭湖湖滨湿地湖南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面积约有27万公顷,湖岸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湖泊中和沼泽中鱼、虾、贝、藻等水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 114 种,很多是经济鱼类,是我国长江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的重要产卵场与育肥场,也是国内著名的产苇区。
洞庭湖是一个交替湖,南面有湘、资、源、沣等河流汇入,北面连通长江,水量丰富,一年中水位有涨有落,变幅较大,广大湖滩呈现干湿交替变化。
洞庭湖地处亚热带,年均温高,充足的热量,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相结合,湖滩生长着茂密的芦苇,60年代以来对芦苇沼泽进行人工管理,芦苇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成为当地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湖中有各种水生动、植物,饵料生物、鱼虾、昆虫等资源十分丰富,为鸟类特别是冬候鸟的觅食、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该湖区也是长江白鳍豚活动较多的水域,该湖区渔业(水生生物)资源变化对长江的渔业资源有很重要的影响,应作为重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区。
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湖区水面目前仍在收缩,对湖内乃至长江的渔业资源都不同程度的产生了影响,有必要针对四大家鱼产卵、育苗场的特点,对渔业生态环境加以重点保护。
2. 江西省鄱阳湖湿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河流汇入湖内,湖区面积随水位变化而变化,当湖口最高水位达21.69m时,湖体面积约为32万公顷,而水位为5.9m时,湖体面积约为1.5 万公顷,洪、枯水期湖体面积相差很大,形成大量河滩和浅的滩涂湿地。
鄱阳湖湿地鱼、虾、贝、藻等渔业生物资源丰富,有鱼类122种,分属于21科,多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也是我国长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重要产卵场与育肥场,而且也偶见长江白鳍豚的活动。
该地区丰富的渔业(水生)动、植物资源,为水禽的栖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成为重要水禽越冬场,种类上包括世界上95% 的白鹤,世界上60% 的白枕鹤,世界上50% 的天鹅,同时该湖区渔业(水生生物)资源变化对长江的渔业资源有很重要的影响,应作为重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区。
.该类型湿地按照海区来划分,可以划为渤海区、黄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海岸和河口滩涂的总面积(不包括基岩潮间带)若以理论基准面以浅的海岸滩涂计,超过196 万公顷,其中渤海占27% ,大约53.1万公顷,黄海占29% ,大约57万公顷,东海占26%,大约51.1万公顷,南海占18% ,大约35.4万公顷。
渤海区滩涂湿地面积约53.1万公顷,约占全国滩涂湿地面积的27% ,根据海湾的情况可分为辽东湾滩涂、渤海湾滩涂和莱州湾滩涂。
辽东湾滩涂湿地面积约12.7万公顷,渤海湾滩涂湿地面积约14.7万公顷,莱州湾滩涂湿地面积约25.7万公顷。
黄海区滩涂湿地面积约57万公顷,约占全国滩涂湿地面积的29% ,根据海区的情况可分为北黄海区和南黄海区,北黄海区包括胶东半岛南北岸、辽东半岛东侧及庙岛列岛周围滩涂,面积约16.5万公顷,南黄海区包括江苏省沿岸滩涂,面积约39.5万公顷。
东海区滩涂湿地面积约51.1万公顷,约占全国滩涂湿地面积的26% ,根据海区的情况可分为长江口附近地区和东海西岸海区,长江口区只包括上海市沿海滩涂,面积约8-9 万公顷,东海西岸海区包括浙江、福建两省沿岸滩涂,面积约43万公顷。
南海区滩涂湿地面积约35.4万公顷,约占全国滩涂湿地面积的18% ,根据情况可分为南海北岸区和南海诸岛区,南海北岸区包括广东、广西两省沿海滩涂,面积约33.4万公顷,南海诸岛区包括海南岛及其周围的东沙、西沙、南沙、中沙及南沙诸群岛附近区域沿岸滩涂,面积约超过2万公顷。
1. 辽宁盘锦湿地盘锦地区芦苇沼泽区位于渤海北岸,湿地面积约22.3万公顷,其中滩涂约6.7 万公顷,水库、坑塘和河流等水面面积约7.4 万公顷,苇塘等约8.2 万公顷。
西起大凌河,东至辽河下游入口,中间有双台子河、绕阳河、盘锦河、西沙河等河流冲击形成复合三角洲。
本区鱼类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45种鱼类,多为经济鱼类,有较大渔业价值,有鲫、鲻、鲈、鲢等,多栖息于芦苇沼泽的湿地和河流中,以沼泽地为产卵育肥场所,随着本区农业开垦,芦苇面积现在比建国初期大为减少,鱼、虾、贝、藻类等渔业生物资源也受到损害,目前芦苇尚有约5.4 万公顷,产量较高,是附近造纸厂的原料基地。